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危重症轉院的星光列車

字數:2202   加入書籤

A+A-


    危重症轉院的星光列車
    轉運調度表在淩晨一點被拍在 icu 的白板上,5 個紅色驚歎號像五顆懸在半空的雷。顧承川盯著 “負壓救護車:2 輛” 的備注,手指在 “普通救護車:3 輛” 上敲出急促的節奏 —— 那是牧民駝鈴裏的危險信號。
    “用 ct 機的鉛板搭框架,” 他扯開無菌單包裝,“手術室的正壓送風係統拆下來,裝在救護車後艙。” 李小南已經抱著筆記本電腦衝向放射科:“我寫個車載壓差調節程序,把牧民的駝鈴頻率設為安全閾值!” 實習生們跟著拆解手術室的送風管道,金屬碰撞聲在靜悄悄的醫院裏,像極了鎮沅橋洞下,當年搭建臨時手術室的響動。
    78 歲的張大爺被抬上第一輛普通救護車時,盯著鉛板搭建的臨時負壓艙:“像俺們村的地窖,” 他喘著氣笑,“就是多了些會唱歌的機器。” 護士王敏把 “縫口故事播放器” 放在他枕邊,按下開關,撒哈拉的駝鈴聲混著鎮沅的流水聲湧出來 —— 那是顧承川連夜讓阿布德錄製的、患者家鄉的白噪音。
    “壓差穩定在 4.8pa!” 李小南的聲音從對講機傳來,“車載程序會根據路況自動調節,急轉彎時駝鈴頻率會加快,提醒我們注意平衡!” 顧承川摸了摸鉛板接縫處的無菌單,膠帶纏繞的痕跡像極了牧民修補駱駝鞍具的針腳,“當年李爺爺用漁網補手術帳篷,現在我們用鉛板和代碼,給生命搭移動的縫口。”
    孕婦陳露被推進第二輛救護車時,丈夫把胎心監護儀的音箱貼在負壓艙上,“咚咚” 的心跳聲與救護車的引擎聲共振。實習生小林在鉛板上貼滿她的超聲波照片,形成環形的 “生命走廊”,“寶寶,看,” 陳露在陣痛間隙指著照片,“這是去新家的星光列車。”
    淩晨三點,轉運車隊在積雪的街道集結。顧承川坐在頭車副駕,看見每輛救護車的排氣管都噴出白霧,在路燈下凝成細小的冰晶,像極了帶縫的、會呼吸的星光。“出發,” 他對著對講機說,“每輛車的導航終點,都是生命的下一道縫口。”
    途中經過結冰路段,第二輛車的壓差突然波動。李小南的程序立即發出駝鈴警報,顧承川回頭,看見陳露的丈夫正隔著負壓艙撫摸妻子的頭發,播放器裏的拉坯聲換成了巴西的桑巴鼓點 —— 那是卡洛斯醫生遠程傳來的、能穩定心率的節奏。
    “張大爺的血氧掉了!” 第三輛車的護士突然呼叫。顧承川讓司機靠邊停車,鑽進臨時負壓艙,發現鉛板接縫處的無菌單被顛簸扯開。他迅速用隨身攜帶的椰殼纖維布堵住裂縫,掌心的溫度透過布料,在零下 15c的車廂裏,形成局部的溫暖渦流。“別怕,” 他對張大爺笑,“當年我用棗核針給駱駝治過病,比這還顛簸的路都走過。”
    淩晨五點,車隊在服務區短暫休息。顧承川看見陳露的丈夫蹲在救護車旁,用手機給負壓艙的鉛板拍照,照片裏,超聲波照片的光影與車燈交織,形成無數道帶縫的光束。“等孩子長大了,” 他說,“我會告訴她,她人生第一次長途旅行,坐的是會發光的星光列車。”
    醫療日誌的紙頁上,顧承川貼著車載壓差調節程序的代碼截圖,寫道:“今晚的救護車是移動的生命方舟,鉛板是骨架,無菌單是皮膚,患者的鄉音是導航星。當車載程序用駝鈴頻率預警,當超聲波照片在鉛板上投下星光,我突然明白:絕境中的生命通道,從來不是完美的金屬艙,而是用智慧做磚、用信任做泥、在風雪中留縫的、會呼吸的船。”
    清晨七點,車隊抵達目的地醫院。張大爺被抬下車時,指著排氣管的白霧:“看,星星跟著咱們來了。” 顧承川抬頭,發現白霧在朝陽中幻化成七彩的光帶,每道縫口都折射著不同的顏色 —— 那是撒哈拉的金、鎮沅的綠、巴西的紅,共同織就的、屬於生命的彩虹。
    停車場上,實習生們在清理臨時負壓艙,鉛板接縫處的無菌單上,留著患者的手印和體溫印。小林摸著張大爺按過的地方,想起顧承川說的:“每個縫口都是光的入口。” 此刻,陽光正透過鉛板的縫隙,在地麵上投下斑駁的亮斑,像極了星空下的駝隊腳印,又像極了鎮沅橋洞手術室裏,煤油燈漏下的、永遠溫暖的光。
    喜歡醫河長路請大家收藏:()醫河長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