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張顧諸葛步傳(四)
字數:3415 加入書籤
顧邵,字孝則,博覽詩書傳記,喜歡品評人物。年輕時和舅舅陸績齊名,而陸遜、張敦、卜靜等人都稍遜一籌。(《吳錄》記載張敦,字叔方,卜靜,字玄風,都是吳郡人。張敦品德度量深厚美好,清靜淡泊,又擅長寫文章。孫權擔任車騎將軍時,征召他為西曹掾,轉任主簿,外任海昬縣令,治理很有恩惠教化,三十二歲去世。卜靜最終官至剡縣令。)從州郡裏有潛力的人才到各地人士,前來拜訪見麵,有的交談議論後離開,有的結下深厚情誼後分別,他的名聲流傳開來,遠近的人都稱讚他。孫權把孫策的女兒嫁給了他。顧邵二十七歲時,從家中被起用為豫章太守。他剛到任就祭祀先賢徐孺子的墳墓,優待他的後代;禁止不合禮儀的過度祭祀活動。對資質好的小吏,就讓他們去學習,挑選其中進步快的,提拔到重要職位,推舉善舉來教化百姓,良好的風氣盛行。起初,錢唐人丁諝出身於行伍,陽羨人張秉出生於平民,烏程人吳粲、雲陽人殷禮出身低微,顧邵都提拔他們並和他們交友,為他們樹立聲譽。張秉遭遇父母喪事,顧邵親自為他穿上喪服係上孝帶。顧邵要去豫章任職,出發已近在眼前,正趕上張秉生病,當時送行的有上百人,顧邵辭別賓客說“張仲節生病了,苦於不能來告別,我遺憾見不到他,暫時回去和他訣別,各位稍等片刻。” 他留心關懷士人,隻要是有才能的人都如此對待。丁諝官至典軍中郎,張秉任雲陽太守,殷禮任零陵太守。(殷禮的兒子殷基寫的《通語》說殷禮,字德嗣,小時候不喜歡玩耍,見識過人。年輕時擔任郡吏,十九歲時,代理吳縣丞。孫權稱王,征召他為郎中。後來和張溫一起出使蜀國,諸葛亮非常讚賞他。逐漸升遷到零陵太守,在任上去世。《文士傳》說殷禮的兒子殷基,擔任無難督,因才學知名,著有《通語》幾十篇。有三個兒子。殷巨,字元大,有才能器量,起初擔任吳國偏將軍,統領家族部曲,駐守夏口,吳國平定後,擔任蒼梧太守。小兒子殷佑,字慶元,擔任吳郡太守。)吳粲任太子少傅。世人都認為顧邵善於識別人才。顧邵在豫章郡任職五年,在任上去世,他的兒子是顧譚、顧承。
顧譚,字子默,二十歲左右就和諸葛恪等人一起成為太子孫登的 “四友”,從中庶子轉任輔正都尉。(陸機為顧譚寫的傳記中說宣太子孫登正式成為東宮太子後,孫權正重視對太子的教導培養,精心挑選優秀人才在太子身邊講學。當時各地的傑出人才都聚集到東宮,太傅諸葛恪等人憑借才華出眾壓倒眾人,而顧譚卻以清晰的見識獨一無二,特別受到推崇。連太尉範慎、謝景、羊徽這些人,雖然都以才秀聞名,卻都排在顧譚之下。)赤烏年間,顧譚接替諸葛恪擔任左節度。(《吳書》記載顧譚剛到官府任職時,上奏陳述政事,孫權停下吃飯稱讚他寫得好,認為超過了徐詳。他本性高尚正直,不刻意培養私人意氣,有人因此對他有不滿。但孫權賞識他的才能,對他待遇優厚,多次賞賜,還常常特意召見他。)每次審閱文書賬簿,他從不用籌碼計算,隻用手指掐算,就能找出所有疑難錯誤,下屬官吏因此都很佩服他。後來加授奉車都尉。薛綜擔任選曹尚書時,堅決把職位讓給顧譚,說“顧譚心思精細、做事周密,通曉道義、洞察細微,才能足以識別人才,品德也符合眾人期望,實在不是我這樣的愚臣能排在他前麵的。” 後來顧譚果然接替薛綜擔任選曹尚書。祖父顧雍去世幾個月後,顧譚被任命為太常,接替顧雍處理尚書台事務。
當時魯王孫霸受到孫權的特別寵愛,地位和太子孫和不相上下。顧譚上奏說“我聽說治理國家的人,必須明確嫡庶的區別,區分尊卑的禮儀,讓高低有差別,等級相差懸殊,這樣才能產生骨肉親情,斷絕非分的覬覦之心。從前賈誼提出安定國家的計策,論述諸侯勢力時認為,勢力太重的諸侯,即使是親屬也必然會有叛逆的禍患;勢力較輕的,即使關係疏遠也必然能保全福祿。所以淮南王是漢文帝的親弟弟,卻不能長久享有封國,問題就出在勢力太重;吳芮是關係疏遠的臣子,卻能在長沙傳承爵位,原因就在於勢力較輕。從前漢文帝讓慎夫人和皇後同席而坐,袁盎把慎夫人的座位移開,文帝當時很生氣,等到袁盎講清上下禮儀,陳述了呂後製造人彘的教訓後,文帝就高興了,慎夫人也明白了其中道理。現在我所說的這些,沒有任何偏私,實在是希望能讓太子安定、讓魯王受益啊。” 從此孫霸和顧譚產生了矛盾。
