第78章 曹操定荊及各方人物結局

字數:3749   加入書籤

A+A-


    傅巽聽了,趕忙回應道:“順應和違背道義有著明確的界限,勢力的強弱也有固定的趨勢。作為臣子卻抗拒君主,這是大逆不道;以剛剛建立的荊州對抗曹操掌控的朝廷,實力根本懸殊;讓劉備去抵擋曹操,同樣也不是對手。這三個方麵都是我們的劣勢,想要憑借這些去對抗曹操的大軍,那是必死無疑的道路。將軍您自己想想,您和劉備相比,誰更有能力呢?”劉琮想了想,回答道:“我比不上他。”傅巽接著說:“如果劉備都無法抵禦曹操,那麽就算我們守住荊州,也難以自保;要是劉備有能力抵禦曹操,他又怎會屈居將軍之下呢?希望將軍不要再猶豫了。”
    曹操的大軍很快就抵達了襄陽。在眾人的勸說下,劉琮最終還是選擇了舉州投降。劉備得知劉琮投降的消息後,大驚失色,知道自己在荊州已無立足之地,隻能匆忙帶著手下趕往夏口。
    《傅子》中提到,傅巽,字公悌,此人風度不凡、學識淵博,善於識別人才。他曾被公府征召,擔任尚書郎,後來客居荊州。因勸說劉琮投降曹操有功,被賜爵關內侯。魏文帝時期,他擔任侍中,太和年間去世。傅巽在荊州時,曾評價龐統隻能算半個英雄,還斷言裴潛最終會憑借清廉的品行顯達於世。後來龐統歸附劉備,受到的待遇僅次於諸葛亮;裴潛官至尚書令,兩人都很有名望和德行。在魏朝時,魏諷憑借才智聞名,傅巽卻認為他必定會謀反,後來果然如他所料。傅巽的侄子傅嘏,另有傳記記載。
    《漢晉春秋》裏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王威曾勸說劉琮:“曹操得知將軍投降,劉備又逃走後,肯定會放鬆警惕,行軍時不會做太多防備。如果您能給我幾千奇兵,在險要之地設伏截擊,定能抓住曹操。抓住曹操,我們就能威震天下,到那時,就算中原再廣闊,隻需發布一道檄文就能平定,這可比單純獲得一場勝利要重要得多,也不隻是保住眼前的局麵。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能錯過啊!”可惜劉琮並沒有采納王威的建議。
    《搜神記》裏有這樣一則記載,建安初年,荊州流傳著一首童謠:“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意思是從中平年間天下大亂以來,荊州一直安然無恙,百姓生活富足。到了建安八年、九年時,荊州開始走向衰落。所謂“始衰”,指的是劉表的妻子去世,手下的將領們也逐漸凋零。“十三年無孑遺”,則預示著劉表會在這一年去世,荊州也會因此陷入破敗。當時,華容有個女子突然啼哭呼喊:“荊州將會有大喪。”她的話有些誇張,縣裏的官員認為她在傳播妖言,便把她關進了監獄。過了一個多月,女子在獄中突然大哭道:“劉荊州今天死了。”華容距離荊州有幾百裏地,縣裏趕忙派騎馬的官吏去查驗,結果劉表真的死了,縣裏這才把女子放了出來。之後,女子又唱起歌來:“不意李立為貴人。”沒過多久,曹操平定荊州,任命涿郡的李立,字建賢,為荊州刺史。)
    曹操順利占據荊州後,為了穩定局勢,對劉琮以及荊州的一眾官員進行了分封。他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並封其為列侯。《魏武故事》中記載曹操的命令:“楚地有著江漢山川的險要地勢,過去楚國在諸侯中後歸服卻先強大起來,能與秦國抗衡,荊州便是楚國的舊地。劉鎮南劉表)長期治理這裏的百姓。他去世之後,幾個兒子卻各自為政,雖然難以長久維持,但也能支撐一段時間。青州刺史劉琮,誌向高潔,智謀深遠,輕視榮華,重視道義,看淡利益,注重品德。他放棄了萬裏的基業,舍棄了三軍的部眾,堅守中正的原則,追求美好的聲譽,對上能彰顯先君的遺風,對下能為後世留下福澤。鮑永放棄並州,竇融離開五郡,都比不上他的這種氣魄。雖然封他為列侯,又讓他擔任一州刺史,但我仍覺得這樣的恩寵都配不上他的品行。他之前還寫信請求回到荊州。監史這個職位雖然尊貴,但俸祿並不優厚。現在我同意他的請求,任命劉琮為諫議大夫,參與軍事事務。”)
