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威爾遜內閣會議
字數:7558 加入書籤
“尊敬的紐約市民們,你們一定都已經聽說了,大西洋上發生了一件極其可怕、令人痛心的事情。”
1914年4月2日,嚴冬的寒意漸漸退去,溫暖的春風開始拂過大地。
雖然已經卸任總統多時,但依舊渴望成為焦點的男人,西奧多·羅斯福,站在他的故鄉、他的地盤,紐約,麵對聚集的人群,滿臉憤怒地發表演講。
“是的,法國再次用潛艇襲擊了載有美國公民的船隻!而且,還是毫無預警、毫不留情地用魚雷擊沉了rs毛裏塔尼亞號——就在不久前,它還停泊在紐約港!理由呢?他們說船上運載著根本不存在的武器!”
當然,法國並非毫無預警,而船上確實裝載了武器。
但就像那些說謊不帶一絲猶豫的英國人一樣,正在聽羅斯福演講的美國民眾並不關心真相。
對他們來說,唯一重要的事實隻有一個,法國的潛艇再次無視美國的警告發動攻擊,導致超過100名美國人喪生。
“我今天不是以前總統的身份,而是以一名美國公民的身份向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發問!”
法國的潛艇襲擊不斷威脅著美國的中立立場,總統和政府究竟在做什麽?
美國的商船在大西洋上航行,美國的公民遠赴公海拚搏,如今他們正流血犧牲,而我們的政府卻打算沉默到什麽時候?
“歐洲的戰爭已經近在咫尺,正威脅著我們的家庭!威爾遜總統不能再像懦夫一樣以中立之名軟弱的躲在背後,他必須采取行動,為法國的暴行追責!他必須用力量扞衛美國公民的生命、安全,以及比一切都重要的自由!”
“泰迪!泰迪!泰迪!”
“讓歐洲見識美國的力量!”
“懲罰法國!”
羅斯福的演講一結束,支持共和黨的民眾與主張參戰的人群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歡呼,掌聲雷動。
實際上,美國國內的民族派別之分早已變得模糊不清,但主流中的主流,英裔美國人和德裔美國人仍紛紛走上演講台,與羅斯福握手致意,場麵蔚為壯觀。
“見鬼的日耳曼雜種......”
而遠遠旁觀這一切的法裔和意裔美國人,則有人無奈歎息,有人暗自咬牙。
至於近年來因躲避革命而不斷湧入美國的俄裔移民,他們的祖國正處於崩潰的邊緣,早已無暇顧及美國的戰爭輿論。
然但無論不同族裔心中如何掙紮,要求放棄中立、參戰歐洲的呼聲卻一天天高漲。
畢竟這已經不是法國潛艇第一次攻擊美國船隻了,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事實上,法國潛艇早已開始不分國籍地襲擊一切駛往英國的船隻。
而即便在毛裏塔尼亞號沉沒、輿論洶湧之際,法國仍未停止無限製潛艇戰。
當然,法國國內也並非沒有反對的聲音。
“美國國內的參戰呼聲已經沸騰了,我們是否應該暫停無限製潛艇戰?”
“不行,絕對不行!俄羅斯隨時可能退出戰爭,現在還管得了美國?我們已經搭上了這列失控的列車,別無選擇,隻能一路疾馳到底!”
然而,這種謹慎的聲音,在法國政壇早已顯得微不足道。
比起反思戰爭策略,法國政府更擔憂的是國內風雨飄搖的局勢——此時的俄國臨時政府比沙皇時代更加不堪一擊,隨時可能崩潰。而一旦俄國倒下,部署在東線的百萬德軍勢必轉戰西線。
因此為了盡可能在德軍壓境前給予協約國更大的壓力,法國根本無法放棄已經被證明有效的無限製潛艇戰,現在的他們就像被逼入絕境的賭徒,早已沒有回頭的餘地。
於是,就在西奧多·羅斯福每日不厭其煩地在公眾麵前鼓吹戰爭、讓伍德羅·威爾遜頭痛欲裂的同時,美國的戰爭鍾聲,也正在一步步逼近......
......
“目前的輿論如何?”
