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崔琰傳

字數:3753   加入書籤

A+A-


    崔琰,字季珪,是清河東武城人。他年少時性格樸實木訥,喜好擊劍,熱衷研習武藝。到了二十三歲,鄉裏推舉他擔任“正”這一鄉官之職,至此他才開始發憤圖強,用心研讀《論語》《韓詩》等經典著作。二十九歲時,他與公孫方等人一同拜鄭玄為師,投身學問的殿堂。
    然而,學習還未滿一年,徐州的黃巾軍攻破了北海,鄭玄隻好帶著門生前往不其山躲避戰亂。當時,糧食供應極為匱乏,鄭玄不得不遣散學生。崔琰被遣散後,麵臨著盜賊到處橫行的局麵,向西的道路阻斷,無法通行。他隻能在青州、徐州、兗州、豫州的郊外輾轉流離,往東到過壽春,向南遠眺過長江、巢湖。直到離開家鄉四年之後,他才得以返回家中,從此以彈琴讀書為樂,享受著寧靜的生活。
    大將軍袁紹聽聞了崔琰的才名,便征召他為官。當時,袁紹的士兵橫行霸道,甚至挖掘墳墓。崔琰見狀,進諫道:“從前荀子說過:‘士兵如果平時不加以訓練,武器裝備不精良,即便像商湯、周武王這樣的賢君也難以取得勝利。’如今道路上散落著百姓的屍骨,百姓尚未感受到您的仁德,您應該下令讓郡縣將這些屍骨收殮掩埋,以此彰顯您的悲痛憐愛之心,追循周文王的仁愛之舉。”袁紹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便任命他為騎都尉。後來,袁紹在黎陽整頓軍隊,駐紮在延津,崔琰再次進諫說:“天子在許昌,百姓都希望輔佐順應天命的人,您不如堅守自己的領地,履行好地方長官的職責,讓轄區內得到安寧。”但袁紹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最終在官渡之戰中遭遇了失敗。
    袁紹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相互爭鬥,都想得到崔琰的輔佐。崔琰以生病為由堅決推辭,卻因此獲罪,被囚禁起來,後來依靠陰夔、陳琳的營救才得以脫險。
    曹操擊敗袁氏家族後,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擔任別駕從事。曹操對崔琰說:“昨天我查看戶籍,發現冀州可以征集到三十萬士兵,果然是個大州啊。”崔琰回答道:“如今天下四分五裂,九州如同幅裂一般,袁氏兄弟相互征伐,冀州的百姓屍骨暴露在原野之上。我沒有聽說您的軍隊以仁義之師的名聲先聲奪人,去慰問當地的風俗民情,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反而先計算兵力的多少,這難道是冀州百姓對您的期望嗎!”曹操聽後,臉色大變,連忙向他道歉。當時在場的賓客都嚇得變了臉色。
    曹操征討並州時,留下崔琰在鄴城輔佐曹丕。曹丕卻時常外出打獵,更換服飾車馬,一心隻想著追逐獵物。崔琰寫信勸諫道:“我聽說過度沉迷於遊獵,是《尚書》所警戒的;魯隱公去觀看捕魚,《春秋》對其進行了譏諷。這是周公、孔子的至理名言,也是《尚書》《春秋》的明確大義。商朝以夏朝的滅亡為鑒,《詩經》中說借鑒的道理並不遙遠;子日和卯日不舉行宴樂,這是禮製所忌諱的。這些都是近期的得失,不能不深入思考。袁氏家族曾經強盛富有,他們的公子卻放縱無度,遊獵日益奢侈,仁義的名聲沒有聽說過,賢能的君子很快就產生了離去的念頭,勇猛的壯士也被當作供人驅使的工具,這正是他們雖然擁有百萬大軍,占據黃河以北地區,卻最終無處容身的原因。如今國家衰微,恩惠與康樂尚未遍及百姓,百姓踮起腳尖,盼望的是仁德之政。何況曹公親自統帥軍隊,上下都辛苦憂勞,世子您應該遵循正道,謹慎行事,思考治理國家的長遠謀略,對內借鑒近期的教訓,對外宣揚高遠的節操,深刻意識到自己作為儲君的責任,把自身的德行修養當作珍寶。然而,您卻隨意穿上打獵的粗陋服飾,輕率地奔馳在險峻的地方,一心追求獵取野雞、兔子的小樂趣,卻忘記了國家大事的重要性,這實在讓有見識的人痛心。希望世子您燒毀獵具,丟棄打獵的服裝,以滿足眾人的期望,不要讓我這個老臣因為您的行為而得罪上天。”曹丕回複說:“昨天接到您的教誨,有幸得到您的雅正勸誡。您希望我燒毀獵具、丟棄獵裝,如今獵具已經毀掉,獵裝也已經脫去。以後如果再發生類似的事情,希望您能再次教導我。”
