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王衛二劉傅傳四)
字數:7281 加入書籤
《傅子》記載,劉表殺劉望之後,荊州的士人都感到不安。劉表原本對劉望之並不輕視,但他因為不能容納正直之人,而聽信了讒言。他占據全楚之地,卻不能成就大業,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伯夷、叔齊因為反抗武王而聞名,丁公因為順從高祖而被殺,這兩位君主的度量相差甚遠。如果君主不能有遠大的度量,隻聽信狹隘的心聲,就難以容納百姓和管理眾人。劉廙後來歸順了曹操。曹操任命他為丞相掾屬,後來又轉任五官將文學。文帝曹丕很賞識他,讓他學習草書。劉廙回信說:“最初,我認為尊卑有別,這是禮節的常規。因此,我堅守自己的本分,不敢隨意書寫草書。如果一定要遵從您的命令,我深知您謙虛的品德,不看重那些高遠的成就,而是注重像我這樣普通人的努力。就像郭隗在燕國受到尊重,九九之術在齊國受到重視,樂毅自然會來投奔,霸業也會因此而興盛。我雖然愚笨,但不敢推辭。”魏國建立後,劉廙擔任黃門侍郎。
曹操在長安時,打算親自出征討伐蜀地。劉廙上書勸諫說:“聖人不會因為自己的智慧而輕視世俗,王者不會因為個人的偏見而否定他人的意見。因此,能夠成就千秋偉業的人,必定會以近事推及遠事,智慧周全的人不會恥於向他人請教,而是廣泛聽取眾人的意見。即使是韋弦一種簡單的物品)這樣的東西,聖賢也會用它來提醒自己。我雖然才智有限,但願自比於韋弦,為殿下提供一些參考。
“當年樂毅能夠以弱小的燕國擊敗強大的齊國,卻無法輕易攻下即墨齊國的城池),原因在於,那些為自己打算的人,即使力量薄弱也會堅守陣地;而那些自甘潰敗的人,即使力量強大也必定失敗。自從殿下起兵以來,三十多年間,所向披靡,無人能敵。然而,如今孫權在吳地憑借地勢險要而負隅頑抗,劉備在蜀地也不肯臣服。孫權和劉備手下的兵力,遠不及袁紹當年的勢力,但袁紹已經敗亡,而孫權和劉備卻仍未被平定,這並非因為殿下現在的智慧和武力不如從前,而是因為孫權和劉備的處境與袁紹不同,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打算。
“古時周文王討伐崇國,三次出征都未能攻克,他回去修養德行,最終才使崇國臣服。秦朝在諸侯時期,所征討的國家無不臣服,但當它統一天下後,東向稱帝,卻被一個平民的呼喊陳勝吳廣起義)推翻了。這是因為秦朝在外力竭而沒有顧及到國內的民生。我擔心邊境的敵人並非六國時期的對手,但如今世上並不缺乏人才,如果出現土崩瓦解之勢,這是不可不察的。
“天下有重要的得失:如果形勢可以得到,而我們努力去爭取,這就是重要的收獲;如果形勢無法得到,而我們還去努力爭取,這就是重要的損失。如今的計策,不如先考察四方的險要之地,選擇要害之處加以防守,挑選天下的精銳部隊,按方位每年輪換。這樣,殿下可以在廣大的宮殿中高枕無憂,潛心思考治國之道。廣興農桑,厲行節約,經過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家必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
曹操看了劉廙的奏疏後,回複說:“不隻是君主應該了解臣子,臣子也應該了解君主。現在你想讓我像西伯周文王)那樣施行德政,恐怕我不是那樣的人吧。”
