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和洽傳

字數:3395   加入書籤

A+A-


    和洽,字陽士,是汝南西平人。他曾經被舉薦為孝廉,也被大將軍征召,但他都沒有去就職。當時袁紹在冀州,派人來迎接汝南的士大夫們。和洽卻認為:“冀州這個地方,土地平坦,百姓驍勇,是英雄豪傑爭奪的焦點,是個四麵受敵的地方。袁紹雖然憑借現有的資源變得強大,但各地的豪強紛紛崛起,他的未來很難預料。而荊州的劉表,沒有遠大的誌向,但他愛護人才,荊州土地險要,山民弱小,容易依靠。”於是,和洽就和親朋好友一起南下去投奔劉表,劉表把他當作上賓來對待。和洽說:“我之所以不跟隨袁紹,是因為他所處的地方是爭奪的焦點。在亂世中,不能接近昏庸的君主,時間長了就會陷入危險,必定會有小人在中間挑撥離間。”於是,他向南渡過武陵。
    曹操平定荊州後,征召和洽擔任丞相掾屬。當時毛玠、崔琰都以忠誠清廉著稱,他們在選拔官員時,特別注重節儉。和洽卻說:“治理天下這樣的大事,要根據人的不同情況來對待,不能僅僅用節儉這一標準來衡量。如果過於節儉,自己這樣要求是可以的,但用這個標準來要求別人,可能會有很多失誤。現在朝廷的議論中,如果官員穿著新衣服、乘坐好車,就說他不清廉;如果長官到軍營視察,衣著破舊,就說他廉潔。以至於有些士大夫故意弄髒衣服,藏起自己的車馬;朝廷的大臣,甚至自己拿著飯壺去上班。建立教化,觀察風俗,重要的是要符合中庸之道,這樣才能長久。現在用一種難以承受的行為來要求不同的人,勉強去做,一定會讓人疲憊不堪。古代的教化,重要的是要通達人情。凡是過於偏激的行為,就容易隱藏虛偽。”
    孫盛評論說:從前先王治理天下,根據百姓的情況來設立教化,雖然質樸和文采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車馬、衣服、禮儀、等級等,貴賤的差別,歸根結底是一樣的。魏國繼承了漢末的混亂局麵,風俗奢侈,確實應該學習古代的製度,用簡約的方式來教育百姓,使奢侈不致於過分,節儉符合禮儀,這樣才能使國家治理得好,百姓稱讚。如果矯正錯誤超過了限度,就會滋生虛偽,用苛刻的手段來教育百姓,就會使百姓的思想變得狹隘,這不是聖王教化百姓、防止邪惡、保持真誠的方法。和洽的話,是有道理的。
    魏國建立後,和洽擔任侍中。後來有人告發毛玠誹謗曹操,曹操在近臣麵前非常生氣。和洽說毛玠的行為一向有原則,請求查證這件事。朝會結束後,曹操下令說:“現在告發毛玠的人說,毛玠不但誹謗我,還對崔琰心懷不滿。這損害了君臣之間的恩義,妄自製造朋友之間的怨恨,實在讓人無法忍受。從前蕭何、曹參和高祖一起從平民起家,建立了功勳。高祖每次遇到困難,兩位丞相都恭順服從,臣子的本分更加明顯,所以他們的後代能夠繼承爵位。和侍中剛才要求查證,我沒有同意,是想重新考慮這件事。”
    和洽回答說:“如果像告發毛玠的人說的那樣,毛玠的罪過確實很嚴重,天地都不容。我不是想歪曲事實來維護毛玠,損害大的道理。因為毛玠是從眾多官員中脫穎而出的,被特別提拔,擔任重要職務,多年來受到寵信,剛直不阿,忠誠公正,讓大家都敬畏,他不應該有這樣的行為。但人情難測,還是要查證,核實事情的真相。現在皇上的恩德,寬容了他的過錯,不忍心把他交給司法部門處理,但這樣一來,是非曲直就分不清楚了,這種懷疑會從我們身邊開始。”
    曹操說:“我不查證,是想保全毛玠和告發者的名聲。”和洽回答說:“如果毛玠真的有誹謗皇上的言論,應該在朝廷上公開處決;如果毛玠沒有這樣的言論,告發者就是在誣陷大臣,誤導皇上的判斷。這兩件事都不查證,我實在感到不安。”曹操說:“現在正有軍事行動,怎麽能根據別人的告發就去查證呢?從前狐射姑在朝廷上刺殺了陽處父,這就是做君主的教訓。”曹操攻克張魯後,和洽提出建議,認為應該及時遷移百姓,可以節省設置守備的費用。曹操沒有采納,後來還是遷移了百姓,放棄了漢中。和洽出任郎中令。曹丕即位後,和洽擔任光祿勳,被封為安城亭侯。曹睿即位後,和洽被晉升為西陵鄉侯,食邑二百戶。
