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劉曄傳

字數:8125   加入書籤

A+A-


    劉曄,字子揚,是淮南成德“德”字在這裏讀音和意義與“惪”相同)人,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他的父親叫劉普,母親叫劉修,劉修生下了劉渙和劉曄兩個兒子。劉渙九歲,劉曄七歲時,他們的母親病重。臨終前,母親告誡劉渙和劉曄說:“劉普的侍從中有人性格諂媚且有害人之心。我死後,他們一定會擾亂家中的安寧。等你們長大後,如果能除掉這個人,我就沒有遺憾了。”劉曄十三歲時,對哥哥劉渙說:“母親臨終時的囑托,現在可以實現了。”劉渙說:“這怎麽可以呢?”劉曄卻直接進入房間,殺死了那個侍者,然後出門拜祭祖先。家裏人驚慌失措,趕緊告訴劉普。劉普大怒,派人去追劉曄。劉曄回來後,向父親磕頭謝罪說:“母親臨終時的囑托,我怎麽敢不聽從呢?我願意接受擅自行事的懲罰。”劉普見劉曄如此冷靜,心中暗暗稱奇,於是沒有責罰他。
    汝南的許劭以善於識人而聞名,他避難來到揚州,稱讚劉曄有輔佐天下的才能。
    當時揚州的士人大多輕佻、狡猾且好勇鬥狠,其中鄭寶、張多、許乾等人各自擁有私人武裝。鄭寶最為驍勇,才力過人,是當地人都忌憚的人物。他打算驅趕百姓渡過長江,去投靠江東的勢力。因為劉曄出身名門望族,鄭寶打算強行逼迫劉曄帶頭支持他的計劃。劉曄當時二十多歲,內心非常憂慮,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恰好這時曹操太祖)派使者來到揚州,調查一些事情。劉曄去拜見使者,和他討論形勢,然後邀請使者和自己一起回去,停留了幾天。鄭寶聽說後,帶著幾百人,帶著牛和酒來拜訪使者。劉曄讓家裏的仆人把鄭寶的隨從安排在中門外,為他們準備酒飯;而他則在內室宴請鄭寶。劉曄暗中命令強壯的仆人,趁敬酒的時候殺掉鄭寶。但鄭寶酒量不好,而且非常警覺,敬酒的人不敢動手。劉曄於是親自拔出佩刀,砍殺了鄭寶,割下他的頭顱,向鄭寶的軍隊宣布:“曹操有令,誰敢反抗,就和鄭寶同罪。”鄭寶的士兵們驚恐萬分,紛紛逃回營地。鄭寶的營地有幾千精兵,劉曄擔心他們會作亂,於是騎上寶馬,帶著幾個家仆,來到鄭寶的營地門口,召喚他們的首領,向他們說明利害關係。鄭寶的士兵們都被劉曄的氣勢所震懾,紛紛叩頭開門,讓他進入。劉曄安撫他們,讓他們安心,士兵們都非常信服,推舉劉曄為他們的首領。劉曄看到漢朝的氣數逐漸衰微,而自己又是皇族的旁支,不想掌握軍隊,於是把他的部隊交給了廬江太守劉勳。劉勳覺得奇怪,劉曄解釋說:“鄭寶無法無天,他的士兵平時靠搶劫為生。我雖然收服了他們,但他們一定會因為怨恨而難以長久服從,所以我才把他們交給你。”當時劉勳的兵力在長江、淮河一帶非常強大。孫策忌憚他,於是派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用謙卑的言辭勸說劉勳:“上繚的宗族百姓,多年來一直欺壓我們。我們早就想報複他們,但路途不便。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攻打他們。上繚非常富有,攻下他們可以讓我們國家更加富強。請出兵作為外援。”劉勳相信了孫策的話,又得到了孫策送來的珠寶和葛越,非常高興。他的手下都來祝賀,隻有劉曄不以為然。劉勳問他原因,劉曄回答說:“上繚雖然小,但城牆堅固,護城河深邃,防守容易,進攻困難。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攻下他們,那麽我們的軍隊就會在外麵疲於奔命,而國內則兵力空虛。孫策趁機襲擊我們,我們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將軍您進不能戰勝敵人,退又沒有地方可去。如果一定要出兵,災難馬上就會降臨。”但劉勳沒有聽從劉曄的勸告,派兵去攻打上繚。孫策果然趁機襲擊了劉勳的後方。劉勳陷入絕境,最終投奔了曹操。