    蒯越等十五人也都被封侯。蒯越被任命為光祿勳;據《傅子》記載,蒯越是蒯通的後人,內心深沉,足智多謀,身材魁梧,有英雄的氣概。大將軍何進聽聞他的名聲,征召他為東曹掾。蒯越曾勸說何進誅殺宦官,可何進卻猶豫不決。蒯越預感到何進必定失敗,便請求出任汝陽令。後來他輔佐劉表平定荊州境內的叛亂,劉表也因此變得強大。朝廷下詔任命他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荊州平定後,曹操在給荀彧的信中寫道:“我得到荊州並不值得高興,高興的是得到了蒯異度啊。”建安十九年,蒯越去世。臨終前,他寫信給曹操,將家人托付給他。曹操回信說:“死者若能複生,生者也不會感到愧疚。我年輕時舉薦的人,大多都很有作為。你的靈魂若有感知,也會聽到我這番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韓嵩被任命為大鴻臚;《先賢行狀》記載,韓嵩字德高,是義陽人。他年少時喜愛學習,即便家境貧寒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他知道天下即將大亂,便拒絕了三公的征召,和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隱居在酈西山中。黃巾軍起義後,韓嵩前往南方避難,劉表強行任命他為別駕,後來又轉任從事中郎。劉表想要郊祀天地,韓嵩直言勸諫,劉表卻不聽,兩人漸漸產生了矛盾。韓嵩奉命出使許昌的事情,前麵已有記載。荊州平定後,韓嵩身患疾病,曹操就在他養病的地方授予他大鴻臚的印綬。)
    鄧羲被任命為侍中;鄧羲是章陵人。)劉先被任命為尚書令;其餘的人大多也都擔任了重要官職。《零陵先賢傳》記載,劉先字始宗,博學強記,尤其喜歡黃老學說,對漢朝的典故了如指掌。他擔任劉表的別駕時,奉命帶著奏章前往許昌,見到了曹操。當時曹操的賓客們都在座,曹操問劉先:“劉牧劉表)為什麽要郊祀天地呢?”劉先回答說:“劉牧是漢室的宗親,又身處州牧的高位,然而如今王道不平,群凶當道,他帶著玉帛卻無處進獻,上奏章也無法送達天子手中,所以才通過郊祀天地,來昭告自己的赤誠之心。”曹操又問:“那些凶徒是誰?”劉先說:“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曹操傲然道:“如今我有勇猛的將士,十萬步騎兵,奉命討伐有罪之人,誰敢不服?”劉先毫不畏懼地說:“漢室衰微,百姓困苦,如今沒有忠義之士輔佐天子,平定海內,讓萬邦歸服,反而有人擁兵自重,殘忍不仁,還覺得自己無人能及,簡直就是蚩尤、智伯再世。”曹操聽後,沉默不語。後來曹操任命劉先為武陵太守。荊州平定後,劉先先是擔任漢朝的尚書,後來又成為魏國的尚書令。劉先的外甥,同郡的周不疑,字元直,是零陵人。《先賢傳》稱讚周不疑年幼時就才華出眾,聰明敏捷。曹操想把女兒許配給他,周不疑不敢接受。曹操的愛子曹倉舒,向來聰明伶俐,曹操覺得他和周不疑不相上下。曹倉舒去世後,曹操心中忌憚周不疑,想要除掉他。曹丕勸諫曹操,認為不可以這樣做,曹操卻說:“這個人不是你能駕馭的。”於是派刺客殺了周不疑。摯虞的《文章誌》記載,周不疑去世時年僅十七歲,著有四篇文論。《世語》記載,劉表死後八十多年,到了晉太康年間,他的墳墓被人發掘。劉表和他妻子的屍體栩栩如生,身上的香氣幾裏之外都能聞到。)
    後人評價這段曆史時說道:董卓性情凶狠殘暴,殘忍不仁,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恐怕都找不出像他這樣的人。《英雄記》記載:過去有人見到臨洮出現銅人,便鑄造了銅人;臨洮誕生了董卓,銅人卻被毀了。世上有了董卓,大亂便興起,大亂興起後董卓也隨之滅亡,這其中似乎有著某種因果聯係。)
    袁術奢侈荒淫,肆意妄為,他的榮華富貴沒能善終,完全是咎由自取。裴鬆之認為,夏桀、商紂無道,秦朝、王莽放縱暴虐,都是經過很多年,各種惡行才顯現出來。董卓從竊取權柄到身死,算起來還不到三年,可他造成的災禍卻如山嶽般沉重,毒害遍及四海。他殘忍的本性,連豺狼都比不上。說他“書契未有”,一點都不為過。隻是評語中既說他“賊忍”,又說他“不仁”,這兩個詞意思相近,有些重複。袁術沒有絲毫的功勞,也沒有一點善舉,卻在當時猖狂行事,妄自尊大,自立為帝,這本來就會讓正義之士感到憤怒,人神共憤。就算他能做到恭儉節用,也必定會走向滅亡,而評語僅僅說他“奢淫不終”,不足以體現他的大惡。)
    袁紹和劉表,都有著威嚴的容貌和不凡的氣度,在當時頗有名望。劉表雄踞漢南,袁紹稱雄河朔,然而他們都外表寬容,內心猜忌,喜歡謀劃卻不能決斷,有才能的人在他們手下得不到重用,聽到好的建議也不采納。他們還廢嫡立庶,舍棄禮法,偏愛幼子,最終導致子孫衰敗,國家覆滅,這並非是運氣不好。昔日項羽不聽從範增的謀略,從而失去了王業;袁紹殺害田豐,比起項羽不聽範增的話,更加愚蠢。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