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高堂隆傳

字數:10350   加入書籤

A+A-


    高堂隆,字升平,是泰山平陽人,是魯國高堂生的後代。他年輕時是求學的諸生,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他為督郵。有一次,郡裏的督軍與薛悌發生爭論,直呼薛悌的名字嗬斥他。高堂隆按劍嗬斥督軍說:“從前魯定公受到侮辱,孔子快步登階保護;趙王被迫彈奏秦箏,藺相如就請秦王擊缶。當麵直呼臣子的名字斥責君主,這是大義所不容的。”督軍嚇得臉色大變,薛悌也驚慌地起身製止了他。後來,高堂隆辭去官職,到濟南避難。
    建安十八年,曹操召他為丞相軍議掾,後來又擔任曆城侯曹徽的文學侍從,不久升為相。曹徽遭遇曹操的喪事,卻不哀傷,反而外出遊獵馳騁。高堂隆以大義正言勸諫,非常符合輔導的禮節。黃初年間,他擔任堂陽長,後被選為平原王的師傅。平原王即位後,就是明帝。明帝任命高堂隆為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明帝剛登基時,群臣有人認為應該舉行宴會,高堂隆說:“唐堯、虞舜有遏密之哀,商高宗有不言之思,因此至德雍熙,光照四海。”他認為不宜舉行宴會,明帝敬重並采納了他的意見。後來,高堂隆升任陳留太守。有個名叫酉牧的百姓,七十多歲,有高尚的品德,高堂隆推舉他為計曹掾;明帝嘉獎了他,特意任命他為郎中來表彰他的品德。明帝征召高堂隆為散騎常侍,賜予他關內侯的爵位。
    《魏略》記載:太史報告說漢曆不符合天時,於是重新推算弦望朔晦,製定了太和曆。明帝認為高堂隆學問淵博,對天文又精通,就下詔讓他和尚書郎楊偉、太史待詔駱祿一起推算校對。楊偉、駱祿是太史,高堂隆則依據舊曆互相彈劾,爭論了好幾年。楊偉說駱祿算出日蝕而月晦不盡,高堂隆算不出日蝕而月晦盡,明帝下詔采納了太史的意見。高堂隆爭論雖然沒有成功,但遠近的人都知道他的學問精深。
    青龍年間,朝廷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從長安運來大鍾。高堂隆上疏說:“從前周景王不效法文王、武王的明德,不遵循周公旦的聖製,既鑄造大錢,又製作大鍾。單穆公勸諫他不聽,泠州鳩勸說他也不從,於是迷失方向,周德因此衰落,良史記載了這件事,作為後世的借鑒。然而如今的小人,喜歡用秦、漢的奢靡來迷惑聖心,要求取亡國的不合度量的器具,勞役耗費,損害德政,這不是用來興禮樂和諧、保神明休養的辦法。”
    這一天,明帝駕臨上方,高堂隆和卞蘭隨從。明帝把高堂隆的奏表交給卞蘭,讓他詰難高堂隆說:“興衰在於政治,樂有什麽關係呢?教化不明,難道是鍾的罪過嗎?”高堂隆說:“禮樂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所以簫韶之樂演奏九成,鳳凰來儀;雷鼓六變,天神降臨,政治因此太平,刑罰因此擱置,這是和諧的極致。新聲響起,商辛因此滅亡;大鍾鑄成,周景因此衰敗。存亡的關鍵,常常由此產生,怎麽能說廢興與它無關呢?君主的舉動必定要記錄,這是古代的規矩。做事不依法度,拿什麽留給後人呢?聖王樂於聽到自己的過失,所以有規勸的辦法;忠臣願意竭盡忠誠,所以有不為自身考慮的道義。”明帝稱讚他。