後來,魏諷謀反,劉廙的弟弟劉偉被牽連其中,按照當時的法律,劉廙也應受到牽連而被處死。但曹操下令說:“叔向春秋時晉國大夫)不會因為弟弟叔虎的罪行而受到牽連,這是古代的製度。”因此,特別赦免了劉廙,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劉廙別傳》記載,當初劉廙曾告誡弟弟劉偉說:“交友的美好之處在於結交賢者,不可不謹慎。然而,世人交友卻不仔細選擇,隻圖結黨營私,違背了先聖交友的原則,這並非真正有益於自己、輔助仁德的行為。我看魏諷這個人,不注重修養德行,卻專門以拉幫結派為務,華而不實,不過是個攪亂世道、沽名釣譽的人。你可要謹慎,不要再與他交往。”劉偉沒有聽從,最終陷入災難。
劉廙被調任為丞相倉曹屬。他上書感謝說:“我的罪行本應使整個家族傾覆,禍患本應波及整個宗族。幸逢天地的靈氣,正值時運到來,如同揚湯止沸,使鍋中的食物不至於燒焦;又如同在冷卻的灰燼上重新點燃火焰,在枯木上重新長出花朵。萬物無法回報天地的恩澤,子女無法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我隻能以死相報,難以用筆墨來表達我的感激之情。”《劉廙別傳》還記載了劉廙在奏表中論述治國之道:“過去周朝有亂臣十人,其中有一個是婦人,實際上隻有九人,孔子說‘人才難得,不是這樣嗎?’這說明賢能的人很難得到。何況在亂世之後,百姓凋零,士人所剩無幾。擔任重要職務的股肱之臣,以及州郡的監督官員,邊疆的重任,雖然都有人擔任,但未必是合適的人選。這並非選拔者不用心,實在是人才匱乏所致。更何況那些擔任地方官職以下的小官,能都經過精心挑選,找到合適的人嗎?最好的辦法是用法律來監督他們。不然的話,頻繁地調換官員,往來不息,送迎的麻煩數不勝數。在調換之間,難免會有奸詐的行為,既不利於事務的管理,而執政者也因為不能長期任職,知道自己無法在任期內取得成效,而隻是敷衍了事以免禍患,都不會想著盡心盡力去體恤百姓,而隻是夢想著聲譽。這並非治理國家的根本意圖。如今對官員的升降,往往隻是根據州郡的毀譽,聽信往來之人的浮言。這難道都能得到事實並考核他們的能力嗎?地方官員之所以表現良好,是因為他們奉公守法,關心國家事務,體恤百姓。這三件事,或許州郡有所不便,往來的人也有所不安。而地方官員堅持這樣做,雖然在治理上是得計的,但他們的聲譽未必好;如果他們屈從於他人,雖然在治理上是失計的,但他們的聲譽一定會好。地方官員都知道升降取決於此,又怎能不放棄根本而追求末節呢?我認為地方官員都應該任職稍久一些,足以讓他們施展才能。每年考核他們的能力,三年總計,然後進行升降。考核都應該根據事實,不能隻看名聲。事實就是,根據戶口來計算開墾土地的多少,以及盜賊的發生情況,百姓的逃亡情況,以此來計算他們的得失。這樣實行,那些無能的官員,隻靠名聲是沒有用的;而有能的人,即使沒有名聲也沒有損失。法律一旦實行,即使沒有監督部門的監管,虛假的讚譽和誹謗也可以得到杜絕。”這份奏表呈上後,曹操非常讚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劉廙著書數十篇,還和丁儀一起討論刑禮,這些作品都流傳於世。文帝曹丕即位後,劉廙擔任侍中,被賜予關內侯的爵位。他在黃初二年去世,享年四十二歲。他沒有兒子,文帝讓他的弟弟劉阜繼承了他的爵位。據《劉氏譜》記載,劉阜字伯陵,後來擔任陳留太守。劉阜的兒子劉喬,字仲彥。《晉陽秋》記載,劉喬有輔佐國家的誌向和能力。西晉惠帝末年,他擔任豫州刺史。劉喬的後代一直顯赫,至今仍然貴盛。