    曹操來到壽春時,廬江境內有山賊陳策,他有幾萬部眾,占據險要地勢堅守。之前曹操曾派偏將去討伐,但都沒有成功。曹操問手下的人,是否可以再次討伐陳策。大家都說:“山勢險峻,溪穀深邃,防守容易,進攻困難。再說,攻下這個地方對我們也沒有什麽好處,不攻對我們也沒有什麽損失。”劉曄卻說:“陳策這些人隻是小嘍囉,他們趁著天下大亂,占據險要地勢,互相依附,才變得強大。他們並沒有朝廷的任命,也沒有威信讓手下真正信服。以前偏將的兵力不足,而且中原地區還沒有平定,所以陳策才敢憑借險要地勢堅守。現在天下已經基本平定,誰敢反抗,誰就會先被消滅。人怕死,喜歡得到獎賞,這是常識。當年廣武君李左車為韓信出謀劃策,認為韓信的威名足以讓敵人聞風喪膽,從而輕易地攻下鄰國。何況您的德行遠近聞名,東征西討,讓人心悅誠服。如果您先宣布賞格,然後大軍壓境,那麽在宣布命令的那天,敵人的軍營就會自行崩潰。”曹操笑著說:“你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派猛將在前麵開路,大軍隨後跟進,結果很快就打敗了陳策,正如劉曄所預料的那樣。曹操回到許昌後,征召劉曄擔任司空倉曹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傅子》中記載:曹操曾征召劉曄、蔣濟、胡質等五人,他們都是揚州的名士。每次住宿在驛站時,他們都會互相討論學問,因此受到曹操的賞識。他們討論的內容包括國內先賢的事跡、抵禦賊寇的策略、行軍的進退等,甚至還會分析敵人的變化、雙方的虛實以及戰爭的策略,晝夜不停地討論。但劉曄卻獨自躺在車裏,始終一言不發。蔣濟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麽。劉曄回答說:“麵對聖明的君主,如果沒有全神貫注,怎麽能夠應對呢?但精神是可以培養的嗎?”等到他們見到曹操時,曹操果然問起揚州的先賢和賊寇的形勢。其他四人都爭著回答,依次發言,曹操每次都很高興。但劉曄始終一言不發,其他四人都嘲笑他。後來有一次,曹操沒有再問其他問題,劉曄這才用深遠的言辭來打動曹操。曹操剛剛有所察覺,劉曄就停止了發言。這種情況發生了三次。劉曄的意思是,深遠的言辭應該集中精力去思考,獨自麵對君主時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而不適合在眾人麵前討論。曹操已經看穿了他的心思。會麵結束後,曹操任命四人為縣令,而把劉曄當作心腹,每次遇到疑難問題,就寫信向他請教,有時一個晚上要送幾十封信。
    曹操太祖)征討張魯時,劉曄被任命為主簿。到達漢中後,發現山勢險峻難以攀登,軍糧也供應不足。曹操說:“這個地方不過是妖言惑眾的國家罷了,有什麽值得留戀的呢?我們的軍糧不足,不如早點回去。”於是他親自帶領軍隊返回,命令劉曄負責督率後續部隊,依次撤退。
    劉曄分析後認為張魯是可以被攻克的,而且軍糧供應不足,即使撤退,軍隊也難以全身而退。於是他飛馬向曹操報告:“不如趁機發動進攻。”於是曹操命令部隊發起進攻,用弩箭密集射擊張魯的營地。張魯驚慌失措,倉皇逃走,漢中最終被平定。
    劉曄進一步建議:“您以區區五千步兵,誅殺了董卓,北麵打敗了袁紹,南麵征討了劉表,九州百郡中,您已經占據了八成。您的威名震動天下,威勢震懾海外。如今您拿下漢中,蜀地的人們聞風喪膽,失去防守之心。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蜀地可以用一紙檄文就能平定。劉備是人中豪傑,但他行事謹慎,占據蜀地時間尚短,蜀地人民還沒有完全歸心。如今我們攻克漢中,蜀地人民驚恐萬分,局勢已經動搖。憑借您的神勇,趁機施加壓力,一定能取得勝利。如果稍有遲疑,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關羽和張飛勇冠三軍,蜀地人民安定下來後,他們據守險要,我們就很難再攻破了。如果現在不攻取,必定會成為後患。”曹操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傅子》記載,過了七天,投降的蜀人說:“蜀中一天之內驚恐數十次,劉備雖然斬殺了一些驚慌失措的人,但仍然無法安定人心。”曹操又問劉曄:“現在還能不能進攻?”劉曄回答:“蜀地已經初步安定,不能再進攻了。”於是大軍撤回。