    高堂隆升任侍中,仍然兼任太史令。崇華殿發生火災,明帝下詔問高堂隆:“這是什麽災禍?按照禮節,有沒有祈禱消除災禍的辦法呢?”高堂隆回答說:“災禍的發生,都是用來表明教誡的。隻有遵循禮節,修養德行,才可以戰勝它。《易傳》說:‘上麵不節儉,下麵不節約,孽火就燒毀他的房屋。’又說:‘君主建造高台,上天就降下火災。’這是人君隨意裝飾宮殿,不知道百姓已經窮困,所以上天用旱災回應他,火從高殿燃起。上天降下鑒戒,所以譴責陛下;陛下應該更加崇尚人道,來回應天意。從前太戊時桑穀生在朝廷,武丁時野雞登上鼎,都聽到災禍而恐懼,修養德行,三年之後,遠方的夷族前來朝貢,所以號稱中宗、高宗。這是前代的明鑒。如今考察舊的占卜,火災的發生,都是以台榭宮室為警戒。然而如今宮室之所以擴充,實在是因為宮女太多。應該挑選留下那些善良美好的,按照周朝的製度,遣散其餘的。這是祖己用來教導高宗,高宗用來享有遠號的辦法。”
    明帝下詔問高堂隆:“我聽說漢武帝時,柏梁台發生火災,就大建宮殿來鎮壓它,這是什麽意思呢?”高堂隆回答說:“我聽說西京柏梁台已經發生火災,越地的巫師陳述方法,建章宮就是按照這個方法建造的,用來鎮壓火災的征兆;這是越地巫師的做法,不是聖賢的明訓。《五行誌》說:‘柏梁台發生火災,其後有江充巫蠱衛太子的事。’像誌書上說的,越巫建章並沒有鎮壓火災。孔子說:‘災禍是同類相應,精氣相感,用來告誡君主的。’因此聖明的君主看到災禍就責備自己,退而修養德行,來消除災禍。如今應該遣散百姓的勞役。宮室的規模,務必從簡,內足以抵擋風雨,外足以講禮儀。清掃受災的地方,不敢在這裏再建造房屋,嘉禾一定會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來回報陛下虔誠恭敬的德行。怎麽能使百姓的力氣疲憊,使百姓的財物枯竭呢!這實在不是用來招致祥瑞、招攬遠方人的辦法。”於是明帝重建崇華殿,當時郡國出現九龍,所以改名為九龍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陵霄闕剛剛開始建造時,有一隻喜鵲在上麵築巢。明帝問高堂隆這是什麽征兆,高堂隆回答說:“《詩經》裏說‘喜鵲築巢,斑鳩來住’。如今大興宮室,建造陵霄闕,而喜鵲卻在上麵築巢,這是宮室尚未建成,自身還不能居住的象征。上天的意思似乎是說,宮室還沒有建成,將會有其他姓氏的人來控製它,這是上天的警示。天道沒有偏愛,隻與善人相伴,不能不深加防範,不能不深思熟慮。夏、商的末代君主,都是繼承先祖的王位,卻不敬奉上天的明命,隻聽信讒言諂媚,廢棄德行,放縱欲望,所以他們的滅亡來得非常突然。太戊、武丁看到災禍而驚恐,恭敬地承受天戒,所以他們的興盛來得非常迅速。如今如果停止各種勞役,節儉以滿足用度,增加崇高的德政,行動遵循帝王的法則,消除普天之下的憂患,興辦百姓的利益,三王可以成為四王,五帝可以成為六帝,哪裏隻是殷宗轉禍為福呢!臣子作為陛下的心腹,如果可以使陛下的福澤繁盛,使國家安定,臣子即使身死族滅,也如同活著的年歲一樣。怎麽能害怕忤逆的災禍,而讓陛下聽不到至理之言呢?”於是明帝改變了臉色。
    這一年,有彗星出現在大辰的位置。高堂隆上疏說:“凡是帝王遷都立邑,都要先確定天地社稷的位置,恭敬地供奉它們。將要建造宮室時,宗廟應該放在首位,馬廄倉庫放在其次,居住的宮殿放在最後。如今圜丘、方澤、南北郊、明堂、社稷,神位還沒有確定,宗廟的製度也不符合禮節,卻崇尚裝飾居住的宮殿,士人百姓失去工作。外麵的人都說宮女的費用,與興辦軍事國家的費用,所耗費的幾乎相等。百姓無法承受,都有怨恨憤怒的情緒。《尚書》說‘上天的聰明來自百姓的聰明,上天的威嚴來自百姓的威嚴’,百姓作頌歌,就用五福來回報;百姓憤怒歎息,就用六極來懲罰,這是說上天的賞罰,隨著百姓的言論,順應百姓的心意。