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三)
字數:3543 加入書籤
李嚴,字正方,是南陽人。他年輕的時候就在郡裏當職吏,憑借著才幹被人稱讚。荊州牧劉表派他到各個郡縣去曆練。曹操進入荊州的時候,李嚴正在秭歸當縣令,他於是向西到了蜀地,劉璋任命他為成都令,他又有了能幹的名聲。
建安十八年,劉璋任命李嚴為護軍,在綿竹抵抗先主劉備。李嚴率領部眾投降了先主,先主任命他為裨將軍。成都平定後,李嚴擔任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人在郪縣起事,聚集了幾萬人的隊伍,打到了資中縣。當時先主在漢中,李嚴沒有另外調發軍隊,隻率領郡裏的士兵五千人去討伐他們,斬殺了馬秦、高勝等人的首級。那些殘餘的黨羽像星星一樣四散逃去,李嚴把他們都恢複了平民的戶籍。另外,越巂夷人首領高定派兵包圍了新道縣,李嚴快速趕去救援,賊人都被打敗逃走了。李嚴被加封為輔漢將軍,依舊兼任原來的郡守職務。
章武二年,先主征召李嚴到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章武三年,先主病重,李嚴和諸葛亮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先主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建興元年,李嚴被封為都鄉侯,授予符節,加任光祿勳。建興四年,他轉任前將軍。因為諸葛亮想要出兵漢中,李嚴應當掌管後方事務,就遷移到江州屯駐,留下護軍陳到駐守永安,都歸李嚴統領。
李嚴給孟達寫信說“我和孔明都接受了托付,憂慮很深,責任重大,希望能得到好的同伴。” 諸葛亮也給孟達寫信說“處理事情像流水一樣順暢,取舍沒有遲疑,這是正方的本性啊。” 李嚴被看重到了這樣的程度。
《諸葛亮集》裏有李嚴給諸葛亮的信,勸諸葛亮應該接受九錫,進升爵位稱王。諸葛亮回信說“我和您相識很久了,難道還不能相互理解嗎!您現在用光大國家來教誨我,用不要拘泥的道理來告誡我,因此我不能再沉默了。我本來是東方的一個普通士人,被先帝錯誤地任用,職位到了臣子的頂端,俸祿賞賜有百億之多,如今討伐賊人沒有成效,對知己的恩情沒有報答,卻要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受寵,自己妄自尊大,這不符合道義。如果消滅魏國斬殺曹叡,皇帝回到原來的居所,我和眾大臣一起升遷,即使是十命也可以接受,何況是九命呢!”
建興八年,李嚴升任驃騎將軍。因為曹真想要兵分三路進攻漢川,諸葛亮命令李嚴率領二萬人趕赴漢中。諸葛亮上表推薦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掌管李嚴後方的事務。諸葛亮因為第二年將要出兵,命令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事務。李嚴改名為李平。
建興九年春天,諸葛亮率軍駐紮在祁山,李平(此時已改名)負責督辦糧草運輸。那年夏秋之交,正趕上連陰雨,糧草運輸跟不上前線需求。李平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達自己的意思,讓諸葛亮撤軍回來。諸葛亮接到消息後,就率軍撤退了。
可等李平聽說軍隊退回來了,卻故意裝出驚訝的樣子,說 “軍糧還很充足,怎麽就回來了呢”!他這是想把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推幹淨,反倒顯出諸葛亮不願進軍的過錯。接著,他又給後主劉禪上表,說 “軍隊是假裝撤退,想引誘敵人出來交戰”。
諸葛亮把李平前後寫的書信、奏表等材料全都拿了出來,李平言行不一的地方清清楚楚。李平被問得啞口無言,再也沒法掩飾,隻好低頭認罪。
