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董昭傳
字數:6373 加入書籤
董昭,字公仁,是濟陰定陶今山東菏澤)人。他被舉薦為孝廉,先後擔任癭陶長、柏人令等職,後來袁紹任命他為參軍事。袁紹在界橋迎戰公孫瓚時,钜鹿太守李邵和郡裏的官員們因為公孫瓚兵力強大,都打算投靠他。袁紹聽說後,派董昭去擔任钜鹿的長官。袁紹問他:“你打算用什麽辦法來治理呢?”董昭回答說:“我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很難改變大家的想法。我打算先假裝和他們站在一起,了解他們的意圖,然後再根據情況靈活處理。具體的辦法,到時候再說吧。”當時,郡裏有孫伉等幾十個有勢力的人,他們專門挑唆人心,搞得官吏和百姓都很不安。董昭到任後,偽造了一份袁紹的檄文,宣布說:“我們抓到了賊軍的探子安平人張吉,他供認賊軍將要進攻钜鹿,钜鹿的前孝廉孫伉等人會響應賊軍。凡是參與叛亂的,按照軍法處置,罪不及家人。”董昭按照檄文的內容,將這些人全部處死。整個郡的人都驚恐萬分,董昭隨後依次安撫他們,局勢很快穩定下來。事情結束後,董昭向袁紹匯報,袁紹非常讚賞他。
後來,魏郡太守栗攀被賊人殺害,袁紹又任命董昭為魏郡太守。當時魏郡一片混亂,賊人有幾萬人,他們還互相往來,甚至在集市上交易。董昭對他們表麵上很優待,暗中卻利用他們互相猜忌,趁機發動攻擊,每次都大獲全勝。僅僅兩天時間,就連續三次向袁紹報告勝利的消息。
董昭的弟弟董訪在張邈的軍中。張邈和袁紹有矛盾,袁紹聽信讒言,準備對董昭治罪。董昭想去投奔漢獻帝,但在河內被張楊扣留。董昭借張楊的名義,向朝廷上書,辭去官職,被任命為騎都尉。當時曹操太祖)擔任兗州牧,派使者去見張楊,希望借道去長安。張楊沒有同意。董昭勸說張楊:“袁紹和曹操雖然現在表麵上是一家人,但這種關係不會長久。曹操雖然現在勢力較弱,但他是真正的天下英雄,我們應該和他交好。何況現在正好有這個機會,應該幫助曹操上書朝廷,推薦他。如果事情成功,我們和曹操的關係就會非常深厚。”張楊於是幫曹操上書朝廷,推薦他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董昭還替曹操寫信給長安的將領李傕、郭汜等人,表達曹操的敬意。張楊也派使者去見曹操,曹操則送給張楊很多財物,雙方開始往來。後來漢獻帝遷都安邑,董昭去拜見皇帝,被任命為議郎。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許昌平定了黃巾軍,派使者去河東。當時漢獻帝從安邑遷回洛陽,但韓暹、楊奉、董承和張楊等人之間互相不和。董昭覺得楊奉的兵力最強,但缺乏支持,於是替曹操寫信給楊奉,說:“我和將軍久聞大名,仰慕您的義氣,早就以誠相待。將軍在艱難的環境中保護了天子,讓他回到舊都,這樣的功績無人能比,真是令人敬佩!現在天下混亂,四海不安,天子的地位非常重要,需要大家共同輔佐。國家需要眾多賢能之人來治理,這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我們就像心腹和四肢一樣,互相依賴,缺一不可。將軍應該在朝中主持大局,我則在外麵提供支持。我有糧食,將軍有兵力,我們互相幫助,一定能共度難關。”楊奉收到信後非常高興,對其他將軍說:“兗州的軍隊就在許昌附近,他們有兵有糧,正是國家可以依靠的力量。”於是他們聯合上表推薦曹操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董昭也升任符節令。