因此,治理政務應該以安定百姓為先,然後按照古代的教化,使上下融洽,從古至今,沒有不是這樣的。用簡陋的木頭建造低矮的宮殿,這是唐堯、虞舜、大禹用來流傳皇風的做法;用美玉建造高台,用美玉裝飾宮殿,這是夏癸、商辛用來冒犯上天的做法。如今的宮室,實在違背了禮節法度,卻又建造九龍殿,華麗的裝飾超過了從前。天上的彗星明亮閃爍,開始於房心星,侵犯帝座,衝犯紫微宮,這是上天愛護陛下,所以發出教導和警示的象征,開始和結束都在尊貴的位置,殷勤鄭重,想要讓陛下一定覺醒;這是慈父懇切的教導,應該崇尚孝子恭敬警惕的禮儀,來率先垂範,昭示後代,不應該忽視,以免加重天怒。”
    當時軍國事務繁多,用法嚴苛。高堂隆上疏說:“開辟基業,傳給後世,一定要等待聖明的君主;輔佐治理,也需要賢良的輔佐,這樣才能使眾多的功績得以成就,萬物得以安康。改變風俗,宣揚教化,使四方都受到教化,回首麵向朝廷,德行教化光大明亮,九州仰慕仁義,這本來不是庸俗的官吏所能辦到的。如今有關部門致力於追究刑律,不從根本上遵循大道,因此刑罰雖然使用,但沒有停止,風俗雖然改變,但沒有敦厚。應該崇尚禮樂,頒布明堂的製度,修建三雍、大射、養老等禮儀,營建郊廟,尊崇儒士,推舉隱逸的百姓,表彰製度,改正朔,改變服色,宣揚和樂,崇尚節儉樸素,然後準備禮儀進行封禪,歸功於天地,使雅頌的聲音充滿天下,光明的教化傳給後代。這是至治的美好事情,不朽的高貴事業。然而九州之內,可以拱手而治,還有什麽可憂慮的呢!不端正根本卻拯救末節,就像亂絲一樣,不是治理政治的辦法。可以命令群公卿士通曉儒學的人,製定出這些事情,作為典章製度。”高堂隆又認為改正朔,改變服色,改變徽號,改變器械,這是自古以來帝王用來神化自己的政治,改變百姓的耳目的辦法,所以三春稱王,表明三統。於是他廣泛地闡述舊的典章製度,上奏並加以改變。明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把青龍五年春三月改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服色崇尚黃色,祭祀用白色牲畜,遵循地正。
    高堂隆升任光祿勳。明帝更加崇尚修建宮殿,雕刻裝飾觀閣,開鑿太行山的石英,采集穀城的文石,在芳林園建造景陽山,在太極殿北麵建造昭陽殿,鑄造黃龍、鳳凰等奇異的野獸,裝飾金墉城、陵雲台、陵霄闕。各種勞役頻繁興起,建造的人數以萬計,從公卿以下到學生,沒有不盡力的,明帝還親自挖土來帶頭。然而遼東卻不來朝拜。悼皇後去世。上天降下淫雨,冀州洪水泛濫,淹沒了百姓的財物。高堂隆上疏懇切地勸諫說:
    “天地最大的恩德是賦予生命,聖人最大的財富是擁有地位。那麽,如何守住這個地位呢?靠的是仁愛;如何聚集百姓呢?靠的是財富。”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糧食和布帛是百姓的命脈。糧食和布帛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人力去耕種和紡織。因此,皇帝親自耕種來鼓勵農民,皇後親自養蠶來製作衣物,以此來敬奉上天,表達虔誠和感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前,堯帝時期遇到了大洪水,洪水滔天,鯀去治理洪水,但沒有成功。後來,舜帝舉薦了禹,禹帶領人們疏通河道,曆經二十二年才平息了洪水。當時的災難之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勞役之久,也沒有比這更長的。然而,堯帝和舜帝作為君主,隻是在朝堂上指揮,而沒有親自參與勞役。禹治理洪水,各地的士人都有貢獻,君子和小人各有分工,各司其職。
