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司馬朗傳
字數:3416 加入書籤
司馬朗,字伯達,是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司馬彪序傳》記載:司馬朗的祖父司馬俊,字元異,博學多才,酷愛古代文化,性格豪放豁達,氣度非凡。他身高八尺三寸,腰圍十圍,儀表堂堂,與眾不同,鄉裏族人都非常敬仰他。他官至潁川太守。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字建公,性格正直公正,即使在閑暇時,也保持著威嚴的儀態。他非常喜歡《漢書》中的名臣列傳,能背誦其中的數十萬字。他年輕時在州郡任職,曆任洛陽令、京兆尹,後來因年老轉任騎都尉。他淡泊名利,深居簡出,閉門自守。他的兒子們雖然已經成年,但如果沒有他的命令,不敢隨意行動,父子之間嚴肅莊重。司馬防七十一歲時,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他有八個兒子,司馬朗是長子,次子就是晉宣帝司馬懿。
司馬朗九歲時,有人稱呼他父親的字,司馬朗說:“不尊重別人父母的人,也不會尊重自己的父母。”對方聽了,趕緊向他道歉。十二歲時,司馬朗參加經學考試,被任命為童子郎。監考官見他身材高大,懷疑他隱瞞了年齡,於是質問他。司馬朗回答說:“我家世代身材高大,我雖然年幼,但沒有虛報年齡以求早成的念頭,這不是我的誌向。”監考官聽了,對他刮目相看。
後來,關東地區戰亂四起,前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縣,靠近山區,他打算搬到溫縣居住。司馬朗對他說:“唇亡齒寒,溫縣和野王縣就像虞國和虢國一樣,相互依存。現在離開野王縣搬到溫縣,隻是逃避眼前之禍罷了。而且您是當地百姓的希望,如果敵人還沒到,您就先搬走,靠近山區的百姓一定會驚慌失措,這會動搖民心,引發禍亂,我為您的郡內百姓感到擔憂。”但李邵沒有聽從他的勸告。結果,靠近山區的百姓果然作亂,紛紛內遷,有的還被賊寇搶劫。
當時,董卓強迫漢獻帝遷都長安,他自己則留在洛陽。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擔任治書禦史,按照規定應該遷往長安。但當時天下大亂,司馬防就派司馬朗帶著家屬回到本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打算逃亡,董卓派人將他抓來,質問他:“你和我的兒子同歲,難道要背叛我嗎?”司馬朗回答說:“您以高尚的品德,逢此亂世,清除群醜,廣舉賢士,這正是您虛心納諫、將興大治的表現。您的威德已經彰顯,功業也已顯著,但戰亂不斷,州郡動蕩,百姓流離失所,雖然您在四關設禁,嚴刑峻法,但仍然無法阻止百姓逃亡,這是我深感憂慮的原因。希望您能借鑒曆史,三思而後行,這樣您的榮名將與日月同輝,即使是伊尹、周公也無法與您相比。”董卓說:“我也明白這個道理,你的話很有意思。”按臣鬆之的看法,司馬朗的這番話隻是稱讚董卓的功德,並沒有對他進行勸誡。他也沒有為自己辯解,而董卓卻說“我也明白這個道理,你的話很有意思”,這似乎有些答非所問。)
司馬朗知道董卓必敗,擔心被留下,於是散盡家財,賄賂董卓身邊的人,請求返回家鄉。回到溫縣後,他對鄉親們說:“董卓悖逆不道,是天下人的公敵,這正是忠臣義士奮起反抗的時候。我們郡與京都接壤,洛陽東邊有成皋,北邊有黃河,如果天下義軍不能順利推進,他們一定會在這裏停留。這裏將成為四分五裂、戰爭不斷的地方,我們難以安居。不如趁道路還暢通,帶著全族人向東遷往黎陽。黎陽有駐軍,趙威孫是我們鄉裏的舊親,擔任監營謁者,統領兵馬,足以庇護我們。如果以後局勢有變,我們再觀望也不遲。”但鄉親們眷戀故土,沒有人願意跟隨他,隻有同縣的趙谘帶著家屬和司馬朗一起前往。幾個月後,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數十萬大軍集結在滎陽和河內。但各路將領不能統一行動,縱兵搶掠,百姓死傷慘重。很久以後,關東的軍隊逐漸散去,曹操太祖)和呂布在濮陽對峙,司馬朗才帶著家人返回溫縣。當時正值饑荒,人吃人,司馬朗收留撫恤宗族,教導弟弟們,沒有因為亂世而放棄學業。
