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日後經營有成對朝廷恐是威脅
字數:6829 加入書籤
馬皇後見朱元璋神色,便已猜到其心事,輕聲問道:“又有煩心事?”同時遞上朱元璋常用的玉如意。此玉如意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便是他思考難題時的伴侶。稱帝後,因各種原因,他克製了這一習慣,知曉此事者寥寥。
望著玉如意,朱元璋心生感慨,苦笑自語:“若能回到當年,該有多好!”
第354章 朱元璋的考量!東瀛王之選!
馬皇後聞言,確信朱元璋正為心事所擾,便親自下廚準備他喜愛的飯菜,歸來後繼續之前的話題。
“倘若時光倒流,你或許僅能做個吳王,真能甘心嗎?”
此言一出,朱元璋哭笑不得,而馬皇後並未就此打住。
“說吧,何事又讓你愁眉不展?”
馬皇後雖外表豪放,實則受過良好教養,氣質不輸名門閨秀。
她如此表現,不過是迎合朱元璋的性格,但日子一長,朱元璋卻漸漸忽略了她的能力。
麵對馬皇後的詢問,朱元璋苦笑回應:“我們不是約好不談朝政之事嗎?”
馬皇後撇撇嘴:“有些事,即便我不主動問,也會像風一樣吹進我耳朵裏。”
言罷,她轉向朱元璋:“是關於東瀛王的事?”
朱元璋點頭苦笑:“連後宮都在議論,此事看來該有個了斷了。”
馬皇後手托香腮,沉思片刻後,微微蹙眉。
見此情景,朱元璋略顯無奈。
“我就知道你也沒好主意。算了,還是我自己想吧!”
馬皇後聞言,不屑地說:“那幾個孩子都是我親生的,還能不清楚他們的底細?你去或不去,其實差別不大,但你真能不管不顧嗎?隻是那地方太過艱苦,我實在不忍心讓他們去受苦。”
朱元璋一愣,隨即又是一陣無奈。
而在高麗王府,朱棣雙目微閉,手指在桌上輕輕敲打。
道衍含笑不語,耐心等待朱棣開口。
二人沉默良久,朱棣終於按捺不住。
他睜開眼,看向道衍:“你來了這麽久,一言不發,莫非隻是來瞧瞧本王?”
兩人交往甚久,共事多時,早已默契十足,私下裏少了許多繁文縟節。
道衍聞言笑道:“殿下不也沒開口嗎?哪有讓客人先說話的道理?”
朱棣哭笑不得,冷哼一聲,隻好妥協。
“算了算了,你有何事,直說無妨!本王正心煩意亂!”
道衍似已預知,向朱棣拱手道:“我來,特為道賀。”
朱棣聽後,眉頭緊蹙,怒視道衍。
“你就別打趣本王了!信不信本王即刻命人將你逐出?”
朱棣平素總顯平和,今日卻大異往常。
見朱棣如此反應,道衍心知他或已逼近極限。
於是收斂笑容,直言心中所想:“殿下以為,大明戰勝東瀛,非喜事乎?”
朱棣冷哼一聲,他與朱標雖親,卻不代表會為朱標之勝而喜。
且朱標地位已固,日後難免生忌憚之心。
朱標如今風頭正盛,而他自己卻處處受製。
朱元璋遲遲不派官,諸多政務須上報朝廷,令朱棣倍感壓抑。
此等心思,即便對道衍亦難以啟齒。
道衍心領神會。
“殿下若覺此地受氣,隻因眼界局限於此。”
“若殿下能放寬眼界,或許局麵截然不同。”
道衍一番玄妙之言,令朱棣更為焦急。
他問:“你此言何意?”
道衍笑道:“陛下之意,殿下自知。東瀛既平,徐將軍不可能久守,最穩之計,乃封皇子為東瀛王,代守東瀛。”
朱棣眉頭緊鎖,試探道:“你是說,要我爭取東瀛王封地?”
未待道衍應答,朱棣已自行否定。
“不可能,東瀛近乎廢墟,我好不容易得高麗,何必爭東瀛?”
“況且眾多兄弟尚未封地,父皇怎會允我?”
道衍聞後,微微笑了笑,提出己見。
“您提那地為廢墟,試問哪位親王願前往?”
“且您的高麗與大明相鄰,現狀已顯,皇上對您心存戒備。”
“若留高麗,恐您將終身為安逸貴族,但若赴東瀛則另當別論。”
“東瀛隔海於大明,經營數載,您與 無異,中原若生變故……”
道衍未言盡,朱棣卻已心領神會。
他望向道衍,眼中閃過一絲銳利。
“話雖至此,他人豈會不知此理?本王此刻爭取,父皇豈不生疑?”