劉劭,字孔才,是廣平邯鄲人。建安年間,他擔任計吏,前往許昌。當時,太史預測說:“正月初一將發生日食。”劉劭當時在尚書令荀彧的府上,當時在場的有幾十人,有人認為應該取消朝會,有人認為應該推遲聚會。劉劭說:“梓慎、裨灶是古代優秀的史官,但他們預測水火之事時,也曾出錯,錯過天時。《禮記》中說,諸侯朝見天子,到了門口卻不能完成禮儀的情況有四種,其中之一就是日食。然而,聖人製定禮儀時,並沒有因為天象變化而預先取消朝會,或許是因為災禍可能會消散,或許是因為推算有誤。因此,不應該因為天象變化而預先取消朝會。”荀彧讚同他的觀點,下令按原計劃舉行朝會,結果那天也沒有發生日食。
晉朝永和年間,廷尉王彪之在給揚州刺史殷浩的信中提到:“太史預測正月初一將發生日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是否應該取消朝會?過去建元元年,也曾預測正月初一日食,庾車騎引用劉孔才的論述來告知八座官員。當時朝議中有人認為劉孔才的論述不符合禮製,荀彧采納了他的意見,這是荀彧的一個失誤。為什麽呢?《禮記》中說,諸侯朝見天子,到了門口卻不能完成禮儀的情況有四種:太廟失火、日食、皇後去世、雨水打濕衣服失去儀容。這四種情況,指的是諸侯已經到了門口,突然發生這些情況,才不能完成禮儀。並不是預先知道這些情況,然後僥幸地認為史官推算有誤,所以不預先取消朝會。三辰日、月、星)發生災禍,沒有比日食更嚴重的了。史官已經預告了災禍,卻沒有任何警惕,不預先采取防範措施,而是放棄消災救難的禮儀,反而舉行盛大的朝會,君臣互相慶賀,這難道是麵對天災、反省自我的態度嗎?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合朔新月)的禮儀和元會正月初一的朝會)的禮儀是不同的。皇帝在殿堂上靜坐,不處理政務,穿戴禮服坐在門口的禮儀,與元會的禮儀不同。既然不能同時進行,就應該權衡利弊。合朔的禮儀並不比元會輕,元會有可以推遲的理由,合朔卻沒有可以取消的理由。我認為應該按照建元年的舊例,推遲元會。”殷浩采納了他的建議,最終取消了朝會。
禦史大夫郗慮征召劉劭,但郗慮很快被免職,劉劭被任命為太子舍人,後來升任秘書郎。黃初年間,他擔任尚書郎、散騎侍郎。他奉詔收集《五經》及其他群書,按照類別整理,編撰了《皇覽》。明帝即位後,劉劭被外放為陳留太守,他大力推行教化,受到百姓的稱讚。後來,他被召回朝廷,擔任騎都尉,與議郎庾嶷、荀詵等人一起製定法律,編撰了《新律》十八篇,並撰寫了《律略論》。他升任散騎常侍。當時有傳聞說公孫淵接受了孫權授予的燕王稱號,有人建議扣留公孫淵的使者,派兵討伐他。劉劭認為:“過去袁尚兄弟投奔公孫淵的父親公孫康,公孫康斬殺了他們並將首級送回,這是公孫淵家族對朝廷的忠誠表現。而且,這些傳聞的真假還無法確定。古代對於邊遠地區不服從的部落,應該以德治國,而不是輕易出兵,以免勞民傷財。應該給予公孫淵寬恕,讓他有機會改過自新。”後來,公孫淵果然斬殺了孫權的使者張彌等人,並將首級送回朝廷。劉劭曾經撰寫過《趙都賦》,明帝對此大加讚賞,下詔讓他撰寫《許都賦》和《洛都賦》。當時,朝廷外有戰事,內有宮殿建設,劉劭在兩篇賦中都進行了諷諫。
