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仲華經受考驗 工作穩中求進

字數:5257   加入書籤

A+A-


    1984年的秋天,虎林縣的大街小巷吹落滿地。一輛黑色伏爾加轎車緩緩駛入縣政府大院,車輪碾過泥濘的路麵,濺起幾滴渾濁的水花。
    車門打開,一隻鋥亮的皮鞋率先踏出,緊接著是一張棱角分明的年輕麵孔。仲華整了整深藍色中山裝的領口,抬頭望向眼前這座灰撲撲的三層辦公樓。他二十四歲,卻已經帶著一種超越年齡的沉穩氣質,眼神銳利而克製。
    "仲副縣長,歡迎歡迎!"一個微胖的中年男人快步迎上來,臉上堆滿笑容,眼角的皺紋裏藏著幾分審視,"我是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劉福生,大家都叫我老劉。"
    仲華微笑著伸出手:"劉主任,以後還請多關照。"
    他的聲音不高不低,帶著恰到好處的親和力,既不失禮數,也不過分熱絡。這是他在部裏工作時就練就的本事——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如何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感。
    辦公樓裏暖氣不足,走廊上彌漫著一股陳舊的黴味。劉福生一邊引路一邊介紹:"您的辦公室在三樓東側,已經收拾出來了。馬縣長今天去市裏開會,特意囑咐我好好接待您。"
    仲華點點頭,心裏卻明白,這位馬縣長缺席他的到任儀式,恐怕不是偶然。仲老的孫子空降到這個偏遠小縣,對地方官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威脅。
    辦公室比想象中簡陋:一張掉漆的辦公桌,兩把木椅,一個鐵皮文件櫃。窗戶玻璃上有道裂紋,用膠帶草草粘著。劉福生搓著手:"條件有限,您多包涵。"
    "已經很好了。"仲華放下公文包,環視一周,"劉主任,能不能把最近三年的縣政府工作報告和今年的工作計劃拿給我看看?"
    劉福生明顯愣了一下:"現在就要?"
    "越快越好。"仲華溫和但堅定地說。
    當辦公室門關上,仲華才長長呼出一口氣。他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白雪覆蓋的田野。三個月前,爺爺把他叫到書房,那幅鄭板橋的《竹石圖》下,老人家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嚴肅。
    "何大清不是好糊弄的,"爺爺的聲音低沉,"他要你去基層,就是要看看你是不是繡花枕頭。虎林雖小,五髒俱全,你在那裏的表現,直接關係到兩家聯姻能否成功。"
    聯姻。仲華咀嚼著這個詞。他才二十四歲,可卻顯得過分成熟,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安排。但是他與何大清孫女何明韻早在外國留學時就相識,兩個人關係也好,雖說當時沒有明確戀愛關係,但經爺爺這一撮合,他心中是也是願意的。門當戶對,無可挑剔——再加上兩人有感情基礎。
    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劉福生抱著一摞文件進來:"仲副縣長,您要的資料。"
    仲華接過文件,隨手翻開最上麵的一份。那是去年的工作總結,紙張粗糙,油墨有些模糊。他注意到幾處關於國營農場改革的段落被紅筆圈了出來,旁邊寫著"數據存疑"三個小字。
    "這是誰的批注?"仲華指著那行字問道。
    劉福生臉色微變:"啊,這個...應該是馬縣長看的。"
    仲華不動聲色地點頭,心裏卻記下了這個細節。看來虎林縣的政治生態比他想象的還要複雜。
    接下來的幾天,仲華幾乎足不出戶,埋頭研讀文件資料。他很快摸清了虎林縣的基本情況:這個位於中俄邊境的農業縣,人口不足二十萬,經濟以國營農場和集體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領導班子中,縣委書記王德海是本地成長起來的幹部,在虎林深耕二十年;縣長馬國強則是三年前從省農業廳空降下來的少壯派。兩人在發展方向上分歧明顯——王德海主張鞏固農業基礎,馬國強則力推鄉鎮企業發展。
    第七天早晨,仲華終於走出辦公室,主動拜訪了王德海。
    縣委書記的辦公室比他的寬敞許多,牆上掛滿了與各級領導的合影。王德海五十出頭,頭發花白,臉上帶著長期在基層工作留下的風霜痕跡。
    "仲華同誌,坐。"王德海指了指沙發,語氣不冷不熱,"聽說你這幾天一直在看文件?年輕人有幹勁是好事,但基層工作光看文件可不夠。"
    仲華微笑:"王書記說得對。我正想請您指點,該從哪些方麵入手了解虎林的實際狀況。"
    王德海眯起眼睛,似乎沒料到這個"空降兵"如此謙遜。他沉吟片刻:"這樣吧,明天我要去興凱湖農場調研,你一起?"
    "求之不得。"仲華立刻應道。
    第二天清晨,一輛吉普車顛簸在通往農場的土路上。仲華與王德海並排而坐,透過車窗,他看到廣袤的黑土地上,一片肥沃的土壤。
    "虎林有六個國營農場,興凱湖是最大的。"王德海介紹道,"去年糧食產量比前年下降了8,省裏很不滿意。"
    "原因是什麽?"仲華問道。
