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鍾會傳
字數:10742 加入書籤
鍾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出身於名門望族,是太傅鍾繇(yuo)的小兒子。他從小聰明伶俐,早慧早熟。鍾會在給母親張昌蒲作傳時寫道“家母張氏,太原茲氏(今山西臨汾)人,出身於世代為官的家庭。張氏年少時父母雙亡,成為鍾繇家的側室。她品行端正,舉止合禮,深受上下稱讚。但嫡妻孫氏嫉妒她的賢德,百般詆毀,卻始終不能動搖她的地位。懷孕期間,孫氏更加嫉妒,在食物中下毒。張氏察覺後嘔吐不止,昏迷數日。有人建議她向鍾繇告發,張氏卻擔心引發家庭矛盾,反而稱病隱忍。孫氏趁機誣陷張氏,鍾繇調查後發現真相,將孫氏趕出家門。此後,鍾繇更加寵愛張氏,納她為正室。”據《魏氏春秋》記載,鍾繇為了張氏休棄原配,引發卞太後不滿,文帝下詔讓鍾繇複婚。鍾繇憤懣難平,欲飲鴆(zhèn)自盡,因未得手改食椒致啞,文帝方罷。
中護軍蔣濟擅長觀人,曾說“觀其眸子,足以知人。”鍾會五歲時,鍾繇帶他見蔣濟。蔣濟見後驚歎“非常人也!”成年後,鍾會才學橫溢,精通各種技藝,博學多才,晝夜苦讀,聲名漸起。正始年間(公元240249年),鍾會出任秘書郎,後升任尚書中書侍郎。
據《世語》記載,司馬景王(司馬師)曾命鍾會修改中書令虞鬆的奏章。虞鬆連改數次皆不滿意,司馬景王命其重修。虞鬆苦思冥想卻無從下筆,麵色憂愁。鍾會察言觀色,得知原委後,接過奏章僅改五字。虞鬆歎服,呈給司馬景王。景王看後詢問何人修改,得知是鍾會,大為讚賞,歎道“此真王佐材也!”虞鬆,字叔茂,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外公是九江太守邊讓。他二十歲時就才名遠揚,跟隨司馬懿征遼東,回朝後被聘為掾(秘書),二十四歲升任中書郎,最終官至太守。虞鬆之子虞濬(dun),字顯弘,曾任晉朝廷尉。
景王(司馬師)對鍾會頗為賞識,認為他才高八鬥,學識淵博。鍾會也不負厚望,閉門謝客,精心準備十日,平旦入見,至鼓二乃出。景王獨自拍手歎息“此真王佐材也!”
高貴鄉公(曹髦)即位後,鍾會獲封關內侯。毋丘儉(guǎn qiu jiǎn)作亂,大將軍司馬景王率軍東征,鍾會隨行,負責軍機密務。衛將軍司馬文王(司馬昭)為後援。景王病逝許昌後,司馬文王接管六軍,鍾會參與謀劃軍國大事。當時,朝廷下詔命尚書傅嘏(gu)留守許昌,以防東南有變。傅嘏欲率軍還朝。鍾會與傅嘏密謀,讓傅嘏上表請求司馬文王一同回朝。司馬文王回朝後,被封為大將軍、輔政,鍾會升任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食邑三百戶。
鍾會少時才智過人,五歲便被蔣濟讚為“非常人也”。他博學多才,晝夜苦讀,聲名遠揚。正始年間,從秘書郎做起,一路升遷至中書侍郎。鍾會不僅才學出眾,還精通各種技藝,尤其擅長察言觀色、揣摩人心。他閉門謝客,精心準備十日,隻為給司馬景王留下深刻印象。果然,景王讚他為“王佐之才”,自此青雲直上。
高貴鄉公曹髦即位後,鍾會獲封關內侯。毋丘儉作亂,司馬景王率軍東征,鍾會隨行,負責軍機密務。司馬文王為後援。景王病逝許昌,司馬文王接管六軍,鍾會參與謀劃軍國大事,成為司馬文王的得力助手。