於是諸葛亮給後主上表彈劾李平“自從先帝去世後,李平不管在什麽地方,都隻想著打理自家產業,用些小恩小惠籠絡人,一心隻為自己安身揚名,從不關心國家大事。我要北伐出兵時,想調李平的兵馬去鎮守漢中,他卻找各種理由推脫,根本不想來,還要求把五個郡合並成巴州,讓他當巴州刺史。去年我想西征,打算讓李平負責管理漢中,他卻扯出司馬懿等人開府招攬人才的事來抬杠。我知道他那點小心思,是想借著辦事要挾我給他好處,所以就上表推薦他兒子李豐去督辦江州事務,給他很高的待遇,這都是為了應付當時的局麵。李平到了漢中後,我把各種事務都交給他打理,大臣們上下都奇怪我怎麽對李平這麽好。正因為天下大事還沒定局,漢室麵臨危亡,與其指責他的短處,不如先褒獎他。我原以為他不過是貪圖榮華富貴罷了,沒想到他心思能歪到這種地步。要是這事拖延下去,將會釀成大禍,是我不夠聰明,說多了反倒增加過錯。”
諸葛亮還在給尚書的公文中說“李平身為大臣,受的恩惠太多,卻不想著忠心報答,憑空編造事端,既不能承擔危局和恥辱,又蒙蔽君主和臣下,判案不按法規,還引導別人做壞事,心胸狹隘又狂妄自大,簡直目無天地。他自己估量著奸計要敗露,就起了疑心,聽說大軍快到了,就托病想往西回到沮縣、漳縣,等大軍快到沮縣了,又想回江陽,還是他的參軍狐忠苦苦勸諫才沒走成。如今篡國的賊人還沒消滅,國家多災多難,處理國事全靠團結才能取勝,不能包容這種人危害大業。我已經和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行前監軍征南將軍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費禕、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丁鹹、行右護軍偏將軍劉敏、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薑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上官雝、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閻晏、行參軍偏將軍爨習、行參軍裨將軍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樊岐等人商議過,決定解除李平的職務,免去他的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去他的爵位和封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之後,李平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諸葛亮又給李平的兒子李豐寫信說“我和你們父子同心協力輔佐漢室,這是神明都知道的,不隻是人知道。我上表讓你父親主管漢中,把東關的事務交給你,這些都沒跟別人商量過。原以為憑著真誠能感動他,他會始終如一,沒想到中途會出這種事!從前楚國的大臣多次被貶,最終還能恢複職位,隻要能反思過錯就能得福,這是自然的道理。希望你能安慰你父親,讓他好好反省以前的過錯。現在他雖然被解職,身份地位不如從前,但家裏還有百十來個奴婢賓客,你以中郎參軍的身份在府裏任職,和其他人比起來,家境還算好的。要是你父親能真心悔過,你再和蔣琬(公琰)好好合作,或許還有機會恢複職位。仔細想想我的話,明白我的用心,寫這封信時我長歎不已,隻能流淚了。”
建興十二年,李平聽說諸葛亮去世,發病而死。他一直盼著諸葛亮能重新起用他,覺得後來的人不會這麽做,所以才悲憤交加。
習鑿齒曾評價說從前管仲剝奪了伯氏三百戶的封地,伯氏到死都沒怨言,聖人都覺得這不容易。諸葛亮能讓廖立流淚悔過,讓李平悲憤而死,這哪裏隻是沒怨言可比的!水最公平,所以邪僻的人也會以它為準則;鏡子最明亮,所以醜陋的人也不會怨恨它。水和鏡子能看清萬物而不遭怨恨,是因為它們無私。水和鏡子無私都能避免非議,何況君子懷著讓萬物生長的心意,廣施憐憫寬恕的德行,在必須用法的時候才用法,對犯法的人施加刑罰,封賞不是出於私心,處罰也不帶著怒氣,天下還有誰會不服呢!諸葛亮在這方麵可以說是善於用刑了,從秦漢以來都沒有過這樣的人。
後來,李豐官做到了朱提太守(蘇林在《漢書音義》中說“朱” 讀 “銖” 的音,“提” 的發音就像北方人把 “匕” 叫 “提” 一樣)。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