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德英航向
字數:7257 加入書籤
“終於,這一天還是來了啊。”
“這段時間辛苦您了,拉·羅克先生。”
“哈哈!謝謝,謝謝你們,諸位。”
麵對聚集在監獄門前、熱烈歡迎他出獄的支持者們,拉·羅克帶著微笑握住了他們的手。
“還有這麽多人記得我,這種感覺......真是太好了。”
“這也說明有很多法國人依舊期待您能改變這個國家啊。”
聽到與他一同出獄的喬治·吉內梅爾這麽說,拉·羅克沉穩地點了點頭,神情間流露出一種肩負重任的沉重。
尤其是在獄中寫就並出版的那本《我的祖國》,在民間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為他的複出鋪平了道路。
甚至有傳言說,墨索裏尼也因為嫉妒這本書的成功,揚言要親自寫自傳來“反擊”。
“不過,說起來還真是拖了好久......要不是德夏內爾那老家夥從中作梗,我原本可以更早出獄的。”
整整四年零三個月。
在這段漫長的日子裏,他頂著德夏內爾的打壓,在保守派的全力支持下,終於以模範囚犯的身份提前獲釋,並成功登上了今天這個舞台。
“不過換個角度看,或許這反而對我們更有利。德夏內爾去年就已經從總統職位上退了下來,現在臥病在床。接替他的亞曆山大·米勒蘭aexandre ierand)總統和阿裏斯蒂德·白裏安aristide briand)總理,卻被那場席卷全球的大蕭條搞得焦頭爛額,根本騰不出手來管我們。”
事實上,說來頗為意外,法國相較於英國、德國等國,算是受到大蕭條影響較輕的國家之一。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了太多男性勞動力,使得戰後法國長期麵臨勞力短缺的問題,因此當大蕭條引發大規模裁員、失業率暴增時,法國反倒不如他國那樣遭遇嚴重衝擊。
但這並不代表大蕭條對法國是好事。
曆史上的1930年代,美國、德國和蘇聯憑借充沛的勞動力實現經濟複蘇與增長,而法國卻因為人口結構問題遲遲走不出經濟低穀。最終的結果,就是在麵對德國入侵時,因財政緊張而無法有效應對,釀成了國家的悲劇。
不過,那是法國在“大戰勝者”世界線上發生的故事。
現在的法國,卻是大戰中戰敗的一方。
因此,相比原本的曆史軌跡,如今的法國經濟更加凋敝,複蘇更為遲緩,而一紙《桑蘇西條約》,更如沉重的枷鎖壓在肩頭。
這也意味著,大蕭條對法國造成的傷害隻會更深,而第三共和國早已積重難返的政治混亂,則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切。
“共和國根本無力應對這場經濟浩劫。”
“這對我們來說,正是絕佳的機會。”
正如漢斯所言,混亂對極端主義者來說,是最肥沃的土壤。
而拉·羅克,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出獄時放聲大笑,說“天助我也”,並非隻是情緒宣泄,而是真真切切的信念。
共和國的威信將日益崩塌,民眾會將希望寄托在另一個能替代它的存在上。
共和國政權,將再也無力阻攔他們的步伐。
那個最大的絆腳石德夏內爾,如今早已自取滅亡,臥床不起;而共和國政府,則忙於撲滅經濟危機的烈火,哪還有功夫來應對他們的崛起。
“過去拿破侖說過:‘當敵人在犯錯時,最好的策略就是任由其繼續犯錯。’”
所以,當那些愚蠢無能的共和派政客繼續重複錯誤時,他便將悄然擴張自己的勢力。
“我們必須盡快組建新的政黨,吸納更多、更多的支持者與資金。”
“那還用說嗎,拉·羅克先生。”
然後,借助人民的支持,堂堂正正地奪取政權,用共和國的方式終結共和國。
這既是對共和國的複仇,也是他偉大事業的第一步。
......