    如今,我們並沒有像當時那樣緊迫的形勢,卻讓公卿大夫和普通百姓一起從事勞役,這在四夷之地傳開,不是好名聲;記錄在史書上,也不是好的記載。因此,有國家和家族的人,應該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事物著手,像慈母一樣養育百姓,這樣才能被稱為“和樂平易的君子,百姓的父母”。
    如今,上下都在勞役之中,疾病和災荒不斷,耕種的人越來越少,饑荒頻繁發生,百姓難以度過這一年。應該更加憐憫和體恤百姓,以解救他們的困境。我觀察古代書籍所記載的內容,天與人的關係,沒有不應驗的。因此,古代的聖明君主,敬畏上天的旨意,遵循陰陽的規律,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違背。這樣,治理國家的道路才能暢通,德行才能與神靈相合。即使災異發生,隻要心懷恐懼,修正政治,沒有不延長國運的。
    到了末代,那些昏庸的君主,不遵循先王的法令,不聽從正直之士的忠言,隻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欲,對災異的警告毫不在意,沒有不陷入災難,導致國家覆滅的。
    既然天道已經明確,那麽請從人道的角度來討論。人的六種情感和五種本性,都存在於人的內心。欲望和廉潔,各占其一。當它們發動時,會在心中相互爭鬥。如果欲望強烈而廉潔薄弱,就會放縱無度;如果精誠之心不能克製,就會過度放縱。情感所在,不是喜好就是美好,而美好之物的聚集,離不開人力和糧食布帛的支持。如果情感沒有節製,那麽人就會承受不了勞累,物力也滿足不了需求。勞累和需求同時到來,就會引發禍亂。因此,如果不克製情感,就無法相互供應。孔子說:“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必然會有眼前的憂患。”由此可見,禮義的製度,不是為了限製名分,而是為了遠離禍害,實現治理。
    如今,吳、蜀兩個敵人,不僅僅是小股的盜賊或聚眾鬧事的匪徒,他們占據險要之地,憑借江河之利,擁有眾多的士人和百姓,自稱皇帝,想要與我們中原王朝抗衡。如今,如果有人來報告說,孫權和劉備都在修養德行,實行清廉節儉的政策,減輕賦稅,不追求奢華的物品,凡事都谘詢老成持重的賢士,遵循禮法製度。陛下聽到這些,難道不會感到憂慮,認為他們難以迅速討伐消滅,從而成為國家的憂患嗎?如果報告說,那兩個敵人都是無道的君主,奢侈無度,役使百姓,加重賦稅,百姓無法承受,怨聲載道。陛下聽到這些,難道不會憤怒他們的暴政,想要迅速對他們施加懲罰,或者至少慶幸他們疲憊不堪,容易攻取嗎?如果這樣,就可以換位思考,事情的道理也就離得不遠了。
    秦始皇沒有奠定道德的基礎,卻建造了阿房宮;不擔心內部的變亂,卻修築了長城。當他和臣子們製定這些計劃時,也是想要建立萬世的基業,讓子孫長久地擁有天下,哪裏想到有一天一個平民百姓振臂一呼,天下就會傾覆呢?因此,我認為如果古代的君主知道他們的行為必將導致失敗,那麽就不會去做。所以,亡國的君主自認為不會亡國,然後才會真正亡國;賢明聖哲的君主自認為會亡國,然後才會不會亡國。
