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陸遜傳(六)
字數:3273 加入書籤
有人認為陸抗和羊祜這樣做,是喪失了臣子的氣節,對兩人都提出了批評。習鑿齒對此評價“講道理的人能得到天下人的擁護,講誠信、行仁義的人能被眾人尊崇。就算天下大亂、道義淪喪,奸詐權謀橫行,那些靠武力橫行、隻有奴仆般小聰明的人,也沒有不依靠‘信義’來建功立業,反而能拋開信義獨自成事的。所以晉文公退避三舍,原城百姓主動歸順;穆子圍攻鼓國,用道義勸降;冶夫獻上計策,費國百姓主動歸附;樂毅放緩攻打齊國的速度,美名長久流傳。看這些人製服敵人、取得勝利的方式,哪裏隻是靠武力和欺詐呢!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已經四十多年,吳國人沒法越過淮河、沔水向北進攻中原,晉國人也沒法跨過長江向南爭奪利益,就是因為兩國實力相當、智謀相近,誰也沒有足夠的道義優勢壓倒對方。損害別人來讓自己獲利,不如讓自己獲利而不損害別人;靠武力震懾對方,不如靠德行讓百姓歸順。連普通人都不能靠武力征服,更何況是一個國家呢?靠武力征服都不如靠德行招撫,更何況是無法用武力製服對方的時候?所以羊祜推行統一天下的大略,思考止息戰亂的方法,讓百姓生活安定,平等地施加恩惠,用仁義之網收服強大的吳國,用兼愛思想改變殘暴的習俗,讓百姓改變看法,在長江以南實現不用打仗的平和。所以他的好名聲能傳播開來,百姓像背著孩子一樣來歸附;連相鄰的敵國,都能互相講道義、謙讓。東吳自從和敵國對峙以來,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景象。陸抗看到吳國國小、君主殘暴,而晉國的德行卻越來越興盛,晉國人不斷積累善行,自己這邊卻沒有穩固國家的辦法,百姓心裏懷念敵國的恩德,全國上下都有背棄君主的想法。他想靠自己的力量穩定民心、安定內外,在國家衰弱的情況下對抗強大的晉國,最好的辦法就是像羊祜那樣推行信義,來和晉國抗衡。這樣既能讓晉國的德行沒法淩駕於吳國之上,又能讓吳國的善舉傳播開來,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弘揚長遠的風氣,在朝堂上就能擊退敵人,在謀劃中就能勝過對方,不用靠武力就能讓敵人屈服,不用靠堅固的城池就能保衛國家,用信義打動敵國,用真誠延續從前的君子之交。哪裏是像小人那樣用欺詐來危害賢人、圖求個人名聲、貪圖別人的重視,卻對敵人的真心歸附毫無防備呢!由此可見,固守邊界、保衛國土,隻要一個士兵就能做到;用陰謀詭計互相危害,是小人幹的事;靠積累欺詐來防備別人,是奴仆般的小聰明;靠武力取勝來求得安定,是明智之人看不起的做法。賢人君子之所以能拯救亂世、留下榜樣,選擇推行信義而不是靠武力欺詐,就是因為這種方式的格局更宏大啊。)
後來陸抗又被加封為都護。他聽說武昌左部督薛瑩被抓進監獄,趕緊上疏勸諫孫皓“賢才是國家的珍寶,是江山社稷的貴重依靠,政務能有條理地推進,朝堂能清明和睦,全靠他們。從前大司農樓玄、散騎中常侍王蕃、少府李勖,都是當世人中的精英,一時之間的傑出人才。他們一開始都受到陛下的寵愛,在朝中擔任要職,可沒過多久就接連被處死,有的家族被滅、祖廟斷絕祭祀,有的被流放到荒涼邊遠的地方。《周禮》裏就有赦免賢人的規定,《春秋》中也有寬恕善人的道理,《尚書》更是說‘與其殺死無辜的人,寧可犯不按常規辦事的過錯。’可王蕃等人的罪名都還沒查清,就被處以死刑,他們心裏懷著對國家的忠誠,身體卻遭受極刑,這難道不令人痛心嗎!而且人死後已經沒有知覺,可他們的屍體還要被焚燒丟棄,扔進江河裏漂流,這恐怕不是古代賢君傳下的正規法典,也該是甫侯製定刑罰時特意告誡要避免的做法。所以百姓都為此哀傷驚懼,官吏士人也共同悲痛。王蕃、李勖已經死了,再後悔也來不及了,臣真心希望陛下能赦免樓玄,把他召回來。可最近又聽說薛瑩突然被逮捕關押。薛瑩的父親薛綜,曾在先帝孫權手下擔任納言,輔佐過文皇帝孫和;到薛瑩繼承家業,他在朝中嚴格要求自己的名聲品行。現在他犯的罪,其實是可以寬恕的。臣擔心有關部門沒查清事情真相,如果再把他殺了,隻會更加失去民心。懇請陛下施加聖恩,赦免薛瑩的罪過,憐憫那些受冤的囚犯,清理整頓刑法,這樣天下百姓就太幸運了!”
