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王衛二劉傅傳三)
字數:6626 加入書籤
“過去那場瘟疫,許多親朋好友都遭受了不幸,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人相繼去世,這種痛苦難以言表!回憶起過去我們一起遊玩的日子,出行時同乘一輛車,休息時座位相連,從未分開過。每次飲酒作樂,絲竹齊鳴,酒酣耳熱之時,大家仰頭吟詩作賦,那時我們完全沉浸在歡樂之中,甚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我們以為這樣的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誰能想到短短幾年間,這些人幾乎都離我們而去,想起來就讓人傷心。最近,我整理了他們的遺作,編成了一本書。看到他們的名字,已經變成了鬼錄死者名單),回憶起過去的交往,仿佛就在眼前,而這些人如今已化作塵土,真是令人唏噓不已!縱觀古今文人,大多不拘小節,很少有人能以高尚的名節自立。但徐幹卻與眾不同,他內心有才華,為人質樸,淡泊名利,誌向高潔,就像古代隱居在箕山的高士一樣,真可以說是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他寫了二十多篇《中論》,成就了一家之言,文辭典雅,足以流傳後世,他可以稱得上不朽了。應瑒也常常有寫作的誌向,他的才學足以著書立說,可惜他的美好誌向沒有實現,實在令人痛惜!我曾經仔細閱讀過這些文人的作品,讀著讀著就忍不住流淚。我既為逝去的人感到悲痛,也為自己的命運感到無奈。陳琳的章表一種上呈皇帝的文書)寫得很有氣勢,隻是稍微有些繁雜。劉楨有一種超脫的氣質,但還不夠成熟,他的五言詩在當時堪稱妙絕。阮瑀的書信寫得瀟灑自如,讓人看了非常愉悅。王粲在辭賦方麵特別擅長,可惜他的文風有些柔弱,沒有達到更高的境界。但在他擅長的領域,即使是古人也很難超越他。過去,伯牙因為鍾子期去世而斷琴,孔子因為子路的死而倒掉肉醬,他們都是在為知音難遇而痛心,為弟子們無法達到更高的境界而惋惜。這些文人雖然沒有達到古人的高度,但也是當時的傑出人物。如今,他們已經不在了,後起之秀雖然值得期待,但我們恐怕再也見不到像他們那樣的人了。我們都已經長大,心中有太多的想法,時常感到憂慮,甚至整夜難以入睡。什麽時候我們才能再像過去那樣快樂?我已經成了老翁,隻是頭發還沒有變白罷了。光武帝曾說:‘我三十歲了,在軍中已經十年,經曆的事情太多了。’我的品德雖然比不上他,但年齡卻和他一樣。我本是平凡之人,卻身居高位,沒有眾星的光芒,卻借著日月的光輝,一舉一動都受到關注,什麽時候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恐怕我們永遠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快樂了。年輕時就應該努力奮鬥,歲月流逝,無法挽留。古人說‘秉燭夜遊’,確實很有道理。最近你有什麽娛樂活動嗎?有沒有新的作品呢?我望向東方,心中充滿了憂愁,寫下這封信,傾訴我的心情。”
臣鬆之裴鬆之)認為,本傳雖然簡略地記載了曹丕的這封信,但許多優美的詞句都被刪減了。因此,他從《魏略》中完整地引用了這封信的內容,以補充缺失的部分。曹丕即位後,又給吳質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當年在南皮遊玩時,我們三人還活著。如今,烈祖曹操)已經駕崩,曹真和曹休都已封侯。隻有你還在低微的職位上徘徊。我們曾經一起遊玩,如今你卻不再登門拜訪。瓶空了會感到羞恥,我怎能不感到愧疚呢?雖然路途不遠,但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麵了。”當初,曹真和曹休也和吳質一起在渤海遊玩。當時,曹真和曹休因為是皇族宗親,都得到了爵位和封賞,擔任了高級將領,而吳質仍然是長史。曹丕考慮到吳質可能會有失落感,因此提到曹真和曹休,以此安慰他。吳質出身貧寒,年輕時常常在貴族之間遊曆,他並不與鄉裏的人混在一起。因此,即使他已經出仕為官,他的故鄉仍然沒有給他士人的名分。等到魏國建立後,文帝征召吳質,讓他在洛陽與皇帝會麵。