“各界對法國的憤怒已經衝上雲霄,要求參戰的呼聲遠遠壓過了保持中立的聲音。而且,‘毛裏塔尼亞號’沉沒事件的影響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嚴重。”
“情況不妙啊。無辜的美利堅公民流血犧牲,確實令人惋惜。但也正因如此,羅斯福那群嗜血的戰爭狂人和霸權主義者的聲音愈發高漲。”
伍德羅·威爾遜傲慢地勾起嘴角,腦海中卻不自覺浮現出西奧多·羅斯福那張大肆斥責他是懦夫、賣國賊的臉,頓時感到一陣惡心。
戰爭與霸權交織而生的怪胎,那個家夥,居然能拿到諾貝爾和平獎?至今仍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諾貝爾和平獎本該屬於真正熱愛和平的人,比如他自己。
這世界,真是偶爾會荒唐得讓人無語。
“此外,英裔與德裔也通過遊說等手段,極力推動參戰論。支持共和黨的企業和資本家們亦是如此。”
在美國的英裔與德裔主導下,法裔與意大利裔的聲音幾乎被徹底壓製,憤怒的他們在各地引發了不少騷亂。
尤其是法裔美國人聚居的新奧爾良,幾乎每天都有激烈的示威、肢體衝突,甚至是破壞行動,導致當地警方不堪重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一切的發展,令威爾遜極為不滿。
“戰爭正在撕裂美國。作為合眾國總統,我不能再坐視不理,必須盡快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威爾遜個人並不想因為區區一艘英國客輪被擊沉,就貿然卷入戰爭。
更不想讓羅斯福及其支持者們如願以償。
但現在,歐洲的戰爭已到了無可回避的地步。尤其是俄羅斯革命的爆發,更讓本就頭疼的局勢雪上加霜,令威爾遜的煩惱越發深重。
“唉......要是俄羅斯臨時政府還算穩固,局勢可能會好一點。”
俄國那個腐朽的封建帝國垮台倒也無妨。
而新建立的臨時政府,打著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旗號,本該是個值得期待的夥伴。
但問題在於,他們選擇了繼續戰爭,不僅主動對德宣戰,結果反而被德軍反殺,導致那些希望他們下台的人氣焰高漲,而威爾遜最不願看到的,就是德意誌帝國影響力的大幅增長。
“......也許,是時候由我們出手了。”
“閣下?”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若放任歐洲的平衡被打破,任由德國的影響力蠶食整個大陸,那對美國絕非好事。
原本,他是期待最熱衷於維持歐洲均勢的英國能自行製衡德國。
但英軍在伊普爾戰役和加裏波利戰役的慘敗,令英國背上了過重的債務,完全喪失了獨立對抗德國的能力。
如今,大衛·勞合·喬治內閣甚至開始與德意誌帝國積極合作。
照此發展下去,威爾遜原本寄望於英國牽製德國的想法,恐怕隻會淪為一場南柯一夢。
“必須有人阻止普魯士戰爭狂人的鐵蹄、漢斯·馮·喬的黑手,以及那些邪惡的紅色陰謀蔓延至整個歐洲,維持世界的平衡!”
為了守護他最珍視的和平與自由——
“雖然不願意讓那頭老灰熊羅斯福高興,但美國的外交政策,確實到了需要重新評估的時候。”
“閣下?”
當年,薩拉熱窩的槍聲和劇烈的爆炸,使整個歐亞非舊大陸燃起戰火,而美國隻是靜靜地隔岸旁觀。
這本是理所當然的。
畢竟這場戰爭隻是歐洲列強及其盟友之間的廝殺,和美國毫無關係。
美國人沒有理由為歐洲人的戰爭流血犧牲。
而如今,戰爭的陰影已逼近美國本土,美國再也無法置身事外。
威爾遜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
“召集內閣會議。”
這片沉睡的新大陸,終將要蘇醒。
......
