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王弼傳
字數:2242 加入書籤
王弼,字輔嗣。何劭為他作傳,稱王弼小時候就很聰明,十幾歲時就開始喜歡老子的學說,能言善辯。他的父親王業,曾是尚書郎。當時裴徽擔任吏部郎,王弼還不到二十歲就去拜訪他。裴徽一見到王弼就感到驚訝,問他“‘無’確實是萬物的本源,但聖人卻很少提及,而老子卻反複強調,這是為什麽呢?”王弼回答“聖人體悟‘無’,但‘無’又無法言傳,所以聖人不談它。老子關注的是‘有’,所以總是談‘無’,並不是說‘無’本身。”不久,王弼也被傅嘏所賞識。當時,何晏擔任吏部尚書,對王弼非常驚訝,感歎地說“孔子說過,‘後生可畏’,像王弼這樣的人,可以和他討論天人之際的高深道理。”
正始年間(公元240249年),黃門侍郎(宮廷官職)一直缺人。何晏先後任用了賈充、裴秀、朱整,又提議任用王弼。當時丁謐與何晏爭權,推薦了高邑王黎,曹爽(大將軍)便任用了王黎。於是王弼被任命為台郎(尚書台的官職)。王弼剛剛被任命時,去拜見曹爽,請求私下談話。曹爽屏退左右,王弼卻隻和他談論道學,沒有涉及其他事情,曹爽因此嘲笑他。當時曹爽專權,他的黨羽互相提拔,王弼卻因才華出眾而不願意追求虛名。不久,王黎因病去世,曹爽改用王沈代替王黎,王弼這才沒能進入黃門侍郎的行列,何晏為此感到遺憾。王弼在台郎的職位上時間不長,又不擅長處理事務,所以曹爽也漸漸不再重視他。
淮南人劉陶擅長縱橫之術,受到當時人的推崇。每次與王弼交談,都能讓王弼屈服。王弼天資聰穎,當他有所領悟時,沒人能改變他的想法。他性格溫和,喜歡遊樂宴飲,通曉音律,擅長投壺遊戲。他在討論道學時,雖然文辭不如何晏華麗,但能自然地領悟深奧的道理,比何晏更勝一籌。不過,他常因自己的長處嘲笑別人,因此時常被士大夫們所痛恨。王弼和鍾會關係很好,鍾會的論辯以嚴謹著稱,但他總是佩服王弼的高遠見解。
何晏認為聖人沒有喜怒哀樂之情,他的理論非常精妙。鍾會等人對此表示認同。但王弼不以為然,他認為聖人之所以超越常人,在於他們的神明之心,而與常人相同的是五情(喜怒哀樂愛惡欲)。聖人之所以能神明,是因為他們能體現中和之道,與“無”相通;而五情相同,是因為他們也會因外物而產生情感。但聖人能應對外物而不被外物所累。如今,有人因為聖人不被外物所累,就認為他們不對外物產生情感,這是大錯特錯。王弼為《易經》作注,潁川人荀融對王弼的“大衍義”提出質疑。王弼在回複荀融的信中,以幽默的筆調寫道“聰明到能探究深奧道理的人,也無法擺脫自然本性。顏回的氣量,孔子都認可。然而,遇到喜事他也會高興,遇到喪事他也會悲傷。我一直認為這人未能以理性控製情感,但現在才知道自然本性是難以改變的。你的氣量,雖然早已定格於心,但為何過了十幾天,你仍然如此思念他呢?所以我知道,孔子對顏回的評價是沒有大錯的。”王弼還為《老子》作注,並撰寫了《道略論》,注解《易經》,常常有高深的見解。太原人王濟喜歡談論,對老莊之學有些厭倦,常說“看了王弼的《易經》注解,才領悟到許多道理。”王弼為人直率,卻不了解人情世故。起初,他與王黎、荀融關係很好。後來王黎奪走了他的黃門郎職位,於是王弼懷恨在心,與荀融的關係也逐漸疏遠。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爽被廢,王弼因公事被免職。當年秋天,王弼因患疫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沒有子嗣,家族斷絕。王弼去世後,晉景王司馬師聽說了,連聲歎息好幾天,可見當時的高識之士對他有多麽惋惜。
孫盛評論說,《易經》這部書,探究神妙,通曉變化,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深的學問,誰能理解它呢?世上的注解,恐怕大多是胡說八道。何況王弼憑借拚湊之術,還想籠統地把握玄妙的宗旨呢?所以,他在闡述玄理時,辭藻華麗,但在探討陰陽變化時,卻毫無深度。至於六爻變化,群象所效,日時歲月,五氣相推,王弼都一概排斥,很少涉及。雖然也有一些可取之處,但恐怕會陷入狹隘的境地,偏離大道。
博物記說當初,王粲和族兄王凱一起避亂荊州。劉表想把女兒嫁給王粲,但嫌棄他相貌醜陋且粗俗,於是將女兒嫁給了王凱。王凱生下王業,王業是劉表的外孫。蔡邕有近萬卷書,晚年裝了幾車送給王粲。王粲死後,魏諷謀反,王粲的兒子被牽連,蔡邕所贈的書全部歸入王業。王業,字長緒,官至謁者仆射。他的兒子王宏,字正宗,任司隸校尉。王宏就是王弼的哥哥。魏氏春秋記載,魏文帝曹丕誅殺王粲的兩個兒子後,讓王業繼承了王粲的爵位。
王淩品格高尚風骨凜然,毋丘儉才能出眾見識不凡,諸葛誕嚴肅剛毅有威嚴,鍾會精明幹練有謀略,這四個人都挺有名氣,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他們野心太大,又迂腐,不把禍難當回事兒。結果,變故一發不可收拾,家族都被毀掉了。這也太荒唐了吧!鄧艾那家夥強壯得很,能立下不少戰功。可他在防備禍患方麵太差勁兒了,很快就敗了。他能看透諸葛恪的毛病,卻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這就是古人說的“目論”(隻能看見別人缺點,看不見自己問題)。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