吳質到達後,被任命為北中郎將,封為列侯,還被授予節符,負責監督幽州和並州的軍事事務,駐紮在信都。太和年間,吳質入朝。他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故鄉的承認,於是對司徒董昭說:“我想讓我的鄉親們對我刮目相看。”董昭說:“你先別急,我活了八十歲,可不想在晚年為你去鄉裏奔走。”《世語》記載,魏王曹操)曾經出征,世子曹丕)和臨菑侯曹植)都在路邊送行。曹植大談曹操的功德,言辭華麗,左右的人都很佩服,曹操也很高興。曹丕卻感到失落,吳質在他耳邊說:“大王即將出發,你應該流下眼淚。”等到辭別時,曹丕哭著拜別,曹操和左右的人都感到悲傷。於是,大家都覺得曹植雖然言辭華麗,但不如曹丕真誠。《吳質別傳》記載,皇帝曹丕)曾經召見吳質和曹休,一起歡聚。皇帝還讓郭皇後出來見他們。皇帝說:“你們好好看看她。”他們之間的關係如此親近。吳質在黃初五年入朝,皇帝下詔讓上將軍及特進以下的官員都到吳質的住處聚會,由大官提供酒席。酒喝到一半時,吳質想讓大家盡情歡樂。當時上將軍曹真身材肥胖,中領軍朱鑠身材瘦弱,吳質叫來藝人,讓他們表演關於胖瘦的節目。曹真仗著自己的地位,覺得被人取笑很丟臉,憤怒地對吳質說:“你想用部下的身份來對待我嗎?”驃騎將軍曹洪和輕車將軍王忠說:“將軍要是想讓上將軍承認自己胖,那你得先承認自己瘦。”曹真更加憤怒,拔出刀瞪著眼說:“你們這些小醜,敢這麽輕佻,我殺了你們。”於是大罵在座的人。吳質按住劍柄說:“曹子丹曹真),你不是案板上的肉,我吞了你也不用咽喉嚨,嚼了你也不用動牙齒,你憑什麽倚仗權勢這麽囂張?”朱鑠起身說:“陛下讓我們來陪你開心的,怎麽變成這樣了?”吳質喝斥道:“朱鑠,你敢破壞聚會!”各位將軍都回到座位上。朱鑠性格急躁,更加憤怒,拔劍砍地。聚會最終不歡而散。等到文帝去世後,吳質思念他,寫了一首詩:“心中充滿憂傷,憂傷難以排遣。徘徊坐立不安,出門踱步遲疑。想起蒙受聖主恩寵,榮耀爵位與眾不同。本以為能終身侍奉,誌向才剛剛舒展。沒想到中途被遺棄,歸於黃泉。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淚水如珠連綿。死後毫無益處,身死名亦不傳。慷慨自勉努力,或許能成烈丈夫。”太和四年,吳質入朝擔任侍中。當時司空陳群負責尚書事務,皇帝開始親自處理政務。吳質認為輔佐大臣是國家安危的關鍵,他對皇帝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誠智慧,是國家的棟梁之臣。陳群是個從容不迫的人,但不適合擔任國家的宰相,他身居高位卻不親自處理事務。”皇帝非常認同他的看法。第二天,皇帝下了一道嚴厲的詔書責備陳群。天下人都認為司空不如長文司馬懿),這就是陳群的不足之處。吳質在這一年夏天去世。他生前曾因倚仗權勢而行為不端,被追諡為“醜侯”。吳質的兒子吳應上書申辯冤屈,直到正元年間,才改諡為“威侯”。吳應,字溫舒,後來成為晉朝的尚書。吳應的兒子吳康,字子仲,在當時很有名,也擔任了高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衛覬,字伯儒,是河東安邑人。他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才智,以才學著稱。曹操征召他擔任司空掾屬,後來又任命他為茂陵令、尚書郎。曹操征討袁紹時,劉表為袁紹提供支援,而關中地區的將領們則保持中立。益州牧劉璋與劉表有矛盾,衛覬以治書侍禦史的身份被派往益州,希望劉璋出兵牽製劉表的軍隊。然而,當他到達長安時,發現道路不通,無法繼續前行,於是留在關中鎮守。
當時,大量流民從四方返回關中,關中的將領們紛紛將他們招攬為自己的部曲私人軍隊)。衛覬寫信給荀彧說:“關中是肥沃富饒之地,但近年來因戰亂變得荒蕪。大約有十萬多戶流民逃到荊州,如今聽說家鄉安寧,他們都渴望返回。然而,回來的人卻沒有生計,各將領競相招攬他們,導致自己的勢力不斷壯大。郡縣的財力有限,無法與將領們競爭,結果是將領的勢力越來越強。一旦發生變故,這將成為後患。鹽是國家的重要資源,自戰亂以來,鹽業管理鬆散,應該恢複舊製,由專人監督鹽的銷售,用鹽的收入購買耕牛。如果有流民返回,就用這些耕牛來幫助他們恢複生產。通過勤勞耕作,積累糧食,使關中地區更加富庶。遠方的流民聽說後,一定會爭先恐後地回來。同時,讓司隸校尉留在關中主持事務,這樣將領的勢力就會逐漸削弱,而官府和百姓的力量則會不斷增強,這正是增強自身、削弱敵人的良策。”荀彧將這封信轉呈給曹操,曹操采納了衛覬的建議,開始派遣謁者仆射監督鹽官,司隸校尉治理弘農。關中地區逐漸恢複了秩序,曹操於是召衛覬回朝,後來他逐步升任尚書。
