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年輕同事的感動與迷茫
字數:2959 加入書籤
年輕同事的感動與迷茫
淩晨一點,ai 實驗室的冷光燈將李小南的影子拉得老長。他盯著屏幕上不斷報錯的追溯係統代碼,食指無意識地敲著桌沿 —— 這個動作,和顧承川思考時的習慣一模一樣。鍵盤右上角,貼著張褪色的便利貼:“數據是活的,像病人的心跳,要用心聽。” 那是顧承川在他第一次調試失敗時寫的。
“又卡住了?” 阿依古麗的聲音從身後傳來,馬靴上的沙土簌簌落在地板上。她剛從邊疆回來,防曬袖套還沒摘,露出的小臂上,新添的曬痕與舊年被馬踢傷的疤痕交錯。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相似的疲憊與迷茫。
會議室內,白天的場景像走馬燈般在李小南腦海裏回放。當院士評選委員會宣布他成為新候選人時,閃光燈突然亮起,他條件反射地去摸口袋裏的檢測儀 —— 那個陪他在沙漠、高原熬了無數日夜的 “老戰友”,此刻卻沒給他熟悉的安全感。“我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利索,怎麽當院士?” 阿依古麗突然開口,聲音帶著邊疆人少見的顫抖,“昨天在台上發言,話筒都拿反了。”
李小南苦笑,想起自己在國際會議上第一次做報告,緊張得把 “ai 算法” 說成 “ai 算術”。但現在,壓力像青藏高原的積雪般層層堆疊:郵箱裏塞滿待審的項目書,手機 24 小時震動著基層監管員的谘詢,連實驗室的咖啡機都記得他每天要喝四杯美式 —— 因為顧承川說過,“搞技術的,要像檢測儀一樣清醒”。
“顧主任為什麽選我們?” 阿依古麗忽然蹲下身,指尖劃過地板上的沙粒,“論資曆,老周在基層幹了三十年;論學問,北京來的博士能寫半人高的論文......” 她的聲音悶在防曬袖套裏,像被戈壁風吹散的沙礫。
李小南沒答話,起身從文件櫃裏抽出個鐵皮盒。裏麵裝著顧承川整理的 “基層英雄檔案”:阿依古麗騎馬穿越沙漠的 gps 軌跡圖,每公裏都標著 “水袋剩餘量”;他自己在玉樹地震中燒壞的檢測儀主板,裂痕裏還卡著高原的冰晶;還有小王凍傷的腳趾照片,旁邊是顧承川的批注:“比任何論文都珍貴的勳章”。
“還記得青岩村的冷鏈車嗎?” 李小南突然開口,“顧主任說,那輛車能跑起來,不是因為發動機有多好,而是每個螺絲都有人拚命擰緊。” 他翻出張照片,顧承川蹲在雪地裏給犛牛安裝冷藏箱,睫毛結著冰,卻回頭朝鏡頭笑,“他看見的,是我們擰螺絲的樣子。”
阿依古麗接過照片,指尖撫過顧承川凍紅的耳朵。她想起自己在戈壁迷路的那個夜晚,手機隻剩 1 的電量,卻收到顧承川的短信:“別怕,你的檢測儀信號,就是我們的北鬥星。” 那時她才知道,這個總被誤認為嚴厲的老主任,會整夜守在電腦前追蹤她的定位。
阿依古麗的臉騰地紅了。顧承川又轉向李小南:“你在沙塵暴裏護著硬盤,被沙子灌進眼睛,差點失明時,想的是什麽?” 不等回答,他從白大褂口袋裏摸出個小本子,翻到貼滿便利貼的那頁,“看,這是全國基層監管員給你們的留言 —— 新疆的買買提說,阿依古麗的馬靴踏過的地方,假藥販子不敢露頭;青海的卓瑪說,李小南的算法讓她孫子用上了放心藥。”
“院士不是頭銜,是份責任。” 顧承川突然提高聲音,震得奶茶杯裏的茶葉打轉,“就像你們在邊疆、在高原做的那樣 —— 把每個數據當病人的心跳,把每個藥盒當救命的鑰匙。” 他指向窗外,住院部的燈光星星點點,“看那些燈,每一盞下麵,都有人等著你們擰好螺絲。”
李小南望著顧承川袖口的碘伏痕跡,突然想起在玉樹,老人發著高燒還堅持給他們講數據模型,說 “醫學最鋒利的刀,永遠握在年輕人手裏”。阿依古麗摸著照片上顧承川凍裂的手掌,終於明白,所謂高位,不過是換個地方繼續守護那些在深夜亮著的燈。
“來,試試這個。” 顧承川掏出兩台嶄新的檢測儀,外殼上刻著 “青岩 2025”,“小王改良了抗寒芯片,說要送給新院士候選人。” 李小南接過儀器,熟悉的重量讓他想起第一次調試成功時,顧承川說的那句話:“記住,我們不是在做技術,是在給每個生命裝 gps。”
淩晨三點,實驗室的燈依然亮著。阿依古麗蹲在地上,用邊疆帶來的沙土在地板上畫著監管路線圖;李小南重新敲下代碼,便利貼上的字跡在冷光下格外清晰。顧承川站在門口,看著兩個曾經在基層摸爬滾打的身影,此刻正像他當年那樣,把壓力碾成前進的動力。
窗外,啟明星在雲層後閃爍。李小南忽然抬頭:“顧主任,等我們真成了院士,您教我們怎麽給老百姓看病吧?” 顧承川笑了,笑聲裏帶著驕傲:“你們早就會了 —— 當你們在沙漠裏為一瓶藥拚命,在高原上為一組數據熬夜時,就已經懂得,醫者的高位,從來不在台上,而在病人的心裏。”
這句話,像戈壁灘的夜風,吹走了所有迷茫。阿依古麗的馬靴再次沾滿實驗室的沙土,卻不再沉重;李小南的代碼終於運行成功,檢測儀的藍光映著他堅定的眼神。原來最動人的傳承,不是榮譽的交接,而是有人告訴你:你早已具備擔當的勇氣,隻是需要一點信心,去看見自己眼中的光。
喜歡醫河長路請大家收藏:()醫河長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