當時,朝廷下詔命尚書傅嘏留守許昌,以防東南有變。傅嘏欲率軍還朝。鍾會與傅嘏密謀,讓傅嘏上表請求司馬文王一同回朝。司馬文王回朝後,被封為大將軍、輔政,鍾會升任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食邑三百戶。
甘露二年(公元259年),朝廷征召諸葛誕為司空(三公之一)。當時鍾會因母親去世正在家中守喪。他對諸葛誕一定會拒絕任命早有預料,於是急忙去向司馬文王(司馬昭)報告。司馬文王表示征召令已經發出,無法更改。
鍾會的母親是一位非常嚴厲而賢明的女性。她在教育鍾會方麵傾注了大量心血,從小就對他進行嚴格教導。鍾會四歲開始學習《孝經》,七歲能背誦《論語》,八歲能背誦《詩經》,十歲能背誦《尚書》,十一歲能背誦《易經》,十二歲能背誦《春秋左氏傳》和《國語》,十三歲能背誦《周禮》和《禮記》,十四歲能背誦《成侯易記》。之後,他被送到太學學習,涉獵四方奇文異訓。鍾會的母親特別喜歡閱讀《易經》和《老子》,經常讓鍾會反複研讀其中的某些章節,如“鳴鶴在陰”“勞謙君子”“籍用白茅”“不出戶庭”等,教導他謙遜、謹慎、沉穩的重要性。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鍾會擔任尚書郎。他的母親握著他的手,告誡他“你年紀輕輕就身居要職,人們往往容易因此而自滿,這實際上是一種潛在的損害。你要時刻保持警惕!”當時大將軍曹爽專權,生活奢侈,沉溺於酒色。鍾會的哥哥毓在一次宴會上回來後,向母親講述了曹爽的種種行為。鍾會的母親說“這樣奢華的生活雖然快樂,但難以持久。作為領導者,如果不驕奢,嚴格自律,才能避免危險。曹爽如此奢侈,這不是長久保持富貴的辦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嘉平元年(公元250年),皇帝前往高平陵祭拜,鍾會陪同前往。當時司馬懿發動政變,眾人驚恐不安,隻有鍾會的母親鎮定自若。中書令劉放、侍郎衛瓘、夏侯和等人詢問她為何能如此冷靜。她回答“大將軍曹爽奢侈無度,我早就懷疑他不能長久。太傅(司馬懿)為了國家的安定,一定會采取行動。我的兒子在皇帝身邊,我有什麽可擔心的呢?而且聽說他們出兵時沒有攜帶重要的武器,這場變故應該不會持續太久。”果然如她所料,曹爽很快被司馬懿製服。
鍾會在朝廷中曆任機密職位十餘年,參與了許多重要決策。他的母親時常提醒他“我年輕時讀過範氏少子為趙簡子設伐邾之計的故事,雖然他取得了成功,但他的母親認為這是靠詭計取勝,不是長久之計。我欣賞那種做事正直、心懷天下的品質。你要保持正直的心,我知道你不會有事的。但你要努力實現自己的誌向,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不辱沒先輩。”她還教導鍾會,即使是日常瑣事,也要做到誠信待人,取舍分明。
有人問鍾會的母親“這些事情是不是太瑣碎了?”她回答“君子的品德都是從小事積累起來的。如果認為小善無益而不去實踐,那是小人的做法。我並不喜歡那些隻追求虛名而忽視實際的人。”鍾會從小到大,生活簡樸,親自處理家務,以身作則,崇尚節儉。他見到財物時,總是想到是否符合道義,從不輕易接受。鍾會多次被賞賜大量錢財,但他都主動上交公家,自己從不留下。他在五十九歲時,於甘露二年二月突然患病去世。在他下葬前,皇帝特地下令,讓大將軍高都侯為他豐厚的喪葬用品,並且喪葬所需一切費用均由國家承擔。
