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吳主五子傳(一)

字數:3907   加入書籤

A+A-


    孫登,字子高,是孫權的長子。曹魏黃初二年(公元 221 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隨即任命孫登為東中郎將,還封他為萬戶侯。可孫登以身體不適為由,推辭了這份封賞。就在這一年,孫登被正式立為太子。孫權特意為他挑選了老師,還選拔了一批優秀人才做他的伴讀和朋友,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人就是通過選拔來到孫登身邊的 —— 平時他們陪著孫登讀《詩》《書》,外出時則跟著一起騎馬射箭,形影不離。
    孫權想讓孫登讀《漢書》,好了解近代的曆史變遷。當時張昭精通《漢書》,還有一套係統的講解方法,可孫權又不忍心頻繁麻煩這位老臣。於是他想了個辦法,讓張休跟著張昭學習《漢書》,學會後再回來教給孫登,這樣既讓孫登學到了知識,又不用過多打擾張昭。
    孫登對待身邊的官員和下屬,一點架子都沒有,幾乎用平民之間的禮儀和大家相處。他經常和諸葛恪、張休、顧譚等人同乘一輛車,有時甚至擠在一個帳篷裏睡覺,完全不講究身份高低。太傅張溫看在眼裏,就對孫權說“中庶子這個官職,是太子身邊最親近的職位,要經常陪太子討論問題、應對事務,必須得用品德優秀、才華出眾的人。” 孫權聽了這話,就任命陳表等人擔任中庶子。後來又覺得中庶子的禮儀太拘謹,特意下令讓他們不用嚴格遵守繁文縟節,整理好衣冠後坐下陪伴即可。
    黃龍元年(公元 229 年),孫權正式稱帝,孫登也隨之被立為皇太子。孫權還為他安排了 “四友”諸葛恪任左輔,張休任右弼,顧譚任輔正,陳表任翼正都尉。除此之外,謝景、範慎、刁玄、羊衟(衟,讀音同 “道”)等人也都成了太子府的賓客 —— 當時的東宮,簡直成了人才聚集地,號稱 “多士”。
    (《吳錄》記載範慎,字孝敬,是廣陵人。他對信任自己的君主忠心耿耿,和誌同道合的朋友也相處得十分深厚,當時的人都覺得他很榮耀。範慎寫過二十篇論著,取名叫《矯非》。後來他擔任侍中,又外調補任武昌左部督,治理軍隊時紀律嚴明、井井有條。孫皓遷都時,特別忌憚範慎,還下詔書說“範慎功勳和品德都很卓越,是我敬重信賴的人,應該讓他擔任上公之職,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於是任命範慎為太尉。可範慎覺得自己長期擔任將領,已經身心俱疲,就借口年老體弱推辭了。士兵們都舍不得他,整個軍營的人都為他流淚。範慎在鳳凰三年(公元 274 年)去世,他的兒子範耀繼承了爵位。刁玄是丹楊人,羊衟是南陽人。
    《吳書》記載羊衟剛開始擔任中庶子時,才二十歲。當時廷尉監隱蕃到處結交豪傑,連衛將軍全琮等人都對隱蕃傾心相待,唯獨羊衟和宣詔郎、豫章人楊迪拒絕和隱蕃來往,當時的人都覺得很奇怪。後來隱蕃果然發動叛亂,大家這才佩服羊衟和楊迪有先見之明。
    《江表傳》記載孫登曾讓侍中胡綜給身邊的賓客好友寫評語,胡綜寫道“才華卓越、超過眾人的,是諸葛恪;能精準把握時機、探究深奧道理的,是顧譚;辯論時思路清晰、能解開疑難的,是謝景;鑽研學問、能鑒別精微之處,和孔子的弟子子遊、子夏水平相當的,是範慎。”
    羊衟看了之後,私下反駁胡綜說“諸葛恪(字元遜)有才華但不夠穩重,顧譚(字子嘿)心思縝密卻心胸狹窄,謝景(字叔發)能言善辯卻言辭浮華,範慎(字孝敬)見識深刻卻眼界不寬。” 羊衟的評價句句都有針對性。可他最終也因為這些話得罪了人,諸葛恪等人都不再親近他。後來這四個人果然都遭遇了失敗,吳國人都說羊衟的話很靈驗。羊衟最後官做到桂陽太守,去世時仍在任上。)
    孫權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後,征召上大將軍陸遜來輔佐孫登,讓孫登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州),同時掌管太子府和朝廷留在武昌的事務。孫登有時候會出去打獵,要是需要經過田間小路,他總會特意繞開良田,絕對不踩壞莊稼;到了休息的地方,也會專門挑選閑置的空地,從來不願給百姓添麻煩。
