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要革清廷命的杜大帥

字數:3136   加入書籤

A+A-


    鹹豐六年春,大理城外的鹽井騰起白茫茫的霧氣。
    杜文秀蹲在井台邊,手指摩挲著青石上的裂紋,三年前他帶著回回弟兄們重修這口井時,回漢兩族的老人還在一起喝過團圓酒。
    "殺人啦!"淒厲的尖叫刺破晨霧。
    杜文秀抓起扁擔就往街市跑,皂靴踏過滿地破碎的瓷碗。
    回民攤販老馬頭蜷在血泊裏,三四個清兵正用腰刀挑著漢人貨郎的布匹往馬背上扔。
    "軍爺行行好,這是給娃兒抓藥的錢......"
    貨郎剛抓住韁繩,刀光閃過,三根手指齊刷刷落在地上。
    杜文秀的扁擔帶著風聲橫掃,砸得清兵鋼刀脫手。
    突然腦後生風,他側身避過劈來的刀刃,卻見貨郎抱著斷掌嘶吼:"回回殺漢人啦!"
    整條街市炸開了鍋,回民的銅壺與漢人的籮筐在空中相撞,菜葉混著血水在青石板縫裏流淌。
    杜文秀背靠鹽井喘息,瞥見巷口有個漢族女娃在哭,繡花鞋掉在五步外的血窪裏。
    他剛邁步就聽見破空聲,本能地抄起扁擔格擋。
    箭矢穿透楊木的聲音異常沉悶,杜文秀低頭看著胸前顫動的白羽,耳邊傳來貨郎癲狂的笑:"射死這個回回頭子!"女娃娃的哭聲突然斷了,她被狂奔的騾馬踩在蹄下,碎花棉襖綻開猩紅。
    當夜,杜文秀抱著女兒的屍體坐在自家門檻上。
    院裏的石榴樹剛抽新芽,樹根處卻滲著黑紅,懷孕七個月的妻子被清兵拖走時,發髻上的銀簪在月光下劃出慘白的弧線。
    更鼓敲到三更,城南騰起火光,他認得那是清真寺的方向。
    "大元帥!"黎明時分,十八寨的回回頭人撞開院門。
    杜文秀正在磨刀,青石上淌著的不知是井水還是淚水。
    永昌總兵韓捧日的告示貼在城門:凡擒獲回酋者,賞銀千兩;漢民每交回匪首級一顆,抵賦稅三年。
    洱海邊的龍首關遺址,十八碗烈酒在殘碑前擺成新月。
    杜文秀割破手掌,鮮血滴進粗陶碗:"今日立誓,不為帝王將相,隻為天下蒼生。"
    各寨頭人麵麵相覷,他們本指望這位中過秀才的年輕人能帶著大家殺進昆明城,沒想到他接下來說的竟是:"明日開倉放糧,漢回百姓一視同仁。"
    永昌城破那日,城頭飄起繡著《均田令》的杏黃旗。
    扛著鋤頭的漢人佃戶跟在回回馬隊後麵,把知府老爺的田契扔進火堆。
    杜文秀的白馬踏過燃燒的地契,突然勒韁回望,城樓下有個戴孝的婦人,正在領救濟糧的隊列裏哄著懷中嬰兒。
    同治五年秋,帥府的海棠結果了。杜文秀蘸著朱砂批閱軍報,窗外的練武場傳來漢人新兵操練聲。
    師爺捧著《鹽鐵論》欲言又止,最終還是開口:"馬德新大司平又在倒賣軍糧。"
    話音未落,侍衛急報:清妖劉嶽昭部已破楚雄,滇南土司臨陣倒戈。
    "備馬!"杜文秀抓起佩劍,忽然劇烈咳嗽。
    帕子上的血漬像極了帥旗褪色的紅纓,他想起七年前歃血為盟時,那個說"願隨元帥到天涯"的年輕人馬如龍,上月剛帶著五千精兵降了清廷。
    杜文秀的白馬踏過永昌城壕時,城牆上的《均田令》已被硝煙熏黑。
    清軍參將楊玉科在城頭架起二十門劈山炮,這位以屠村聞名的將領特意將抓來的回民婦孺捆在炮架上。
    起義軍陣前,三十名漢人石匠推著連夜趕製的楯車逼近城門,車頂濕牛皮在彈雨中蒸騰起白煙。
    "放吊橋!"杜文秀揮動令旗的瞬間,潛伏在護城河蘆葦叢中的水鬼們猛地躍起。
    這些洱海漁民用牙齒叼著短刀,順著鐵索攀上城樓。楊玉科正要砍斷絞盤繩索,忽見火光衝天,城西糧倉方向騰起狼煙,那是漢人典史周宗嶽按約定點燃的信號。
    大理提督府正堂,杜文秀將總兵大印砸進熔爐。
    赤紅銅汁注入模具,冷卻後變成三百枚刻著"耕者有其田"的銅牌。
    穿長衫的紹興師爺捧著《鹽課新法》稟報:"按元帥吩咐,井鹽專賣改作民製官收,每引抽稅不過十文。"
    門外忽起喧嘩,哈尼族頭人岩坎扛著鹿角來獻禮,身後馬幫馱著普洱茶餅。
    杜文秀當眾割下半幅袍角:"以此為證,各族商隊過蒼山不繳厘金。
    "當夜,文華殿燭火通明,杜文秀與漢儒們逐條修訂《田畝經界冊》,窗外傳來彝族青年學唱《均田歌》的走調聲。
    點蒼山下,五百名白族弓手正練習三段射法。
    他們的箭矢不再用雕翎,改用更廉價的竹葉,箭鏃卻統一換成淬毒三棱錐。
    水師教頭馬二虎拎著酒壇跳上戰船:"都瞧好了!"說著將火油灌入空心桅杆,洱海風起時點燃帆索,整艘船化作火龍撞向靶船。
    杜文秀站在閱兵台上,摩挲著從緬甸購入的雷明頓步槍。
    軍械坊掌事跪地請罪:"仿製的後膛炮又炸膛了..."元帥扶起匠人,解下腰間玉佩:"拿去跟法國教士換《火器圖譜》,就說我要的是能打碎鐐銬的學問。"
    喜歡花屋湘軍傳奇請大家收藏:()花屋湘軍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