    從前,漢文帝被稱為賢明的君主,他親自實行節儉,施惠於民,養育百姓。然而賈誼卻認為,天下處於倒懸的困境,有三件事情令人痛哭,兩件事情令人流涕,還有一件事情令人長歎。更何況如今天下凋敝,百姓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國家沒有足夠的物資儲備,外部有強大的敵人,軍隊長期駐紮在邊境,內部大興土木,州郡動蕩不安。如果有敵人入侵,我擔心正在服役的百姓無法奮起抵抗敵人。
    此外,官員和將領的俸祿逐漸減少,與過去相比,隻剩下五分之一;那些休假的官員也被取消了糧食配給,原本不應繳納的稅款,現在也要繳納一半。這樣一來,雖然官府的收入比過去增加了,但支出卻比過去減少了。然而,國家的財政仍然常常入不敷出,牛肉稅等小稅種不斷被征收。反過來推算,這些費用必然有其去向。
    而且,俸祿和賞賜的糧食布帛,是君主用來恩養官民、掌控他們命運的手段。如果現在被削減,那就等於奪走了他們的命。既然得到了,卻又失去了,這正是滋生怨恨的根源。《周禮》中規定,大府掌管九種賦稅的收入,以滿足九種用途的支出,收入有其固定的份額,支出也有其明確的用途,兩者互不幹擾,各自足夠。在滿足各種需求之後,再用剩餘的貢品供應君主的玩好之物。此外,君主使用財物,必須經過司會的審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今,與陛下一起在朝堂上治理天下的人,不是三司九列的高官,就是台閣的近臣,都是陛下的心腹,應該直言不諱。如果他們看到陛下的舉措有失妥當,卻不敢直言相告,隻是唯命是從,唯恐不能勝任,那麽他們隻是擺設的臣子,而不是真正的輔佐之臣。從前,李斯曾教唆秦二世說:“作為君主,如果不放縱自己的欲望,那就像是被天下人束縛住了手腳。”二世聽從了他的話,結果秦國滅亡,李斯也滅族了。因此,司馬遷批評他沒有正直地勸諫,以此為後世的警戒。奏章呈上後,明帝看了,對中書監、令說:“看了高堂隆的奏章,讓我感到害怕啊!”
    高堂隆病重,口述上疏說:
    曾子病重時,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說:“鳥將死時,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死時,他的言語是善意的。”我臥病在床,病情日益加重,常常擔心突然離世,我的忠誠無法被陛下知曉。我的一片赤誠之心,不僅僅像曾子那樣,隻希望陛下稍微留意一下!陛下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過去的錯誤,果斷地糾正未來的失誤,使神靈和百姓都來響應,遠方的國家都來仰慕仁義,祥瑞的動物出現,北鬥星發出光芒,那麽三王可以超越,五帝可以跨越,而不僅僅是繼承先祖的基業、遵循先王的法令而已。
    我常常痛心疾首,當今的君主無不希望繼承堯、舜、湯、武的治世之道,卻都走上了桀、紂、幽、厲的老路。他們無不嘲笑末代君主的昏庸無道,卻不遵循虞、夏、殷、周的治國方略。真是可悲啊!按照這樣的做法,想要達到那樣的目標,就好比爬到樹上去捉魚,用熱水去製冰,那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這是顯而易見的。回顧夏、商、周三代擁有天下時,聖賢相繼,曆經數百年,每一寸土地都是他們的疆土,每一個百姓都是他們的臣民,萬國安寧,九州統一;鹿台的金錢,巨橋的糧食,都無處可用,仍然麵南而坐,那又為了什麽呢?然而,像癸、辛這樣的人,依仗他們的武力,智力足以拒絕勸諫,才能足以掩飾錯誤,崇尚阿諛奉承,崇尚樓台亭閣,愛好淫樂,喜歡歌舞,創作靡靡之音,沉迷於濮上的音樂。上天不保佑他們,眷顧他們,宗廟成為廢墟,下場如同奴隸,紂王被白旗懸掛,桀王被流放到條地;天子的尊貴,湯、武擁有過,難道他們是外人嗎?都是聖明君主的後代啊。