《魏書》記載,當初漢朝遷都許昌後,朝廷的舊製變得混亂。衛覬用古代的禮儀製度來糾正了許多問題。當時,關西的將領們表麵上歸附朝廷,但內心並不可靠。司隸校尉鍾繇請求帶領三千士兵進入關中,表麵上是去討伐張魯,實際上是為了脅迫地方勢力交出人質。曹操讓荀彧詢問衛覬的意見。衛覬認為:“關西的將領們大多是一些小人物,他們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隻是想在眼前過得安穩。如今朝廷已經給了他們足夠的封號和權力,他們沒有理由反叛。如果現在派兵進入關中,名義上是討伐張魯,但實際上張魯在深山之中,道路不通,關西的將領們一定會起疑心。一旦驚動他們,他們憑借地勢險要和強大的兵力,將會成為巨大的威脅。”荀彧將衛覬的意見轉告曹操。曹操最初同意衛覬的看法,但因為鍾繇堅持自己的計劃,曹操最終還是采納了鍾繇的建議。結果,當軍隊進入關中後,關西地區立刻發生叛亂,曹操不得不親自出征,才勉強平定了叛亂,但損失慘重。曹操後悔沒有聽從衛覬的建議,因此更加器重他。
魏國建立後,衛覬被任命為侍中,和王粲一起負責製定國家製度。文帝曹丕即位後,衛覬被調任尚書。不久,他又回到漢朝擔任侍郎,勸說文帝接受禪讓,起草了相關的詔書。文帝即位後,衛覬再次擔任尚書,被封為陽吉亭侯。
明帝曹叡即位後,衛覬被晉升為閺鄉侯,食邑三百戶。他上奏說:“九章律法是自古以來傳承的法律,用於裁決刑罰,其中的含義非常微妙。地方官員都應該熟悉法律。法律是國家的重要工具,卻被一些人輕視;獄吏掌握著百姓的生死,但他們的選拔卻往往被忽視。國家政治的弊端,很可能就由此產生。我建議設置律博士,讓他們互相傳授法律知識。”這一建議被采納並付諸實施。
當時,百姓生活困苦,但國家的徭役負擔卻很重。衛覬上疏說:“改變人的本性,強迫人們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這不僅臣子說起來不容易,君主接受起來也很難。人們所追求的是富貴和榮耀,所厭惡的是貧窮和死亡。然而,這些都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喜歡誰,誰就能獲得富貴和榮耀;君主討厭誰,誰就會陷入貧窮和死亡。順從君主的人自然會得到好處,反抗君主的人自然會受到懲罰。因此,臣子們都爭著順從君主,避免觸犯他的意願。除非有人願意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家庭,為了君主的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否則誰會冒著觸犯君主的危險,提出建議呢?陛下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臣子們的真實想法。現在,很多人喜歡說些好聽的話,他們稱讚陛下的政治比堯舜還英明,說敵人比老鼠還弱小。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當年漢文帝時期,諸侯勢力強大,賈誼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何況如今天下分裂為三國,各方人才各為其主。那些投降的人,並不是因為分清了是非,而是因為走投無路。這和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麵沒有什麽不同。如今,千裏之地沒有炊煙,百姓困苦不堪,如果陛下再不重視這個問題,國家將會陷入無法挽回的困境。按照禮儀,天子的器物應該用金玉裝飾,飲食應該有八珍之味。但在災荒時期,天子應該減少膳食,降低服飾的規格。因此,奢侈和節儉的程度,應該根據國家的經濟狀況來決定。武皇帝曹操)時期,皇後飲食不過一肉,衣服不用錦繡,坐墊不加裝飾,器物不用丹漆,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平定天下,給子孫留下福澤。