曹操到洛陽朝見漢獻帝時,帶著董昭一起坐下,問道:“這次我來到這裏,應該采取什麽策略呢?”董昭回答說:“將軍您興起義兵來討伐暴亂,入朝輔佐天子,這是像古代五霸一樣的功績。不過,您手下的將領們各有各的想法,不一定都願意服從您。現在留在洛陽輔佐天子,形勢上不太方便,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天子遷都到許昌。雖然朝廷剛剛遷回洛陽,百姓們都盼望著能安定下來,但如果再次遷都,可能會讓大家失望。不過,要想成就非凡的事業,就必須采取非常手段。希望將軍權衡利弊,做出明智的決定。”曹操說:“這正是我的初衷。不過,楊奉就在梁縣附近,聽說他的軍隊很精銳,會不會成為我的後顧之憂呢?”董昭說:“楊奉的勢力比較孤立,他可能會選擇投靠您。之前鎮東將軍和費亭侯的事情,都是楊奉促成的,而且他也多次表示願意聽從您的安排。您應該盡快派人送厚禮去感謝他,讓他放心。您可以告訴他,洛陽沒有糧食,希望天子暫時遷到魯陽,魯陽離許昌很近,運輸糧食會方便很多,不用擔心缺糧的問題。楊奉這個人雖然勇敢,但不太深思熟慮,應該不會懷疑您的意圖。等使者往返幾次,事情差不多就能定下來了。楊奉根本不會成為您的負擔。”曹操說:“好主意。”於是立刻派人去見楊奉。
隨後,曹操護送天子遷都到許昌。楊奉因此感到失望,和韓暹等人一起到定陵搶劫。曹操沒有理會他們,秘密進攻楊奉在梁縣的營地,迅速平定了局勢。楊奉和韓暹失去了軍隊,隻好向東投奔袁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建安三年198年),董昭被升任為河南尹。當時張楊被他的部將楊醜殺害,張楊的長史薛洪和河內太守繆尚正在城中堅守,等待袁紹的救援。曹操命令董昭獨自入城,勸說薛洪和繆尚等人投降。董昭順利說服了他們,當天就率眾投降。曹操於是任命董昭為冀州牧。
後來,曹操派劉備去抵禦袁術,董昭提醒說:“劉備非常勇猛,誌向遠大,關羽和張飛又是他的得力助手,他的心思很難琢磨!”曹操說:“我已經答應他了。”劉備到了下邳後,殺死了徐州刺史車胄,起兵反叛。曹操親自出征劉備,董昭則被調任為徐州牧。袁紹派大將顏良進攻東郡,曹操又調董昭為魏郡太守,隨軍討伐顏良。顏良被殺後,曹操繼續圍攻鄴城。當時袁紹的同族袁春卿擔任魏郡太守,駐守在鄴城中,他的父親袁元長在揚州。曹操派人去迎接袁元長,董昭則寫信給袁春卿說:“我聽說,孝順的人不會為了私利而背棄親人,仁義的人不會為了私情而忘記君主,有誌之士不會在亂世中投機取巧,明智的人不會走歪門邪道而讓自己陷入危險。您的父親當年為了躲避內亂,南下百越,並不是他疏遠骨肉,而是因為他明白其中的道理。曹操敬佩他堅守誌向、清正廉潔,所以特意派人去江東,把他接回來。您現在身處亂世,依靠的卻是不正當的勢力,接受的也是虛假的命令。如果您隻顧自己,不顧父親的安危,那就談不上孝順;如果您忘記祖宗所在的朝廷,去安於一個不正當的職位,那就談不上忠誠。如果既不孝順也不忠誠,那就談不上明智。您過去曾經被曹操禮遇和征召,但您卻背棄了他,遠離了朝廷,背叛了知己,遠離福運而走向危亡,拋棄了正義而蒙受恥辱,這難道不可惜嗎?如果您能重新選擇,奉養父親,歸順曹操,那麽您的忠孝之名就能永垂不朽。希望您好好考慮,早日做出明智的決定。”鄴城平定後,董昭被任命為諫議大夫。
後來,袁尚投靠了烏丸的蹋頓,曹操準備去征討他們。但曹操擔心軍糧運輸困難,於是下令開鑿平虜渠和泉州渠,通過水路運輸糧食,這個建議就是董昭提出的。曹操上表封董昭為千秋亭侯,任命他為司空軍祭酒。
後來,董昭向曹操提出了一個建議:“應該恢複古代的五等爵位製度。”曹操回答說:“建立五等爵位製度的是聖人,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決定的,我哪有這個能力呢?”董昭說:“自古以來,臣子輔佐國家,沒有人能像您這樣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有了這樣的功績,卻還長期屈居人臣的地位,這是很難長久的。現在您雖然不願意居功自傲,但您的品德和功績已經超過了伊尹和周公旦,這是最高的德行了。