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雙方終於得以就事論事

字數:6723   加入書籤

A+A-


    朱元璋麵帶微笑,解釋道:“朕想聽聽,你究竟是如何想的,會出這樣的題目!”
    葉軒回答:“陛下若要官員,臣便挑選官員;若需派往殖民地,則需身體健康的官員。臣此舉旨在為未來鋪路,也為考生提供公平機會。”
    “不然,日後兩榜官員如何相處,如何評判優劣?”
    聞言,朱元璋心中的疑慮消散。
    他原本還擔心葉軒是在鬧情緒,故意讓他難堪。
    盡管葉軒的解釋仍有瑕疵,但總比故意為之更易接受。
    朱元璋點頭,對葉軒說:“即便如此,如今已拘捕眾多人員,你覺得朕該如何處置?”
    葉軒明白這才是朱元璋的真正意圖。
    於是答道:“陛下乃天子,威嚴不可犯,但事出有因。嚴懲首惡,寬待其餘,或許非但不會損害陛下威嚴,反而能提升您的聲望。”
    朱元璋原以為,葉軒會因這些人針對他而生怨,甚至要求嚴懲。
    事實上,朱元璋已對某事胸有成竹,幾百名考生的命運,他並未放在心上。
    然而,聽聞葉軒之言,他也覺此法可行。
    略作思考後,朱元璋問葉軒:“你的意思,是不打算繼續追究了嗎?”
    葉軒知曉朱元璋隻是客套,於是耐心回應:“陛下仁德,應以仁政治國,恩威並濟方能盛世。臣並無損失,豈會因私怨阻擾陛下?”
    朱元璋聞言心中甚悅,點頭對葉軒說:“好,既如此,此事便交由你全權處理,意下如何?”
    至此,葉軒已無推脫之理。
    他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禮,心中卻另有打算。
    第346章 葉軒的裁決,帶頭滋事者,永不錄用!
    詔獄之中,毛驤坐在牢外,滿麵憂慮。
    平日裏他無所畏懼,但麵對讀書人,卻感到棘手。
    他雖出身行伍,但跟隨朱元璋多時,已悟出一個道理:他的刀可  ,但文人的筆卻能  不見血。
    朱元璋盛怒之下,命他將這些人關入詔獄,但若真傷了他們,日後朱元璋反悔,這罪名豈不落在自己頭上?
    然而,若不采取行動,又無法向朱元璋交代。
    衝擊皇宮乃大事,若當事人毫無損失,豈不是助長反賊氣焰?
    正當他左右為難時,一名小旗匆匆闖入,打破了室內的寂靜。
    “大人,葉大人來了!”
    聞言,毛驤猛地站起。
    他明白,此事因葉軒而起,此刻葉軒歸來,定是奉了朱元璋之命。
    隻要將人移交,這棘手之事便算解決。
    於是,他也不顧衣衫不整,撣去塵土,便出門迎接。
    將葉軒迎入詔獄後,毛驤甚至來不及客套,直接詢問朱元璋有何指示。
    瞧著毛驤的神色,葉軒理解他的困境。
    “陛下已下令,這些人由我來處理,毛大人若方便,就親自帶我去看看吧。”
    此言一出,毛驤心中的憂慮頓消。
    他點頭示意,做了個請的手勢,隨後側頭給手下遞了個眼神,讓他們迅速準備。
    詔獄環境並非不可告人,隻是此地陰冷潮濕,許多人已  成野獸。
    一見有人經過,便瘋狂咆哮,狀如厲鬼。
    葉軒對此早有預料。
    他此次得朱元璋旨意前來,正是算準了這點。
    詔獄這種地方,任誰也難以久待。
    尤其這次被捕的都是文人,未曾吃過苦頭。
    對葉軒而言,這些人並非關鍵。
    但對大明來說,即便他們學識不高,日後開發殖民地也需他們出力。
    兩人心領神會,急於成事,效率極高。
    不久,錦衣力士便將那些考生從牢中趕出。
    見葉軒用手帕掩口鼻,忍受惡臭,毛驤連忙提醒。
    “葉大人,此地不宜交談,人都已帶出,不如出去再談?”
    葉軒故作不解地問:
    “我是要把人帶走嗎?”
    毛驤一聽,愣住了。
    他連忙追問:“葉大人,別開這種玩笑!陛下不是讓您處理此事嗎?難道——”
    葉軒擺手打斷,示意他冷靜。
    “毛大人,我帶人出來就是要處理此事,但這麽多人,我帶走後,又能送去哪?”
    毛驤被問住,一時無言。
    而那些考生,此刻望向葉軒,敵意盡消,反而視他為救星。
    終究,這些人雖傲,卻也通曉世態炎涼,內心深知葉軒同為讀書人,不應無故為難他們。
    其中一些智者更明白,葉軒的到來意味著朱元璋已做定奪,心中由此重燃微光。
    “葉大人,救命呐!”
    麵對陰森環境及凶悍衛兵,葉軒在他們眼中猶如救世主。
