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傳承的新起點
字數:2334 加入書籤
傳承的新起點
北京初雪飄落時,顧承川站在國家醫學博物館的落地窗前,看著館外年輕醫生們踩著積雪匆匆而過。他們的白大褂口袋裏鼓鼓囊囊,裝著聽診器、平板電腦,還有顧承川主編的《基層醫療實用手冊》。玻璃映出他鬢角的白發,與遠處醫學中心大樓頂端的 “承新” 二字交相輝映 —— 那是李小南團隊用 ai 算法設計的醫學人才培養基地標識。
“顧院士,青海的遠程會診係統調試好了!” 實習生小吳抱著筆記本電腦衝進來,屏幕上跳動著三江源地區實時傳輸的心電圖。顧承川湊近細看,某個波形旁的批注筆跡很眼熟 —— 是阿依古麗的,她正在兩千公裏外的戈壁灘上,用衛星電話指導村醫解讀數據。這場景讓他想起七年前青岩村那個漏風的衛生室,當時他們連一台像樣的血壓計都沒有。
醫學人才培養基金的啟動儀式上,老周帶著青岩村的村民代表進京。虎娃已經長成少年,戴著眼鏡,手裏攥著自己設計的簡易藥品分類模型。“顧爺爺,” 孩子把模型輕輕放在顧承川掌心,“我想當醫生,像您和李小南哥哥那樣,把藥送到每座山的盡頭。” 會場突然安靜,鏡頭對準了這個從假藥陰影中走出來的少年,也對準了顧承川濕潤的眼眶。
國際醫學峰會上,李小南代表中國團隊發言。他身後的大屏幕上,不再是枯燥的學術數據,而是一張張基層醫生的笑臉:西藏那曲的藏族姑娘卓瑪,用顧承川教的方法建立了牧區流動藥站;雲南邊境的傣族村醫岩溫,通過基金資助完成了全科醫學培訓。“這些人才,” 李小南舉起一台微型檢測儀,“比任何高精尖設備都珍貴,因為他們紮根在離患者最近的地方。”
顧承川的辦公室漸漸成了醫學傳承的樞紐。每天都有年輕人帶著問題來敲門:有的捧著自製的藥品追溯 app 代碼,有的揣著邊疆醫療調研報告。他的辦公桌上永遠擺著兩份文件:一份是李建國的遺稿,一份是最新的基層醫生需求清單。當年輕醫生小王請教高原急救方案時,他不僅翻開泛黃的筆記,還撥通了阿依古麗的視頻電話 —— 現在的她,已經是邊疆醫療培訓的首席講師。
最讓顧承川欣慰的,是醫學教育的變革。現在的醫學生必修課程裏,“基層實踐” 占比超過 40。在貴州山區的實習基地,他看到年輕學生跪在泥地裏給老人檢查腿腳,就像當年的自己;在新疆的帳篷診所,女學生們跟著阿依古麗學習騎馬送藥,馬鞍袋裏裝著李小南團隊研發的便攜式檢測設備。這些場景,讓他想起李建國說過的話:“醫學的火種,要在泥土裏才能燒得更旺。”
某次深夜查房,顧承川在兒科病房遇到了感人的一幕。年輕醫生小林正在給哭鬧的患兒講故事,講的是青岩村的冷鏈車如何翻山越嶺送來救命藥。“後來呢?” 孩子揪著小林的白大褂問。“後來啊,” 小林指著窗外的醫學中心大樓,“有更多像顧爺爺這樣的人,把路修得更寬,讓藥跑得更快。” 顧承川站在陰影裏,看著月光照亮孩子純真的笑臉,突然明白傳承的意義 —— 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信念的延續。
在邊疆的一次醫療研討會上,顧承川把主持話筒交給了李小南。年輕人有些緊張,額角沁出細汗,但當他開始講述 “ai + 牧區醫療” 的創新模式時,眼神變得堅定。台下,阿依古麗帶頭鼓掌,她的馬靴依然沾著沙漠的沙土,但胸前的工作牌已經換成了 “國家基層醫療督導專家”。顧承川坐在角落,翻看著他們提交的新提案,每一條建議都帶著泥土的溫度。
醫學傳承表彰大會上,顧承川婉拒了領獎,而是把十位年輕醫生推到台前。他們中,有開發出藏語版用藥指南的語言專家,有改良了高原急救包的工程師,還有堅持在麻風病村服務十年的村醫。“這些才是醫學的未來,” 顧承川對著鏡頭舉起一張泛黃的照片,那是青岩村第一輛冷鏈車進村時的場景,“當年我們是開拓者,現在該做鋪路石了。”
深夜的辦公室,顧承川翻開李建國的日記,泛黃的紙頁間滑落一張字條,是虎娃寫的:“顧爺爺,我考上醫科大學了!” 窗外,醫學中心的智能藥櫃閃著藍光,像無數雙守護生命的眼睛。他摸出手機,給李小南發了條消息:“明天去青岩村看看?聽說孩子們設計了新的藥品監管遊戲。” 發送鍵按下的瞬間,他知道,這場跨越山海的接力,永遠不會有終點。
雪還在下,年輕醫生們的腳印在雪地上蜿蜒向前。顧承川站在窗前,看著他們漸行漸遠的背影,仿佛看到了無數個李小南、阿依古麗,正帶著新一代的醫者,走向更遼闊的天地。醫學傳承的路,就像這漫天飛雪,看似紛雜,卻始終朝著一個方向 —— 守護生命,永不言棄。
喜歡醫河長路請大家收藏:()醫河長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