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問計湘江和為貴

字數:2976   加入書籤

A+A-


    湘江的暮色像摻了朱砂的墨汁,在宣紙般的江麵層層暈染。
    劉嶽昭踩著青石台階登上桔子洲時,足底傳來麻石特有的沁涼。
    階縫裏生著暗綠的苔蘚,讓他想起數年前在寶慶府剿匪時,那些藏在岩洞裏的濕滑石階。
    周府管家提著的琉璃燈在暮色裏忽明忽暗,燈影中可見"周"字篆紋隨著燭火搖曳,倒映在江水裏化作遊動的赤蛇。
    "劉大人請隨我來。"管家彎腰時,腰間的銅鑰匙串叮當作響,驚起蘆葦叢中兩隻夜鷺。
    劉嶽昭注意到他右手虎口有層厚繭,那是常年握韁繩留下的印記。
    老仆引著他往江心走去,腳步竟直直踏入江水。
    劉嶽昭定睛看去,才發覺水麵下隱著三指粗的鐵索,月光在鐵鏈上鍍了層銀霜,宛如沉在江底的龍骨。
    畫舫泊在江心,船頭銅鈴隨著水波輕晃,發出幽遠的清音。
    周寬世披著件孔雀翎大氅,領口綴著七顆東珠,正用和田玉鼻煙壺逗弄籠中的畫眉。
    那鳥兒頸羽泛著靛藍光澤,竟是雲貴深山裏才有的藍喉歌鴝。
    "戌時三刻,藎臣兄倒是分毫不差。"周寬世用鎏金自鳴鍾的尖頂挑開湘繡簾幔,鍾擺的滴答聲混著江濤,在艙內織成張無形的網。
    劉嶽昭瞥見案上青玉筆洗裏浸著半張殘破輿圖,墨跡暈染處隱約可見"鎮遠"二字。
    侍女端來醴陵釉下彩瓷盞,茶湯裏浮著幾朵曬幹的木芙蓉。
    周寬世忽然劇烈咳嗽起來,侍女捧上的纏枝蓮紋痰盂裏,赫然凝著暗紅血絲。"藎臣兄看這剁椒魚頭,"
    他用銀箸輕點瓷盤,"湘江鰱魚須得取立冬後霜打過的,辣子要用保靖朱砂椒,缺了哪樣都入不得味。"
    畫舫忽地一震,艙壁楠木雕花板向兩側滑開,露出整排燧發槍。
    周寬世撫摸著槍管上". greener ondon"的銘文:"上月有艘英吉利商船在泉州卸貨,苗疆使者用三擔生漆換走二十杆。"
    他說著展開羊皮卷軸,黔東南的山勢在鯨油燈下宛如猙獰獸骨,"雷公山西麓的丹霞洞裏,藏著他們用桐油煉的火硝。"
    劉嶽昭展開錦囊時,月光正好穿過舷窗。
    灑金箋上"和為貴"三字墨跡淋漓,起筆處卻似劍鋒出鞘。
    他猛然抬頭,見周寬世正用銀刀剖開洞庭銀魚,魚腹中滾出的蠟丸沾著淡金魚籽。
    "當年曾大帥圍安慶,用的可不是紅夷大炮。"周寬世蘸著魚血在桌麵寫了個"梁"字,"湘軍水師能在鄱陽湖困住長毛,靠的是斷了他們的糧船。"
    江心忽然傳來琵琶聲,十三根銀弦震顫如金戈相擊。
    歌女唱著"瀟湘夜雨愁煞人",畫舫隨著歌聲緩緩轉向。
    劉嶽昭瞥見船尾暗艙裏成箱的德萊賽擊針槍,木箱上"怡和洋行"的火漆印在月光下泛著猩紅。
    五更時分,嶽麓山籠罩在乳色晨霧中。
    劉嶽昭在白鶴泉邊見到那個白衣書生時,露水正順著石龜的銅錢紋往下滴。
    這白衣先生卻是自己多年舊識梁學釗,三甲舉人梁治達的兒子。
    梁學釗臨摹的《武經總要》攤在青石板上,宣紙邊堆著《苗防備覽》手稿,頁眉密密麻麻注著蠅頭小楷。
    "藎臣兄,別來無恙,此次受周軍門所托,為你獻上平苗之策,平苗如弈棋,當用九連環之法。"
    梁學釗蘸著晨露在石桌畫出九宮格,指尖水痕勾勒出沅水支流,"一屯田養兵,二鹽鐵專營,三神道設教..."他說到第七策時,泉眼忽然湧起串氣泡,驚散水底遊魚。
    晨霧漸散時,梁學釗從樟木書箱取出本《百苗圖》,書頁間夾著曬幹的蕨類標本。
    "黑苗祭鬼,可用諸葛武侯故智。"他翻到繪著牛角圖騰那頁,"紅苗嗜鹽,其寨往東三十裏有古鹽井。"
    最後展開的《安南誌略》殘卷上,沐英平定雲南的路線用朱砂重描,"當年三十萬大軍,實則有二十萬是運糧民夫。"
    劉嶽昭注意到書生腰間掛著枚殘缺玉璜,斷口處用金絲修補成竹節紋——那是曾府幕僚才有的信物。
    梁學釗手書的《屯田十策》用衡陽棉紙裝訂,扉頁鈐著"滌生"陰文印,墨香裏混著淡淡的艾草味。
    周府管家追來時,懷裏的木匣散著楠木清香。
    鎏金虎符上的"夜郎"篆字泛著銅綠,匣底夾層的苗疆土司印信拓本還沾著朱砂。
    劉嶽昭忽然想起昨夜蠟丸裏的字條:"鎮遠鏢局押送的漆器,有七成走的是苗疆商道。"
    湘江在晨光中泛起金鱗,艄公撐篙時驚起白鷺。
        他抬頭望去,嶽麓山巔的雲層裂開道縫隙,正照在書院飛簷的嘲風獸首上,那龍子口中的銅鈴隨風輕晃,發出空靈的梵音。
    喜歡花屋湘軍傳奇請大家收藏:()花屋湘軍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