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亂世隱者
字數:2457 加入書籤
對於焦先的身世,世人知之甚少。有人說他出生於漢末,從陝地遷居到大陽,沒有父母、兄弟、妻子兒女。他目睹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便選擇自我封閉,不再與外界交流。等到魏國受禪稱帝,他常常在河邊用草搭建小屋,獨自居住在裏麵。無論冬夏,他都不穿衣服,睡覺也不設席子,更沒有草蓐,直接躺在地上,身體上沾滿了汙垢,就像塗了一層泥漆,整個人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不再涉足人間的紛爭。他有時幾天才吃一頓飯,餓了就去給人做雇工。人們看他可憐,送給他衣服,他卻隻肯在完成一定工作量後接受報酬,換取一頓飯錢,多餘的錢財和物品,他一概不肯接受,也有連續幾天不吃飯的時候。他走路從不走歪門邪道,眼睛也不與女子對視。平日裏,他閉口不言,就算遇到緊急情況,也不與別人說話。別人送給他食物,他也堅決不接受。河東太守杜恕曾帶著衣服去見他,想要與他交談,可焦先卻始終沒有開口。司馬景王聽說了焦先的事情後,派安定太守董經借故去探望他,焦先依舊不肯說話。董經卻認為焦先是一位大賢之人,對他的品德和行為欽佩不已。後來,一場野火將焦先的草廬燒毀,他便露天而睡。冬天,大雪紛飛,他袒露著身子躺在雪地裏,一動不動。人們以為他死了,走近一看,卻發現他還活著,而且似乎並不覺得寒冷,也不把這當作是一種痛苦。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他內心的想法,他的行為和思想遠遠超出了常人的認知。焦先的一生,曆經滄桑,卻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仿佛遊離於塵世之外,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他的事跡在民間流傳,有人認為他是仙人,如故梁州刺史耿黼就曾稱焦先為“仙人也”;也有人認為他“性同禽獸”,像北地傅玄就持有這樣的觀點。眾人各執一詞,卻始終沒有人能真正看透他。
除了焦先,還有扈累和寒貧這兩位同樣特立獨行的人物。扈累,字伯重,是京兆人。初平年間,有一位來自山東的青牛先生,字正方,客居在三輔地區。青牛先生精通星曆、風角、鳥情等學問,平日裏常食用青葙芫華。他看起來大約五六十歲,可有人說他其實已經一百多歲了。扈累四十多歲的時候,跟隨青牛先生遊學,人們都認為他學到了青牛先生的真傳。扈累有妻子,卻沒有孩子。建安十六年,三輔地區陷入戰亂,他跟隨青牛先生南入漢中。後來,漢中局勢惡化,青牛先生進入蜀地,扈累與他走散了。扈累隻好隨著遷徙的百姓來到鄴城,卻又遭遇疫病,不幸失去了妻子。黃初元年,他又遷徙到洛陽,從此便不再娶妻,獨自一人居住在道路旁邊。他用<鹿瓦>磚搭建了一道屏障,裏麵放置了一張廚床,便在這簡易的住所裏食宿。白天,他潛心思考;夜晚,他仰頭觀察星宿,嘴裏還吟詠著內書。有人向他請教問題,他總是閉口不答。到了嘉平年間,扈累已經八九十歲了,可看起來卻隻有四五十歲的樣子。縣官見他孤苦伶仃,便每天給他發放五升糧食。但五升糧食根本不夠吃,他便時常出去做些傭工來補貼口糧。每次糧食吃完,他就會再次出去做工,別人多給他報酬,他也堅決不收。他對食物沒有什麽要求,隻要能填飽肚子就行,身上的衣服也是破舊不堪。就這樣,過了一兩年,扈累因病去世。
寒貧,本姓石,字德林,是安定人。建安初年,他客居在三輔地區。當時,長安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宿儒欒文博,門下有數千門徒,石德林也投身其門下求學,開始潛心鑽研《詩》《書》。後來,他對道家的內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眾人之中,他最為沉默寡言,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世界裏。建安十六年,關中大亂,他也被迫南入漢中。石德林從不置辦產業,也沒有娶妻生子,平日裏常常誦讀老子的《五千文》以及其他道家內書,無論白天黑夜,嘴裏都吟詠不停。建安二十五年,漢中被攻破,他跟隨眾人回到長安。或許是因為曆經太多磨難,回到長安後,他變得癡愚,連熟人都認不出來了。他對食物的味道沒有任何要求,冬天和夏天都穿著破舊的布連衣,身體十分虛弱,仿佛一陣風就能把他吹倒,眼睛也好像看不見東西。他獨自一人居住在窮巷中的一間小屋裏,身邊沒有親人朋友。有人送給他衣食,他都不肯接受。郡縣的官員看他孤苦伶仃,便每天給他發放五升糧食。可這點糧食根本不夠吃,他偶爾會出去乞討,但每次也不會多要。有人問他的姓名,他也不肯說,因此,大家都稱呼他為“寒貧”。偶爾有以前認識他的人前來探望,他總是會恭敬地跪拜,這又讓人們覺得他似乎並不癡傻。車騎將軍郭淮聽聞他的事情後,憑借著自己的意氣前去看望他,詢問他有什麽需求,寒貧依舊不肯說話。郭淮便送給他一些肉幹、幹糧和衣物,寒貧隻拿了一塊肉幹、一升幹糧,卻沒有要衣服。
在那個戰火紛飛、動蕩不安的三國時代,胡昭、焦先、扈累、寒貧等人,雖身處亂世,卻能堅守內心的高潔與寧靜。他們不追逐功名利祿,不被世俗的喧囂所幹擾,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展現出人性中最純粹的一麵。他們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傳奇經曆,更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寫照,讓後人看到在亂世之中,仍有這樣一群人,用自己的堅持和信仰,書寫著屬於自己的人生篇章,為曆史增添了一抹別樣的光彩。他們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曆史的長河,激勵著後人在麵對困境時,堅守自我,追求內心的寧靜與高尚。
評曰:袁渙、邴原、張範等人,親身踐行清正廉潔的品德,無論進退都遵循著道德準則,他們大概可以與貢禹、兩龔相媲美。涼茂、國淵在品德和才能上雖稍遜一籌,但也算得上是賢能之士。張承的聲名和品行僅次於張範,堪稱一位稱職的好弟弟。田疇堅守氣節,王修忠誠堅貞,他們的行為足以矯正當時的不良風氣;管寧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意誌堅定,不為外界所動搖;張臶、胡昭閉門隱居,守護內心的寧靜,不追逐當世的功名利祿。正是因為他們這些獨特的品質和行為,所以都被記載在曆史之中,供後人敬仰和學習。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