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高層討論大清 首長要來調研
字數:5110 加入書籤
發現這麽多朋友催更,萬分感謝,為感謝朋友們我加更後每天的更新數都在1萬5以上。存貨減少,隻好每天從早到晚拚命碼字。現奉上一章。
本書正常更的時間為19時,歡迎朋友們觀看。
政務院二號首長辦公室內,午後的陽光透過紗簾,在紅木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二號首長摘下老花鏡,揉了揉發酸的眼睛,目光再次落在麵前那份厚厚的檔案上。
“何大清...”他輕聲念出檔案封麵上的名字,指節有節奏地敲擊著桌麵。
門外傳來三聲規律的敲門聲。
“進來。”
國安局任局長手持一份標著"絕密"的文件袋走了進來,額頭上的汗珠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首長,您要的補充材料。"任局長雙手遞上文件,聲音壓得很低,"這部分涉及境外關係,所以..."
二號首長接過文件,示意任局長坐下:"說說吧,這個何大清到底什麽來頭?一個佃農出身的廚師,怎麽能把昌平縣搞成現在這樣?"
任局長掏出手帕擦了擦汗:“首長,這事兒說來話長。何大清同誌的經曆,簡直可以寫一本小說。”
“那就長話短說。"二號首長翻開文件,"先從他的家庭背景說起。”
“是。何大清,1918年生,甘省佃農家庭出身。祖上據說在清宮裏當過禦廚,傳下來一手好廚藝。1934年娶妻何田氏,育有一子一女。1946年何田氏病逝後,他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到1952年再婚去了保城。1963年和白潔離婚,前妻白潔與其前夫所生三個孩子留在保城生活。1964年與秦淮茹結婚,秦淮茹係四九城紅星軋鋼廠工人,寡居,有三個孩子和一個婆婆……”
“拋下前妻和前妻孩子回四九城就迅速再婚?”二號首長皺眉,“這作風可不太好。”
任局長急忙解釋:“首長,這事兒有內情。我們專門派人去保城調查過,他前妻白潔同誌現在在地方街道辦工作。據她說,當時是她有錯,逼著何大清離婚的,她當著我們的工作人員一個勁說自己對不起何大清,離婚後何大清不僅沒有記恨,還幫她安排了工作,連兩個孩子的工作都解決了才離開。那個叫秦淮茹的寡婦也是他回四九城後才認識的。”
二號首長眉頭舒展:“哦?這倒是個厚道人。接著說。”
“何大清到了保城後,憑借廚藝進了紡織廠當廚師長。1963年紡織廠麵臨擴建,許諾能為廠裏買來儲備糧的,給予重獎或提幹,他想辦法從外地購買到六百噸糧食,廠裏完成承諾,破格提拔他為采購科長。”
“六百噸?”二號首長驚訝地挑眉,“那麽多的糧食,他哪來的門路?”
“這就是何大清的神奇之處。”任局長翻開一頁資料,“我們查到他當時聯係上了香港的一個商人,通過特殊渠道搞到的糧食。不過所有手續都合法,錢也是廠裏出的。”
二號首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後來怎麽去的軋鋼廠?”
“1963年,他通過軋鋼廠當時的副廠長李懷德搭上了冶金部的線,給四九城紅星軋鋼廠拉來了第一筆外貿訂單——通過香江婁氏商貿出口五千噸鋼材。當時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冶金部直接點名調他回京,任軋鋼廠後勤部長。”
辦公室內一時安靜下來,隻有文件翻動的沙沙聲。二號首長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的景色:“我記得那筆訂單,創匯三百多萬美元,是當年冶金係統最大的出口單子。”
“沒錯。何大清在後勤部長任上,還幹了件大事——和東風街道辦王家的大小姐王麗華當時的街道辦主任合夥創辦了"老幹爸"辣醬廠。”
二號首長突然笑了:“就是現在也是出口大戶,給我們掙來不少外匯,可是由於產能不足,內銷的數量太少,我們想吃上都不容易……”
“對,就是這個廠子。”任局長也笑了,“最初隻是個街道小廠,解決了二百多待業青年的工作。後來發展到與昌平五個村子合作種植辣椒,形成產業鏈。最高峰時年產值達到五百萬元。”
“後來不是出過事嗎?”
任局長神色一肅:“當時楊家擠走廠長婁振華,就是那個廠的出資人。而楊家人擠上廠長位置後,盲目擴張,又加上對原料進貨渠道的不了解,導致廠子幾乎要關停。而楊家為了讓何大清幫忙解決問題,將他調到區裏任副區長,專門負責辣椒醬廠的後續。何大清到任後,疏通了原料渠道,又對辣椒醬廠進行升級改造,辣椒醬廠才更名為老幹爸辣醬廠,並且研發出很多新品,現在老幹爸的品牌可是打得響,就是一塊金字招牌……”
“楊家...”二號首長眼中閃過一絲銳利,“後來是不是又鬧過矛盾?”