    有一次,孫登騎馬外出,突然有一顆彈丸從身邊飛過。手下人立刻四處搜尋凶手,很快發現一個人手裏拿著彈弓、身上還帶著彈丸,大家都認定他就是打彈丸的人。可這人堅決不承認,手下人氣得想動手打他,孫登卻攔住了。他讓人把剛才飛過的彈丸找過來,和這人身上的彈丸對比,發現兩顆彈丸大小、樣式都不一樣,於是當場把這人放了。
    還有一次,太子府裏一個裝水的金馬盂丟了,後來查到是身邊的侍從偷的。孫登不忍心懲罰這個侍從,隻是把他叫過來責備了幾句,然後讓他回老家去了,還特意叮囑身邊的人不要把這件事傳出去。
    後來孫登的弟弟孫慮去世,孫權因為傷心過度,連飲食都減少了。孫登聽說後,日夜兼程趕路,一直到賴鄉(地名)才趕上孫權,他立刻求見父親。見到孫權後,孫登一邊陪著流淚,一邊勸諫說“弟弟生病去世,這是天命,咱們也沒辦法。現在北方還沒統一,天下百姓都盼著您能統一天下,大家像仰望上天一樣敬重您。可您卻因為思念弟弟,連禦膳房準備的飯菜都減少了,這已經超過了禮製的規定,臣心裏實在擔憂不安。” 孫權聽了孫登的話,才開始恢複正常飲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孫登在孫權身邊待了十多天,孫權想讓他回武昌。孫登懇切地請求留下,說自己已經很久沒在父親身邊盡孝,作為兒子有失職之處;又說陸遜忠誠勤勉,有他在武昌鎮守,完全不用操心。孫權聽了這話,就同意讓孫登留在建業。
    嘉禾三年(公元 234 年),孫權親自率軍征討新城(今安徽合肥附近),讓孫登留守建業,全麵負責後方的事務。當時年成不好,糧食歉收,還出現了不少盜賊。孫登於是上奏朝廷,製定了一係列法令,用來防禦盜賊、穩定秩序,這些法令精準地抓住了製止奸邪的關鍵,效果非常好。
    起初,孫登的生母出身低微,而且很早就去世了。徐夫人(孫權的妻子之一)在孫登小時候對他有養育之恩,後來徐夫人因為嫉妒其他姬妾,被孫權廢黜,安置在吳郡(今江蘇蘇州)。當時步夫人最受孫權寵愛,步夫人賞賜給孫登的東西,孫登不敢推辭,總是恭敬地接受。可每當徐夫人派使者來,送來的衣服他一定會先洗澡,然後再鄭重地穿上,以此表達對徐夫人的敬重。
    當年孫登被立為太子時,曾推辭說“根本確立了,道義才能產生。要立太子,應該先立皇後(指徐夫人)。” 孫權反問他“你的母親在哪裏?” 孫登回答“在吳郡。” 孫權聽了之後,半天沒說話。
    (《吳書》記載孫登的弟弟孫和很受孫權寵愛,孫登對孫和既親近又敬重,像對待親哥哥一樣,還常常有把太子之位讓給孫和的想法。)
    孫登在太子之位上一共坐了二十一年,三十三歲時去世。臨終前,他寫下奏疏說“臣沒什麽才能,卻身患重病,自己知道身體微弱,恐怕很快就要離世了。臣不是可惜自己的性命,隻是想到從此不能再侍奉供養陛下,死後隻能被埋在土裏,再也不能瞻仰皇宮,朝拜陛下,活著對國家沒什麽貢獻,死了還讓陛下增添深重的悲傷,一想到這些就哽咽不止。臣聽說生死自有天命,壽命長短由上天決定,周朝的晉悼公、孔子的弟子顏回,都有上等的才智,卻還是早早去世,何況臣愚昧淺陋,壽命已經超過了他們,活著是國家的繼承人,死後還能享有榮耀的地位,對臣來說已經足夠了,又有什麽可悲傷怨恨的呢!
    現在天下大事還沒平定,逃亡的賊寇還沒討伐,各國百姓都殷切期盼,把性命寄托在陛下身上,處境危險的人盼望安定,身處亂世的人渴望治理。希望陛下忘記臣的生死,割舍對臣的骨肉恩情,修習黃老的養生之術,好好保養精神,多吃珍貴的膳食,廣泛開闊思路,來奠定永久的基業,這樣全天下的人都會依賴陛下,臣就算死了也沒有遺憾。皇子孫和仁愛孝順、聰明睿智,品德高尚純正,應該早點確立他為繼承人,來維係百姓的期望。諸葛恪才華謀略廣博通達,有輔佐時政的才能。張休、顧譚、謝景,都通達機敏有見識決斷,在朝廷內可以當作心腹,在朝廷外可以作為得力助手。範慎、華融有出眾的氣節,有國士的風範。羊衟能言善辯,有奉命出使應對的才能。刁玄寬厚豁達,誌向行為符合道義。裴欽知識淵博記憶力強,文采足夠任用。蔣修、虞翻,誌向氣節明確。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