當時有人討論鍾會的葬禮,認為公侯的配偶應有不同的稱謂。根據《春秋》的禮製,應尊重典禮,不能將所有女性家屬統稱為“妾”。於是決定稱鍾會為“成侯命婦”。他的葬禮按照古代禮製進行,體現了對他的尊重。鍾會的母親在家庭教育方麵的智慧和遠見,對鍾會的成長和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品德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為鍾會日後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起初,東吳的大將全琮是孫權的姻親重臣。全琮的兒子全懌、孫靜,以及他的侄子全端、全翩、全緝等人都帶著兵來救諸葛誕。全懌的侄子全輝、全儀留在建業,和家裏人鬧矛盾,還帶著母親以及幾十戶部曲一起渡過長江,投降了司馬文王(司馬昭)。鍾會獻計,秘密偽造全輝、全儀的書信,讓他們的親信帶入城中交給全懌等人。信中說東吳對全懌等人未能解壽春之圍十分憤怒,打算誅殺諸將的家屬,所以他們才投降魏國。全懌等人十分恐懼,於是帶著所部打開東城門投降,都得到了封賞。從此城中人心大亂。壽春被攻破,鍾會的計策功不可沒,他受到的寵信日益深厚,當時的人們把他比作張良(字子房)。班師回朝後,鍾會被提拔為太仆,但他堅決推辭不就任。他以中郎的身份在大將軍府掌管記室事務,成為司馬昭的心腹。因參與平定諸葛誕之功,他被進爵為陳侯,但多次辭讓不受。皇帝下詔說“鍾會主管軍事,參與謀劃,料敵製勝,有謀略之功。但他謙讓辭讓,態度誠懇,多次推辭,心意堅決。古人尚且重視不居功的品德,準許他的請求,成全他的美名。”之後,鍾會被任命為司隸校尉。雖然他屬於外朝官員,但朝廷的政事得失、世間的取舍,他都參與其中。嵇康等人的被殺,都有鍾會的謀劃。
司馬文王認為蜀國大將薑維多次侵擾邊境,料想蜀國地域狹小,百姓疲憊,財力物力都已耗盡,於是打算大舉伐蜀。鍾會也認為蜀國可取,提前與司馬文王共同籌劃地形,分析形勢。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冬天,鍾會被任命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司馬文王命令青州、徐州、兗州、豫州、荊州、揚州等州製作船隻,並讓唐谘建造能在海上航行的大船,表麵上是為了伐吳做準備。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天,朝廷下詔讓鄧艾、諸葛緒各統領三萬多人,鄧艾趕赴甘鬆、遝中牽製薑維,諸葛緒趕赴武街、橋頭切斷薑維的退路。鍾會統領十萬大軍,分別從斜穀、駱穀進發。他先命令牙門將許儀在前麵修路,自己在後麵跟進。結果橋麵有洞,馬匹陷入,鍾會下令將許儀斬首。許儀是許褚(曹操時期的猛將)的兒子,對王室有功,但鍾會毫不寬恕。各軍聞訊,無不震驚恐懼。蜀國命令各城不得出戰,全部撤退到漢城、樂城防守。魏興太守劉欽趕赴子午穀,各路大軍齊頭並進,抵達漢中。蜀國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各率五千兵力。鍾會派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帶一萬人,荀愷圍攻漢城,李輔圍攻樂城。鍾會徑直前往,從陽安口出發,派人祭拜諸葛亮之墓,又派護軍胡烈等人先行,攻破關城,奪取了庫藏和積穀。薑維從遝中返回,到達陰平,集結士兵,準備趕赴關城。