    劉曄從漢中返回後,被任命為行軍長史,兼領軍。延康元年,蜀將孟達率眾投降。孟達儀表堂堂,才華橫溢,文帝曹丕)非常賞識他,任命他為新城太守,加封散騎常侍。劉曄卻認為:“孟達有投機取巧之心,恃才傲物,善於玩弄權術,他一定不會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新城與吳、蜀接壤,如果孟達有什麽異動,會給國家帶來禍患。”但文帝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後來孟達果然叛變。
    《傅子》記載,當初在曹操時期,魏諷名聲很大,從卿相以下的人都爭相與他交往。後來孟達離開劉備投奔文帝時,很多人稱讚他有樂毅的氣量。劉曄第一次見到魏諷和孟達時,就斷定他們一定會反叛,結果果然如他所料。
    黃初元年,劉曄被任命為侍中,賜爵關內侯。皇帝下詔,讓群臣預測劉備是否會為關羽之死出兵攻打東吳。眾人都說:“蜀國是個小國,名將隻有關羽。關羽戰死,軍隊潰敗,國內人心惶惶,劉備不可能再出兵。”隻有劉曄說:“雖然蜀國地狹力弱,但劉備有稱霸的野心,他一定會用軍隊來顯示自己的實力。而且關羽和劉備,名義上是君臣,實際上情同父子。關羽戰死,劉備不可能不興師報仇,否則就違背了他們之間的君臣之義。”後來劉備果然出兵攻打東吳。東吳全國動員,同時派遣使者向魏國稱臣。朝廷大臣們都表示祝賀,隻有劉曄說:“東吳地處長江、漢水之外,很久以來就沒有真心歸附朝廷的意思。陛下雖然德行高尚,但東吳這種野蠻的國家,很難被感化。他們之所以在困難時請求歸降,一定不可信。他們一定是內外交困,才不得不派使者來。我們應該趁他們困難的時候,發動進攻,一舉拿下。如果放過這個機會,就會給子孫後代留下無窮的後患,千萬不能大意。”劉備的軍隊最終戰敗撤退,東吳對魏國的禮敬也逐漸冷淡。皇帝打算興兵討伐東吳,劉曄認為:“東吳剛剛取得勝利,上下齊心,而且他們占據長江、湖泊的天險,我們很難迅速取勝。”皇帝沒有聽從他的建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傅子》記載,孫權派使者請求投降,皇帝問劉曄的意見。劉曄回答說:“孫權無緣無故請求投降,一定是因為內部有急事。他之前襲擊關羽,奪取了荊州四郡,劉備大怒,一定會大舉進攻。東吳外部有強敵,內部人心惶惶,又擔心我們趁機進攻,所以才假裝投降,一方麵想讓我們停止進攻,另一方麵想借助我們的力量來威懾敵人。孫權善於用兵,善於隨機應變,他的計劃一定就是這樣。現在天下三分,我們占據了八成。吳、蜀各自占據一州,依靠山川湖泊的險要,互相救援,這是小國的優勢。現在他們自己打起來了,這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機會。我們應該大舉進攻,直接渡過長江,襲擊東吳的內部。蜀國從外部進攻,我們從內部襲擊,東吳的滅亡就在旦夕之間。東吳滅亡後,蜀國就會孤立無援。即使蜀國得到了東吳的外層土地,我們也得到了東吳的內層土地,蜀國也難以長久。”皇帝說:“別人投降我們卻去進攻,會讓天下人害怕,懷疑我們是否真心接納他們。我為什麽不先接受東吳的投降,然後再找機會進攻蜀國呢?”劉曄回答說:“蜀國距離我們遙遠,東吳距離我們很近。東吳聽說我們進攻,一定會迅速撤軍,我們很難阻止。現在劉備已經大怒,所以才進攻東吳。他聽說我們進攻東吳,知道東吳必亡,一定會很高興,進而和我們爭奪東吳的土地。他不可能改變計劃,平息怒火去救援東吳,這是必然的趨勢。”皇帝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於是接受了東吳的投降,封孫權為吳王。劉曄又進諫說:“不能這樣。