不過,太甲和成王那樣的明君未必能遇到,現在的百姓比殷商和西周時期更難以教化。您處於大臣的地位,卻讓人對您產生懷疑,這確實需要您慎重考慮。您雖然擁有崇高的威望和德行,但如果不為國家奠定穩固的基礎,為子孫後代考慮,還是不夠的。奠定基礎的關鍵在於土地和人才,您應該逐步建立自己的勢力,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您的忠誠和節操已經顯露無遺,天子對您的信任也顯而易見。耿弇曾勸說光武帝不要輕易放棄權力,朱英也曾警告袁紹不要輕信他人。這些話您應該聽進去。我受到您的厚恩,不敢不直言相告。”
後來,曹操接受了魏公、魏王的稱號,這些都是董昭最早提出的建議。《獻帝春秋》中提到,董昭曾和列侯、諸將商議,認為曹操應該被封為國公,享受九錫之禮,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勳。董昭在給荀彧的信中寫道:“當年周公旦和薑子牙在周朝鼎盛時期,依靠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基業,輔佐年幼的周成王,他們的功績如此顯赫,仍然被封為上等爵位,擁有自己的封地。後來的田單,率領強大的齊國軍隊,為弱小的燕國報仇,收複了七十座城池,迎回了齊襄王。襄王對田單的賞賜也非常豐厚,讓他在東邊有掖邑的封地,在西邊有菑上的產業。前人對功臣的賞賜如此豐厚。如今曹操在天下大亂之際,親自披掛上陣,四處征戰,櫛風沐雨,將近三十年,消滅了眾多敵人,為百姓除害,使漢室得以延續,劉氏的祭祀得以保存。和前麵提到的幾位功臣相比,曹操的功績如同泰山和小土丘,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現在僅僅封他為列侯,這怎麽能滿足天下的期望呢?”
後來,曹操接受了魏公、魏王的稱號,這都是董昭最早提出的建議。
關羽在樊城圍攻曹仁時,孫權派使者來向曹操表示:“我準備派兵向西進攻,打算奪取關羽的江陵和公安。這兩座城池非常重要,如果關羽失去這兩座城池,他一定會撤軍回援,樊城的包圍自然就會解除。希望您保密,不要讓關羽知道。”曹操詢問群臣的意見,大家都說應該保密。但董昭說:“軍事行動講究靈活應變,關鍵是要符合實際情況。表麵上應該保密,但實際上應該故意泄露消息。如果關羽聽說孫權要進攻,他一定會回軍自保,樊城的包圍就會迅速解除,我們就能從中獲益。這樣可以讓關羽和孫權兩軍相互牽製,我們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如果保密,讓孫權得逞,那就不是上策了。而且,樊城中的將士們不知道援軍即將到來,可能會因為糧草不足而驚慌失措,甚至可能出現變故。故意泄露消息對他們也有好處。再說,關羽為人剛愎自用,他肯定認為江陵和公安守得很牢固,不會輕易撤退。”曹操說:“你說得對。”於是命令救援的將領徐晃把孫權的信射進樊城和關羽的營地。樊城中的將士們得知消息後,士氣大增。關羽果然猶豫不決。孫權的軍隊到達後,占領了江陵和公安,關羽最終失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丕文帝)即位後,任命董昭為將作大匠。曹丕稱帝後,董昭被升任為大鴻臚,進封為右鄉侯。兩年後,曹丕把董昭的封地分出一百戶,封給董昭的弟弟董訪為關內侯,董昭則被調任為侍中。三年後,征東大將軍曹休在洞浦口準備渡江進攻東吳,他上表說:“我願意率領精銳部隊渡過長江,直接進攻東吳。我打算從敵人那裏奪取物資,這樣一定能取得勝利。如果我失敗了,也不用再掛念我。”曹丕擔心曹休貿然渡江,於是派人騎馬送去詔書,命令他停止行動。當時董昭在曹丕身邊,他對曹丕說:“我看到陛下臉上有憂慮的神色,是不是因為擔心曹休渡江呢?