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楊阜傳
字數:7817 加入書籤
楊阜,字義山,是天水冀縣人。《魏略》記載,楊阜年輕時與同郡的尹奉字次曾)和趙昂字偉章)一同嶄露頭角,三人一起擔任涼州從事。後來,楊阜作為州從事,被牧韋端派往許昌,被任命為安定長史。楊阜完成使命返回時,關右的將領們向他詢問袁紹和曹操誰勝誰負,楊阜說:“袁紹為人寬厚但優柔寡斷,喜歡謀劃但少有決斷;優柔寡斷就沒有威嚴,少有決斷就會錯失良機。如今他雖然勢力強大,但終究不能成就大業。曹操有雄才大略,決策果斷,法令統一,軍隊精銳,善於任用有才能的人,所任用的人都能盡心盡力,他一定能成就大事。”楊阜並不喜歡長史這個職位,於是辭去官職。後來,韋端被征召為太仆,他的兒子韋康接替他擔任刺史,征召楊阜為別駕。楊阜被舉薦為孝廉,又被征召到丞相府,但州裏上表請求留下他,讓他參與軍事謀劃。
馬超在渭南戰敗後,逃到羌人部落中避難。曹操追擊到安定,但此時蘇伯在河間反叛,曹操準備率軍東歸。楊阜當時正在奉命出使,他對曹操說:“馬超有韓信、呂布的勇猛,深得羌人和胡人的擁戴,西州的人都很畏懼他。如果大軍撤退,不做好充分的防備,隴上的各郡縣將不再屬於國家所有。”曹操認為楊阜說得有道理,但軍隊倉促撤退,防備不夠周密。馬超果然率領羌人和胡人的首領進攻隴上的郡縣,隴上的郡縣都紛紛響應馬超,隻有冀城在堅守州郡的命令,堅決抵抗。馬超集結了隴右的全部兵力,並且得到了張魯派來的大將楊昂的援助,總兵力達到一萬多人,開始圍攻冀城。
楊阜率領城中的士大夫和宗族子弟中能夠作戰的一千多人,讓堂弟楊嶽在城上修築偃月形的營壘,與馬超交戰。從正月到八月,他們一直堅守城池,但援軍始終沒有到來。州裏派遣別駕閻溫沿著河流潛出城去求救,卻被馬超殺害。於是刺史和太守驚慌失措,開始有了投降馬超的打算。楊阜流著淚勸諫說:“我們率領父兄子弟,以大義相互勉勵,寧死不屈。我們的堅守並不比田單守即墨差。放棄即將取得的勝利,陷入不義的名聲,我寧願以死相守。”說完就放聲大哭。但刺史和太守最終還是派人向馬超求和,打開城門迎接馬超。馬超進城後,把楊嶽拘禁起來,讓楊昂殺死了刺史和太守。
楊阜內心有報複馬超的想法,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不久,楊阜因為妻子去世,請求假期去安葬她。楊阜的表兄薑敘駐紮在曆城。楊阜從小在薑敘家長大,他去見薑敘的母親和薑敘,說起以前在冀城時的事情,悲痛不已。薑敘問:“你為什麽這麽悲傷?”楊阜說:“我守城沒有守住,長官死了我沒有殉職,還有什麽臉麵活在這個世上!馬超背叛父親,背叛君主,殘忍地殺害州將,這不僅僅是我的憂愁和責任,整個州的士大夫都蒙受了他的恥辱。你擁有兵權卻毫無討伐叛賊之心,這就是趙盾被記載為弑君的原因。馬超勢力強大但不講道義,他的內部矛盾很多,容易對付。”
薑敘的母親聽了後慷慨激昂,命令薑敘聽從楊阜的計策。計劃確定後,楊阜又與同鄉薑隱、趙昂、尹奉、姚瓊、孔信、武都人李俊、王靈等人密謀,製定了討伐馬超的計劃,並派堂弟楊謨到冀城告訴楊嶽,同時聯合安定的梁寬、南安的趙衢、龐恭等人。計劃明確後,建安十七年九月,楊阜與薑敘在鹵城起兵。馬超聽說楊阜等人起兵,親自率軍出戰。而趙衢、梁寬等人解救了楊嶽,關閉冀城城門,討伐馬超的妻子和兒子。馬超偷襲曆城,抓到了薑敘的母親。薑敘的母親痛罵他:“你這個背叛父親的逆子,殺害君主的惡賊,天地豈能長久容你,你怎麽還不早點死,竟敢厚著臉皮見人!”馬超大怒,殺了她。楊阜與馬超交戰,身上五處受傷,宗族兄弟死了七人。馬超最終向南投奔了張魯。