還未到達,聽說關城已破,便撤退到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人會合,共同據守劍閣抵禦鍾會。鍾會發布檄文給蜀國的將吏士民,內容如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從前漢朝衰敗,天下分崩離析,百姓的生命幾乎滅絕。太祖武皇帝(曹操)神武聖明,平定混亂,拯救了將要墜亡的國家,創建了我大魏。高祖文皇帝(曹丕)順應天命,繼承帝位。烈祖明皇帝(曹叡)繼承先輩的光輝,拓展宏偉的基業。然而,在江山之外,仍有不同的政治和風俗,許多百姓未能接受王化,這是三位先祖遺留的憾事。如今主上聖德廣被,繼承前業,宰輔忠誠肅敬,為王室辛勤操勞,施政仁愛,萬邦和睦。向蠻夷施德,遠方的肅慎也來進貢。可悲的是巴蜀之地,百姓獨為叛民,仍勞役不止。因此,主上命令六軍,執行天罰。征西、雍州、鎮西等軍,分五路並進。古時行軍以仁為本,以義治理。王者之師,有征無戰。所以虞舜用歌舞感化有苗,周武王有散財、發糧、表彰賢人的美德。如今鎮西將軍我奉命統帥大軍,希望能廣施教化,拯救百姓,不是為了窮兵黷武,滿足一時的政治需求。在此簡要說明安危要點,望諸君敬聽話言。
益州先主劉備,那可是世間少有的英才。他早先在北方起兵,卻在冀州、徐州一帶屢遭挫折,命運一度掌握在袁紹、呂布等人手中。後來,太祖曹操救了他,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但劉備後來還是背棄了曹操,轉而和諸葛亮謀劃奪取秦川,薑維也多次出兵隴右,侵擾我們的邊境,讓氐、羌等族不得安寧。當時我們魏國也是多事之秋,無暇進行大規模征伐。
如今,邊境早已安定,國內也風平浪靜。我們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集中兵力對蜀。可蜀國呢?就那麽一州之地,兵力分散,到處設防,哪能抵擋得了我們魏國的精銳之師?再說,過去在段穀、侯和的那些失敗,讓蜀軍士氣低落,他們哪還能對抗得了我們?這幾年來,蜀國就沒消停過,百姓疲憊不堪,哪能和我們魏國的子民相比?
想當年,蜀相張魯被秦國擒獲,公孫述被漢朝梟首。這天下九州的險要之地,哪能永遠屬於一個姓氏?這些往事,想必各位也都耳熟能詳。
真正聰明的人,能在危險還沒成形時就預見它;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在禍患還沒萌芽時就規避它。這就好比微子離開商朝,成了周朝的座上賓;陳平背棄項羽,轉而為漢朝立下大功。誰願意整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明知道有毒卻還要喝下去,為了那點俸祿而不知變通?
如今我們大魏,施恩如天,宰輔寬宏大量,先施恩惠,後用懲罰;愛惜生命,厭惡殺戮。就說以前吳國的孫壹,帶著人馬投降我們,立馬被封高官厚祿,待遇優厚。還有文欽、唐谘,本來是我們的大敵,背叛君主,仇視我們,後來不也投降了?唐谘被我們抓住後,兒子又投降了,照樣做了將軍,封了侯,還參與國家大事。孫壹他們走投無路時來投降,我們尚且如此優待,何況是巴蜀那些有見識、能見機行事的賢才呢?
要是真能好好反省成敗得失,毅然決然地轉變方向,效仿微子、陳平的榜樣,那福分就能和古人一樣流芳百世。百姓們也能安居樂業,種地的不用換田,做生意的不用換鋪子,遠離了那種如累卵般危險的日子,過上永遠安穩幸福的生活,這不是很好嗎?
