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張天一訪道

字數:1572   加入書籤

A+A-


    接上文,張天一回到家中,向父母訴說了這兩年的經曆。張父隻是輕輕地拍了拍張天一的肩膀,默默地離開了。而張母卻含著淚花進了廚房。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裏張天一哪裏也沒去,就是幫父親賣肉打下手。在這一個多月裏張父的應酬突然多了起來。經常請三朋四友到家或外麵吃飯。每次都帶上張天一,每次都離不開請這些人幫忙想想辦法給張天一找點事幹。看到這些,張天一心裏越來越不是滋味。這種情況持續到了春節過後,張天一終於無法忍受了,於是對父母說了老道王玄真邀請他去幫忙做白事的事。張父張母都沒反對,還叮囑張天一好好跟王玄真學習,爭取拜王玄真為師,至於爭不爭錢不重要。其實農村大多數人對這些還是比較相信的。對道士也特別尊重。就這樣張天一給王玄真打了電話。王玄真告訴張天一過了正月十五就過去。於是正月十六,張天一踏開了開往王玄真所在縣城的班車。
    張天一是轉了兩次車才走到王玄真所在的鎮上。這個鎮名叫黃石鎮,黃石鎮應該是該縣最偏遠的鄉鎮了。而王玄真所在的村叫壺口村是黃石鎮最偏遠的村了。張天一還是王玄真騎摩托車到鎮上接的。壺口村地如其名,就像一個水壺一樣,三麵環山,前麵較窄,後麵寬廣,地勢平坦。中間有一圓形小山坡。當地人稱它為圓寶山,玄通觀就坐落於山頂。大大小小的村落就分布在圓寶山下四周的土地上。
    張天一沒有住進道觀,而是住在王玄真家。其實,王玄真也沒住道觀,住家裏。他家就在圓寶山腳邊。到道觀也就走幾分鍾的路程。圓寶山半山腰還有一片磚瓦房,那是壺口村的村小學,現在已經沒有學生了。由於壺口村偏遠,現在有孩子的家庭幾乎都搬到了鎮上或縣城。留守道觀的是一個有點跛腳的孤老頭,姓劉,村裏人都叫他老劉頭,至於名字從來沒聽人叫過。這老頭從小父母雙亡,吃百家飯長大。土地到戶後因為殘疾,幹不了農活,生活艱難。王玄真就讓他在道觀裏,幫忙照看道觀,吃住都在道觀裏。後來王玄真接白事生意,就跟王玄真一起幹,負責打大鑼。
    王玄真除了是道觀觀主外,還是村裏唯一赤腳醫生,據說以前還在村小學代過課,還當過村文書,這幾年才沒當,讓給了村裏一個較年輕的人。至於王玄真在村裏為什麽能有這麽多角色,還不是因為王玄真是村裏同齡人中最有文化的人。
    張天一來到王玄真家後,王玄真沒有給他安排其它事做。隻仍給他幾本書讓他背,並告訴他,背熟後,接白事生意時跟著其他人念就行了。還給了他一毛筆,一瓶墨汁,一疊白紙,背泛了就抄,既練字又幫助記憶。實在抄累了就幫王玄真夫人劉秀做家務。而王玄真每天早上起床後,就是先上山去道觀給神象和祖師爺牌位上香,上供。然後回來吃早飯。然後就坐他的診室裏看書,整理藥材。下午有時在院子裏的菜地裏幹點活。天氣好時還會外出采些草藥。王玄真不會西醫,隻會開中草藥,他的大部分草藥都是自己采,自己製。隻有少部分藥材是賣的。他每個月就會去縣城一兩次,買回一大包藥材。這期間王玄真甚至都沒叫張天一上道觀。張天一除了每天背書抄書外,有時也幫王玄真整理一下藥材。王玄真看張天一想學,就扔給他幾本關於中草藥的書,讓他自己抽時間看。張天一就這樣開始跟著王玄真做白事生意了。
    我本是初學寫作,一邊構思,一邊寫,一邊改。寫我比較慢,每天盡量保持寫兩章。關於張天一為什麽不跟他父親學殺豬,其實,在社會底層老百姓各個行業都很艱苦,父輩大多不想讓子女再繼承父業。
    喜歡鄉村道士請大家收藏:()鄉村道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