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糕香絮語
字數:1736 加入書籤
第一幕:百年老灶
周曉寧掀開蒸籠蓋時,白霧騰起如紗,裹著糯米甜香漫過整條梧桐街。沈芳的餛飩攤支起竹匾,晾曬的桂花混著晨露,黏在陳立秋修車鋪前的鐵皮桶上,像撒了一地碎金。街角新開的西式甜品店亮起霓虹燈牌,“低糖低脂”的標語在霧氣中暈成模糊的光斑,卻遮不住王奶奶端出的那屜剛蒸好的紅糖米糕——蜂窩狀的糕體冒著熱氣,裂口處滲出琥珀色的糖漿。王奶奶踩著板凳往灶膛添柴時,夯土灶台突然“哢”地裂了條縫,熱灰簌簌落進蒸鍋水裏。“這灶還是合作社那會兒砌的……”老人抹了把煙灰,指縫裏沾著六十年前的糯米香。夏琳蹲在灶口拍照,鏡頭掃到裂縫裏嵌著的半片青花碗底——碗沿“1965”的刻痕被煙火熏得發黑。
陳立秋從修車鋪抱來廢鐵皮和泥:“先用這個撐住灶腳!”周曉寧卻轉身去後巷挖黃泥,泥裏混著去年端午剩下的艾草灰。新來的租客蘇黎舉著手機直播,彈幕刷過一片“危房快拆”,卻見王奶奶舀了勺米漿糊住裂縫:“老灶有靈性,糊把糯米就能續命。”
第二幕:糕方布局
西點店的玻璃櫃裏擺著“減糖版茯苓糕”,蒼白的糕體上點綴著可食用金箔。林建國翻出油紙包的祖傳糕模,梨木刻的鯉魚紋已模糊不清:“真茯苓得用鬆木屜蒸,蒸汽裹著木香才入味兒。”
衝突爆發在社區茶話會。當西點店的糕點因代糖反酸被剩下,王奶奶的米糕卻被搶空——糕底粘著的粽葉印痕成了“防偽標識”。陳立秋拆開網紅糕點的包裝,夾層裏掉出幹燥劑,遇水竟膨脹成海綿狀。“這叫‘科技發糕’!”九旬的李爺敲著拐棍,嘴角還沾著米糕渣。
第三幕:糯香情懷
立體菜園的糯米突然黴變,穗尖爬滿可疑的灰斑。周曉寧從老井裏撈出沉底的陶罐,罐底存著1965年的陳年穀種。王奶奶按古法用草木灰拌種,芽尖鑽出土壤時,隔壁西點店的自動和麵機正因電壓不穩爆出焦糊味。
深夜,陳立秋用報廢油桶改裝成育苗箱,鐵鏽混著雨水竟讓糯米苗格外健壯。蘇黎蹲在田埂直播,鏡頭裏突然閃過一道佝僂身影——竟是當年合作社的種糧能手孫伯的虛影,握稻穗的手勢與周曉寧如出一轍。
第四幕:炊煙之約
新灶落成那日,王奶奶將最後一把陳米撒進灶膛。火光竄起時,裂縫裏的青花碗底突然映出合作社時期的蒸糕場景——戴藍頭巾的婦女們正用梨木槌搗米,蒸籠摞得比人還高。
沈芳用新米熬糖漿,拉出的糖絲在晨光中金線般閃亮。周曉寧將糕模浸入藍染缸,木紋裏滲出的靛青竟勾勒出梧桐葉脈絡。當西點店主簽下“禁用香精承諾書”,陳立秋突然掀開蒸籠——熱汽騰空化作鳳凰形,驚得無人機撞上老槐樹,撒下混著老穀種的新糯米。
第五幕霜降未至
新收的糯米在陶缸裏沉睡,裂灶的餘溫烘著牆根的蟋蟀。周曉寧知道,當冬雪覆住糕模時,這些藏在穀殼裏的舊時光會隨春水重生。蘇黎的直播賬號悄悄改名“古灶糕香”,濾鏡關掉後,鏡頭裏的老人斑和灶灰都成了點讚符號。
陳立秋把報廢的烤箱改成發酵箱,鐵皮接縫處鑽出幾株糯米苗。沈芳的竹匾在暮色中輕旋,糕粉簌簌落進西點店的玻璃櫃,像下了場溫柔的雪。 晨霧漫過老灶,昨夜未熄的炭火裏,一隻灶馬正踩著灰燼跳舞,須角沾著的糕屑,還帶著1965年的甜。
喜歡梧桐街記事請大家收藏:()梧桐街記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