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擴建的使命召喚

字數:2455   加入書籤

A+A-


    擴建的使命召喚
    深冬的北京,寒風如利刃般刮過醫院走廊。顧承川握著最新的《心血管疾病年度報告》,指節因用力而發白。報告扉頁的數據像重錘般敲擊著他的心髒:農村地區心血管病死亡率五年間上升 17,城市急診室日均接診量突破曆史峰值。消毒水的氣味裏,傳來監護儀此起彼伏的滴答聲,與他急促的心跳重疊。
    "顧院士,這是本周的加床申請。" 護士長抱著厚厚一摞病曆本,白大褂口袋露出半截血氧夾,"心內科走廊已經加了八張臨時病床,患者家屬隻能睡在消防通道......" 她的聲音被突然響起的急救推車聲打斷,金屬輪子在地麵摩擦出刺耳的聲響。顧承川望向走廊盡頭,一位老人正攥著女兒的手,氧氣管隨著喘息劇烈晃動。
    深夜的辦公室,李小南推開虛掩的門,看見導師趴在鋪滿圖紙的辦公桌上打盹。台燈將顧承川的影子投射在牆上,白大褂的褶皺裏仿佛藏著無數道未愈合的傷口。"心髒醫學中心必須擴建。" 顧承川突然開口,驚醒時碰倒了一旁的搪瓷杯,冷掉的茶水在 "青岩村冷鏈改造方案" 的圖紙上洇開,"我們不能再讓患者像沙丁魚一樣擠在走廊裏等死。"
    院務會上,爭論聲掀翻了會議室的天花板。財務總監用激光筆指著預算表:"土地審批至少需要兩年,資金缺口高達三個億!" 基建科科長重重拍著規劃圖:"現有場地根本無法擴展,除非拆了門診大樓!" 顧承川沉默著解開白大褂,露出裏麵洗得發白的藏藍毛衣 —— 那是李建國留給他的遺物。"還記得青岩村嗎?" 他的聲音突然拔高,"當年我們用犛牛馱著冷藏箱翻雪山,現在卻要因為數字和圖紙放棄患者?"
    散會後,顧承川獨自來到心內科病房。張嫂正在給心髒病複發的丈夫擦臉,老人胸前的手術疤痕像條扭曲的蜈蚣。"顧大夫," 張嫂的手突然頓住,"俺們不怕擠,就怕治不上病......" 隔壁床的年輕人艱難地舉起手機,屏幕上是他兩歲女兒的照片:"醫生,我想活著看她上幼兒園。" 監護儀的警報聲突然響起,顧承川衝過去按壓患者的胸口,白大褂口袋裏的鋼筆被扯掉筆帽,在床單上劃出長長的墨痕。
    回到辦公室,顧承川攤開泛黃的《醫學人文筆記》,李建國蒼勁的字跡躍入眼簾:"醫院不是冰冷的機器,是生命的渡口。" 他抓起衛星電話打給阿依古麗,聽筒裏傳來呼嘯的風聲和駝鈴聲。"幫我個忙," 他望著窗外的霓虹,"問問邊疆的牧民,他們在最痛苦的時候,最需要什麽。" 三天後,阿依古麗發回視頻:畫麵裏,藏族阿媽正跪在佛龕前,對著藥盒喃喃祈禱;維吾爾族老漢輕輕撫摸著女兒的照片,渾濁的淚水滴落在診斷書上。
    李小南帶著團隊連續奮戰 72 小時,熬紅的眼睛盯著電腦屏幕上的三維模型。"我們可以向地下要空間!" 他突然拍桌,"建造智能地下藥庫和立體停車係統,把地麵騰出來做......" 話沒說完,顧承川已經抓起圖紙衝進院長辦公室。"我隻要兩個承諾," 他將圖紙重重拍在桌上,"第一,給我三十名最年輕的建築師;第二,啟動 " 患者需求調研 ",讓每個住院超過三天的病人都能說出心裏話。"
    調研結果震撼了所有人。癌症患者想要能看見星空的病房,獨居老人渴望有人握著他們的手輸液,兒童希望在打針時能聽到故事。顧承川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關鍵詞:"陽光陪伴 尊嚴"。他帶著團隊走遍全國頂尖醫院,卻在青岩村的小診所找到了靈感 —— 老周用廢棄輪胎種的向日葵,在風中輕輕搖曳,治愈了無數患者的焦慮。
    土地拍賣現場,顧承川舉牌的手穩如磐石。當他以溢價 20 拿下毗鄰醫院的地塊時,競爭對手投來不解的目光。"這塊地," 他對著媒體鏡頭舉起患者手繪的 "心願牆",上麵畫滿了彩虹、小熊和心形圖案,"要長出能治病的陽光。" 李小南在台下握緊拳頭,他知道,導師又在做一件注定艱難卻必須完成的事 —— 就像七年前在青岩村,用最笨拙的方式,搭建起最溫暖的防線。
    深夜的設計工作室,顧承川和年輕建築師們激烈爭論著每個細節。"冥想室必須朝南,讓患者能看見日出。" 他用鉛筆在圖紙上反複標注,"家屬休憩花園要種薄荷和艾草,這些氣味能緩解焦慮。" 實習生捧著熱可可進來,發現顧院士的白大褂口袋裏露出半截兒童畫 —— 那是某個小患者畫的 "會開花的醫院",歪歪扭扭的線條裏,藏著對生命最樸素的渴望。
    當第一根樁基打入地下時,顧承川站在轟鳴的機械聲中,想起李建國臨終前的話:"醫學的進步,不在於樓蓋得多高,而在於離人心有多近。" 他摸出貼身收藏的青岩村冷鏈車照片,雪花落在照片上,漸漸與工地上揚起的塵土融為一體。寒風中,年輕的工程師們舉著圖紙匆匆走過,安全帽上的反光條連成一片,像極了守護生命的銀河。
    喜歡醫河長路請大家收藏:()醫河長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