當時吳國連年打仗,百姓疲憊不堪,陸抗又上疏說“臣聽說《易經》推崇順應時勢,《左傳》重視觀察敵人的破綻。所以夏朝桀王作惡多端,商湯才出兵討伐;商紂王荒淫暴虐,周武王才拿起兵器征討。要是時機沒到,就算有玉台這樣的美景,也會有亡國的憂慮;就算到了孟津,軍隊也得調轉方向返回。現在咱們不專心讓國家富裕、兵力強盛,不努力種地囤積糧食,不讓文武人才發揮作用,不讓各個部門的官員盡職盡責,不明確獎懲來激勵百官,不審慎使用刑罰來勸善懲惡,不用道德教導各級官員,不用仁愛安撫百姓,反而想著順應天命、抓住時機一統天下,這根本不現實啊!現在朝廷聽任將領們追求名聲,一味發動戰爭,每次出兵都耗費上萬財物,士兵們疲憊不堪,敵人卻沒被削弱,咱們自己反而元氣大傷!現在是爭奪帝王基業的關鍵時候,卻去貪圖眼前一點小利益,這是臣子為了自己方便耍的奸計,不是國家的好計策。從前齊國和魯國打了三次仗,魯國人贏了兩次,可沒過多久就滅亡了。為什麽呢?因為兩國大小實力懸殊啊。更何況現在咱們打仗繳獲的東西,還不夠彌補損失的呢!而且倚仗武力的人,最終會失去眾人支持,這是古代就有的明鑒。實在應該暫時停止那些謀求小利的進攻計劃,好好休養士兵百姓的力量,觀察敵人的破綻,等待合適的時機,這樣才不會留下後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鳳皇二年春天,朝廷派人到陸抗的駐地,任命他為大司馬、荊州牧。鳳皇三年夏天,陸抗生病,他拖著病體上疏說“西陵、建平是國家的屏障,這兩個地方位於長江下遊,要同時麵對晉國兩個方向的進攻。如果敵人乘船順江而下,戰船連綿千裏,像流星閃電一樣快速趕來,很快就能到達,到時候沒法依靠其他地方的援軍來解救危急。這可是關係江山社稷安危的關鍵,不隻是邊境被侵犯的小麻煩啊。臣的父親陸遜從前在西邊駐守時就說過,西陵是國家的西門,雖然說容易防守,但也容易失守。要是西陵丟了,不隻是失去一個郡,整個荊州都會不再屬於吳國。如果西陵有危險,就該動用全國的力量去爭奪。臣之前在西陵駐守時,曾沿著父親的足跡考察過,之前請求派三萬精兵駐守,可主管官員墨守成規,不肯派兵。自從步闡叛亂之後,兵力就更加損耗了。現在臣管轄的區域有千裏之廣,要麵對四個方向的敵人,對外要抵禦強大的晉國,對內要安撫各個少數民族部落,可手下的兵力總共才幾萬人,而且長期疲憊不堪,很難應對突發情況。臣愚笨地認為,各位王爺都還年幼,還沒能力處理國家大事,可以先為他們設立太傅、丞相,輔導他們成長,不要給他們配備兵馬,以免妨礙國家重要事務。另外,宮裏的宦官,還在私自招募士兵,士兵百姓都怨恨勞役,紛紛逃跑去投靠宦官的招募。懇請陛下特意下詔書,挑選核查這些人,把他們全部調出來,補充到邊境經常遭受敵人進攻的地方,讓臣手下的兵力能補足八萬人。同時減少繁雜的事務,嚴格執行賞罰製度,就算是韓信、白起這樣的名將複活,也沒有施展巧計的餘地(意思是兵力充足、製度完善,就能應對一切情況)。如果不增加兵力,不改變現在的製度,卻想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這是臣最擔心的事啊。如果臣死了以後,懇請陛下把西邊的防務托付給可靠的人。希望陛下能考慮采納臣的建議,這樣臣就算死了,也能不朽。”
這年秋天,陸抗就去世了,他的兒子陸晏繼承爵位。陸晏和弟弟陸景、陸玄、陸機、陸雲,分別統領陸抗留下的兵馬。陸晏擔任裨將軍、夷道監。天紀四年,晉國軍隊討伐吳國,龍驤將軍王濬率領水軍順江而下,所到之處都順利攻克,最終的情況和陸抗之前擔心的一模一樣。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