在隴右地區平定之後,曹操為了表彰在討伐馬超戰役中的功績,共封了十一位侯爵,楊阜也被賜予關內侯的爵位。然而,楊阜卻謙虛地推辭說:“我在君主活著的時候沒有扞衛國家的功勞,在君主去世時也沒有以死明誌的表現。從道義上講,我應該被貶斥;從法律上講,我應該被誅殺。馬超還沒有死,我不應該無端地接受爵位和俸祿。” 曹操回複他:“你和眾多賢才共同建立了偉大的功勳,西部地區的人們都傳頌著你們的事跡。當年子貢辭讓賞賜,孔子認為這是阻止善行的表現。你應該敞開心扉,接受國家的封賞。薑敘的母親勸說薑敘早日行動,她的智慧和勇氣堪稱典範,即使是楊敞的妻子也比不上她。她真是賢德啊!優秀的史官一定會記錄下她的事跡,這些記錄絕不會被遺忘。”
皇甫謐在《列女傳》中提到:薑敘的母親是天水薑伯奕的母親。建安年間,馬超攻打冀城,殺害了涼州刺史韋康。州裏的百姓都感到非常悲痛和憤怒。薑敘當時擔任撫夷將軍,他擁有重兵,駐紮在曆城。薑敘的表侄楊阜,曾經是韋康的部下,他和十多個誌同道合的人,都被馬超控製,但他們暗中聯合起來,計劃為韋康報仇,隻是苦於沒有機會。恰巧楊阜的妻子去世,他向馬超請假回家安葬妻子,順便去拜訪薑敘的母親,向她講述了韋康被害和冀城的災難,兩人相對而泣,悲痛不已。薑敘全家都深感悲痛,薑敘的母親說:“哎呀,伯奕啊!韋使君遇難,這不僅是整個州的恥辱,也是你的責任,難道隻是義山楊阜)的責任嗎?你不要顧慮我,拖延時間會生變故。人誰能不死呢?為國家而死,是最大的忠義。你應該盡快行動,我會為你承擔後果,不會用我的餘生來拖累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於是她命令薑敘和楊阜共同商議行動計劃,薑敘答應了,他們分別派人通知鄉裏的尹奉、趙昂以及安定的梁寬等人,讓他們先起兵反叛馬超。馬超得知後,必定會親自來攻打薑敘,梁寬等人趁機從後麵關閉城門。計劃確定後,薑敘就率軍進入鹵城,趙昂、尹奉則駐守祁山。馬超聽說後,果然親自出兵攻打薑敘,梁寬等人趁機從後麵關閉了冀城的城門,馬超失去了依靠。馬超路過鹵城時,薑敘正在那裏駐守。馬超又進軍到曆城,曆城的人們看到馬超來了,以為是薑敘的軍隊回來了。又聽說馬超已經逃往漢中,所以曆城沒有任何防備。等到馬超進入曆城,抓住了薑敘的母親,薑敘的母親憤怒地痛罵馬超。馬超被罵得大怒,立刻殺死了薑敘的母親和她的兒子,然後放火燒毀了曆城,揚長而去。楊阜等人把事情的經過上報給朝廷,曹操非常讚賞他們的行為,親自寫信褒揚他們,具體內容就像本傳所記載的那樣。
臣裴鬆之認為:皇甫謐稱楊阜是薑敘的表侄,而本傳卻說薑敘是楊阜的表兄,這與現在的稱呼內外有別。皇甫謐還記載了趙昂的妻子的事跡:趙昂的妻子名叫趙異,是已故益州刺史天水趙偉璋的妻子,也是王氏的女兒。趙昂擔任羌道令時,把趙異留在了西城。正巧同郡的梁雙造反,攻破了西城,殺害了趙異的兩個兒子。趙異的女兒趙英,當時隻有六歲,獨自和趙異留在城中。趙異看到兩個兒子已經死去,又擔心被梁雙侵犯,就拿起刀想要自殺,但看到女兒趙英,她歎了口氣說:“我死了你怎麽辦呢?誰來照顧你呢?我聽說西施如果穿著不幹淨的衣服,人們也會捂著鼻子躲避,何況我的容貌不如西施呢?”於是她用糞便塗抹在麻布上,披在身上,減少飲食,使自己變得消瘦,從春天一直到冬天。
