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霍王向張楊費傳(二)
字數:3618 加入書籤
王連,字文儀,南陽人。劉璋統治蜀地時,他來到蜀地,擔任梓潼縣令。先主劉備在葭萌起兵,向南進軍,王連緊閉城門,不肯投降。劉備認為他很有氣節,沒有強行逼迫。等到成都平定後,劉備任命王連為什邡縣令,後來又調任廣都縣令,他在任職的地方都有不錯的政績。之後,王連升任司鹽校尉,負責管理鹽鐵專營,為國家帶來了豐厚的收入,對國家財政幫助很大。他還選拔了不少優秀人才擔任下屬官員,像呂乂、杜祺、劉幹等人,這些人後來都當上了大官,他們都是王連提拔起來的。
後來,王連升任蜀郡太守、興業將軍,依然兼任鹽府的職務。建興元年,他被任命為屯騎校尉,兼任丞相長史,封為平陽亭侯。當時南方各郡不肯歸順,諸葛亮準備親自率軍征討,王連勸諫說“那些地方是不毛之地,疫病流行,您是國家的棟梁,不宜冒險前往。” 諸葛亮擔心其他將領的才能比不上自己,執意要去,但王連的勸諫十分懇切,所以諸葛亮推遲了很久才出兵。沒過多久,王連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王山繼承了爵位,官至江陽太守。
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襄陽記》記載,向朗年輕時曾拜司馬德操為師,和徐元直、韓德高、龐士元關係都很好。荊州牧劉表任命他為臨沮縣長。劉表死後,向朗歸順了先主劉備。劉備平定江南後,讓向朗統領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個縣的軍政事務。蜀地平定後,向朗擔任巴西太守,不久又調任牂牁太守,後來又轉到房陵任職。
後主劉禪即位後,向朗擔任步兵校尉,接替王連兼任丞相長史。丞相諸葛亮南征時,向朗留守,負責處理後方事務。建興五年,他跟隨諸葛亮前往漢中。向朗向來和馬謖關係很好,馬謖戰敗逃跑後,向朗知道情況卻沒有上報,諸葛亮因此很生氣,免去了他的官職,讓他返回成都。
過了幾年,向朗被任命為光祿勳。諸葛亮去世後,他轉任左將軍,朝廷追論他過去的功勞,封他為顯明亭侯,官位特進。起初,向朗年輕時雖然廣泛涉獵文學,但不注重平時的品德修養,主要以辦事能力著稱。自從不再擔任長史後,他悠閑無事將近二十年(臣鬆之按向朗因為馬謖之事被免去長史一職,是在建興六年左右。向朗到延熙十年去世,總共二十年,這裏說 “三十年”,是文字有誤)。在這期間,他反而潛心研究典籍,孜孜不倦。年過八十,還親自校對書籍,訂正錯誤,積累的書籍在當時是最多的。他敞開家門接待賓客,鼓勵接納晚輩,隻和他們談論古代的義理,不幹涉時事,因此受到人們的稱讚。上到朝廷官員,下到少年兒童,都很敬重他。延熙十年,向朗去世。
《襄陽記》記載,向朗留下遺言告誡兒子說“經傳上說,軍隊取勝在於團結,而不在於人多。這是說天地和諧,萬物才能生長;君臣和諧,國家才能太平;九族和諧,行動就能得到想要的,安居就能獲得安寧。所以聖人堅守和諧之道,無論是生存還是滅亡都遵循它。我隻是楚國的一個普通人,很早就失去了父親,被兩個哥哥撫養長大,讓我的品性行為沒有因為名利而墮落。現在雖然貧窮,但貧窮不是人的禍患,隻有和諧才是最寶貴的,你要努力做到啊!” 向朗的兒子向條繼承了爵位,景耀年間擔任禦史中丞。《襄陽記》說,向條字文豹,也博學多識,進入晉朝後擔任江陽太守、南中軍司馬。
向朗的侄子向寵,在先主劉備時期擔任牙門將。劉備在秭歸戰敗時,隻有向寵的軍營完好無損。建興元年,向寵被封為都亭侯,後來擔任中部督,掌管宮廷禁軍。諸葛亮即將北伐時,給後主劉禪上表說“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公正,通曉軍事,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擔任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務,都可以谘詢他,一定能讓軍隊和睦團結,不同才能的人都能各得其所。” 於是向寵升任中領軍。延熙三年,向寵征討漢嘉的蠻夷時,不幸遇害。向寵的弟弟向充,曆任射聲校尉、尚書。
《襄陽記》記載魏鹹熙元年六月,鎮西將軍衛瓘到達成都,得到一枚璧玉印,上麵的文字像是 “成信” 二字。魏人把它展示給百官看,之後收藏在相國府。向充聽說後說“我聽譙周說過,先帝名備,意思是‘具備’;後主名禪,意思是‘傳授’,這好像是說劉家的天下已經具備,應當傳授給別人了。如今中撫軍名叫炎,而漢朝的年號到炎興就結束了,祥瑞出現在成都,卻收藏在相國府,這大概是天意吧。” 這一年,朝廷任命向充為梓潼太守,第二年十二月,晉武帝即位,炎興的預兆就這樣應驗了。孫盛說從前公孫述在成都興起,國號成氏,那兩枚玉印上的文字,恐怕是他製作的吧!
