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以前如此,以後皆然

字數:4401   加入書籤

A+A-


    所謂陳橋之變,自然是指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典故皇袍加身的出處。
    當時後周世宗病死,繼位的恭帝年幼,又逢外敵入侵,趙匡胤當時執掌著後周軍權,統兵陳橋。
    那天晚上老趙喝多了,他的手下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老趙身上,於是就有了大宋。
    李邦華的意思很明確,鎮國公或許一心為國,這個他認可,相信朝中不少人也都能認可。
    可是鎮國公的部下呢?
    近衛軍為鎮國公一手重組,不僅士兵是鎮國公親自操練,上下將領也都是鎮國公一手提拔。
    虎賁軍也不遑多讓,一次巡邊,鎮國公便大刀闊斧的換掉了大半的九邊軍鎮主將。
    虎賁軍的大都督盧象升、都督同知孫傳庭、吳三桂,都算得上鎮國公的嫡係。
    而雲貴川三省總督秦良玉,更是與鎮國公姻親,秦翼明、馬祥麟也皆是總兵。
    就這還不算曹變蛟、楊國柱、虎大威、猛如虎等悍將,這些人究竟是對朝廷更忠誠,還是對鎮國公更敬仰,誰也吃不準。
    而這,便是天下兵權握於一人之手,所必然會產生的惡果。
    你不想,可如果手下人想呢?
    你可以證明你的忠誠,手下那麽多人呢?
    李邦華的話聲音不大,卻讓朝堂的氣氛為之一滯。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如果在計謀裏可算作是陽謀,也算是自證陷阱,涉及的人越多,越難以洗脫嫌疑。
    就連勳戚們都不吭氣兒了,因為他們也隻敢給張世康這大侄子作保,至於下麵的那麽多兵將,誰認識呢?
    誰知道這些人究竟怎麽想?
    朝臣不言,但終究有不少反對將兵權委於一人的朝臣心中暗喜。
    他們的這位陛下本就多疑,而李邦華所言的這個難題,幾乎是解不開的。
    答案隻有一個,分權。
    崇禎皇帝穩坐於龍椅之上,起初他的表情憂慮蹙著眉頭,可並未持續多久,卻不知怎的又平靜下來。
    他的右手食指在龍椅的把手上輕輕敲擊,似乎是在思索,也似乎是在觀察群臣的表情。
    良久,崇禎皇帝停下了手上的動作。
    “李閣老之言,確實有道理。”
    身為天子,這麽說,幾乎是給這件事定了性,讚同李邦華的那些朝臣,臉上更加欣喜。
    畢竟不論如何,他們就要贏了,兵權必須要分,隻有那樣,才對所有人好。
    同時也為陛下能聽從他們的勸諫,而感到欣慰,陛下他還是賢明的。
    崇禎皇帝站了起來,目光從姚昆和李剛身上掃過,最終定格在李邦華身上。
    “但是……朕不聽。”
    輕飄飄的一句話,卻如同驚雷一般,差點閃了姚昆等人的腰。
    不是陛下,哪有這麽說話的?
    這不是不講理嗎?
    這是昏君的做派呀!
    姚昆想出班反駁,但被海中期拉了一下,最終沒有實行。
    “朕之前對無忌說過,他不負朕,朕必不負他。”
    這話令在場的朝臣再度一滯。
    不論如何,身為天子,對一個臣子如此承諾,多少有些丟份兒,可崇禎皇帝表情卻很堅定。
    “至於諸卿所慮,朕知道了。
    但朕還是要說,朕信得過無忌,便信得過無忌提拔的將領。
    以前如此,以後皆然。
    爾等……聽明白了嗎?”
    朝堂上如靜止了一般,安靜的隻餘百官的呼吸聲。
    當今天子,這是將大明朝的國運,都托付在了一份信任上。
    這等信任亙古未見,想來也必然是後無來者。
    姚昆頓時有些慶幸,慶幸剛才海中期拉住了他。
    李邦華也長歎一口氣,終是退回了自己的班列。
    崇禎皇帝似乎知道這些朝臣,有一部分或許真的是在為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所以自始至終,也並未如何生氣。
    不論如何,大明正在向著中興穩步邁進。
    而他,也早在一年多前,真正看清了自己治理國家的水平,認清了現實。
    這世上充斥著各自的傲慢與偏見,唯有先看清了自己,方有可能看清別人,沒有自知之明,早晚會萬劫不複。
    他再也不想回到幾年前的日子了。
    這三年來,他已經有過兩次讓無忌那小子失望了。
    崇禎皇帝心裏清楚自己多疑的毛病,是以三省吾身,早已暗暗發誓,絕不會再有第三次。
    無忌是在大明危如累卵之際,他於太廟痛哭無數次,列祖列宗才降下來的賢才。
    如果這樣的人,他都無法信任,崇禎皇帝擔心,有朝一日他到了下麵,估摸著列祖列宗也不會放過他。
    如今北方四省的旱情得到了控製,江南經過那次徹底的犁庭,民心思安。
    改製在進行,新作物在各省遍地開花,流寇已滅,如今又收複了失地。
    而他也再不必為國庫空虛發愁,也不必每日擔驚受怕、夜不能寐。
    他甚至每天都能抽出兩個時辰,去享受種田的快樂。
    兩分土豆、兩分紅薯,還有半畝的西瓜,還有辣椒、白菜和蘿卜,冬瓜、倭瓜……
    自己親手種出來的瓜果蔬菜,吃著是真的香。
    多好呀。
    你們這些朝臣,為何要去破壞呢?
    “若無他事,便退朝吧。
    都下去準備準備,半個時辰後,隨朕去德勝門,迎接我大明朝之柱石,凱旋。”
    崇禎皇帝說罷,十分淡定的將手背在身後,離開了皇極門。
    山雨還沒來。
    就被風給吹散了。
    李邦華與海中期對視一眼,難掩失望的神色,最終歎了口氣後離開朝堂。
    張之極也歎了口氣,整個過程中,他沒有說一句話。
    身為鎮國公的父親,他在朝堂上太尷尬了,站在哪一邊,都不對味兒。
    他其實早在一年前,便向天子請辭,希望遠離朝堂,落得清淨。
    奈何天子沒有準允。
    ……
    德勝門外十裏。
    陽光明媚,旭日初升。
    車轔轔,馬瀟瀟,旌旗蔽空,數萬近衛軍,徹地連天。
    一眼望不到頭的隊伍最前頭,十幾個少年郎,英氣勃發,鮮衣怒馬。
    當朝太師、天下兵馬大元帥、武英殿大學士、鎮國公,回到了他忠誠的北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