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吳主五子傳(二)

字數:3783   加入書籤

A+A-


    以上這些大臣,有的適合在朝廷任職,有的適合擔任將帥,他們都熟悉當前事務,明白通曉法令,堅守信用道義,有不可動搖的誌向。這些都是陛下像日月照耀一樣,選拔安排在臣身邊的官員,臣得以和他們共事,詳細了解他們的情況,所以冒昧地向陛下陳述。臣又想到現在邊境之外憂患很多,戰事還沒停止,應當激勵全軍,謀求進取。軍隊靠士兵組成,士兵靠財物供養,臣私下聽說不少郡縣荒涼殘破,百姓物品凋零匱乏,奸詐動亂的事情不斷發生,因此法令越來越繁多,刑罰越來越嚴厲。臣聽說治理國家要聽從百姓的意見,法令要隨著時代變化,實在應該和將相大臣詳細選擇合適的時機,廣泛采納眾人的建議,放寬刑罰減輕賦稅,平均減少勞役,來順應百姓的期望。
    陸遜對時事忠誠勤勉,挺身而出為國家擔憂,在朝廷上正直敢言,有不顧自身利益的氣節。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朱據、呂岱、吾粲、闞澤、嚴畯、張承、孫怡,都忠誠於國家,通曉治國的根本。可以讓他們陳述有利國家的建議,廢除繁瑣苛刻的政令,愛護培養士兵戰馬,安撫慰問百姓。五年之後,十年之內,遠方的人會回來歸附,近處的人會盡力做事,不用打仗流血,天下大事就能平定了。臣聽說‘鳥快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會很悲哀;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會很善良’,所以楚國的子囊臨終前,留下遺言告誡當時的君主,君子認為他忠誠,何況是臣孫登,怎麽能不把心裏話都說出來呢?希望陛下留意聽取采納,臣就算死了,也像活著一樣。”
    孫登去世後,這封奏疏才被孫權看到,孫權更加悲痛,一說起孫登就掉眼淚。這一年是赤烏四年(公元 241 年)。當時謝景擔任豫章太守,抑製不住悲傷的心情,放棄官職趕來奔喪,還上奏章彈劾自己擅自離職。孫權說“你和太子一起共事,和其他官員不一樣。” 派宮中使者慰問他,允許他恢複原來的官職,打發他返回豫章郡。朝廷給孫登追封諡號為 “宣太子”。(《吳書》記載孫登最初葬在句容,設置園邑,按照規定安排人守護,三年後改葬到蔣陵。)
    孫登的兒子孫璠、孫希,都很早就去世了,次子孫英被封為吳侯。五鳳元年(公元 254 年),孫英因為大將軍孫峻獨攬大權,謀劃誅殺孫峻,事情敗露後自殺,封國被廢除。(《吳曆》記載孫和無罪被殺,百姓都心懷憤怒歎息,前司馬桓慮趁機召集將領官吏,想一起殺死孫峻擁立孫英,事情敗露後,參與者都被殺害,孫英其實並不知情。)
    謝景,字叔發,是南陽郡宛縣人。他在豫章郡任職時,治理地方有顯著政績,官吏百姓都稱讚他,認為在他之前有顧劭,之後就是謝景了。幾年後,謝景在任上去世。
    孫慮,字子智,是孫登的弟弟。他小時候就聰明機敏,有才華技藝,孫權很器重喜愛他。黃武七年(公元 228 年),孫慮被封為建昌侯。兩年後,丞相顧雍等人上奏說孫慮天性聰明,才能品行日益精進,和近代漢朝的賢才相比也不遜色,應該進封爵位為王,孫權沒有同意。
    過了很久,尚書仆射存上奏說“帝王興盛的時候,沒有不褒獎尊崇至親的,來讓各位諸侯光彩,所以周朝的魯國、衛國,在諸侯中享有最高的寵愛,漢高祖封的五個同姓王,在漢朝被分封,都是為了像屏障一樣護衛朝廷,作為國家的鎮守力量。建昌侯孫慮天性聰明機敏,文武雙全,按照古代的製度,應該確定他尊貴的名號。陛下謙遜,沒有按照舊例行事,文武百官,心裏都感到不安。現在奸邪的賊寇肆意作亂,戰事還沒停止,能作為心腹和得力助手的,隻有皇親和賢才。臣就和丞相顧雍等人商議,都認為孫慮應該擔任鎮軍大將軍,授予他管理一方的重任,來光大國家大業。”
