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張顧諸葛步傳(二)
字數:3232 加入書籤
張昭每次朝見,言辭語氣都很剛直嚴厲,正義之氣表現在臉色上,曾因直言勸諫違背孫權心意,一度不能進見。後來蜀國使者來訪,極力稱頌蜀國的美德,而群臣都無法反駁,孫權感歎道“要是張公在座,蜀國使者要麽被駁得啞口無言,要麽就會氣焰全消,哪還能自誇呢?” 第二天,孫權派宦官前去慰問張昭,順便請他進見。張昭離座謝罪,孫權連忙跪下阻止他。張昭坐定後,抬頭說“從前太後、桓王(孫策)不把老臣托付給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給老臣,所以我總想盡到臣子的本分,來報答厚恩,讓自己死後,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可我見識短淺,違背了陛下的旨意,自認為會被永遠拋棄,沒想到還能蒙您召見,侍奉在您身邊。但我為國效力的心願,全在忠誠有益上,隻求獻出生命而已。如果要我改變心意,來換取榮華富貴、迎合他人,這是我做不到的。” 孫權連忙道歉。
孫權因為公孫淵向吳國稱臣,派張彌、許晏到遼東任命公孫淵為燕王。張昭勸諫說“公孫淵背叛魏國,害怕被討伐,才遠道來求援,稱臣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改變主意,想向魏國表明忠心,那兩位使者就回不來了,這不是要被天下人笑話嗎?” 孫權和他反複爭論,張昭的態度更加堅決。孫權實在忍不住,按住佩刀怒氣衝衝地說“吳國的士人進宮就拜見我,出宮就拜見您,我對您的敬重,已經到了極點,可您卻多次在眾人麵前頂撞我,我真擔心自己會做出錯事!” 張昭盯著孫權看了很久,說“我雖然知道說了您也不會聽,卻每次都要竭盡忠心,實在是因為太後臨終時,把老臣叫到床前,留下遺詔托付後事的話語還在耳邊啊!” 說著淚流滿麵。孫權把刀扔在地上,和張昭相對而泣。但最終還是派張彌、許晏去了遼東。張昭因為自己的勸諫沒被采納而氣憤,稱病不上朝。孫權也很生氣,派人用土堵塞他家的大門,張昭就從裏麵也用土封死。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張彌、許晏。孫權多次慰問道歉,張昭還是堅持不上朝。孫權出門路過他家門口,呼喊張昭,張昭以病重為由推辭。孫權放火燒門,想嚇唬他,張昭反而把門關得更緊。孫權趕緊讓人滅火,在門口站了很久。張昭的兒子們一起扶他起來,孫權把他用車接回宮中,深刻地責備自己。張昭沒辦法,這才恢複朝見。(習鑿齒說張昭在這件事上做得不像臣子!侍奉君主,勸諫三次不聽就該辭官退隱,隻要性命還在,有什麽可怨恨的呢?況且秦穆公不聽勸諫,最終稱霸西戎;晉文公一時發怒,最終成就大業。秦穆公因後悔改過被記載,狐偃沒有怨恨決絕的言辭,君臣關係和睦,上下都能榮耀。現在孫權後悔過去的錯誤而求張昭,後來又改變想法、放下姿態,沒過多久就恢複關係,這是他的優點。張昭作為臣子,不估量孫權能改正錯誤,輔佐他彌補過失,日夜不懈,來贏得後世的讚譽,反而追怨自己的建議沒被采納,歸罪於君主,關門拒絕召見,坐等被燒死,這不是太荒謬了嗎!)