先帝征伐四方,天下已經被我們占據了八成,威震海內。陛下繼承大統,德行感天動地,這是事實,並非我一個人的誇讚。孫權雖然有雄才大略,但他也不過是漢朝的驃騎將軍、南昌侯罷了,官職低微,勢力弱小。江南的百姓對我們心存畏懼,他不可能強迫百姓和我們一起實現他的陰謀。我們不得已接受他的投降,可以提升他的將軍稱號,封他為十萬戶侯,但不能直接封他為王。王位距離天子隻差一步,他們的禮儀、待遇和服飾很容易混淆。如果他隻是一個侯爵,江南的百姓就不會和他形成君臣關係。如果我們相信他的假投降,進而封他為王,提升他的地位,確定他的君臣關係,這就好比給老虎插上了翅膀。孫權接受了王位後,劉備撤軍之後,他表麵上對朝廷恭敬,讓國內百姓都知道,但內心卻對我們無禮,以此激怒陛下。陛下一定會大怒,興兵討伐他。那時他會慢慢告訴百姓說:‘我全心全意歸附朝廷,不惜貢獻珍寶,按時進貢,不敢失禮。他們卻無故進攻我,一定是想消滅我的國家,俘虜我的百姓,把我們的子女變成奴隸。’東吳的百姓一定會相信他的話。他們相信他的話後,就會憤怒,上下一心,戰鬥力會增強十倍。”皇帝還是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於是正式封孫權為吳王。後來孫權的將領陸遜大敗劉備,殺死蜀軍八萬多人,劉備僅以身免。孫權對外表麵上更加恭敬,但內心卻更加不順從,果然如劉曄所言。
    五年後,皇帝駕臨廣陵泗口,命令荊州和揚州的軍隊同時進攻。皇帝召集群臣,問:“孫權會親自來嗎?”大家都說:“陛下親自出征,孫權一定會非常害怕,肯定會全國動員。他也不敢把大軍交給手下將領指揮,一定會親自前來。”劉曄卻說:“孫權認為陛下想親自牽製他,而真正渡過長江的將領是別人。他一定會嚴陣以待,不會輕易進退。”皇帝的軍隊在那裏停留了多日,孫權果然沒有來。皇帝於是撤軍,說:“你的分析是對的。你應該考慮為我消滅這兩個敵人,而不僅僅是了解他們的情況。”
    魏明帝曹叡即位後,劉曄被晉升為東亭侯,食邑三百戶。明帝下詔說:“尊敬祖先,是為了弘揚孝道,表彰高尚的品德;追溯本源,敬重始祖,是為了加強教育,傳播良好的風氣。因此,成湯、周文王、周武王,他們建立了商朝和周朝,詩書的教義中,追尊後稷和契,歌頌有娀和薑嫄的事跡,是為了表明盛德的傳承,以及接受天命的根源。我們魏國能夠繼承天命,是從高皇曹操的父親曹嵩)和太皇帝曹操)開始的,而功業則在武皇帝曹操)和文皇帝曹丕)時達到高峰。至於高皇的父親處士君曹嵩的父親),他潛心修養德行,行為光明正大,這是天地所賜福的對象,也是我們家族榮耀的來源。然而,他的精神雖然深遠,但他的稱號卻沒有被記錄下來,這不符合弘揚孝道、重視本源的原則。現在命令公卿以下的官員,共同商議他的諡號。”劉曄發表意見說:“陛下想要褒獎和尊崇祖先,這是無限崇高的孝心。然而,親疏遠近的禮節,都有明確的規定,這是為了割斷私情,確立公法,作為萬世的榜樣。周王之所以追尊後稷,是因為他在唐堯時期有功,名字被記載在祭祀的典籍中。至於漢朝初期,追諡的禮節,一般不超過父親。從周朝的角度來看,大魏的發跡是從高皇開始的;從漢朝的角度來看,追諡的禮節也不涉及祖先。這確實是前代的成法,也是當今的明義。陛下孝心深重,但君主的每一個舉動都必須記錄下來,這是為了謹慎對待禮製。我認為追尊的禮節,應該隻到高皇為止。”尚書衛臻與劉曄的意見相同,於是這件事就這樣實施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遼東太守公孫淵奪取了叔父的職位,擅自立自己為王,並派遣使者向朝廷上表。劉曄認為,公孫氏是漢朝任命的官員,世代相傳,他們通過海路和山路,與中原地區隔絕,因此胡人和夷人很難控製他們,而他們的權力也日益鞏固。如果現在不消滅他們,以後一定會成為禍患。如果他們心懷二意,憑借兵力抵抗,然後再去討伐他們,事情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不如趁他們剛剛立國,有黨羽也有仇敵,出其不意地用軍隊威懾他們,公開懸賞招募,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平定他們。後來,公孫淵果然反叛了。
