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六)
字數:3420 加入書籤
國家對於暨豔,沒有把他當作忌恨的家族,還把他等同於平民,所以他先被朱治任用,接著被眾人推舉,後來被朝廷任用,也和張溫有交往。君臣之間的道義,是最重的義;朋友之間的交往,是最輕的交。國家不忌諱暨豔擔任重要職務,所以張溫也不忌諱和他有普通交往。當時朝廷在上寵愛暨豔,張溫在下私下親近他而已。那些作惡的百姓,在山林險峻處就會成為強悍的賊寇,把他們安置在平原就會成為精銳的士兵,所以張溫想收服那些舊惡勢力,來消除賊寇的危害,增加士兵的精銳力量。隻是事情辦得有些混亂,功勞沒達到預期。但算他送去的士兵,和許晏相比,數量上張溫不少於他,士兵的強弱上張溫不次於他,至於速度上張溫也不落後,所以能在秋冬時節,趕上有警報的期限,不敢忘恩而不盡力。張溫到蜀國,一起稱讚殷禮,雖然臣子不應有境外的私交,但也有可原諒之處。境外的私交,是指沒有君主命令就私下交往,不是為了國事卻暗中聯係;如果是奉命出行,既增進兩國友好,又順便表達個人情誼,也是使臣的常情。所以孔子出使鄰國,就有私人會見的禮節;季子訪問中原各國,也有宴飲交談的情義。
古人說,想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看到下屬光明磊落,就知道君主聲名顯赫。張溫如果稱讚殷禮,能讓蜀國讚歎,這實在是顯示我國大臣賢良,使者稱職,在異國彰顯國家美名,在他國宣揚君主命令。所以晉國趙文子在宋國結盟時,向屈建稱讚隨會;楚國王孫圉出使晉國時,向趙鞅稱讚左史。也是稱讚別國的輔佐之臣,而讚歎本國的大臣,經傳都讚美他們能為國爭光,不指責他們有外交私情。王靖對內不操心國事,對外不勤於公務,張溫彈劾他不徇私情,推舉他人也不虛假,於是和王靖結下大怨,這是他盡忠守節的明證。王靖的兵力勢力,任職能力,都勝過賈原、蔣康,張溫尚且不容私情來安撫王靖,怎麽敢賣恩來拉攏賈原、蔣康呢?再說賈原在職不勤奮,做事不能勝任,張溫多次對他臉色不好,嚴厲彈劾;如果他真的想賣恩作亂,也不必貪圖賈原這樣的人。
這幾件事,對照事實都不相符,詢問眾人也得不到證實。我私下想,君主雖然有聖哲的資質,非凡的智慧,但以一人之身,治理億萬百姓,在深宮之內,觀察四方之外,了解群臣的情況,處理各種事務,還不容易周全,所以應當聽取群臣的意見,來擴大聰明的功業。現在有人非議張溫很懇切,我為張溫辯解也很懇切,言辭都很巧妙,心意都很真誠,各自說想為國,誰會說想為私,倉促之間,還難以分辨。但憑殿下的聰明,考察議論的是非,如果凝神思考,細致研究,真情有什麽不能宣揚,事情有什麽不能明白呢?張溫不是親信大臣,我也不是偏愛張溫的人。從前的君子,都抑製私人怨恨,來增加君主的明智。他們能在前麵堅持正義,我恥於在後麵廢棄正義,所以今天抒發多年的想法,把愚見獻給聖聽,實在是為朝廷盡心,不是對張溫個人有什麽想法。” 孫權最終沒有采納駱統的意見。
六年後,張溫因病去世。他的兩個弟弟張祗、張白,也都有才名,卻和張溫一起被罷黜不用。(《會稽典錄》記載餘姚人虞俊感歎說“張惠恕才華多卻智謀少,華而不實,怨恨都集中到他身上,會有覆滅家族的災禍,我已經看到苗頭了。” 諸葛亮聽說虞俊擔憂張溫,起初並不相信,等到張溫被流放罷黜,諸葛亮才感歎虞俊有先見之明。諸葛亮起初聽說張溫失敗,不知道其中原因,思考了好幾天,說“我明白了,這個人對清濁分得太清楚,對善惡辨得太分明。” 臣鬆之認為莊周說 “名聲是公共的器物,不可以過多獲取”,張溫被罷黜,難道不是因為獲取的名聲太多嗎!過多獲取名聲的弊端,古代賢人早就知道了。所以有遠見的士人,退隱深藏,不讓名聲超過德行,不用浮華傷害實際,既然不能像身穿粗布衣服卻懷揣寶玉那樣隱藏才華,抑製清廉逃避聲譽,卻使才能映照一世,名聲超過眾人,謙衝自抑的處世之道,怎能暫時丟棄!張溫卻與此相反,能不失敗嗎?孫權已經痛恨張溫名聲太盛,而駱統又急忙稱讚他的優點,甚至說 “卓越出眾冠絕群倫,光彩照人耀世奪目,世上沒有人能比得上他”。這和大火正旺時,又添上油脂讓它燒得更旺有什麽區別呢!《文士傳》記載張溫的三個妹妹都有節操品行,因為張溫的事情,已經出嫁的都被記錄在案剝奪婚姻。他的二妹先嫁給顧承,官府把她改許配給丁氏,結婚日期都定好了,她就喝下毒藥自殺了。吳國朝廷嘉獎讚歎她的氣節,鄉裏人畫下她的畫像,為她創作讚頌的詩文。)