“好了,感謝各位在百忙之中抽空前來。”
來自波蘭、烏克蘭、波羅的海、希臘、比利時等德國衛星國以及關稅同盟成員國的全權大使、部長乃至總理,接到漢斯的召集後,紛紛趕到柏林,如今齊聚一堂。
原因,眾人心知肚明,正是為了應對並克服大蕭條所帶來的衝擊,商討關稅同盟內部的緊密經濟合作問題。
“首先,關於當前的局勢,在座諸位應當都已十分清楚,我就不再贅述了。”
“唉......”
“呼......”
漢斯的話音剛落,四周便響起一片歎息聲。
不用多說,光看眾人的臉色就知道,他們一個個麵色憔悴、神情疲憊,仿佛剛從風暴中掙紮而出。
事實上,漢斯自己也好不到哪兒去。
“這是一個艱難的時代。源自美利堅的大蕭條正如海嘯般席卷歐洲。想要在這波浪潮中存活下來,在座諸位就必須團結一致。”
“團結一致?具體是指哪方麵?”
發問的是希臘總理韋尼澤洛斯,自大戰結束以來,這位二十世紀的政壇老將便始終牢牢把持著希臘政局。
漢斯回答道:
“想必韋尼澤洛斯總理也很清楚,目前由於大蕭條的影響,各國的國際貿易活動受挫,生產能力下降,商品購買力減弱。這種狀況若不加以應對,不出多久,必將引發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與蕭條,失業人口也將激增。”
若想避免這一切,必須讓資金繼續在市場中流動起來。
要讓工廠繼續運轉,維持員工和工人的崗位。
“因此,我希望我們德意誌帝國與關稅同盟的各成員國能夠彼此充當市場,相互購買各國當前供過於求的商品。”
“換句話說,就是為了生存,彼此攜手。”
“正是如此。”
韋尼澤洛斯聽後,神色一振,像是對此主張頗為感興趣,點頭表示認可。
其他國家的代表反應也大多積極。
‘說到底,除了這個,也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既然躲不過大蕭條,不如主動出擊。與其坐等經濟徹底崩潰,不如先動手做點什麽。
“我也讚同副總理閣下的提議。若我們這股占據歐洲半壁江山的力量能夠團結一致,又有何懼之有?”
正當漢斯觀察著眾人的反應時,一道帶著耀眼光芒的聲音響起。
發言的是由約阿希姆和奧爾加派駐柏林的全權大使,同時也是烏克蘭的光頭代表,尼基塔·赫魯曉夫hnkntacepгeeвnчxpyeв)。
可能有人會好奇,這個原本應是紅色的老家夥,為何會出現在這裏?但因為曆史的走向發生了變化,他並未加入布爾什維克,而是留在了烏克蘭。
嘛,也算不上什麽稀奇事。
圖哈切夫斯基不也沒去蘇聯,反倒留在烏克蘭,和古德裏安成了筆友,一起唱著“坦克,坦克”的歌嘛。赫魯曉夫沒走紅色之路也不稀奇。
‘聽說他現在還創立了烏克蘭社會民主黨,幹得風生水起呢。’
雖然沒成為布爾什維克黨人,但出身畢竟在那,骨子裏的左派傾向還是沒變。
不管怎麽說,他確實是個有能力的人,對烏克蘭來說是幸運,對蘇聯而言則是遺憾。
“此外,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急需一個龐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就拿我們烏克蘭來說,光是小麥就已經供過於求,簡直讓人頭疼。”
“哼,我還納悶你怎麽這麽著急,原來是另有隱情啊?”
聽到這話,從波蘭趕來的經濟專家,也就是在原本曆史中曾任波蘭財政部長、主導四年計劃以應對大蕭條的尤吉紐斯·克維亞特科夫斯基eugeniusz kiatkoski),冷笑著調侃了一句。
赫魯曉夫隻是聳聳肩,似乎並不打算否認。
話說回來,按照原本的曆史,此時的烏克蘭別說小麥過剩了,反而因為蘇聯,正瀕臨大饑荒的威脅......如今卻完全換了副模樣,堪稱脫胎換骨。
“副總理閣下,合作固然好,但關於商品的價格調控和供給量分配等問題,您打算如何應對?”