但如果還想著得過且過,執迷不悟,那我們大軍一到,玉石俱焚,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所以,還是好好權衡利弊,自己找條後路吧。這些話要廣而告之,讓大家都聽聽。
鄧艾在追擊薑維到陰平後,精心挑選了一批精銳部隊。他計劃從漢德陽出發,途經江由、左儋道,直奔綿竹,進而快速向成都進發,與諸葛緒一同行動。然而,諸葛緒原本接到的命令是截擊薑維,他認為向西行進不在詔令範圍內。於是,他決定進軍白水與鍾會會合。鍾會隨後派遣將軍田章等人從劍閣西出發,直接前往江由。在距離目的地不到一百裏的地方,田章的部隊遭遇並擊敗了蜀軍的三校伏兵。鄧艾聞訊後,命令田章作為先鋒,繼續向前進發。鍾會與諸葛緒的大軍則一同向劍閣進發。鍾會為了獨掌軍權,暗中奏報諸葛緒畏縮不前,導致諸葛緒被召回。這樣一來,所有軍隊都歸鍾會指揮。
鍾會隨後進攻劍閣,但未能攻克,隻能撤退。蜀軍則據險堅守。與此同時,鄧艾成功抵達綿竹,與諸葛瞻展開激戰並將其斬殺。薑維等人聽聞諸葛瞻戰敗後,率領部隊向東撤退,進入巴地。鍾會趁機進軍至涪縣,並派遣胡烈、田續、龐會等人追擊薑維。鄧艾則繼續向成都進軍,劉禪向鄧艾投降,並派人命令薑維等人向鍾會投降。薑維到達廣漢郪縣後,命令士兵放下武器,將符節交給胡烈,隨後向東前往鍾會處投降。
鍾會在奏報中詳細描述了戰況,稱薑維、張翼、廖化、董厥等率四五萬大軍,兵甲鮮明,綿延數百裏。他派遣眾將分兵把守要道,斷絕蜀軍退路。他手書詔令,向薑維等人展示投降的生路。最終,蜀軍走投無路,紛紛投降。鍾會引用古代帝王的仁義之師,強調魏軍的勝利是“有征無戰”的體現。他提到自己宣揚魏國的恩德,恢複蜀地的社稷,安撫百姓,減免賦稅徭役,以德禮教化百姓,改變了當地的風俗。百姓安居樂業,對魏國的統治感到滿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鍾會嚴禁士兵擄掠,虛心接納蜀國官員,與薑維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世語》中記載,夏侯霸投奔蜀國後,蜀國朝臣詢問他對司馬懿的看法。夏侯霸認為,司馬懿正致力於鞏固自己的地位,暫時無暇顧及對外征伐。但鍾會雖年輕卻極具才華,將來會成為吳、蜀的心腹大患,不過這樣的人才並非普通人能夠駕馭。十五年後,鍾會果然滅蜀。
《漢晉春秋》也有類似記載,夏侯霸投降蜀國後,薑維曾詢問他對司馬懿的看法。夏侯霸表示,司馬懿正忙於鞏固自己的地位,暫時不會對外用兵。但他提到鍾會雖年輕,卻是個難得的人才,將來會成為吳、蜀的大患。不過,隻有非常之人方能駕馭他。十五年後,鍾會果然滅蜀。
公元263年12月,朝廷下詔表彰鍾會,稱他所向披靡,謀略無遺,戰功卓著。平定西夏,邊境安寧。晉升他為司徒,進封縣侯,食邑增加到一萬戶,兩個兒子被封為亭侯,各食邑一千戶。
鍾會內心懷有異誌,趁鄧艾奉命專斷行事之際,秘密上奏鄧艾有反叛跡象。據《世語》記載,鍾會擅長模仿他人筆跡,他在劍閣截獲鄧艾上報朝廷的奏章,篡改內容,使其言辭傲慢不遜。同時,他還偽造司馬昭的回信,以加深鄧艾的疑慮。
隨後,朝廷下達詔令,用囚車召回鄧艾。司馬昭擔心鄧艾可能不服從命令,便命令鍾會和監軍衛瓘一同進軍成都。衛瓘先行,手持司馬昭的令符,向鄧艾的軍隊傳達命令。鄧艾的士兵紛紛放下武器,鄧艾本人也被逮捕並關入囚車。
鍾會最忌憚的就是鄧艾,鄧艾被捕後,鍾會迅速接管了軍隊,威震西土。他自認為功名蓋世,不再甘居人下,加之麾下猛將精兵在握,便密謀反叛。他計劃讓薑維等蜀將率軍出斜穀,自己親率大軍隨後跟進。抵達長安後,命騎兵走陸路,步兵沿渭水入黃河,預計五日可達孟津,與騎兵會師洛陽,企圖一舉平定天下。
鍾會收到司馬昭的信函,信中稱“擔心鄧艾不服從征召,已派遣中護軍賈充率一萬步騎進駐斜穀,屯於樂城。我親率十萬大軍駐紮長安,與你會麵在即。”鍾會看後,驚呼著對親信說“司馬昭隻讓我抓捕鄧艾,卻沒想到我竟能獨自掌控大局。如今他大動幹戈,必是察覺了我的異心。我必須迅速行動。若成功,可得天下;若不成,退保蜀漢,至少也能做劉備那樣的人。自從淮南之戰以來,我的謀劃無一失手,這天下人盡皆知。難道我還能乖乖回去嗎?”