後來梁雙與州郡和解,趙異最終因此免遭災難。趙昂派官吏去接她,離家還有三十裏路時,趙異停下腳步,對女兒趙英說:“婦人如果沒有符信和保傅,就不能走出閨房。昭薑被沉入水中,伯姬等待被火燒死,每次讀到她們的傳記,我都非常欽佩她們的節操。如今我遭遇戰亂卻不能死去,我還有什麽臉麵去見各位姑姑呢?我之所以苟且偷生,隻是因為可憐你罷了。如今官舍已經近在咫尺,我隻能和你死別了。”說完就喝下了毒藥。幸好當時有解毒藥的良方,人們撬開她的嘴,灌下解藥,過了很久她才蘇醒過來。建安年間,趙昂轉任參軍事,遷居到冀城。正巧馬超攻打冀城,趙異親自穿上布鞋,協助趙昂防守,又把自己佩戴的首飾全部脫下來,賞給戰士們。等到馬超進攻得更加猛烈時,城中的人們又餓又困,刺史韋康平素仁愛,不忍心看到官吏和百姓受到傷害,就想要和馬超講和。
趙昂勸諫他,但他沒有聽從,趙昂回家後把這件事告訴了趙異,趙異說:“君主有直言勸諫的大臣,大夫有獨斷專行的道理;獨斷專行並不是錯誤的。怎麽知道救兵不會來到關隴呢?我們應該努力完成偉大的功勳,保全節操,以死相拚,不能聽從他的意見。”等到趙昂回去時,韋康已經和馬超講和了。馬超背棄了盟約,殺害了韋康,又脅迫趙昂,把他的嫡長子趙月作為人質帶到南鄭。他想要利用趙昂為自己效力,但心裏並不完全信任他。馬超的妻子楊氏聽說了趙異的節操和品行,就請她赴宴,兩人一直談到深夜。趙異想要讓趙昂在馬超那裏取得信任,以便實現他們的計劃,就對楊氏說:“當年管仲來到齊國,建立了九合諸侯的功勳;由餘來到秦國,幫助秦穆公成就了霸業。如今國家剛剛安定,治理亂世的關鍵在於得到人才,涼州的兵馬足以和中原地區一爭高下,不能不仔細考慮。”
楊氏深受感動,認為趙異對自己非常忠誠,於是和她結成了深厚的友誼。趙昂能夠在馬超那裏取得信任,最終保全了功績,免除了災禍,這都是趙異的功勞。等到趙昂和楊阜等人聯合謀劃討伐馬超時,趙異對趙昂說:“我已經想好了計劃,事情一定會萬無一失,但我們的兒子趙月該怎麽辦呢?”趙異大聲回答說:“忠義是立身之本,為君父洗刷奇恥大辱,失去生命也不足為重,何況隻是一個兒子呢?項讬、顏淵難道能活一百年嗎?他們看重的是義氣啊。”趙昂說:“好。”於是他們一起關閉城門,驅逐馬超。馬超逃往漢中,從張魯那裏得到兵馬後又返回來。趙異又和趙昂一起堅守祁山,被馬超圍困,三十天後救兵趕到,才解了圍。馬超最終還是殺害了趙異的兒子趙月。從冀城之難開始,一直到祁山之戰,趙昂多次出謀劃策,趙異都參與其中。
曹操征討漢中時,任命楊阜為益州刺史。後來,楊阜又被任命為金城太守,但在他尚未出發時,又被調任為武都太守。武都靠近蜀漢,楊阜請求按照龔遂的先例,采取安撫政策來治理。恰逢劉備派遣張飛、馬超等人從沮道向南進軍,直逼下辯,同時氐族的雷定等七個部落,共一萬多人響應劉備。曹操派遣都護曹洪抵禦馬超等人,馬超等人最終撤退。曹洪在慶功宴上,安排女樂手穿著輕薄的羅縠衣跳舞,整個宴會上的人都在歡笑。楊阜卻嚴厲地斥責曹洪說:“男女有別,這是國家的基本禮儀。怎麽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裸露女人的身體呢?即使是夏桀、商紂的暴政,也不過如此。”說完,楊阜憤然離席。曹洪立刻停止了女樂表演,恭敬地請楊阜重新入座,對他十分敬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備攻取漢中後,進一步逼近下辯。曹操認為武都地理位置偏遠,想要遷移百姓,但又擔心百姓眷戀故土。楊阜在百姓中素有威望,他先後遷移了上萬戶百姓和氐族人,安置在京兆、扶風、天水等地。他將郡治遷至小槐裏,百姓們背著孩子跟隨他遷移。楊阜治理地方隻抓大方向,百姓們不忍心欺騙他。文帝曾問侍中劉曄等人:“武都太守是個什麽樣的人?”大家都稱讚楊阜有宰相的風範。楊阜還沒來得及被重用,文帝就駕崩了。楊阜在武都太守的職位上任職十多年後,被征召為城門校尉。楊阜曾看到明帝穿著繡花的頭巾,披著半袖的縹綾,就問明帝:“這在禮儀上是什麽樣的服裝呢?”明帝無言以對,從此不再穿著不符合禮儀的服裝接見楊阜。