    劉曄在朝廷任職時,很少與當時的官員交往。有人問他為什麽,劉曄回答說:“魏國剛剛建立,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天命,但世俗之人可能還沒有完全明白。我在漢朝隻是一個小角色,但在魏國卻是核心人物。我很少與人交往,這並沒有什麽不對。”太和六年,劉曄因病被任命為太中大夫。後來,他又擔任大鴻臚,任職兩年後主動讓位,又重新擔任太中大夫,直到去世。他被追封諡號為“景侯”,他的兒子劉宇繼承了他的爵位。
    《傅子》記載:劉曄侍奉明帝時,受到極大的寵信和重用。明帝打算討伐蜀國,朝臣們無論內外都一致認為“不可行”。劉曄進宮與明帝商議時,卻說“可以伐蜀”;出來後與朝臣們交談時,又說“不可伐蜀”。劉曄膽識過人,他的話總是很有說服力。中領軍楊暨是明帝的親信,也非常看重劉曄,他堅決主張“不可伐蜀”,每次從宮中出來,都會去拜訪劉曄,劉曄也向他講述“不可伐蜀”的理由。後來,楊暨隨明帝來到天淵池,明帝談到伐蜀的事情,楊暨竭力勸諫。明帝說:“你是個書生,怎麽懂軍事呢?”楊暨謙虛地道歉說:“我隻是一個普通的儒生,承蒙陛下錯愛,把我從眾人中提拔到六軍之上。我雖然地位不高,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敢不直言。我的話也許不值得采納,但侍中劉曄是先帝的謀臣,他曾經說過蜀國不可伐。”明帝說:“劉曄和我說蜀國是可以伐的。”楊暨說:“可以召劉曄來對質。”明帝下詔召劉曄前來,問他這件事,劉曄始終一言不發。後來單獨見到劉曄時,劉曄責備明帝說:“討伐一個國家,這是重大的決策,我有幸參與其中,常常擔心在夢中泄露機密,增加我的罪過,怎麽敢隨便對別人說呢?兵法講究詭道,軍事行動在沒有發動之前,越保密越好。陛下卻公開談論這件事,我擔心敵國已經知道了。”於是明帝向他道歉。劉曄出來後,責備楊暨說:“釣魚的人釣到大魚,就會先放鬆魚線,跟著魚遊動,等到可以控製它的時候再拉上來,這樣才能有所收獲。君主的威嚴,難道隻是大魚而已嗎?你確實是個正直的臣子,但你的計策並不足取,不能不深思熟慮。”楊暨也向他道歉。劉曄就是這樣能夠隨機應變,保持兩麵立場。
    有人在明帝麵前詆毀劉曄說:“劉曄不忠誠,善於揣摩陛下的意圖,然後迎合你。陛下可以試探一下劉曄,和他說話時故意反著說,如果他每次都和你反著說,那就說明他總是和陛下的想法一致;如果他每次都和你意見相同,那他的真實想法就無處遁形了。”明帝按照這個人的話去試探劉曄,果然發現了他的真實想法,從此疏遠了他。劉曄於是裝瘋賣傻,被外放為大鴻臚,最終憂憤而死。俗話說“巧詐不如拙誠”,這句話確實有道理。以劉曄的聰明才智和權謀計策,如果他能夠以德義為本,以忠信行事,即使是古代的賢人,又有誰能超過他呢?但他隻依賴自己的才智,不與世間的賢士相互配合,對上不推心置腹,對外又受世俗的困擾,最終不能在天下安身立命,這難道不可惜嗎?
    劉曄的小兒子劉陶,才華橫溢但行為不端,官至平原太守。《王弼傳》記載:淮南人劉陶,善於縱橫捭闔之術,被當時的人所推崇。《傅子》記載:劉陶,字季冶,善於言辭,有很強的辯論能力。曹爽時期,他擔任選部郎,鄧颺等人稱讚他為伊呂伊尹和呂尚)。當時,他意氣風發,對玄說:“仲尼孔子)不是聖人。為什麽呢?智者治理國家,天下那些愚昧的人,就像玩弄一顆彈丸在掌心一樣容易,但他們卻不能得到天下。”玄認為他的話非常荒謬,不再與他爭論,隻是對他說:“天下的本質是變化無常的。現在我看到你已經陷入困境!”曹爽失敗後,劉陶退居家中,才承認自己之前的話是錯誤的。《晉紀》記載:毋丘儉起兵時,大將軍司馬師)問劉陶的意見,劉陶回答得模棱兩可。大將軍憤怒地說:“你平生和我討論天下大事,到了今天卻不再直言不諱了嗎?”於是把他外放為平原太守,後來又派人將他殺死。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