正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十五日,鍾會抵達成都。次日,他邀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官員及蜀國舊官,在蜀朝堂為太後發喪。他偽造太後遺詔,宣稱要起兵廢黜司馬昭,並將遺詔展示給在場眾人。隨後,他讓親信代替原將領統領軍隊,將受邀的群官全部軟禁在益州諸曹屋中,嚴密看守。
鍾會帳下都督丘建原本隸屬於胡烈,因胡烈推薦而被司馬昭賞識,後被鍾會請來隨身侍奉,深受鍾會信任。丘建憐憫胡烈獨自被囚,便向鍾會請求允許胡烈放出一名親兵取飲食。胡烈欺騙親兵及寫信給兒子說“丘建密報消息,鍾會已挖好大坑,準備了數千根白棒,打算召集外兵入城,賜予白帢,封為散將,然後依次用棒打死,投入坑中。”牙門親兵紛紛傳言,一夜之間傳遍全城。
有人建議鍾會“可將牙門騎督以上盡數殺掉。”鍾會猶豫不決。十八日正午,胡烈的士兵與胡烈之子擂鼓衝出門外,各路軍隊不約而同地鼓噪而出,無人指揮卻爭相奔赴城下。當時,鍾會正在給薑維發放鎧甲兵器,聞訊大驚,問薑維“兵來似欲作惡,當如何應對?”薑維答“唯有迎戰。”鍾會派遣士兵將所有被囚的牙門郡守全部殺死。城內的人共同舉起重物頂住城門,門外士兵砍門不得入。片刻之後,士兵們架梯登城,或焚燒城屋,蟻附而上,箭如雨下。牙門、郡守紛紛沿屋逃出,與士兵會合。薑維率鍾會左右拚死抵抗,親手斬殺五六人。士兵們殺死薑維後,一擁而上,將鍾會亂刀砍死。鍾會時年四十歲,將士死者數百人。
晉諸公讚記載,胡烈之子名胡淵,字世元,是胡遵之孫。胡遵,安定人,因文武雙全,曆任藩鎮要職,官至車騎將軍。其子胡奮,字玄威,也曾擔任過地方長官。胡遵之女是晉武帝的貴人,備受寵愛。太康年間,胡奮被任命為尚書仆射,加封鎮軍大將軍、開府。胡遵之弟胡廣,字宣祖,官至少府;胡烈,字玄武,曾任秦州刺史;胡岐,字玄嶷,官至並州刺史。胡廣之子胡喜,曾任涼州刺史。胡淵年少時,字鷂鴟,時年十八歲。因殺死鍾會救父,聲名遠揚。後來趙王司馬倫篡位,三王舉義,司馬倫派胡淵與張泓率兵抵禦齊王,多次擊退齊軍。成都之戰勝利後,胡淵歸降,後因故被處決。
起初,鄧艾被任命為太尉,鍾會被任命為司徒,兩人均持節、都督諸軍,但都未能正式接受任命便已身死。鍾會的兄長鍾毓於四年前冬季去世,但鍾會竟毫不知情。鍾會的侄子鍾邕隨他一同死去,而鍾會所撫養的兄長的另一個兒子鍾毅以及鍾峻、鍾隨等人被關入獄中,本應被處決。司馬昭上表天子,請求下詔寬恕鍾峻等人,理由是鍾峻的祖父鍾繇在三朝之中位極人臣,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理應享受廟堂祭祀。其父鍾毓,曆任內外要職,政績卓越。司馬昭以楚國思慮子文之治、晉國存續趙氏之後為由,表示對鍾峻等人的寬恕,特此赦免鍾峻、鍾隨兄弟,保留其原有官爵,僅鍾毅及鍾邕之子伏法。有人稱鍾毓曾秘密上書司馬昭,言鍾會行事難測,不可委以重任,故司馬昭寬宥鍾峻等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起初,司馬昭欲派遣鍾會伐蜀。西曹屬邵悌求見,諫言“今遣鍾會率十萬之眾伐蜀,愚以為鍾會無重任在身,不如遣他人前往。”司馬昭笑曰“我豈能不知此?蜀為天下大患,致百姓不得安寧。今伐蜀易如反掌,然眾人皆以為不可。今遣鍾會伐蜀,必能滅蜀。滅蜀之後,若如你所慮,當如何?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亦不可圖存,因心膽已喪。蜀既破,則遺民震恐,不足圖謀;我軍將士思歸,不願同流。若鍾會作惡,隻自滅族耳。你不必憂此,亦勿使他人聞之。”待鍾會上書彈劾鄧艾謀反,司馬昭欲西行,邵悌複言“鍾會所統之兵,五倍於鄧艾,可令鍾會擒鄧艾,不必陛下親臨。”司馬昭曰“你忘卻前言?今遣鍾會伐蜀,若其有異心,我當何為?但我以信義待人,人不可負我。我既遣鍾會,便當信之。賈護軍曾問我‘疑鍾會否?’我答‘今遣卿行,豈可複疑卿?’賈亦無言以對。我至長安,自可明了。”大軍抵達長安,鍾會果然已死,盡如司馬昭所料。
