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倉慈傳

字數:3549   加入書籤

A+A-


    倉慈,字孝仁,是淮南人。他最初擔任郡裏的小官。建安年間,曹操在淮南地區招募百姓進行屯田,任命倉慈為綏集都尉。黃初末年,他擔任長安縣令,為政清廉簡約,有條有理,官吏和百姓既害怕他,又愛戴他。太和年間,他升任敦煌太守。敦煌郡地處西部邊陲,因為戰亂隔絕,已經有二十年沒有太守了,當地的豪強大族稱霸一方,這種情況已經習以為常。前任太守尹奉等人,隻是沿襲舊例,沒有進行任何改革。
    倉慈到任後,抑製豪強,照顧貧弱,治理得非常合理。過去,當地的大族占有大量土地,而小百姓卻連立錐之地都沒有;倉慈就根據人口劃分土地,逐漸讓他們交清地價。以前,屬城的案件很多,縣裏無法判決,大多集中在郡裏;倉慈親自去審查,根據輕重進行處理,除非是死罪,隻是用鞭子或木棍懲罰後就放了,一年中判處死刑的還不到十個人。此外,過去西域的少數民族想要來進貢,但當地的豪強大多阻止他們;即使和他們進行貿易,也欺詐侮辱他們,大多不能得到明確的答複。西域的少數民族常常抱怨,倉慈都慰勞他們。想要到洛陽的,為他們發放通行證;想要從郡裏返回的,官府為他們公平地進行交易,總是用府裏的現錢和他們交換貨物,派官吏和百姓護送他們上路,因此百姓和少數民族都一致稱讚他的恩德和仁惠。
    幾年後,倉慈死在任上,官吏和百姓悲傷感慨,就像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他們畫下他的畫像,思念他的遺容。等到西域的少數民族聽說倉慈去世後,都聚集在戊己校尉和長吏的治所,為他發喪,有的甚至用刀劃破臉麵,以表達自己的真誠,還為他建立了祠堂,共同祭祀他。
    據《魏略》記載:天水人王遷,繼承了倉慈的職位,雖然他沿襲了倉慈的做法,但還是比不上倉慈。金城人趙基繼承了王遷的職位,又比不上王遷。到了嘉平年間,安定人皇甫隆代替趙基擔任太守。當初,敦煌人不太懂得種田,總是把水灌滿,讓土地充分濕潤,然後才耕種。他們也不懂得使用耬犁,用水和種子,人力和牛力都浪費很大,但收成卻很少。皇甫隆到任後,教他們使用耬犁,又教他們灌溉,年終統計,他們所節省的人力超過一半,收獲的穀物增加了五成。此外,敦煌的風俗是,婦女製作裙子,裙擺像羊腸一樣收縮,要用一匹布;皇甫隆又禁止這種做法,節省的布料也不可計量。所以敦煌人認為皇甫隆的剛強果斷和嚴厲不及倉慈,至於勤勉、恭敬、仁愛、施惠,為百姓興利除弊,可以僅次於倉慈。
    從曹操時期一直到鹹熙年間,魏郡太守陳國人吳瓘、清河太守樂安人任燠、京兆太守濟北人顏斐、弘農太守太原人令狐邵、濟南相魯國人孔乂,他們有的同情百姓,公正斷案;有的以誠待人,仁愛百姓;有的自身清廉;有的揭露奸邪,發現隱藏的罪行,都是優秀的二千石官員。吳瓘、任燠的事跡沒有流傳下來。
    據《魏略》記載:顏斐,字文林,很有才能和學問。丞相征召他擔任太子洗馬,黃初初年轉任黃門侍郎,後來擔任京兆太守。當初,京兆自從被馬超攻破後,百姓大多不專心從事農業生產,又經曆了幾任二千石官員,他們隻求暫時解決問題,也不為百姓做長遠打算。顏斐到任後,就讓屬縣整理田地,種植桑樹和果樹。
    當時百姓大多沒有車和牛,顏斐又督促百姓利用閑暇時間收集造車的木材,讓他們互相學習造車。又督促沒有牛的百姓,讓他們飼養豬狗,賣掉後買牛。開始時百姓覺得麻煩,一兩年後,家家都有了大車和牛。他又興辦學校,允許官吏和百姓中想要讀書的人,免除一些雜役。又在府衙下開辟菜園,讓官吏們在閑暇時鋤草管理。又督促百姓在交租的時候,每輛車和每頭牛順便帶兩捆柴,用來冬天烤火、烤筆硯。
    於是風氣大為改觀,官吏不煩擾百姓,百姓也不求告官吏。京兆和馮翊、扶風接壤,而這兩郡的道路既肮髒堵塞,田地又荒蕪,百姓饑寒交迫,而京兆卻秩序井然,富庶程度一直是雍州十郡中最高的。顏斐又潔身自好,隻奉公行事,於是官吏和百姓擔心他被調走。到青龍年間,司馬懿在長安設立軍市,但軍中的官吏和士兵大多欺負縣裏的百姓,顏斐把這件事報告了司馬懿。