    在魏明帝太和年間,散騎常侍高堂隆上奏說:“現在天氣不正常,還出現了不好的氣象,這一定是因為有關部門沒有盡職盡責,違背了自然規律。”明帝下詔書,態度謙虛地承認錯誤,並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和洽認為:“現在百姓少,耕地也少,但不務正業、遊手好閑的人卻很多。國家以百姓為根本,百姓以糧食為命根子。所以,如果耽誤了農時,就會失去生存的根本。所以古代的君王都致力於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讓百姓專心務農。從今年春夏開始,百姓們忙於各種勞役,農業生產受到了影響,百姓們怨聲載道,天氣不正常,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沒有比節儉更重要的了。太祖創立了偉大的事業,供養軍隊的費用,供應軍賞的開支,讓官吏和士兵們生活富足,倉庫裏糧食和布匹都很充裕,這都是因為他不修建沒有用的宮殿,杜絕奢侈浪費。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減少繁重的勞役,去掉不必要的事務,為軍隊儲備物資。邊境的防守,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要了解敵人的虛實,積蓄力量,培養士兵,製定取勝的策略,明確進攻的計劃,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找到合適的辦法。如果事先沒有計劃,輕視敵人,軍隊頻繁出動,但又沒有效果,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喜歡用武力卻沒有威懾力’,是應該警惕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後來,和洽擔任太常,他生活清貧,堅守節儉的原則,甚至賣掉了自己的田地和房子來維持生活。明帝聽說後,賜給他糧食和布匹。和洽去世後,被追封為“簡侯”。他的兒子和離繼承了他的爵位。和離的弟弟和逌,才華橫溢,善於處理事務,官至廷尉書。晉朝的《諸公讚》中說:和嶠,字長輿,是和逌的兒子。他年輕時就很有名,以高雅、穩重著稱。他常常仰慕他的舅舅夏侯玄的為人,嚴格要求自己,顯得與眾不同。他從黃門郎升任中書令,又轉任尚書。湣懷太子剛立的時候,任命他為少保,兼散騎常侍。他家產豐厚,可以和王公相比,但他非常節儉吝嗇。他的同母弟弟和鬱,沒有什麽名氣,和嶠看不起他,這對他自己的名聲也有一定的損害。和嶠死在任上,被追贈為光祿大夫。和鬱因為能力強,在當世很有地位,官至尚書令。
    和洽的同鄉許混,是許劭的兒子。他為人清正醇厚,有很強的鑒別能力,在明帝的時候擔任尚書。許劭,字子將。《汝南先賢傳》中說:召陵的謝子微,才華橫溢,見識深遠。他看到十八歲的許劭時,就歎息說:“這真是一個舉世無雙、出類拔萃的偉人啊!”許劭最早是在賣頭巾的小店裏發現了樊子昭的才能,把虞永賢從放牛娃中選拔出來,從鄉間選拔了李淑才,從馬夫中提拔了郭子瑜,推薦了楊孝祖,舉薦了和洽等六位賢士,這六個人都是當代的賢能之士。其餘的中等人才,有的被他從困境中提拔出來,有的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得到了他的賞識,沒有一個不是依靠他的賞識而獲得榮耀的。他所選拔培養的人中,成為賢德之人的,多得數不過來。他善於發現偽裝的行為,壓製虛假的名聲,就連周朝的單襄也無法與他相比。許劭的同族人許栩,沉迷於榮華富貴,官至司徒。全族的人都在他門前巴結奉承,按照他的意願行事,官職都是靠賄賂得來的,隻有許劭從不登他的門。廣陵的徐孟玉來到汝南,聽說許劭的高名,就請他擔任功曹。在他的努力下,貪官汙吏被清除,朝廷中全是廉潔的士人。袁紹是公族子弟,喜歡名聲,在濮陽擔任長官,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有副車和隨從,將要進入郡界時,他感歎說:“我的車馬和隨從,怎麽能讓許劭看到呢?”於是他隻乘一輛車回去了。他被征召為公府掾,任命為鄢陵令,被征召為方正,他都沒有就職。他躲避戰亂來到江南,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先觀察一番,才決定是否留下。他死在豫章,當時四十六歲。他有個兒子叫許混,在魏朝很有名。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