    當六國鼎盛之時,天下繁榮昌盛,秦國兼並了六國之後,卻不遵循聖道,反而建造了阿房宮,修築了長城,誇耀自己的國力,威服四方。天下百姓戰戰兢兢,道路以目;他們自以為子孫後代將永遠傳承輝煌,哪裏知道二世就滅亡了,國家分崩離析呢?近來,漢武帝憑借文帝、景帝的福澤,對外抵禦夷狄,對內大興宮殿,十幾年間,天下百姓怨聲載道。他竟然聽信越地的巫師,把怒氣發泄到上天身上,建造了建章宮,千門萬戶,最終導致江充的巫蠱之變,以至於宮室離散,父子相殘,禍患流傳了數代。
    我觀察到黃初年間,上天就發出了警戒,不同種類的鳥,在燕子窩裏孵化長大,嘴、爪子、胸脯都是紅色的,這是魏室的重大異象,應該警惕那些在朝中飛揚跋扈的臣子。可以挑選一些諸侯王,讓他們鎮守國家,統領軍隊,像棋子一樣分布在各地,鎮撫京城周圍,輔佐皇室。從前,周朝東遷時,依靠晉國和鄭國;漢呂後之亂時,多虧了朱虛侯。這些都是前代的明鑒。上天沒有偏愛,隻輔佐有德之人。百姓歌頌德政,國家就會國運長久;百姓怨聲載道,上天就會另選賢能。由此看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僅僅是陛下的天下。我百病纏身,氣力衰微,隻能乘車回家。如果我一病不起,我的魂魄有知,也會結草報答陛下的恩德。
    皇帝下詔說:“高堂隆生性廉潔,超過了伯夷;為人正直,超過了史魚。他堅守原則,忠誠正直,不為私利所動。為何他隻是小病未愈,就退居家中呢?大禹因為堅守節操,病重時反而痊愈了。高堂隆應該努力進食,專心養病,以保持健康。”高堂隆去世後,留下遺囑要求薄葬,用平常的衣服入殮。習鑿齒評價說:“高堂隆堪稱忠臣。君主奢侈時,他總是想著勸諫君主的過錯;臨終時,他仍然不忘為國家擔憂。他的正直言論觸動了昏庸的君主,明確的告誡在他身後得到了驗證。他的正直足以激勵他人,品德的聲譽在他死後更加顯赫,怎能不說是既忠誠又智慧呢?《詩經》說:‘聽從我的謀劃,或許不會有大的悔恨。’又說:‘竟然不聽從,大命就會傾覆。’說的正是高堂隆這樣的人。”高堂隆的兒子高琛繼承了他的爵位。
    當初,在太和年間,中護軍蔣濟上疏說“應該遵循古製進行封禪”。皇帝下詔說:“聽到蔣濟這樣的話,讓我汗流浹背。”這件事被擱置了多年,後來又開始討論封禪的事宜,讓高堂隆撰寫相關的禮儀。皇帝聽說高堂隆去世了,歎息說:“上天不想成就我的事業,高堂隆舍我而去。”高堂隆的兒子高琛繼承了他的爵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起初,在景初年間,皇帝因為蘇林、秦靜等人年事已高,擔心沒有人能繼承他們的學問。於是下詔說:“從前,先聖已經去世,但他們留下的教誨,都記載在六藝之中。六藝之中,禮最為重要,一刻也不能離開。世俗背離根本,由來已久。所以閔子譏諷原伯的不學無術,荀卿痛恨秦朝坑殺儒生。儒學一旦廢棄,那麽風俗教化又怎麽能興起呢?如今,年長的儒生和大學問家,都已年事已高,誰來繼承他們的學問呢?從前,伏生年老時,漢文帝讓他把學問傳授給晁錯;穀梁學派後繼無人時,漢宣帝讓十位郎官繼承。現在,選拔三十名精通經義的郎官,跟隨光祿勳高堂隆、散騎常侍蘇林、博士秦靜,分別學習四經三禮,主管部門要製定考試的方法。夏侯勝曾說:‘士人最怕不明白經學,如果經學明白了,那麽獲取高官厚祿就像俯身撿地上的草芥一樣容易。’如今,學者如果能深入研究經學,那麽爵位和榮耀就會不請自來。怎能不努力呢?”幾年後,高堂隆等人都去世了,學者的風氣也因此衰落。