現在渡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使曹休有這個想法,他也不可能單獨行動,肯定需要其他將領的支持。臧霸等人已經非常富有和尊貴,他們沒有其他奢望,隻希望安享晚年,保住自己的地位,怎麽可能冒險去送死呢?如果臧霸等人不肯配合,曹休自己也會打消這個念頭。我擔心陛下即使下詔禁止他渡江,他可能也會猶豫不決,不會立刻服從命令。”沒過多久,突然刮起大風,把東吳的戰船都吹到了曹休的營地附近。曹休的部隊趁機發動攻擊,斬殺和俘虜了大量敵人,東吳的軍隊潰敗。曹丕下令各軍迅速渡江,但曹休的部隊還沒來得及行動,東吳的救兵就趕到了。
皇帝駕臨宛城時,征南大將軍夏侯尚等人正在進攻江陵,但還沒有攻下。當時江水很淺,夏侯尚打算乘船帶領步兵和騎兵進入江中的洲渚上安營紮寨,並搭建浮橋以便南北往來。許多人認為這樣一定能攻下江陵。但董昭上疏說:“武皇帝曹操)智勇雙全,但在用兵時仍然敬畏敵人,不敢像這樣輕率行事。一般來說,用兵的原則是寧進勿退。在平地上作戰尚且艱難,更何況深入敵境後,撤退的路線必須暢通,否則進退兩難。現在夏侯尚的軍隊深入洲渚,這是非常危險的;依靠浮橋渡江,更是兵家大忌;而且隻有一條路線可供行動,這實在太狹窄了。這三點都是兵家最忌諱的,但夏侯尚卻都做了。敵人不斷攻擊浮橋,萬一出現失誤,洲渚中的精銳部隊就會陷入絕境,甚至可能被吳軍俘虜。我對此深感憂慮,甚至寢食難安。然而,其他人卻對此毫不擔心,這難道不令人困惑嗎?更何況江水即將進入汛期,一旦水位暴漲,我們該如何防禦?即使不能攻破敵軍,也應該先確保自己的安全。為什麽要冒險而不感到害怕呢?事情已經非常危險了,希望陛下仔細考慮我的建議!”皇帝聽了董昭的話後恍然大悟,立刻下詔命令夏侯尚等人迅速撤退。敵人從兩頭同時進攻,而我軍隻有一條路可以撤退,形勢非常危急。幸好將軍石建和高遷帶領部隊勉強脫險。軍隊撤出後不到十天,江水果然暴漲。皇帝感慨地說:“你的分析真是太準確了!即使是張良和陳平這樣的謀士,也比不上你啊!”五年後,董昭被封為成都鄉侯,擔任太常。同年,他又被調任為光祿大夫、給事中。後來,他跟隨皇帝東征,七年返回後,被任命為太仆。明帝曹睿即位後,董昭的爵位被提升為樂平侯,食邑一千戶,改任衛尉。他還分出一百戶食邑,封給他的一個兒子為關內侯。太和四年,董昭暫代司徒職務,六年正式被任命為司徒。
董昭上疏皇帝,指出當時社會風氣的弊端,說:“凡是一個統治天下的君主,無不崇尚樸實、忠厚、誠信的人,而痛恨那些虛偽不實的人。因為虛偽的人會破壞社會的道德教育,擾亂國家的治理,敗壞風俗,損害社會的文明。最近,魏諷在建安末年被處死,曹偉在黃初初年被斬首。我看到陛下前後多次下詔,痛恨虛偽的風氣,想要打擊邪惡的朋黨,對此深感痛心,但執法的官員們都畏懼這些人的權勢,沒有人敢於揭發和糾正,結果社會風氣越來越壞,人們的欲望越來越強。我看到現在的年輕人,不再以學習知識為根本,而是以結交朋友為職業;有才能的人不再以孝順父母、清廉自守為首要,而是以追求名利為先。他們結黨營私,互相吹捧,把誹謗當作懲罰,把黨同伐異當作獎賞。對附和自己的人,就大加讚賞;對不附和自己的人,就故意找茬。甚至有人互相說:‘現在還有什麽可擔心的呢?隻要善於交際,人脈廣一些,還怕不能過上好日子嗎?又何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呢?隻要用甜言蜜語去討好別人就行了。’我還聽說有人讓自己的奴仆或門客冒充在職官員的家屬,隨意出入禁地,傳遞書信,打探消息。所有這些行為,都是法律所不允許的,也是刑罰所不能寬恕的。即使像魏諷、曹偉那樣的罪行,也比不上這些人。”皇帝於是下詔嚴厲斥責,免去了諸葛誕、鄧颺等人的官職。
董昭在八十一歲時去世,被追封諡號為“定侯”。他的兒子董胄繼承了他的爵位。董胄後來擔任過郡守和九卿等職。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