    "天災人禍都有。"王德海歎了口氣,"秋收時連續下雨,收割不及時;農場管理也有問題,農機老化,職工積極性不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仲華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他注意到王德海說"人禍"時,語氣中有一絲微妙的變化。
    農場辦公區是一排紅磚平房,場長趙德柱早已在門口等候。這是個四十多歲的壯實漢子,皮膚黝黑,握手時力道大得驚人。
    "歡迎王書記!"趙德柱熱情洋溢,轉向仲華時笑容收斂了幾分,"這位就是新來的仲副縣長吧?年輕有為啊!"
    參觀完糧倉和農機站後,一行人來到會議室。趙德柱開始匯報工作,滿口都是"在縣委正確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之類的套話。仲華注意到,當趙德柱提到"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指標"時,王德海的眉頭幾不可察地皺了一下。
    匯報結束後,王德海突然說:"老趙,把你們去年的實際產量和上報數據的原始記錄拿來我看看。"
    會議室裏的空氣瞬間凝固。趙德柱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這個...原始記錄有些混亂,我讓人整理一下再..."
    "不必了。"王德海擺擺手,轉向仲華,"仲華同誌,你怎麽看農場工作?"
    仲華心念電轉,意識到自己正被推入一場暗流湧動的博弈。他斟酌著詞句:"我認為興凱湖農場基礎條件不錯,但管理上確實存在改進空間。特別是農機更新和維護方麵,可能需要縣裏給予更多支持。"
    這個回答既指出了問題,又給趙德柱留了台階,還巧妙避開了敏感的數據問題。王德海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沒再追問。
    回程路上,王德海突然說:"馬國強是趙德柱的表姐夫。"
    仲華恍然大悟——原來農場數據造假背後,牽涉到縣長馬國強。王德海這是在試探他的立場。
    "不管是誰的關係,損害國家利益的事都不能姑息。"仲華平靜地說,"但處理方式可以講究策略。"
    王德海笑了:"仲華同誌,你比我想象的成熟。"
    這次調研後,仲華在虎林縣的地位悄然變化。他依然保持低調,但開始有更多幹部主動與他接觸。馬國強也從市裏回來了,在一次政府常務會議上,這位縣長對仲華格外熱情,甚至主動提出讓他分管農業和扶貧工作——這本該是馬國強的嫡係負責的領域。
    仲華明白,這是馬國強在拉攏他。他婉拒了這份"好意",表示自己初來乍到,還是先熟悉全麵工作為好。
    一個月後的深夜,仲華正在宿舍批閱文件,突然響起急促的敲門聲。開門一看,是滿臉焦急的劉福生。
    "仲副縣長,不好了!青山鄉三十多個農民圍在縣政府門口,說要見領導!"
    仲華披上外套就往外走:"怎麽回事?"
    "說是農場占了他們的地,補償款一直沒到位..."
    縣政府大門口,一群衣著樸素的農民舉著火把,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看到仲華出來,一個白發老人撲通跪下:"青天大老爺,給我們做主啊!"
    仲華連忙扶起老人:"老人家,有話慢慢說。"
    原來,興凱湖農場去年擴建,占了青山鄉五十多畝集體耕地,承諾的補償款卻遲遲未發。農民多次找農場理論,都被保安趕了出來。
    "趙場長說錢早就撥給鄉政府了,鄉裏又說沒收到!"一個中年漢子憤懣地說,"我們種了一輩子地,現在地沒了,錢也沒了,活不下去了!"
    仲華心頭火起,但表麵依然平靜。他讓辦公室準備熱水和幹糧,安排農民到會議室休息,然後立刻打電話核實情況。
    一番調查後,真相浮出水麵:補償款確實撥到了鄉財政所,卻被鄉黨委書記挪用去填補鄉鎮企業虧損的窟窿。而這位書記,正是馬國強的同學。
    淩晨三點,處理完所有事情,仲華疲憊地回到宿舍。他剛坐下,電話鈴響了。
    "仲華同誌,我是任小川。"電話那頭傳來低沉的聲音。
    仲華立刻坐直了身體——任小川,黑龍江省省長,何大清的女婿。
    "今晚的事處理得不錯。"任小川語氣平淡,"既解決了農民的問題,又給了鄉裏改過的機會,沒把事情鬧大。"
    仲華心跳加速——原來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何家的監視之下。
    "謝謝任省長關心。我隻是做了分內之事。"
    "何部長讓我轉告你,"任小川頓了頓,"下個月他要去哈城視察,希望見見你。"
    掛斷電話,仲華站在窗前,望著東方泛起的魚肚白。他知道,自己通過了第一道考驗。但更複雜的博弈,也許才剛剛開始。
    喜歡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為傻兒子改命請大家收藏:()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為傻兒子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