那銳光轉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憂慮。
道衍解釋:“殿下勿多慮,相較於東瀛,您在高麗更為威脅。”
“此地皆為您征服,以您的威望,一聲令下,即可起兵。”
“皇上所懼正為此,而您若赴東瀛,有心無力,兩相權衡,皇上或會應允。”
此言一出,朱棣心安不少。
他點頭,對道衍道:“本王即刻書信,請父皇改封。”
起身之際,忽又想起一事。
“你也早些籌備,總不能空手赴東瀛!”
道衍聞言,忍俊不禁,沉悶氛圍瞬間消散。
此景,亦在數位皇子府邸輪番上演。
數日間,朱元璋幾乎每日皆聞皇子 鎮守東瀛。
他心中透亮,卻礙於顏麵,不便發作。
且在他看來,子孫若無野心,大明亦難長久。
第355章 東瀛王的最終人選
即便朱元璋深諳此理,身為 ,猜疑之心依舊強烈。
朝臣舉薦之士,派往東瀛皆能獨擋一麵。
然其野心勃勃,實為隱憂。
吾尚健在,彼等野心或為治國動力;若吾不在,又將如何?
吾所求者,乃萬世太平,一統天下,非國破家亡,亦非如蒙元之虛名一統,臨事時諸侯不顧。
分封宗室,意在設藩屏以禦敵,守邊疆。
然日後藩王若懷異誌,皇權難製,又將奈何?
吾已年邁,餘壽幾何未知。
太子仁厚威望高,然欠狠辣,難料日後兄弟相爭他將如何應對。
為確保萬全,朱元璋決意分批召見親信大臣,作最終谘詢。
奉先殿內,燈火閃爍。
李善長倚杖坐繡墩,眼神低垂;湯和立於側,神色凝重。
朱元璋坐龍椅,久候二人不語,終開口:
“今日無君臣之分,多年情誼,難道不能直言?”
聞此言,李善長起身欲跪,湯和亦緊張站立。
見狀,朱元璋冷哼一聲:“湯和,你我自幼相識,難道我還會害你?”
湯和慌忙搖頭,欲解釋,朱元璋已轉向李善長。
“昔 與青田先生共輔我,我以師禮相待,今我登基,你反與我離心?”
李善長急答:“臣絕不敢,隻是此事重大,臣年邁,見識反應皆不如前,恐說錯話誤陛下大事,誤大明未來!”
朱元璋心知此乃托詞,輕哼一聲,取出皇子奏折,命太監遞予二人。
“你們看,連老四都想來爭東瀛王之位。”
“他們心中所想,我們能不清楚嗎?今日召你們來,就為聽句實話,想知曉何人更合適。”
李善長未料到,朱元璋竟會如此說。
他近來一直極力避免卷入整治 ,以求自保。
他與胡惟庸過往的糾葛,自己也心知肚明,朱元璋定然知曉。
本以為朱元璋即便不動手,也不會再信任自己。
現在看來,倒是自己多慮了。
湯和看似粗獷,實則心思細膩,否則當年也不會擁立地位不及自己的朱元璋為主。
大殿內頓時一片寂靜,君臣三人再次陷入沉默。
片刻後,見二人仍不開口,朱元璋略顯焦急。
他一拍桌案,正要發怒,湯和卻怯聲說道:
“陛下,我等刀口舔血,皆因朝廷不留生路,隻為求個好日子,後來更是為了一場榮華富貴。”
“您雖貴為天子,初衷與我們或許並無太大差異。既然如此,選個仁厚且能治理地方的皇子便是。”
“反正都是您的骨肉,他們豈會背叛您?”
朱元璋一愣,難以置信地看著湯和。
他本以為,自己如此態度,已算誠意滿滿。
可湯和的回答顯然在搪塞,仁厚的皇子又不止一位,誰能保證他們的仁厚不是偽裝?
顯然,湯和不願涉足此事,既已表態,他也不好再強求。
朱元璋轉而看向李善長。
李善長神色異樣,半晌才勉強言道:
“陛下,既然燕王有意前往東瀛,您何不遂了他的孝心?”
聞此,朱元璋冷哼一聲。
他盯著李善長,道:“老四的心思,你不清楚?”
李善長不以為意,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
“燕王在北方聲名顯赫,若留北方,日後經營有成,對朝廷恐是威脅。”
“但若將其遷至東瀛,失去人望與實力,即便有別樣心思,也無從施展。”
對於其他皇子,他們或欠缺戰陣曆練,或未涉政壇,派遣他們去東瀛,恐難以妥善治理。
李善長顯然無意偏袒任何一方,相較於得罪朝中皇子王爺,給予朱棣一個人情似乎更為明智。
朱元璋洞悉其意,見二人與前朝大臣一般,皆不願明確立場,便也不再強求。
“朕已知悉,你們先退下,容朕再考慮。”
二人聽後,如釋重負般離去。
望著緩緩閉合的大門,朱元璋輕歎,感慨 之路,孤獨相伴。
近日,他接見眾多大臣,眾人或揣測聖意,或明哲保身。
至於那些明確表態者,多為已被皇子拉攏的官員。
朱元璋獨坐大殿,心中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