“這一部分,正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內容。我可不是僅僅為了提出一個口號,就把各位請來柏林的。”
“哈哈,說得也是。”
“那麽,各位,請入座吧。”
接下來,還有許多事情要談。
......
“天啊,這到底是怎麽回事?美國人究竟幹了些什麽!”
與此同時,在唐寧街,英國首相斯坦利·鮑德溫staney badin)正滿臉煞白地尖叫著——美國經濟一落千丈,英國經濟也隨之開始崩塌。
這一定是在做夢,一場惡劣至極的噩夢。
否則的話,怎麽可能在去年總罷工、上個月倫敦股市暴跌之後,連掌握著全球四成經濟份額的美國,也會突然崩潰?
“首相,遺憾的是,這不是夢,是現實。”
“丘吉爾大臣.......”
不愧是英國最臭名昭著的煞星,在這個如此微妙的時機,鮑德溫聽見了來自其內閣財政大臣溫斯頓·丘吉爾的聲音,才勉強回過神來,看向他說話的方向。
說不定,這一切都是溫斯頓·“加裏波利”·丘吉爾,為了趕自己下台而設下的陰謀,就像他對待阿斯奎斯或勞合·喬治一樣?
“我們英國的經濟,也已經拉響警報了。”
鮑德溫半眯著眼盯著丘吉爾,心中充滿了合理的懷疑。而丘吉爾似乎察覺到了他的視線,又或者是單純因眼下的局勢而感到焦慮,拿出手帕擦了擦額頭的汗,繼續開口說道。
“現在不是發呆的時候,必須立刻擬定應對之策。”
“沒錯,這一次我同意丘吉爾大臣的意見。”
“什麽叫‘這一次’啊,張伯倫大臣?每一次都該聽我的,難道不是嗎!”
丘吉爾語氣粗暴,可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josepain)依然無視著他,轉頭看向鮑德溫。
順便一提,光聽這個姓氏也許就能猜到,他確實是大名鼎鼎的“我們時代的和平先生”兼現任英國衛生大臣,內維爾·張伯倫arte cain)的親兄弟,確切地說是異母兄長。
“來自美國的經濟危機正迅速蔓延至全球。尤其是日本,已經開始顯現出經濟崩潰的跡象。”
這也難怪。由於大蕭條的衝擊,日本比其他國家更早迎來了被稱作“昭和恐慌”雖然此時可能是“大正恐慌”)的金融危機,東京股市暴跌,150多家銀行爆發擠兌風潮,整個國家的經濟正逐步陷入全麵崩塌。
“德國呢?德意誌帝國的情況如何?”
“德國目前還算安然無恙,不過他們也快要撐不住了。據說他們已經著手擬定應對方案了。雖然還不能確認情報的真實性,但聽說他們計劃利用關稅同盟,甚至還要徹底放棄金本位製,轉向保護主義經濟體製。”
“放棄金本位?!德國人瘋了嗎?!”
“冷靜點,丘吉爾大臣。德國打算放棄金本位製......嗎。”
鮑德溫低聲嘀咕著,沒有接話,反倒陷入了沉思,成功讓喋喋不休的丘吉爾閉上了嘴。
仔細想來,英國經濟的不穩定,也正是源自於金本位製的束縛。
“難道我們英國,也該學德國,放棄金本位製嗎?”
可話雖如此,對於英國來說,放棄金本位可不是個容易的決定。
英國之所以堅持金本位製度,是為了守住英鎊作為全球基準貨幣的地位。而一旦放棄金本位,那就等於放棄了大英帝國對世界經濟的主導權。
“唉......看來今後要思考的事情,還會越來越多。總之,現在大家暫時都別想著回家了,我們必須想辦法度過這場空前的危機。”
最終,鮑德溫還是決定暫時保留金本位製度,他隻是長歎一聲,說出了這句話。
他全身上下都能感受到,屬於大英帝國的時代,正在悄然謝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