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王樓賀韋華傳(一)
字數:2373 加入書籤
王蕃,字永元,是廬江郡今安徽廬江附近)人。他不僅讀書多、見識廣,還精通天文曆法這類技藝。最早的時候,他在朝廷擔任尚書郎,後來辭職離開了官場。孫休即位後,王蕃和賀邵、薛瑩、虞汜一起被任命為散騎中常侍,還都加授了駙馬都尉的官職。當時的輿論都稱讚他們品行高潔,是朝廷的賢才。後來王蕃奉命出使蜀國,蜀國人對他的才華人品也很認可。從蜀國回來後,他又擔任了夏口監軍,負責當地的軍事事務。
孫皓剛登基時,王蕃再次被召回朝廷擔任常侍,和萬彧做了同事。萬彧早年就和孫皓有交情,是個很世俗的人,總想著依仗舊關係排擠別人,還常常在孫皓麵前說王蕃看不起人。另外,中書丞陳聲是孫皓的寵臣,也多次在孫皓耳邊說王蕃的壞話,誣陷詆毀他。王蕃性格剛直,氣度不凡,從來不會順著孫皓的臉色說話、迎合他的心意,有時候還會頂撞孫皓,讓孫皓不高興。時間一長,孫皓對他的不滿越來越深,常常責備他。
甘露二年公元 266 年),丁忠出使西晉回來後,孫皓大擺宴席招待大臣。席間王蕃喝得酩酊大醉,直接趴在了地上。孫皓本來就對王蕃有疑心,看到這場景更不高興了,讓人把王蕃抬出了宮殿。可沒過一會兒,王蕃又請求回來,這時候他的酒勁還沒過去,人還是醉醺醺的。王蕃天生自帶威嚴,就算醉了,言行舉止也和平常一樣鎮定自若。孫皓見了勃然大怒,當場嗬斥手下人,在大殿之下把王蕃殺了。衛將軍滕牧、征西將軍留平趕緊上前求情,可孫皓根本不聽。
《江表傳》裏還有另一種說法:孫皓聽信巫師和史官的話,認為建業的皇宮不吉利,就打算向西巡視武昌,還動了遷都的念頭。他怕大臣們不同意,就特意大辦宴席,賞賜將領官員。席間他問王蕃:“‘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王蕃還在思考怎麽回答,孫皓就當場下令在大殿上殺了他。之後孫皓登上來山,讓身邊的侍從把王蕃的頭扔在地上,像老虎、狼一樣互相爭搶撕咬,把王蕃的頭骨都咬碎了。孫皓這麽做,就是想靠暴力震懾大臣,讓沒人敢再違抗他。這種說法和《三國誌》本傳的記載不一樣。
《吳錄》則記載:孫皓每次設宴,都喜歡趁著酒勁,讓侍臣嘲諷戲弄朝中大臣,把這當成取樂的方式。萬彧後來當了左丞相,有一次王蕃嘲諷他說:“魚本該潛伏在深水裏,要是遊出水麵,隻能靠唾沫維持生命。為什麽會這樣?因為每種事物都有自己的本性,不能強行處在不屬於自己的位置上。你從偏僻的山溝裏出來,本質像羊卻披著虎皮,白白享受著顯赫的恩寵,身居三公這樣的高位。就算是狗和馬,還知道報答主人的養育之恩,你又打算用什麽來報答朝廷的厚待呢?” 萬彧反駁道:“唐堯、虞舜的時代,不會舉薦沒本事的人;造父古代擅長養馬的人)的門下,不會有劣質的馬。你往上誣陷朝廷的英明選拔,往下詆毀國家的棟梁之臣,這對日月般光明的朝廷沒什麽損害,反而更顯露出你自不量力!”
裴鬆之考證後認為:根據《三國誌》本傳的記載,丁忠出使西晉回來後,孫皓舉辦大宴,在宴會上殺了王蕃。查證丁忠從北方回來是在這一年的春天,而萬彧當時還沒擔任丞相,直到這一年秋天才當上丞相。所以《吳錄》的記載和事實有矛盾,不太準確。)
丞相陸凱專門上奏疏為這事鳴不平,疏中說:“常侍王蕃內心通達事理,既懂天道又懂人事,在朝廷裏忠心耿耿、剛正不阿,是國家的重要支柱,是咱們大吳的龍逢夏桀時期的忠臣,因直諫被殺)啊!從前他侍奉景皇帝孫休),在皇帝身邊負責傳達詔令、提建議,景皇帝特別欣賞他,稱讚他是與眾不同的賢才。可陛下您卻因為他說話直率、不順從您的心意,就把他在大殿上斬首,還把他的屍體扔在外麵暴曬。全天下的人都為此傷心,有見識的人更是悲痛哀悼。” 陸凱對王蕃的痛惜之情,全都寫在了這封奏疏裏。
王蕃死的時候才三十九歲。孫皓還把王蕃的家屬流放到了廣州今廣東、廣西一帶)。王蕃的兩個弟弟王著、王延,也都是有才能的人。後來郭馬發動叛亂,想拉攏他們兄弟倆,可兩人堅決不肯追隨郭馬,最後都被郭馬殺害了。
再說說樓玄,他字承先,是沛郡蘄縣今安徽宿州附近)人。孫休在位時,他擔任監農禦史,負責農業相關的監察事務。孫皓登基後,樓玄和王蕃、郭逴、萬彧一起被任命為散騎中常侍。後來他曾調出朝廷擔任會稽郡太守,之後又被召回京城,擔任大司農,掌管國家的財政和農業。
按照以前的規矩,皇宮裏負責日常事務的官員,都是皇帝用自己親近的人擔任。萬彧覺得,皇宮裏的職位都很關鍵,應該用品行端正的人,就向孫皓提議,讓相關部門選拔忠誠清廉的人來擔任這些職務。孫皓采納了萬彧的建議,下令讓有關部門尋找合適的人選,最後選中了樓玄,任命他為宮下鎮禁中候,負責管理皇宮大殿內的事務。
樓玄原本是九卿之一的大司農,現在卻要手持兵器在皇宮裏侍衛,可他依舊端正自身、以身作則,帶領手下人嚴格依照法令辦事。他回答孫皓的提問時,總是直言不諱,好幾次都頂撞了孫皓,讓孫皓很不高興,對他的責備和怒氣也越來越重。後來有人誣陷樓玄,說他和賀邵在路上相遇時,兩人停下馬來湊在一起小聲說話,還大聲笑,其實是在議論、詆毀朝政。孫皓聽了這話,立刻下詔責問樓玄,最後把他流放到了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