青龍年間,吳國圍攻合肥。當時,東方的官員和士兵都在休假,征東將軍滿寵上表請求增派中軍兵力,並召回休假的將士,等兵力集結後再發起攻擊。劉劭認為:“敵軍剛剛到達,士氣正旺。滿寵以少量兵力在自己的地盤上作戰,如果貿然進攻,不一定能取勝。滿寵請求增兵,並沒有錯。我認為可以先派遣五千步兵和三千精銳騎兵,先出發,沿途宣揚聲勢,震懾敵軍。騎兵到達合肥後,拉開陣型,多設旗幟和鼓號,在城下展示兵力,引誘敵軍出城,切斷他們的退路,控製他們的糧道。敵軍聽說大軍到來,騎兵切斷了他們的後路,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戰而退。”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當援軍到達合肥時,敵軍果然撤退了。
當時,皇帝下詔廣泛征求賢才。散騎侍郎夏侯惠推薦劉劭說:“我看到散騎常侍劉劭,忠誠深思,通曉各種學問。他所涉及的領域,源遠流長。因此,各種人才,無論大小,都從他的學問中吸取共同點並加以借鑒。因此,性格誠實的人佩服他的平和正直,清靜的人仰慕他的謙虛退讓,文學之士讚賞他的詳細嚴謹,法理之士明白他的條理清晰,有思想的人知道他的深沉堅定,文章之士喜愛他的著論和文辭,製度之士看重他的治理和簡化,策謀之士稱讚他的明智和洞察力。所有這些觀點,都是根據自己的長處來評價他的。我多次聆聽他的清談,閱讀他的篤論,經過多年的學習,越來越佩服他,認為他是朝廷中罕見的人才。像這樣的人,應該輔佐國家大事,為國家出謀劃策,與國家共同繁榮,不是世俗之人所能常有的。希望陛下給予他充分的傾聽機會,讓他在清閑之時,能夠暢所欲言,那麽他的德行和智慧將會上達天聽,光輝日益照耀。”臣鬆之認為,一般來說,推薦他人時,大多會用過分誇讚的言辭,能保持中立的或許很少。夏侯惠稱讚劉劭“謙虛退讓”和“明智洞察”,有些言過其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景初年間,劉劭奉命製定了一套官員考核製度,即《都官考課》。他上書說:“官員的考核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環節,然而曆代以來並沒有真正重視這一製度,導致治理的法則缺失,官員的才能和能力混雜不清。陛下以聖明的遠見,痛惜國家綱紀的鬆弛,通過內省和外詔來推動改革。我深受陛下恩寵,得以承擔這一重任,於是製定了《都官考課》七十二條,還撰寫了《說略》一篇。我學識淺薄,實在不足以完美地傳達陛下的旨意,確立完善的製度。”他還主張應該製定禮儀和音樂,以改變社會風氣,撰寫了《樂論》十四篇,但這些製度和著作在他完成之前,明帝去世,因此未能實施。到了正始年間,劉劭致力於講學,被賜予關內侯的爵位。他一生著述豐富,包括《法論》《人物誌》等,總計一百餘篇。他去世後,被追贈為光祿勳。他的兒子劉琳繼承了他的爵位。與劉劭同時代的東海人繆襲,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著述頗豐,官至尚書、光祿勳。