    目睹葉軒與毛驤低聲交談,終於有人忍耐不住,高聲呼喊。
    這一喊,仿佛觸動了眾人,狹小空間瞬間回蕩著哀求之聲。
    “葉大人,學生知錯了,一時糊塗啊!”
    “我等皆受他人蠱惑,絕無反抗朝廷或冒犯大人之意!”
    “念在同為聖人門徒,請大人救救我們!”
    哀鳴聲此起彼伏,毛驤眉頭緊皺,怒斥:“吵什麽!葉大人怎麽做,還需你們教?”
    葉軒擺手,接過話頭。
    “你們說得對,同為聖人門徒,我亦非見死不救之人。”
    這話如同甘霖,落入考生耳中。
    一名考生熱淚盈眶,不顧他人眼光,跪地便拜。
    其餘人或跪或拜,口中盡是好話。
    此情此景,誰又能想到,他們方才還在宮門前咒罵葉軒。
    葉軒不顧這些,環視眾人,直言決定。
    “諸位放心,陛下已下旨,此事交由我處理。不論因文脈還是其他,我都會保你們無恙。”
    毛驤早知葉軒打算,此刻望著考生,滿是輕蔑。
    考生們聽後,紛紛道謝,甚至急切詢問何時能離開。
    葉軒抬手示意安靜,待眾人平靜,繼續說道:
    “我可以既往不咎,但衝擊宮門確是事實。若完全不究,朝廷顏麵何在?陛下又怎會答應?”
    聽到葉軒的話語,眾人瞬間愣住,隨即心中猜疑四起。
    葉軒望著眾人的反應,心知目的已達成。他微笑道:“本官要你們坦白,究竟是誰策劃了此事,誰又最為囂張!稍後,本官會安排人逐一詢問,隻要實話實說,本官保證你們無恙!”
    眾人聞言,顧不得義氣與顏麵,連忙應承。
    毛驤見狀,一揮手,即刻有人備好紙筆與審訊房間。
    葉軒借此機會,公布了處置方案:“毛大人,除主犯外,其餘考生羈押七日即釋放。”
    毛驤應聲,瞪視眾人,厲聲道:“還不快謝葉大人寬宏?”
    考生們連忙道謝。
    葉軒擺手製止,續道:“且慢,主犯心懷不軌,朝廷不敢用之,亦不可用,故主犯終生不得再考科舉。爾等出去後,以此為戒,勿再生事!”
    葉軒的話語雖輕,卻在某些人耳中如雷貫耳。
    在場眾人,多為自幼苦讀之士,為功名曆盡艱辛。正因如此,受挫後才聚眾喧鬧於宮前。
    而今,葉軒一言,斷其科舉之路,痛苦難言。
    有人歡喜有人憂,主謀者心如寒冰,參與者卻如釋重負。
    這年頭無檔案可查,葉軒之意,出詔獄後,此事便了。
    經曆詔獄,眾人多已釋懷,與詔獄之苦相比,歸家再讀幾年書,又何足掛齒?
    當然,也有人心存僥幸,以為死不承認或不被揭發,便能置身事外。
    然而,抱有此種念頭之人,很快便領略到了何為鐵腕手段。
    為了在葉軒麵前展現能力,並向朱元璋有個交代,毛驤破例親自審訊考生。
    在他的威嚴之下,哪有秘密可言?
    遺憾的是,葉軒未等審訊結果便早早離去。
    他非陰暗之人,對此類場合片刻不願逗留。
    交代完處理方案,葉軒徑直離開。
    此事過後,葉軒在士林中名聲截然不同。
    補考成功者對葉軒感激涕零,視為貴人;落榜或棄考者則將怨恨與挫敗歸咎於他。
    原本不會交匯的兩種觀點,因考生被捕的消息而碰撞,雙方終於得以就事論事。
    葉軒雖沉默,卻成為輿論焦點。
    七日轉瞬即逝。
    謹身殿內,朱元璋聽聞毛驤匯報,神色複雜。
    “知道了,你退下吧。”
    朱元璋揮手示意毛驤離去。
    毛驤恭敬退出後,朱元璋忍俊不禁。
    “葉軒一向聰明,此次卻自掘墳墓。”
    在朱元璋看來,葉軒釋放考生是示好之舉,而今有人借補考之事非議葉軒,無疑是葉軒計劃落空。
    朱元璋未曾料到,葉軒早已預見非議,仍堅持己見,隻因他不介意他人看法。
    屢次考試後,葉軒在考生心中形象複雜,即便表麵不言,私下也難免有人咒罵其苛刻。
    軒悅樓一層,說書先生正繪聲繪色講述補考之事,看似中立,實則暗藏私貨。
    按以往,此刻落下醒木,定能收獲頗豐打賞。
    這些故事給了落榜考生們不少慰藉,他們紛紛打賞。
    但今日有所不同,說書人醒木未落,便有人高聲說道:
    “葉大人為國選材,公正無私,即便遭受誤解與攻擊,也從未公報私仇!他的人格,豈容你們隨意詆毀?”
    此言一出,隨即引來多人附和。
    “沒錯,若葉大人真如你所說,早該將我等囚禁於詔獄之中。”
    軒悅樓,應天府知名酒樓,此時正值用餐高峰,人潮湧動。
    這番攪擾讓說書人感到失了顏麵,正欲反駁,西北角又站起一書生。
    “我認為葉軒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