“是的。楊家控製的街道單方麵撕毀與昌平縣下轄幾個村的大豆種植合作合約,導致豆製品廠失去原料供應,導致廠子瀕臨倒閉。楊家強令何大清接手這個爛攤子,雙方產生了矛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號首長問:“楊家為什麽會解除合同,對他們有什麽好處?”
任主任:“其實街道辦和昌平縣主要領導當時都是楊家人。而豆製品廠幾方爭奪,楊家為了平衡關係,廠長位置給了吳家的人。這邊街道辦解除了合同,那邊昌平縣政府就企圖低價接手,這樣供貨方就控製在楊家手裏,還能間接卡住廠子的脖子。沒想到一下玩脫了。村裏利益受損直接摔了盤子,村辦廠關了,原來種植大豆基地直接改種別的糧食……
後來楊老出麵請出何大清救廠,何大清才出手從東北調來原料應急,穩定了局勢,又讓楊家在香江聯係了中興糧業,才有了穩定的原料渠道……。隻是這條渠道遠,成本高出很多,效益較以前差了不是一星半點,但是還必須強維持著……
二號首長走回辦公桌,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所以後來楊家就把他發配到昌平了?“
“表麵上是平調,實則...”任局長壓低聲音,”當時昌平是出了名的貧困縣,年財政收入不到五十萬,連幹部工資都發不出來。誰都沒想到,何大清去了不到兩年,昌平就...”
“去年財政收入多少?”二號首長突然打斷。
“一億五千三百萬,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外匯收入更是占了全市的45。”
二號首長把茶杯放到桌上:“一個縣!比有些省都強!他怎麽辦到的?”
任局長翻開另一份文件:“首長您看,何大清到昌平後當即就幹了四件事:……”
“中興集團...”二號首長眯起眼睛,“和他什麽關係?”
“這...”任局長略顯遲疑,“中興集團是1963年經您特批成立的對外窗口公司。何大清確實與中興往來密切,但所有交易都經過嚴格審計,完全合法。特別是糧食進口,幾乎都是平價轉給國內,他自己分文不賺。”
二號首長沉思片刻:“那個香江何氏集團呢?”
“香港何氏集團由尤氏家族控股,掌舵人尤正義是解放前去的香港。我們調查發現,何大清與尤家沒有任何親屬關係,業務往來也完全正常。”
辦公室再次陷入沉默。二號首長走到牆上的全國地圖前,手指點在昌平的位置:“現在多少家族盯著這塊肥肉?”
“至少五家。”任局長苦笑,“上周王老的秘書,李辦主任,還有楊家的女婿,都通過各種渠道遞話,想安排人去昌平任職。”
“哼!”二號首長冷笑一聲,“摘桃子倒是積極。市裏什麽態度?”
“市裏頂住了壓力。李書記明確表示,近期不會調整昌平領導班子。特別是...”任局長頓了頓,“這次縣委書記退休,何大清主動推薦了常務副縣長王澤接任,自己甘居縣長之位,說要完成四年發展規劃。”
二號首長猛地轉身:“王澤?王家的那個...邊緣人物?”
“是的,就是王老那個從不待見的孫子。”任局長忍不住嘴角上揚,“說來諷刺,王家傾力培養的幾個子弟都在機關混日子,而這個被放養的孫子,24歲就要當縣委書記了。”
“有意思...”二號首長坐回椅子上,突然問道,“何大清生活作風方麵呢?”
“無可挑剔。現任妻子是個帶著三個孩子的寡婦,何大清對繼子女視如己出。大院裏的鄰居都說他是個顧家的好男人。前妻白潔到現在還念他的好,說後悔當初...”
二號首長抬手打斷:“夠了。通知下去,下周我親自帶隊去昌平調研。特別是那個秦家村,聽說搞得很好?”
“秦家村現在號稱"四九城第一村",去年村集體收入二百八十萬,村民住上了統一規劃的小洋樓,那些七層的高層樓房都是給外地去他們村務工的工人住的。他們生活比城裏人過得還滋潤。現在村裏出名的企業就有四家。”
二號首長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的天空:“何大清啊何大清……”
與此同時,昌平縣政府會議室裏,何大清正在主持經濟發展會議。陽光透過窗戶照在他剛毅的臉上,他不急不緩的說 “同誌們,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再建五個村辦企業,讓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再次有大的躍升!”他的聲音洪亮有力,絲毫看不出已經連續工作十一個小時的疲憊。
會議室角落裏,年輕的王澤認真記錄著,眼中滿是敬佩。想想前幾天姑姑委婉的表達王家家主想約他見上一麵的事,不禁撇撇嘴。
窗外,昌平的土地上,嶄新的廠房拔地而起,寬闊的馬路上卡車川流不息,田野裏沉甸甸的麥穗隨風搖曳,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
喜歡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為傻兒子改命請大家收藏:()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為傻兒子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