二十二歲時,司馬朗被曹操太祖)征召為司空掾屬,隨後被任命為成皋縣令。因病離職後,他又擔任了堂陽縣長。司馬朗治理地方以寬厚仁愛為主,從不使用鞭打或杖刑,但百姓卻從不觸犯禁令。在此之前,有些百姓被遷移到都城內居住,後來縣裏調集他們去造船。這些被遷移的百姓擔心自己無法完成任務,於是紛紛私下返回家鄉幫助造船,由此可見司馬朗深受百姓愛戴。
司馬朗後來被調任元城令,又進入朝廷擔任丞相主簿。他認為天下動蕩不安的局麵,是因為秦朝廢除了五等爵位製度,導致郡國沒有了軍事訓練和備戰的準備。他建議,雖然五等爵位製度目前難以恢複,但可以命令各州郡建立軍隊,對外抵禦四夷,對內威懾不法之徒,這是一個長遠的策略。他還主張恢複井田製,認為過去因為百姓已經擁有了世代相傳的土地,難以強行剝奪,所以這一製度一直未能實施。現在,經過大亂之後,百姓流離失所,土地無人認領,都成了公田,應該趁此時機恢複井田製。雖然他的建議沒有全部實施,但州郡建立軍隊的主張,正是他的本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司馬朗被提升為兗州刺史後,他的政績顯著,百姓都稱讚他。即使在軍旅之中,他仍然穿著樸素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以節儉為榜樣。他非常喜歡研究人際關係和經典文獻。同鄉的李覿等人聲名顯赫,但司馬朗常常公開貶低他們。後來李覿等人聲名狼藉,當時的人們才佩服司馬朗的遠見。
鍾繇和王粲曾著文說:“不是聖人,不能實現天下太平。”但司馬朗認為:“伊尹、顏淵等人雖然不是聖人,但如果讓他們幾代相傳,天下太平是可以實現的。”《魏書》記載:文帝曹丕)讚同司馬朗的觀點,命令秘書收錄他的文章。孫盛評論說:鍾繇的觀點是錯誤的,司馬朗的觀點也不完全正確。過去“商湯任用伊尹,不仁之人就會遠離”。《易經》中說:“顏氏的兒子,大概接近聖人吧!有不好的行為,他立刻就能察覺;察覺後,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由此看來,聖人與大賢的行為和原則是一致的,他們的伸展和收縮也是一樣的,治理國家、留下美名,道理上沒有區別;提升太平的美德,難道要等待幾代嗎?“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也可以消除殘暴和殺戮。”又說:“不踏著前人的足跡,也不能進入內室。”幾代的論斷,大概就在這裏吧!與大賢相比,確實有差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馬朗跟隨夏侯惇、臧霸等人征討東吳。到達居巢時,軍隊中爆發了嚴重的瘟疫。司馬朗親自巡視,為士兵們提供醫藥。然而,他也染病去世,享年四十七歲。他臨終時留下遺言,要求用布衣和幅巾一種頭巾)入殮,用當時普通的衣服裝殮,不要違背他的意願。州裏的百姓都非常懷念他。
《魏書》記載:司馬朗臨終時對將士們說:“我身為刺史,蒙受國家的厚恩,負責管理萬裏之地,但還沒有建立什麽功勞,就遭遇了這場瘟疫。我既不能自救,也辜負了國家的恩情。我死後,希望你們用布衣和幅巾為我裝殮,用當時普通的衣服入殮,不要違背我的意願。”明帝曹叡即位後,封司馬朗的兒子司馬遺為昌武亭侯,食邑一百戶。司馬朗的弟弟司馬孚又讓自己的兒子司馬望繼承司馬朗的後代。司馬遺去世後,司馬望的兒子司馬洪繼承了爵位。
《晉諸公讚》記載:司馬望,字子初,是司馬孚的長子。他才華橫溢,很早就聲名遠揚。鹹熙年間264265年),他官至司徒,進入晉朝後被封為義陽王,後來升任太尉、大司馬。當時司馬孚擔任太宰,父子二人同時擔任上公的職位,這是自中代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司馬洪,字孔業,被封為河間王。
當初和司馬朗一起遷徙的趙谘,後來官至太常,是當時著名的賢士。趙谘的兒子趙酆,字子仲,擔任晉朝的驃騎將軍,被封為東平陵公。他們的事跡都記載在《百官名誌》中。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