繆襲的好友仲長統,山陽人,漢末擔任尚書郎,但英年早逝。他著有《昌言》,文辭優美,值得一讀。繆襲在為《昌言》作序時提到,仲長統字公理,自幼好學,廣泛涉獵各類書籍,文辭豐富。他二十多歲時,遊曆青、徐、並、冀等地,與他交往的人都覺得他與眾不同。並州刺史高幹素有名望,招攬了許多四方遊士。仲長統拜訪高幹時,高幹熱情接待,並向他請教世事。仲長統對高幹說:“您有雄心壯誌,但卻缺乏雄才大略,喜好人才卻不能善於選擇,這是我為您深感憂慮的。”高幹自視甚高,沒有采納仲長統的建議。仲長統離開後不久,高幹果然失敗了。並州和冀州的士人因此更加認可仲長統的見識。大司農常林與仲長統同在上黨任職,他認為仲長統性格豪放,敢於直言,不拘小節。每當郡裏征召他時,他總是以生病為由拒絕。他言行無常,當時有人甚至認為他有些瘋狂。漢帝在許昌時,尚書令荀彧掌管中樞機要,喜好人才,善於發現奇才。他聽說了仲長統的名聲後,推薦他擔任尚書郎。後來,仲長統參與了太祖的軍事事務,之後又回到尚書郎的職位。他在延康元年去世,享年四十多歲。仲長統常常討論古今世俗的事務,每當他感慨歎息時,就會寫成一篇論述,名為《昌言》,共有二十四篇。
散騎常侍、陳留人蘇林,博學多才,對古今文字有深入的研究。他在建安年間擔任五官將文學,受到禮遇。黃初年間,他擔任博士給事中。文帝在《典論》中提到的蘇林就是他。他年老後退休在家,朝廷經常派人去探望他,多次給予賞賜。他活到了八十多歲。
光祿大夫、京兆人韋誕,字仲將,是太仆韋端的兒子。他有文學才華,擅長撰寫辭章。建安年間,他擔任郡裏的上計吏,被特拜為郎中,後來逐漸升遷為侍中、中書監。他以光祿大夫的身份辭去職位,七十五歲在家中去世。最初,邯鄲淳、衛覬和韋誕都以書法聞名。衛覬的孫子衛恒撰寫了《四體書勢》,其中提到:
古文:自秦朝使用篆書,焚燒了先秦的經典,古文因此失傳。漢武帝時期,魯恭王破壞了孔子的宅邸,發現了《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古文經典。當時的人已經不認識古文,稱之為“科鬥書”。這些古文被漢朝秘藏,很少有人能看到。魏朝初期,能夠傳承古文的人隻有邯鄲淳。衛覬臨摹了邯鄲淳的《尚書》,後來拿給邯鄲淳看,邯鄲淳卻分辨不出。到了正始年間,立了三字石經,逐漸失去了邯鄲淳的書法風格。因為“科鬥書”的名字,人們開始模仿它的寫法。太康元年,汲縣的百姓盜掘了魏襄王的墓,發現了十幾萬字的竹簡。對照衛覬的書法,還能看出一些相似之處。
篆書:秦朝時,李斯以篆書聞名,許多山上的銘文和銅人的銘文都是他的作品。漢朝建初年間,扶風人曹喜的篆書與李斯略有不同,但也堪稱一絕。邯鄲淳師從曹喜,掌握了其精髓。韋誕師從邯鄲淳,但未能完全達到他的水平。太和年間,韋誕擔任武都太守,因擅長書法被留在朝廷擔任侍中。魏朝的寶器銘文大多出自他的手筆。漢朝末年,蔡邕吸收了李斯和曹喜的書法風格,創造了古今雜形的字體,但在精細和簡潔方麵不如邯鄲淳。
隸書:其相關內容已在武紀中簡要提及。又說:“師宜官擅長寫大字,邯鄲淳擅長寫小字。梁鵠認為邯鄲淳掌握了次仲的書法技法,然而梁鵠的用筆已經充分發揮了其書法的氣勢。”
草書:漢朝興起後出現了草書,但不知其作者是誰。到了章帝時期,齊相杜度以擅長草書著稱。後來的崔瑗、崔寔也以草書聞名。杜氏的草書結字較為安穩,但書體略顯瘦弱;崔氏的草書筆勢很好,但結字稍顯疏鬆。弘農人張伯英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精進技藝。他家中的衣帛,必定先書寫後再漂洗,他在池邊學習書法,池水都被染黑了。他下筆必定遵循規範,被稱為“怱怱不暇草”,寸紙都不會浪費,至今世人仍然珍視他的作品,韋仲將稱他為“草聖”。張伯英的弟弟張文舒,僅次於張伯英。還有薑孟潁、梁孔達、田彥和以及韋仲將等人,都是張伯英的弟子,在世上頗有名氣,但都比不上張文舒。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