張裔,字君嗣,是蜀郡成都人。他研究《公羊春秋》,廣泛涉獵《史記》《漢書》。汝南人許文休(許靖)進入蜀地後,稱讚張裔辦事幹練敏捷,是中原地區鍾元常(鍾繇)一類的人物。劉璋統治時期,張裔被推舉為孝廉,擔任魚複縣長,後來回到益州,被任命為從事,兼任帳下司馬。張飛從荊州經墊江進入蜀地,劉璋給張裔派兵,讓他在德陽陌下抵禦張飛,結果戰敗,返回成都。之後張裔作為劉璋的使者去拜見先主劉備,劉備答應會禮遇劉璋及其部下、安撫百姓,張裔返回後,成都城門才打開。先主任命張裔為巴郡太守,後來又回朝擔任司金中郎將,負責製作農具和兵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此前,益州郡有人殺害了太守正昂,當地首領雍闓在南方很有威望和信譽,還派使者與孫權來往。於是朝廷任命張裔為益州太守,讓他直接前往益州郡。雍闓遲疑不肯歸順,還假借鬼神的旨意說“張府君就像個葫蘆,外表雖然光滑,裏麵卻很粗糙,不值得殺,把他綁起來送到吳國去。” 就這樣,張裔被雍闓送到了孫權那裏。
恰逢先主劉備去世,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吳國,還讓鄧芝在談話間隙向孫權請求放回張裔。張裔在吳國的幾年裏,一直流離躲藏,孫權並不了解他,所以答應了鄧芝的請求,放張裔回去。張裔臨行前,孫權召見他,問他“蜀地卓氏的寡婦,私奔司馬相如,你們那裏的風俗怎麽會這樣呢?” 張裔回答說“我認為卓氏的寡婦,還比朱買臣的妻子賢良。” 孫權又對張裔說“你回去後,一定會在西蜀朝廷任職,終究不會在鄉裏當農夫,你將用什麽來報答我呢?” 張裔回答說“我身負罪過回去,將聽從有關部門的處置。如果僥幸能保住性命,我五十八歲以前是父母給的壽命,五十八歲以後就是大王賜予的了。” 孫權聽了,談笑風生,流露出器重張裔的神色。張裔走出宮門後,非常後悔自己沒能裝得愚笨些,於是立刻上船,日夜兼程趕路。孫權果然派人追趕,但張裔已經進入永安地界幾十裏,追兵再也追不上了。
張裔回到蜀地後,丞相諸葛亮任命他為參軍,處理相府事務,又兼任益州治中從事。諸葛亮出兵駐守漢中時,張裔以射聲校尉的身份兼任留府長史。他常常稱讚諸葛亮說“丞相獎賞不遺漏疏遠的人,懲罰不偏袒親近的人,爵位不能靠無功獲取,刑罰不能因權貴而免除,這就是無論賢愚都願意為他效命的原因啊。” 第二年,張裔到北方去漢中向諸葛亮谘詢事務,送行的有幾百人,車輛擠滿了道路。張裔給親近的人寫信說“最近趕路,白天黑夜都要接待賓客,得不到休息,人們敬重的是丞相長史這個職位,我張裔不過是依附這個職位罷了,真是累得要死。” 他的談吐敏捷,都像這樣。
臣鬆之認為,談吐的可貴在於機警敏捷,書信則可以從容構思。現在用書信的巧妙來顯示談吐的敏捷,是不合常理的。
張裔年輕時和犍為人楊恭關係很好,楊恭去世得早,留下的孤兒才幾歲,張裔就把孩子接來撫養,和自己分屋居住,對待楊恭的母親就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楊恭的孩子長大後,張裔為他娶了媳婦,買了田宅產業,讓他自立門戶。張裔撫恤舊友,救濟衰敗的宗族,行為非常仁義。後來他被加封為輔漢將軍,依然兼任長史。建興八年,張裔去世。他的兒子張毣繼承爵位,曆任三個郡的太守、監軍。張毣的弟弟張都,擔任太子中庶子。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