楊阜後來升任將作大匠。當時,朝廷剛開始修建宮殿,征召了許多美女充實後宮,明帝還經常外出打獵。秋天,大雨伴隨著雷電,許多鳥雀被擊斃。楊阜上疏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在位,臣子們都會直言進諫。堯、舜有聖德,還廣泛征求臣民的意見;大禹勤於治水,卻力求宮殿簡樸;成湯遇到旱災,主動承擔責任;周文王以身作則,治理國家;漢文帝親自踐行節儉,衣服都十分簡樸:這些都是能夠顯揚美名、為子孫後代謀劃的好榜樣。陛下繼承了武皇帝開創的大業,守護著文皇帝的基業,應該學習古代聖賢的善政,反思末世的惡政。所謂善政,就是節儉、重視民力;所謂惡政,就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希望陛下回顧古代盛世之所以興盛,以及末世之所以衰敗的原因,近觀漢末的變亂,足以讓人警醒。如果當年桓帝、靈帝不廢棄高祖的法令,像文帝、景帝那樣節儉,太祖雖然有神武之才,又怎麽能施展呢?陛下又怎麽能處於如此尊貴的地位呢?
如今吳、蜀尚未平定,軍隊還在征戰,希望陛下三思而後行,謹慎行事,以史為鑒,防微杜漸。最近天降大雨,雷電頻繁,這是天地神明對帝王的警示。陛下應該自我反省,古代聖人早就告誡過我們。希望陛下在無形的隱患之外考慮問題,在微小的萌芽之初就謹慎對待,效仿漢文帝遣散宮女,讓她們自行婚配。最近征調的宮女,名聲不好,應該重新考慮。各種修建工程,務必節儉。《尚書》說:‘九族和睦,天下協和。’凡事都要考慮得當,遵循中道,精心謀劃,節省開支。等到吳、蜀平定後,上下安樂,九族和睦。陛下如果能這樣去做,祖先也會感到欣慰,即使是堯舜也會感到慚愧。如今應該向天下展示誠信,安定百姓,讓遠方的人歸心。”當時,雍丘王曹植因為不受重用而心懷怨恨,作為皇室至親,法禁十分嚴格,所以楊阜又提到了九族和睦的道理。明帝下詔回複說:“我剛剛收到你的密表,先是用古代賢明的君主來諷刺我昏庸的政事,言辭懇切,態度誠懇。我反思自己的過錯,將努力改正,接受你的幫助和拯救,你的建議我都完全接受了。仔細思考你的忠言,我非常讚賞。”
楊阜後來被調任為少府。當時,大司馬曹真正在伐蜀,但遇到大雨,無法前進。楊阜上疏說:“從前,周文王有赤烏的吉兆,但仍然日夜操勞,無暇顧及飲食;周武王看到白魚入舟,君臣都大驚失色。即使是吉祥的征兆,他們仍然憂心忡忡,更何況現在出現了災異,我們怎麽能不感到驚恐呢?如今吳、蜀尚未平定,而上天屢屢降下災變,陛下應該深刻反思,專心應對,坐不安席,思考如何以德治國,以節儉安撫百姓。最近各路軍隊剛出發,就遇到了大雨,被山險阻礙,已經拖延了很多天。運輸的辛勞,背負的痛苦,耗費已經很多,如果再沒有後續的支援,必然會違背我們的初衷。《左傳》說:‘看到可以前進的時機就前進,知道難以成功就後退,這是軍隊的良好策略。’如今白白地讓六軍困在山穀之間,前進沒有收獲,後退又無處可退,這不是用兵的正確方法。周武王曾因天時不利而撤軍,商朝最終滅亡,這是因為他深知天命。今年收成不好,百姓饑荒,陛下應該下詔減少膳食,簡化服飾,停止一切技巧珍玩的製作。從前,邵信臣在太平盛世擔任少府,還上奏罷免了不必要的開支;如今軍用不足,更應該節約。”皇帝立刻下令召回各路軍隊。
