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迎接首長調研 大清教導王澤

字數:2264   加入書籤

A+A-


    感謝各位朋友催更,再加更一章。19時正常更新。
    接到首長要來昌平縣調研的通知後,昌平縣委會議室裏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而熱烈。窗外的梧桐樹在秋風中沙沙作響,仿佛也在為這個重要時刻而激動。丁克哲書記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位常委,最後停留在何大清那張堅毅的麵龐上。
    “同誌們,”丁克哲的聲音有些發顫,“這次首長來調研,是對我們昌平縣工作的最大肯定。”他說著,眼角微微濕潤。三年前,當他從市裏調來昌平時,這裏還是遠近聞名的“問題縣”——經濟指標全市墊底,幹群關係緊張,信訪量居高不下。那時的他,整夜整夜睡不著覺,生怕在自己任上出什麽大亂子。
    何大清注意到了老書記的情緒波動。他輕輕推了推麵前的茶杯,接過話頭:“丁書記說得對,這次調研既是榮譽,更是考驗。我建議立即成立專項工作組,由我牽頭負責具體接待事宜。”
    會議室裏的空氣仿佛為之一振。組織部長李建軍第一個響應:“何縣長來負責最合適不過了。這兩年昌平的變化,您是最清楚的。”其他常委也紛紛點頭。兩年前那個從區裏調來何縣長,如今已是全縣上下公認的“實幹家”。
    散會後,何大清叫住了正要離開的王澤。“小王,你跟我來一下。”他拍了拍這個年輕女婿的肩膀,眼中閃爍著期許的光芒。
    在何大清的辦公室裏,王澤目睹了一場令他震撼的“個人表演”。沒有叫秘書,沒有找“筆杆子”,何大清翻開筆記本。開始寫匯報材料,時而停下來翻閱手邊的資料,時而凝神思考。王澤注意到,那些資料都是何大清平時下鄉調研時親手記的筆記本,頁角已經磨得發黃。
    “你看這裏,”何大清指著本上的一段文字,“匯報材料不能光講成績,更要突出問題導向。比如我們工業園區招商引資這塊,既要講引進多少企業,更要講清還存在哪些短板。”
    王澤湊近筆記本,驚訝地發現這份正在成型的匯報材料結構嚴謹得像一篇學術論文。第一部分用詳實的數據展示了昌平縣二年來的經濟增速、民生改善情況;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當前麵臨的發展瓶頸;第三部分則提出了極具操作性的解決方案。每一個觀點都有數據支撐,每一個建議都切中要害。
    “爸,您這水平...”王澤忍不住感歎,“比我們縣委辦那些專業寫材料的都強啊!”
    何大清笑了笑,眼角泛起細密的皺紋:“當領導的要不停的在想,在幹,在研究,要不斷提高……。我這當領導期間,我學會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凡事要自己心裏有本賬。”他指了指太陽穴,“當縣長和當廚師其實是一個道理,火候、配料、順序,哪一樣不到位,最後出來的味道就不對。”
    接下來的三天裏,王澤仿佛上了一堂高強度的“政務速成課”。何大清不僅教他如何撰寫匯報材料,更帶著他實地檢查接待路線。“首長的車隊從哪個路口進,在哪個位置下車,走哪條路線參觀,都要反複推敲。”在工業園區現場,何大清甚至親自測量了步道的寬度,這是對首長的尊重,更是對所有人的尊重。
    夜深人靜時,王澤在宿舍裏反複研讀何大清寫的材料。他漸漸領悟到,這份材料的精髓不在於華麗的辭藻,而在於那種貫穿始終的問題意識和發展思維。何大清對昌平每一個公社和大隊的特點都如數家珍,對每一項政策的落地效果都了如指掌。這種紮實的工作作風,讓王澤想起了自己在書上看到的一句話:“真正的學問在田間地頭。”
    調研前夜,丁克哲書記特意來到何大清辦公室。老書記手裏捧著那份已經定稿的匯報材料,手指微微發抖:“老何啊,我...我真沒想到,在我退休前還能趕上這樣的好事。”燈光下,丁克哲的眼眶泛紅,“這份材料,比我這些年見過的所有匯報都實在,都透徹。”
    何大清給老書記倒了杯茶:“昌平有今天,是班子團結奮鬥的結果。您這些年穩住了大局,才有了我們施展的空間。”
    窗外,昌平縣的燈火如繁星般閃爍。王澤站在走廊上,看著辦公室裏兩位領導的剪影,心中湧起一股熱流。他突然明白了何大清常說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正含義。這個老丈人用他最樸實的方式,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縣委大院時,王澤已經站在門口等候。他整了整胸前的黨徽,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在他心中,一個清晰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主政一方,一定要像何大清那樣,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政績刻進百姓的心坎裏。
    喜歡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為傻兒子改命請大家收藏:()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為傻兒子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