當時長公主的丈夫衛將軍全琮的兒子全寄是孫霸的門客,全寄向來品行不正,顧譚不肯接納他。此前,顧譚的弟弟顧承和張休一起北征壽春,全琮當時擔任大都督,和魏將王淩在芍陂交戰,軍隊失利,魏兵乘勝攻占了五營將秦晃的軍營,張休、顧承奮力反擊,才阻止了魏軍進攻。當時全琮的兒子全緒、全端也都擔任將領,趁著敵軍停止進攻,就出兵追擊,王淩的軍隊因此撤退。後來論功行賞時,眾人認為阻止敵軍進攻的功勞大,擊退敵軍的功勞小,張休、顧承都被封為雜號將軍,全緒、全端隻得到偏裨職位。全寄父子更加怨恨,就一起誣陷顧譚。(《吳錄》記載全琮父子多次說芍陂之戰中典軍陳恂虛報張休、顧承的功勞,而張休、顧承和陳恂相互串通。張休因此被關進監獄,孫權因為顧譚的緣故,猶豫不決,想讓顧譚認錯後就釋放張休。到了百官大會時,孫權問起這件事,顧譚不認錯,還說“陛下,這是讒言興起了吧!”《江表傳》記載有關部門上奏說顧譚欺騙君王、大不敬,罪該處死。孫權因為顧雍的緣故,沒有執行死刑,把他們都流放了。)顧譚因罪被流放到交州,在流放中發憤寫作,著有《新言》二十篇,其中《知難篇》大概是用來哀悼自己的遭遇。被流放兩年後,顧譚在交址去世,年僅四十二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顧承,字子直,嘉禾年間和舅舅陸瑁一起被以禮征召。孫權給丞相顧雍寫信說“您的孫子子直,名聲很好,等到見麵後,發現比傳聞的還要出色,我為您感到高興。” 顧承被任命為騎都尉,統領羽林兵。後來擔任吳郡西部都尉,和諸葛恪等人一起平定山越,單獨獲得八千精兵,返回後駐守章坑,被任命為昭義中郎將,入朝擔任侍中。芍陂之戰後,被任命為奮威將軍,外出兼任京下督。幾年後,和哥哥顧譚、張休等人一起被流放到交州,三十七歲時去世。
諸葛瑾,字子瑜,是琅邪郡陽都縣人。(《吳書》記載他的先祖本姓葛,原是琅邪郡諸縣人,後來遷移到陽都縣。陽都縣原本就有姓葛的人,當時的人就稱他們為 “諸葛”,於是就用諸葛作為姓氏。諸葛瑾年輕時到京城遊學,研習《毛詩》《尚書》《左氏春秋》。遭遇母親去世,服喪期間極盡孝道,侍奉繼母恭敬謹慎,很符合為人子女的準則。《風俗通》記載葛嬰是陳涉的將軍,有功卻被誅殺,漢文帝追記他的功勞,封他的孫子為諸縣侯,於是就把 “諸” 和 “葛” 合並為姓氏。這和《吳書》的說法不同。)漢朝末年,諸葛瑾到江東躲避戰亂。正趕上孫策去世,孫權的姐夫曲阿人弘谘見到諸葛瑾後認為他很奇特,就把他推薦給孫權。諸葛瑾和魯肅等人一起受到賓客般的禮遇,後來擔任孫權的長史,轉任中司馬。建安二十年,孫權派諸葛瑾出使蜀國與劉備通好,他和弟弟諸葛亮都在公開場合見麵,私下裏沒有會麵。
諸葛瑾和孫權談論事情、勸諫開導時,從不用急切刺耳的言辭,隻是略微顯示自己的態度,大概陳述主要意思。如果有不合孫權心意的地方,就轉而談論其他事情,再慢慢借著別的事開頭,用類似的事物來比喻,這樣孫權的想法常常會被化解。吳郡太守朱治,是孫權曾經舉薦的將領,孫權曾對他有不滿,卻因為一向敬重朱治,難以親自責備,心裏的怒氣總消不了。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緣故,卻不敢公開勸說,就請求以個人名義私下詢問,於是在孫權麵前寫信,廣泛談論事物的道理,趁機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孫權的心思。寫完後把信交給孫權,孫權看後很高興,笑著說“我的怒氣消了。顏淵的品德,能讓人更加親近,難道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嗎?”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