後來,皇帝下詔,要求大家討論政治上對百姓不便的地方。楊阜認為:“實現良好治理的關鍵在於任用賢能,國家興盛的關鍵在於重視農業。如果舍棄賢能而任用自己親近的人,這是對治理的極大忽視。大興土木,建造豪華的宮殿和高大的台榭,妨礙百姓的生產,這是對農業的極大傷害。工匠們不專注於自己的技藝,卻競相製作奇巧的物品來迎合上意,這是對根本的極大損害。孔子說:‘苛刻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可怕。’如今一些隻懂文墨的官吏,不懂得治理的要領,卻喜歡繁瑣苛刻的政令,這是對百姓的極大擾亂。當前的當務之急,是去除這四種弊端,並且下詔讓公卿和各郡國舉薦賢良方正、敦厚樸實的人才,加以任用,這也是尋求賢才的一種方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楊阜又上疏,希望減少宮中不受寵幸的宮女,於是召來禦府的官吏詢問後宮的人數。官吏遵守舊的命令,回答說:“這是機密,不能泄露。”楊阜大怒,打了官吏一百杖,斥責他說:“國家的機密不與九卿共享,反而與小吏保密嗎?”皇帝聽說後,更加敬畏楊阜。皇帝疼愛的女兒曹淑,不到一歲就夭折了,皇帝非常悲痛,追封她為平原公主,在洛陽建立祠廟,葬在南陵。皇帝準備親自去送葬,楊阜上疏說:“文皇帝、武宣皇後去世時,陛下都沒有去送葬,這是為了重視國家社稷,防備不測。怎麽可以因為一個嬰兒的葬禮而親自前往呢?”皇帝沒有聽從。
皇帝新建了許昌的宮殿,又在洛陽營建宮殿和觀閣。楊阜上疏說:“堯帝崇尚簡樸的茅草屋,但天下百姓都安居樂業;禹帝不注重宮室的華麗,但天下百姓都樂於從事自己的職業。到了殷、周時期,宮殿的高度也不過三尺,寬度以九筵為標準罷了。古代的聖明君主,沒有誰會極力追求宮室的高大華麗,從而損害百姓的財力。夏桀建造了璿室、象廊,商紂建造了傾宮、鹿台,結果都喪失了國家。楚靈王因為建造章華台而身受其禍;秦始皇建造了阿房宮,殃及他的兒子,天下百姓起來反抗,二世就滅亡了。如果不考慮百姓的力量,隻滿足自己的耳目之欲,沒有不滅亡的。陛下應該以堯、舜、禹、湯、文王、武王為榜樣,以夏桀、商紂、楚靈王、秦始皇為深刻的教訓。陛下高高在上,應該監督臣下的德行。謹慎地守護天位,繼承祖先的事業,如此偉大的事業,仍然擔心會失去。如果不日夜謹慎,真誠地體恤百姓,反而自己貪圖安逸,一味地奢侈豪華,必然會帶來顛覆和危亡的災禍。
《易經》說:‘房屋高大,遮蔽了陽光,窺視屋內,空無一人。’君主以天下為家,說房屋高大的災禍,以至於家無一人。如今吳、蜀聯合,圖謀危害國家,十萬軍隊,東西奔波,邊境上沒有一天的安寧;農民荒廢了生產,百姓麵有饑色。陛下不以此為憂,卻營建宮殿,沒有停止的時候。即使國家滅亡而臣子可以獨自生存,臣子也不會說這些話;君主是頭腦,臣子是四肢,生死與共,得失相同。《孝經》說:‘天子有直言敢諫的臣子七人,即使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臣子雖然愚笨怯懦,怎敢忘記諫臣的道義?言辭不懇切,不足以感動陛下。陛下如果不采納我的意見,恐怕祖先的基業,將要毀於一旦。如果我死了能彌補萬一,那麽我死的那天,就如同活著的年歲一樣。我恭敬地等待陛下的懲罰。”奏章呈上後,皇帝被他的忠言所感動,親自下詔答複。每次朝廷商議事情,楊阜總是嚴肅認真地把天下事當作自己的責任。他多次勸諫,皇帝都不聽從,於是他多次請求辭去官職,但都沒有被批準。後來楊阜去世,家裏沒有多餘的財物。他的孫子楊豹繼承了他的爵位。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