    孫權這才同意,於是授予孫慮符節,允許他開設府署,治理半州。(《吳書》記載孫權下詔說“當前時局混亂,凶惡奸邪之人肆意作惡,刑罰要有秩序,戰事不能停止。因為孫慮品行美好,軍事謀略早就顯現,一定能為國家輔佐平定大業,所以授予他上將的職位,給予他特別的榮耀,用兵馬的勢力寵愛他,把管理一方的重任托付給他。對外希望他威震敵寇,平定萬裏之外的危難,對內希望他安撫遠近百姓,慰問體恤將士,現在實在是他建功立業、為國獻身的時候。希望孫慮在內部修習文德,在外部經營武備訓練,保持圓滿卻像空虛一樣謙遜,這樣即使圓滿也不會溢出。要恭敬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職責,不要辜負所接受的任命。”)
    孫慮憑借皇子的尊貴身份,年紀又輕,朝廷內外的人都擔心他不能專注於政事。可等到他處理事務時,卻能遵守法度,恭敬地接納老師朋友的意見,超過了眾人的期望。嘉禾元年(公元 232 年),孫慮二十歲時去世,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孫和,字子孝,是孫慮的弟弟。他小時候因為母親王夫人受孫權寵愛,自己也跟著被看重。十四歲那年,孫權專門給他安排了宮廷衛隊,還讓中書令闞澤教他讀書寫字、修習技藝。孫和不僅好學,還懂得放低姿態結交賢士,當時的人都對他讚不絕口。
    赤烏五年(公元 242 年),十九歲的孫和被立為太子。孫權為他挑選了頂尖的輔佐團隊闞澤擔任太傅,薛綜擔任少傅,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人則常年陪伴在他身邊,隨時輔佐。(《吳書》記載孫和從小就聰慧過人,有主見,所以孫權格外疼他,常常讓他待在自己身邊。賞賜給他的衣服、儀仗,還有各種珍貴的玩物,其他皇子都沒法比。他愛好文學,又擅長騎馬射箭,跟著老師學習時,不僅學得精,反應還快,對老師恭敬有禮,也喜歡結交有才能的人。每當蔡穎等人上朝或前來祝賀時,孫和總會放下太子的架子,熱情地接待他們。他經常和大家一起研討儒家經典的要義,辨別是非對錯;還會主動向朝中大臣請教,考察他們的政績和能力,分清誰優誰劣,條理十分清晰。後來諸葛壹(原文 “諸葛豐” 為筆誤)假裝背叛東吳,想引誘魏國將領諸葛誕,孫權暗中派兵埋伏,準備趁機襲擊。孫和擔心父親在野外風餐露宿,又深知打仗是凶險的事,常常憂心忡忡、寢食難安,連正常的朝會和宴席都不參加了。他還多次上疏勸諫孫權,叮囑父親一定要謹慎行事,務必確保打勝仗再收兵。直到孫權率軍返回,他才敢安心下來。)
    張純,字元基,是張敦的兒子。(《吳錄》記載張純從小就注重修養品行,學問淵博、才華出眾,回答問題又快又準,言行舉止也十分得體。他最初被任命為郎中,後來補任廣德縣令,在任上做出了突出政績,被提拔為太子輔義都尉,輔佐孫和。)
    那時候,有些官員總喜歡用條條框框的文書盤問、指責他人。孫和覺得,這種做法會給奸邪之人可乘之機 —— 他們會借著處理事務故意挑錯,暗藏害人的心思,這種風氣絕不能助長。於是他上疏孫權,建議徹底杜絕這種行為。
    還有一次,都督劉寶和太子庶子丁晏鬧了矛盾劉寶向朝廷告發丁晏,丁晏也反過來揭發劉寶。孫和知道後,對丁晏說“現在朝廷裏能擔當文武重任的人,總共也沒多少。要是大家都借著一點小矛盾互相排擠、陷害,難道會有好下場嗎?” 說完就把兩人都叫來,當麵調解,讓他們冰釋前嫌,還叮囑他們以後要好好相處。
    孫和常說,當下的讀書人應該專心鑽研學問、修習技藝,還要練習騎馬射箭,這樣才能應對天下的事務;要是隻知道交遊玩樂、下棋賭博,耽誤了正事,根本算不上有進取心。後來有一次,大臣們陪他赴宴,聊到了下棋賭博的話題。孫和趁機說道“下棋這東西,又耽誤事又浪費時間,一點用處都沒有,還得耗費精神、損傷思慮,最後啥也成不了,根本不是用來提升品德、積累功業的方式。再說,有誌向的人都珍惜時間和精力,君子追求的是遠大目標,會以品德高尚的人為榜樣,恥於做那些沒意義的事。天地能長久存在,可人的生命卻像白馬跳過縫隙一樣短暫,年紀一旦大了,青春年華就再也回不來了。大家真正該擔心的,是沒法戒掉那些沒用的嗜好。要是真能戒掉無益的欲望,走在道德仁義的路上;放下不重要的事,打好建功立業的基礎,對自己的名聲和品行,難道不是好事嗎?當然,人也不能完全沒有娛樂,但娛樂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飲酒宴飲、彈琴讀書、騎馬射箭,何必非要下棋,才算快活呢?”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