    起初,任城人棧潛,在太祖時期擔任過縣令,曾經負責守衛鄴城。當時,文帝還是太子,沉迷於打獵,常常早出晚歸。棧潛勸諫說:“王公設置險要之地來鞏固國家,都城的禁衛軍是為了防備不測。《大雅》說:‘宗子維城,不要讓城牆崩壞。’又說:‘距離不遠,所以要鄭重勸諫。’如果沉溺於打獵,早出晚歸,以一天的娛樂,而忘記無窮的禍患,我實在感到困惑。”太子雖然不高興,但此後打獵的次數確實減少了。黃初年間,文帝打算立郭貴嬪為皇後,棧潛上疏勸諫,具體內容見《後妃傳》。明帝時期,各種勞役紛紛興起,皇親國戚被疏遠排斥,棧潛上疏說:“上天生養百姓,立君主來保護他們,使他們安居樂業。所以,從三皇到唐堯、虞舜,都以博愛治理天下,以醇厚的德行來感化百姓。從那以後,三王的治國之道逐漸衰微,到了漢代,治理的成效越來越差,戰亂越來越多。
    從那以後,也沒有得到治理。太祖英明神武,鏟除暴亂,恢複王綱,開創了帝業。文帝受天命,擴大了皇基,登基七年來,每件事都來不及處理。陛下聖德,繼承了偉大的事業,應該讓百姓休養生息。然而,邊境不安寧,士兵們遠離家鄉戍守,海外有事,軍旗飄揚萬裏,軍隊動蕩不安,水陸運輸繁忙,百姓放棄家業,每天花費千金。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工程浩大,徂徠山的鬆樹,從深山窮穀中砍伐,奇異的石頭,從黃河、淮河上運輸,都城之內,全部成為皇家的領地,應該供應柴草糧食的地區,卻成為皇家選擇禽獸的府庫,茂密的樹林,豐富的鹿兔,傷害了農事,土地荒蕪,疫病流行,百姓流離失所,減少了和氣,莊稼無法生長。我聽說,周文王建造豐京,剛開始時不急於求成,百姓像子女一樣前來幫忙,不到一天就建成了。靈沼、靈囿,與百姓共享。
    如今宮殿觀閣奢侈豪華,雕刻精美,忘記了有虞氏的簡樸,卻想著商紂的瓊室,禁地千裏,舉足投網,與阿房宮相比擬,勞役比乾溪還要繁重,我擔心百姓的力量會被耗盡,下麵的人無法承受這樣的命令。從前,秦國憑借崤山、函穀關控製天下,自認為德行超過三皇,功勞超過五帝,想要讓帝號傳到萬代,然而二世就滅亡了,他寧願做平民百姓,這是因為枝葉已經動搖,根本先被拔起。聖明的君主治理天下,能夠明白賢才的品德,任用有功之人,親近親屬;賢能的人在官位上,那麽功業就可以興隆,親近親屬並加以重用,那麽安危就可以共同擔憂;深根固本,共同作為羽翼,雖然經曆盛衰,但內外都有輔佐。從前,成王年幼,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周公、呂公、召公、畢公都在他身邊;如今既沒有衛侯、康叔的監督,分陝所任,又不是周公、召公。東宮尚未建立,天下沒有副手。希望陛下關注邊境,永保無極,那麽海內百姓就會感到幸運。”後來,棧潛擔任燕國中尉,他以病為由辭去官職,不久就去世了。
    評價說:辛毗、楊阜剛正廉潔,公正正直,正直地勸諫,不為私利所動,僅次於汲黯的高尚風範。高堂隆學問淵博,誌在輔佐君主,根據變化提出告誡,出於誠懇之心,真是忠誠啊!至於他一定要改正朔,讓魏國效仿虞舜,這可以說是他的見解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吧!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