駱統,字公緒,是會稽郡烏傷人。父親駱俊,官至陳國相,被袁術殺害。(謝承《後漢書》記載駱俊,字孝遠,有文武才幹,年輕時擔任郡吏,被推舉為孝廉,補任尚書郎,提拔為陳國相。正趕上袁術冒用帝王稱號,兄弟之間怨恨爭鬥,天下大亂,各路賊寇同時起兵,陳國和相鄰地區,邪惡之人到處分布,駱俊振奮武威,保衛疆土,賊寇不敢侵犯。他供養救濟百姓,災害不發生,年成獲得豐收。後來袁術的軍隊饑餓困乏,向駱俊請求糧食。駱俊痛恨袁術,起初不答應。袁術發怒,秘密派人殺害了駱俊。)駱統的母親改嫁,成為華歆的妾室,駱統當時八歲,就和親戚門客返回會稽。他的母親送他,他拜別上車,臉朝前方不回頭,他的母親在後麵哭泣流淚。駕車的人說“夫人還在那裏呢。” 駱統說“不想增加母親的思念,所以不回頭看。” 他侍奉嫡母非常恭敬謹慎。當時發生饑荒,鄉裏和遠方的客人很多都貧困匱乏,駱統為他們減少自己的飲食。他的姐姐仁慈友愛有品行,守寡回家沒有子女,看到駱統這樣很為他難過,多次詢問他原因。駱統說“士大夫連糟糠都不夠吃,我怎麽忍心獨自吃飽!” 姐姐說“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麽不告訴我,卻這樣自己折磨自己?” 就把自己私人的糧食交給駱統,又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也認為他賢德,於是讓他分發給別人,駱統因此名聲顯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孫權以將軍身份兼任會稽太守時,駱統二十歲,試用擔任烏程相,烏程百姓住戶超過一萬,都讚歎他治理有方施恩百姓。孫權嘉獎他,征召他為功曹,代理騎都尉,把堂兄孫輔的女兒嫁給她。駱統立誌補正缺漏監察過失,隻要是他看到聽到的情況,過了晚上不會等到天亮就去匯報。他常常勸孫權尊重賢才接待士人,努力探求政事的得失,賞賜的時候,可以讓每個人單獨進見,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多給予關懷,誘導勸諭讓他們說話,觀察他們的誌趣,讓他們都感恩戴德,心懷想要報答的心意。孫權采納了他的建議。駱統出京擔任建忠中郎將,統領三千名武射吏。等到淩統去世,又統領淩統的士兵。
當時賦稅徭役繁重頻繁,加上瘟疫流行,百姓住戶減少,駱統上疏說“臣聽說統治國家的人,把占據疆土作為強大富裕,把掌握威福作為尊貴,把顯耀德義作為光榮,把永久傳承後代作為福運。然而財富需要百姓生產,強大依靠百姓力量,威嚴依仗百姓勢力,福運由百姓繁殖,德行等待百姓興旺,道義通過百姓推行,這六樣都具備了,然後才能順應天命接受福運,保全家族安定國家。《尚書》說‘民眾沒有君主就不能相互安寧,君主沒有民眾就不能開辟四方。’由此推論,百姓依靠君主獲得安定,君主依靠百姓獲得救濟,這是不變的道理。現在強大的敵人沒有消滅,天下沒有安定,三軍有無休無止的兵役,長江邊境有無時無刻的防備,征收賦稅征調勞役,由來已久累積多年,加上瘟疫死亡的災禍,郡縣荒蕪空虛,田地荒廢,聽說所屬的城池,百姓住戶逐漸減少,又多是殘弱老人,少有壯年男子,聽到這些的時候,我的心就像被火燒一樣。思考尋找原因,小民沒有知識,既有安於本土重視遷移的本性,而且前後出去當兵的人,活著的時候困苦沒有溫飽,死了之後屍骨被丟棄不能返回,因此特別留戀本土害怕遠行,把外出當兵和死亡同等看待。每次有征調派遣,瘦弱謹慎在家負擔重的人先被輸送出去。稍微有點財物的人,傾盡家產行賄,不顧耗盡家產。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