這些都是陛下親眼所見的。如今,陛下應該和臣子們一起,共同謀劃,計算國庫的收支,量入為出。陛下應該深思越王勾踐富國強民的方法,否則恐怕來不及了。然而,尚方皇家手工作坊)製造的金銀器物卻越來越多,工程不斷,奢侈之風日益嚴重,國庫日益空虛。當年漢武帝相信神仙之道,認為可以用雲中的露水來吃玉屑,因此建造了仙掌來承接露水。陛下明智,常常對此嗤之以鼻。漢武帝因為追求露水而受到批評,陛下並沒有追求露水,卻白白浪費了人力物力。這些確實是陛下應該裁決的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衛覬在漢朝和魏朝任職期間,多次提出忠言,大都像這樣。
衛覬受命負責編纂著作,並撰寫了《魏官儀》,總共撰寫了數十篇文章。他擅長多種書法,包括古文、鳥篆、隸書和草書,無所不通。建安末年,尚書右丞、河南人潘勖也是一位傑出的文人。《文章誌》記載,潘勖字元茂,原名芝,後改名勖,以避諱。他曾任尚書郎,後升為右丞。皇帝因為他在二千石曹負責地方事務的部門)表現出色,才學兼備,熟悉舊事,讓他繼續兼任原職,並多次給予特別賞賜。建安二十年,潘勖被任命為東海相,但尚未赴任,又被留在朝廷擔任尚書左丞。當年,他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多歲。潘勖曾起草了曹操受封魏公的九錫策命一種重要的詔書)。潘勖的兒子潘滿,擔任過平原太守,也以學問和品行著稱。潘滿的兒子潘尼,字正叔。《潘尼別傳》記載,潘尼少年時就才華橫溢,文辭溫雅。他最初接受州裏的征召,後來因為父親年老,回家侍奉。父親去世後,他才重新出仕。潘尼曾贈詩給陸機,陸機在回贈的詩中有四句提到:“猗歟潘生,世篤其藻,仰儀前文,丕隆祖考。”潘尼最終官至太常。潘尼的堂兄潘嶽,字安仁。《潘嶽別傳》記載,潘嶽容貌俊美,才華出眾,早年就以才名著稱。他的著作文辭清麗,無人能及。他擔任過黃門侍郎,後被孫秀陷害而死。潘尼和潘嶽的文學成就都受到當時人的推崇。潘尼的堂侄潘滔,字湯仲。《晉諸公讚》記載,潘滔以博學多才聞名,永嘉末年擔任河南尹,後遇害。
黃初年間,散騎常侍、河內人王象也和衛覬一樣,以文章著稱。衛覬去世後,被追諡為敬侯。他的兒子衛瓘繼承了他的爵位。《晉陽秋》記載,衛瓘字伯玉,清廉正直,年輕時就被傅嘏賞識。他二十歲就擔任尚書郎,後來曆任內外官職,最終成為晉朝的尚書令、司空、太保。晉惠帝初年,衛瓘輔政,被楚王司馬瑋陷害而死。《世語》記載,衛瓘和扶風內史敦煌人索靖都擅長草書。衛瓘的兒子衛恒,字巨山,擔任過黃門侍郎。衛恒的兒子衛玠,字叔寶,很有名望,擔任過太子洗馬,但早逝。
劉廙,字恭嗣,是南陽安眾人。他十歲時,在講堂上玩耍,潁川人司馬德操司馬徽)摸著他的頭說:“孩子,孩子,‘黃中通理’指內心通達事理),難道你自己不知道嗎?”劉廙的哥哥劉望之在當時很有名,荊州牧劉表征召他為從事。然而,劉望之的兩個朋友都因為讒言被劉表殺害。劉望之也因為直言進諫,與劉表不合,於是辭官回家。劉廙對劉望之說:“當年趙簡子殺害了賢臣鳴犢和犢犨,孔子因此回車不渡黃河比喻賢臣被殺,君子避禍)。如今哥哥你既然不能像柳下惠那樣在朝中與世俗同流合汙,就應該像範蠡那樣遠離朝堂,到外地去隱居。否則,坐以待斃,恐怕不可取!”劉望之沒有聽從他的勸告,不久也被劉表殺害。劉廙害怕自己也會遭遇不測,於是逃到揚州。《劉廙別傳》記載,劉廙在途中給劉表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父親過去曾受到您的恩遇,但我沒有像管仲、狐偃、桓公、文公那樣建立功業,如今父親去世,我的忠誠也無法實現。我的哥哥劉望之過去也曾受到您的禮遇,但他沒有留下顯赫的功績,反而因為得罪您而遭遇不幸。這是上天不保佑我們,降下的災難。我後悔莫及,哀號不已。我劉廙愚昧淺薄,言行多有不當,害怕讒言會再次影響您對我的看法。您對父親的恩情已經衰減,而對哥哥的責任仍然存在。如果我繼續留在這裏,一定會傷及您過去的恩情,我們家族也會被消滅,成為世人的笑柄。因此,我逃到廬江尋陽。當年鍾儀有南音之操,椒舉有班荊之思,雖然遠離家鄉,但不敢忘記過去的恩情。”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