張昭容貌莊重嚴肅,很有威嚴,孫權常說“我和張公說話,不敢隨便啊。” 全國人都敬畏他。嘉禾五年,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他留下遺囑,要求用幅巾束發、素棺安葬,穿平時的衣服入殮。孫權穿著白色喪服前去吊唁,追諡他為文侯。(《典略》記載我從前聽說荊州牧劉表曾親自寫信給孫策,拿給禰衡看,禰衡嘲笑說“這樣的信是想讓孫策帳下的小子們讀呢,還是要讓張子布看呢?” 從禰衡的話來看,他認為張子布的才華很高吧?即使如此,張昭的文章含蓄典雅,不能說沒有文采。又聽說吳中人稱他為 “仲父”,這樣看來,他確實是當時的賢才,可惜他沒能在中原施展才華,卻在會稽一帶建功立業。)張昭的長子張承已被封侯,小兒子張休繼承爵位。
張昭的侄子張奮二十歲時,製造了攻城用的大攻車,被步騭推薦。張昭不讚成,說“你年紀還小,為什麽要投身軍旅呢?” 張奮回答“從前童汪踦為國捐軀,子奇十八歲治理東阿,我雖然沒什麽才能,但年紀不算小了。” 於是領兵做了將軍,接連立下戰功,官至半州都督,封樂鄉亭侯。
張承,字仲嗣,年輕時就因才學出眾聞名,和諸葛瑾、步騭、嚴畯等人是好朋友。孫權擔任驃騎將軍時,征召他為西曹掾,後來外放擔任長沙西部都尉。他討伐平定山中賊寇,獲得一萬五千精兵。之後擔任濡須都督、奮威將軍,被封為都鄉侯,統領五千私家部曲。張承為人剛毅正直、敢於直言,擅長識別人才,從低微孩童中提拔了彭城人蔡款、南陽人謝景,後來這兩人都成了國家棟梁,蔡款官至衛尉,謝景擔任豫章太守。(《吳錄》記載蔡款,字文德,在朝廷內外曆任官職,以清廉正直聞名當世。後來以衛尉身份兼任中書令,被封為留侯。他有兩個兒子,蔡條、蔡機。蔡條在孫皓時期官至尚書令、太子少傅。蔡機擔任臨川太守。謝景的事跡記載在《孫登傳》中。)另外諸葛恪年輕時,眾人都驚歎他的才華,張承卻預言最終敗壞諸葛家族的就是諸葛恪。張承勤奮上進,對人才十分真誠,凡是有潛力的人,他都會主動上門結交。六十七歲時,於赤烏七年去世,諡號定侯。兒子張震繼承爵位。起初,張承妻子去世,張昭想為他求娶諸葛瑾的女兒,張承因為兩家關係友好,覺得為難。孫權聽說後勸說他,最終他成了諸葛瑾的女婿。(臣鬆之考證張承和諸葛瑾都在赤烏年間去世,算起來張承比諸葛瑾小四歲而已。)張承的女兒,被孫權安排嫁給兒子孫和。孫權多次讓孫和對張承恭敬有禮,行女婿的禮節。張震在諸葛恪被誅殺時也受牽連而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張休,字叔嗣,二十歲左右就和諸葛恪、顧譚等人一起擔任太子孫登的屬官,為孫登講授《漢書》。(《吳書》記載張休授課時,解析文義、分辨事物,條理清晰。每次參加宴會,酒酣樂起時,孫登總會放下架子和他一同歡樂。張休為人通達,孫登非常喜歡他,常讓他陪伴在身邊。)他從中庶子轉任右弼都尉。孫權經常外出打獵,直到傍晚才回來,張休上書勸諫,孫權非常讚賞,還把奏疏拿給張昭看。孫登去世後,張休擔任侍中,被任命為羽林都督,掌管三典軍事,後來升任揚武將軍。他被魯王孫霸的黨羽誣陷,和顧譚、張承一起因芍陂論功之事獲罪 —— 張休、張承與典軍陳恂串通,虛報戰功,三人都被流放到交州。中書令孫弘奸邪狡詐、陰險不正,張休向來對他很不滿。(《吳錄》記載孫弘是會稽人。)孫弘趁機誣陷他,朝廷下詔書賜張休死,當時他四十一歲。
顧雍,字元歎,是吳郡吳縣人。(《吳錄》記載顧雍的曾祖父顧奉,字季鴻,曾任潁川太守。)蔡邕從朔方回來後,曾到吳地躲避仇家,顧雍跟隨他學習彈琴和書法。(《江表傳》記載顧雍跟隨蔡邕學習時,專心致誌、內心清靜,聰明且容易教導。蔡邕很看重他,對他說“你將來一定能有所成就,現在把我的名字送給你。” 所以顧雍和蔡邕同名,“雍” 字就是這麽來的。《吳錄》記載顧雍字元歎,意思是被蔡邕讚歎過,因此用 “元歎” 作為字。)州郡上表推薦他,二十歲時擔任合肥縣長,後來轉任婁縣、曲阿、上虞縣令,任職之處都有良好的治理成績。孫權兼任會稽太守時,沒有到郡府就職,任命顧雍為郡丞,代理太守事務。顧雍討伐鏟除寇賊,郡內安寧,官吏百姓都歸順服從他。幾年後,他入朝擔任左司馬。孫權成為吳王,顧雍逐漸升遷為大理奉常,兼任尚書令,被封為陽遂鄉侯。他受封侯爵後回到官署,家人都不知道,後來聽說了才感到驚訝。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