    司馬懿於是大怒,召來軍市候,在顏斐麵前打了他一百杖。當時長安典農和顏斐坐在一起,他認為顏斐應該道歉,就私下裏推了顏斐一下。顏斐不肯道歉,過了很久才說:“我以為明公接受分陝而治的重任,是想統一民眾,一定不會偏袒哪一方。而典農卻私下裏推我,想讓我道歉;假使讓我道歉,就更不符合明公的意願了。”司馬懿於是嚴厲地約束軍中的官吏和士兵。
    從此以後,軍營和郡縣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利益。幾年後,顏斐升任平原太守,官吏和百姓哭著攔住道路,車子無法前進,每走一步都要停留很久,十多天後才出了邊界,向東走到崤山就病重了。顏斐一直留戀京兆,他的家人看到他病得很重,就勸他說:“平原應該自己努力恢複健康。”顏斐說:“我的心不願意去平原,你們為什麽不說京兆呢?”於是他去世了,被送回平原。京兆的百姓聽說後,都為他流淚,為他立碑,直到現在還在稱頌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令狐邵,字孔叔。他的父親在漢朝擔任過烏丸校尉。建安初年,袁氏在冀州時,令狐邵離開本郡,在鄴城居住。建安九年,他暫時到武安的毛城。正趕上曹操攻破鄴城,於是包圍了毛城。城破後,抓住令狐邵等十幾個人,都要被斬首。曹操查看後,懷疑他們是士大夫的後代,就問他們的祖先,他認出了令狐邵的父親,於是就放了他,任命他為軍謀掾。他仍然曆任地方官,後來調任丞相主簿,出任弘農太守。
    他所到之處清廉得像冰雪一樣,妻子兒女很少到官署探望他;他推舉好人,教導百姓,寬恕地對待別人,不喜歡打官司,和下屬沒有猜忌。當時,郡裏沒有懂得經典的人,他就挨個詢問各位官吏,有想到遠方拜師的人,就派他去,讓他到河東向樂詳學習經典,學成後回來,於是設立學校。從此弘農的學業逐漸興盛起來。到黃初初年,他被征召為羽林郎,升任虎賁中郎將,三年後,因病去世。
    當初,令狐邵的同族兄弟令狐愚,還是平民時,就很有遠大的誌向,眾人都認為令狐愚一定會使令狐氏榮耀,但令狐邵卻認為“令狐愚性格豪放,不修養德行卻期望過高,一定會毀滅我的家族”。令狐愚聽到令狐邵的話後,心裏很不服氣。等到令狐邵擔任虎賁中郎將時,而令狐愚的仕途已經曆練了很多,所到之處都有名聲。令狐愚見到令狐邵,就趁說話的機會,委婉地刺激他說:“過去聽說大人說我不能繼承家業,我現在到底怎麽樣呢?”令狐邵仔細看著他,沒有回答。
    但他私下裏對妻子兒女說:“令狐愚的性格和過去一樣。以我看,他最終會失敗滅亡。隻是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到那一天,還是會輪到你們呢!”令狐邵去世後,十多年間,令狐愚擔任兗州刺史,果然和王淩一起策劃廢立皇帝,家族被誅殺。令狐邵的兒子令狐華,當時擔任弘農郡丞,因為關係疏遠而沒有被牽連。
    據《孔氏譜》記載:孔乂,字元俊,是孔子的後代。他的曾祖父孔疇,字元矩,擔任過陳相。漢桓帝在苦縣的賴鄉建立老子廟,在牆上畫了孔子的像;孔疇擔任陳相時,在像前為孔子立了碑,現在仍然存在。孔乂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擔任二千石的官員,孔乂擔任散騎常侍,上書規勸皇帝。他的言論在《三少帝紀》中有記載。他後來擔任大鴻臚。他的兒子孔恂,字士信,是晉朝的平東將軍、衛尉。
    評價說:任峻最初興起義兵,歸附曹操,開墾土地,種植穀物,倉庫裏堆滿了糧食,他的功勞已經達到了頂點。蘇則以威嚴平定叛亂,既是善於處理政務的人才,又剛正不阿,他的風骨和功績足以稱道。杜畿寬嚴相濟,以仁愛使百姓安康。鄭渾、倉慈,體恤百姓,治理有方。他們難道不是魏朝的名太守嗎!杜恕多次陳述當時的政務,論述治國的體製,確實有可取之處。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