    曹操擔任丞相時,崔琰又擔任東西曹掾屬徵事。當初他被授予東曹官職時,曹操下令說:“你有伯夷的清廉之風,有史魚的剛直之德,貪婪的人仰慕你的名聲會變得清廉,壯士崇尚你的聲名會更加振奮,你可以成為時代的楷模。因此授予你東曹之職,前往履行你的職責吧。”魏國剛剛建立時,崔琰被任命為尚書。當時還沒有確立太子,臨菑侯曹植有才華,深受曹操喜愛。曹操心中猶豫不決,於是用書信的形式秘密向外界谘詢意見。隻有崔琰公開回複說:“我聽說按照《春秋》的大義,應該立嫡長子為太子,再加上五官將曹丕仁愛孝順、聰明睿智,應該繼承正統。我崔琰願意以死來堅守這個主張。”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十分讚賞崔琰的公正坦誠,不由得歎息不已。《世語》記載:曹植的妻子穿著華麗的繡衣,曹操登上高台看到後,認為她違反了禮製,便讓她回家,然後賜死了她。)後來,崔琰被晉升為中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崔琰身材高大、聲音洪亮,眉清目秀,胡須長達四尺,氣質威嚴莊重。朝中大臣見到他都心生敬畏,就連曹操也對他頗為忌憚。《先賢行狀》記載:崔琰清廉忠誠、高尚磊落,見識高明、深謀遠慮,為人正直不阿,在朝堂上態度嚴肅。魏國建立初期,他被委以選拔人才的重任,主持公正的評論達十餘年,許多文武人才都被他考察選拔出來,朝廷對他十分推崇,天下人也稱讚他公平公正。)
    崔琰曾經推薦過钜鹿人楊訓,認為他雖然才華不夠出眾,但為人清廉忠貞、堅守道義,曹操於是以禮征召楊訓為官。後來曹操被封為魏王,楊訓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頌揚他的大德。當時有人嘲笑楊訓迎合世俗、虛偽浮誇,還說崔琰舉薦錯了人。崔琰從楊訓那裏取來表文的草稿看了看,便給楊訓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看了你的表文,事情做得不錯!時勢啊時勢,總會有變化的時候。”崔琰的本意是譏諷那些喜歡指責他人卻不探究情理的人。
    然而,有人向曹操稟告說這封信表現出崔琰傲慢對待世人、心懷怨恨並進行誹謗。曹操憤怒地說:“民間諺語說‘生女耳’,這個‘耳’字就不是好詞。‘會當有變時’這句話,意思是對我有不恭敬之意。”於是,曹操將崔琰罰為囚徒,還派人去監視他。但崔琰的言辭和神色都毫不屈服。曹操又下令說:“崔琰雖然遭受了刑罰,卻仍然與賓客往來,家中門庭若市。他對賓客怒目而視,好像心懷不滿。”最終賜崔琰自殺。《魏略》記載:有人得到崔琰的信後,用它來包裹頭巾框架,在都城的街道上行走。當時有個與崔琰向來不和的人,遠遠看見崔琰的名字出現在頭巾框架上,就湊近去看,然後向曹操告發了此事。曹操認為崔琰是在心裏誹謗他,就把崔琰逮捕入獄,對他施以剃發之刑,讓他做苦工。之前告發崔琰的人又再次告發說:“崔琰做囚徒時,留著虯須,怒目而視,心裏好像很不服氣。”當時曹操也這麽認為,於是就想殺了他。他派清正公正的大官去處理崔琰的事情,命令官吏說:“三天內把情況匯報給我。”崔琰沒有領悟曹操的意思,過了幾天,官吏故意報告說崔琰平安無事。曹操生氣地說:“崔琰一定是想讓我對他用刑吧!”官吏把曹操的話告訴了崔琰,崔琰向官吏謝罪說:“我確實不應該這樣,沒想到曹公的意思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於是就自殺了。)
    起初,崔琰和司馬朗關係很好。晉宣王司馬懿正值壯年時,崔琰對司馬朗說:“你的弟弟司馬懿,聰明睿智、公正誠信,果斷剛毅、才能出眾,恐怕不是你能比得上的。”臣鬆之按:“跱”有的寫作“特”,我認為“英特”更合適。)司馬朗卻不這麽認為,但崔琰常常堅持這個觀點。
    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輕時沒有什麽名聲和威望,即使是姻親家族的人也大多輕視他,而崔琰卻常常說:“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器晚成的人,他最終必定會有遠大的成就。”涿郡人孫禮、盧毓剛開始進入軍府時,崔琰又稱讚他們說:“孫禮豁達正直、剛烈忠勇,剛毅率簡、果斷幹練;盧毓清廉機敏、明於事理,就像經過千錘百煉也不會消磨的材料,他們都是可以擔任公卿要職的人才。”後來,崔林、孫禮、盧毓都官至宰輔。
    崔琰的友人公孫方、宋階早早去世,崔琰便撫養他們的遺孤,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給予他們恩惠。他善於鑒別人才、忠誠重義,大多都像這樣。《魏略》記載:魏明帝時,崔林曾和司空陳群一起談論冀州的人士,崔林稱崔琰為冀州人士之首。陳群卻以“崔琰未能用智慧保全自身”為由貶低他。崔林說:“大丈夫隻是遭遇了偶然的變故罷了,像你們這些人,難道就真的值得看重嗎!”)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