據《鹹熙元年百官名》記載邵悌,字元伯,陽平人。《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昭聞鍾會功曹向雄私葬鍾會,召其責備“往者王經之死,你在東市哭之,我未加罪。今鍾會謀反,你又私葬,若再寬容,王法何在?”向雄曰“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何必先論功罪而後收葬?今鍾會既伏誅,法已備。我感其義而葬之,教亦不缺。法立於上,教弘於下,以此訓物,足矣!何必使我背死違生,以立於時?殿下讎對枯骨,棄之荒野,百歲之後,為仆役所笑,豈仁賢所為?”司馬昭悅,與之宴談而後遣之。習鑿齒評價向雄“向雄堪稱勇赴義舉之人,哭王經而感動市人,葬鍾會而義動明主。其忠烈奮發,知死而往,非為求生。若王經、鍾會尚存於世,遇此急難,豈有不赴之理?故觀其奉死之心,可知其事生之情。其忠貞之節,足以令背義之士慚愧。司馬昭加禮而遣,可謂明達。”
鍾會與鄧艾的故事,充滿了權謀與智鬥。兩人皆為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謀略家,卻因各自的野心和決策失誤,最終落得悲劇下場。鍾會的謀反,源於其對權力的極度渴望和對自身功績的過度自信。他試圖通過控製薑維和蜀軍,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然而,他的計劃過於倉促,部下人心不穩,最終導致兵變,自己也死於亂軍之中。而鄧艾,雖在軍事上有卓越成就,卻因性格剛愎自用,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最終被鍾會陷害,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司馬昭在處理鍾會和鄧艾的問題上,展現了其政治智慧和權謀手段。他深知鍾會的野心,卻仍給予信任,以觀其變。對於鄧艾,他則在關鍵時刻果斷出手,防止其可能的反叛。同時,司馬昭對鍾峻等人的寬恕,體現了其仁義之治,既維護了鍾繇、鍾毓等忠臣的家族聲譽,也穩定了局勢,避免了因株連過多而引發的動蕩。
這段曆史,不僅是三國時期權力鬥爭的縮影,也是對個人野心與國家大義之間衝突的深刻反映。鍾會和鄧艾的命運,警示後人,權謀之下,個人的私欲往往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而司馬昭的處理方式,則體現了政治家在麵對複雜局勢時的冷靜與果斷。
鍾會曾經提出過一個理論《易經》中沒有互體(一種解釋經文的方法),也沒有才性同異(才能和本性相同或不同)。在他死後,人們在他的家中發現了二十篇名為《道論》的書籍,實際上這些書屬於刑名家(以刑名之術為理論核心的學派)的著作,文風很像鍾會的作品。當年,鍾會在二十歲時就與山陽人王弼齊名。王弼喜歡討論儒家和道家的學說,辭才出眾,辯論能力極強。他曾經為《易經》和《老子》作注解,後來成為尚書郎(一種官職),卻在二十多歲時就去世了。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