數小時後。
在伍德羅·威爾遜的召集令下,美國內閣部長們匆忙趕往白宮。
所有人都疑惑地竊竊私語,不明白為何突然召開這場原本沒有安排的會議。而在一片低語聲中,保持沉默的伍德羅·威爾遜終於開口了。
“想必各位都已知曉‘毛裏塔尼亞號’的悲劇。”
“願主的仁慈庇佑那些可憐的亡者。”
隨著美國財政部長,同時也是威爾遜最小的女兒埃莉諾·威爾遜的未婚夫、即將於一個月後迎娶她的威爾遜的準女婿,威廉·吉布斯·麥卡杜iia gicadoo jr.)的低聲禱告,在場的部長們亦紛紛低頭,為遇難者哀悼。
“法國的行為已經越界。他們無視我們立即停止潛艇攻擊的要求,至今仍在繼續無限製潛艇戰。美國的中立受到了挑戰,美國公民的生命正麵臨威脅。現在,是時候采取行動了。”
這番話違背了威爾遜一貫推崇的和平與孤立主義原則,但有時候,為了守護和平,人們不得不拔劍而起。
比起空喊和平的口號,毫無實際行動才是最可悲的吧?
“......您是認真的嗎?”
部長們的第一反應,是這位昨日還在高喊“愛與和平”的總統是怎麽了,是不是吃錯了什麽藥?
尤其是美國陸軍部長林德利·米勒·加裏森indey ier garrison),他的表情簡直稱得上五味雜陳,複雜至極。
這也難怪,加裏森與威爾遜不同,他一直主張美國應該介入大戰,結果因此遭到總統的打壓,處處受掣肘,甚至他提出的“擴軍計劃”也未能獲得白宮的全力支持。
可現在,威爾遜這位堅定的中立主義者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開始討論參戰?他到底是怎麽想的?
如此迅猛的態度轉變,簡直讓加裏森的臉色異常搞笑,不知該是哭是笑。
但不管加裏森怎麽想,威爾遜依舊像往常一樣,對他的表情視若無睹,繼續說下去。
“民意也在轉向支持參戰。我個人也不願將美國卷入戰爭,但戰爭已然逼近,我們再也無法置身事外。美利堅合眾國,必須參戰,投入這場終結一切的戰爭。”
雖然在場的大臣們仍有些茫然,但他們已經隱約明白了威爾遜的意圖,並紛紛點頭表示理解。
確實,從擴張主義者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不僅能讓美國的影響力更進一步,還能擺脫“二流列強”的標簽,真正與歐洲列強比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到底,如果參戰真的對美國毫無益處,威爾遜就算再怎麽勉為其難,也不會連考慮都不考慮。
威爾遜或許是個充滿矛盾和偽善的人,但他的執政能力卻毋庸置疑。
“那麽,您打算何時參戰?”
“我個人希望在夏天來臨前派遣部隊前往歐洲,但......”
“很抱歉,閣下,那恐怕不現實。”加裏森直接打斷了威爾遜的話,語氣中帶著幾分強硬,“擴軍計劃尚未完成,即便我們從現在開始全力推進,最快也要等到夏天,才能集結足夠的軍隊。”
“如果是大規模派兵,自然如此,加裏森部長。”威爾遜微微皺眉,語氣依舊平靜,“但英國陸軍最初也是先派遣一支小規模部隊登陸歐洲,隨後才逐步增援。我們也可以效仿,先派遣一至兩萬人赴歐,後續再逐步增加兵力。”
加裏森聞言不禁皺緊了眉頭,正欲反駁,威爾遜卻不給他機會,繼續說道:
“因此,我希望你能盡快與總參謀長休··斯科特. stt)一同擬定詳細的作戰計劃,並呈交至我的辦公桌上。同時——”
威爾遜目光轉向國務卿。
“布萊恩國務卿。”
“是,總統閣下。”美國國務卿威廉·詹寧斯·布萊恩iia jennings bryan)立即起身回應。他曾三次競選總統失敗,但在他的影響下,原本保守的民主黨最終轉變為進步黨派。
不過,由於威爾遜向來親自主導外交事務,使得國務卿的存在感相對較低。
“請向英國和德國傳達,我們正在考慮參戰的可能性。當然,說服國會才是首要任務,但這類事情,提前準備不會有壞處。”
“明白。”
布萊恩點頭,隨後立即著手執行總統的命令。
不久之後,橫跨大西洋的消息傳至歐洲,威爾遜的提議分別遞交至德國與英國。
“......美國要參戰?真的嗎?”
而當這份情報傳到德國某平平無奇的官員漢斯身邊時,他臉上的震驚絲,毫不亞於幾個小時前聽到這番話的美國內閣部長們。
喜歡如何拯救德意誌請大家收藏:()如何拯救德意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