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山雨欲來
字數:4708 加入書籤
七月二十六,皇極門。
“啟奏陛下,昨日鎮國公率領近衛軍抵達通州,預計再有兩個時辰,便可抵達德勝門。
與大軍一同抵達了,還有五百多的建奴戰俘。”
兵部侍郎出班奏道。
崇禎皇帝聞言點了點頭道:
“迎接的禮台可都布置好了?”
禮部尚書蔡國用趕緊出班回稟,崇禎皇帝又道:
“規製如何?”
“回稟陛下,乃是以我朝迎接凱旋之師最高規製,禮台高一丈二尺,紅毯鋪出一裏,儀仗自德勝門綿延十裏,五城兵馬司全員出動,以維持京城內外治安。
剛過夏忙,順天府尹已發布告於民間,如今京城內外百姓皆已知曉鎮國公凱旋在即的消息,想來今日會異常熱鬧。”
上次這麽大動幹戈的慶祝勝利,還是楊嗣昌剿滅流寇的時候,奈何上次卻鬧了個大烏龍,李闖張獻忠的死灰複燃,讓朝廷顏麵蕩然無存。
可這次不一樣,關外的戰況早已經過兵部、督察院乃至東廠、錦衣衛的核實,而且剿滅流寇的功勞,和收複失地是沒法比的。
崇禎皇帝早在半個月前便下旨,要普天同慶,與民同樂。
起初朝中文武得知消息時,確實個個喜上眉梢,就連彈劾張世康的奏疏都少了大半。
可是不知道怎麽的,兩天前,自打永平府賑災的詳細情報傳到通政司後,朝中的氣氛就變的有些古怪。
崇禎皇帝今日心情很好,再過一個時辰,待結束了早朝,他便要率領文武百官趕往德勝門,迎接他的肱骨凱旋。
自五月初近衛軍出征以來,崇禎皇帝已經兩個多月沒見張世康。
哦,還有他的‘寶貝’兒子朱慈烺。
怪想念的。
等待總是讓人心焦,以至於崇禎皇帝在聽取朝中官員奏報時,總有些心不在焉,嗯嗯啊啊的敷衍。
“啟稟陛下,臣督察院禦史姚昆,彈劾鎮國公張世康行為不端,為國朝安危計,望陛下明察,審慎處之。”
姚昆說罷,將奏疏高舉過頂,十分鄭重的向崇禎皇帝叩拜。
大明朝會奏事,並不需要跪拜,除非是天子震怒或者所奏之事可能引發重大影響時,官員才會行叩拜之禮。
不少官員都對姚昆側目而視,在場的勳戚反倒有些見怪不怪。
在勳戚們看來,國朝禦史向來喜歡嘩眾取寵,以彰顯自己不畏強權。
朝中誰不知道陛下最信重鎮國公,也就是他們的大侄兒,鎮國公如果能輕易參倒,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嗯,好。”崇禎皇帝很明顯的走了神兒,竟然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那姚昆都有些驚訝,泰寧侯陳延祚立即大聲咳嗽一聲,將崇禎皇帝的神兒給拉了回來。
崇禎皇帝回過神來,立即看向姚昆道:
“姚愛卿,你說什麽?”
這兩年即使朝中情況已經好了不少,即使滿朝文武都承認張世康的巨大功勞,但也並不影響張世康被彈劾。
不過所有的彈劾奏疏隻要遞交到崇禎皇帝手裏,就會全部石沉大海。
而且在經曆幾個官員直接被崇禎皇帝下獄重罰後,官員們再彈劾就變得聰明起來,不再提及謀逆、擁兵自重等敏感字眼,崇禎皇帝也懶得跟彈劾的官員掰扯。
可在朝會上當麵彈劾的情況畢竟少數。
“臣彈劾鎮國公行為不端,望陛下審慎處之。”姚昆重複道。
“行為不端?怎麽個不端法?
老子年輕時還時常去逛青樓,怎的沒見爾等彈劾?
我看你這廝就是沒事找事兒!”陳延祚怒斥道。
勳戚們現在異常團結,尤其是那些文官攻訐張世康的時候。
崇禎皇帝倒是沒有直接下定論,而是讓王承恩將姚昆的奏疏拿過來觀看。
在姚昆的奏疏裏,張世康在永平府救災過程中大肆宣傳自己的功勞,使永平府百姓隻知感念他鎮國公,而不知感念朝廷。
奏疏寫的有理有據,以至於崇禎皇帝想為張世康開脫,皺了皺眉,一時竟找不到措詞。
於是,崇禎皇帝就將奏疏丟給了勳戚們,勳戚們最擅長攪屎,沒理也能爭三分,陳延祚隻簡單一看便指著那姚昆道:
“鎮國公剛剛在關外立下不世大功,卻不急著回京領賞,去幫助永平府解決災情,不知救下多少黎民百姓。
宣揚宣揚自己怎麽了?姚昆,你眼紅就直接說,何必陰陽怪氣!”
“啊對對對!”其他勳戚全都附和道。
姚昆海未反駁,兵部裏卻站出一個主事跪地道:
“臣兵部主事李剛支持姚大人,據臣所查,鎮國公不僅在民間宣揚自己的功績,甚至還在近衛軍大營裏這麽做。
鎮國公的功勞,臣不敢腹誹,但鎮國公的行為,陛下卻不得不謹慎待之。
陛下當明白,鎮國公一人手握我大明全部軍權,理應低調謹慎行事。
鎮國公此舉,有謀逆之嫌,且倘若鎮國公真有此心思,諸位同僚應當明白後果。”
李剛的話確實很剛,他說完便跪倒在地,甚至有些視死如歸。
謀逆這個詞,對於一個朝臣來說,是很重的指責,李剛心裏清楚,以鎮國公在當今陛下心目中的地位,他今天很可能無法活著走出宮門。
可職責所在,他還是硬著頭皮直言勸諫。
崇禎皇帝聞言皺了皺眉頭,朝廷中的氣氛也變得沉悶,剛才迎接大明功臣的喜慶一掃而空。
崇禎皇帝其實知道永平府發生的事,甚至軍營裏的事他也知道的一清二楚。
但崇禎皇帝隻是覺得奇怪,因為這不符合他對張世康那小子的了解,也就沒太當回事,反正那小子馬上就要回來了,當麵問不就成了。
可現在督察院和兵部的人,看起來並不想善罷甘休,情況又屬實,崇禎皇帝很為難。
所幸勳戚們也不是吃醋的,宋裕德立馬站出來道:
“你們這些鼠目寸光的家夥或許不知道,我那大侄兒比爾等,更希望辭掉兵權。
大侄子淡泊名利,豈是爾等蠅營狗苟之輩能夠比擬的,你們別忘了,我大明能有如今的風貌是誰的功勞。
常言道,好了傷疤忘了疼,爾等如此卸磨殺驢,就不擔心悲劇再次重演嗎?
難道,你們想再次回到之前內憂外患、一窮二白的局麵嗎?
你們,安的什麽心?”
宋裕德的話振聾發聵,鎮住了在場的大部分朝臣。
實際上這其實也是崇禎皇帝的心聲,崇禎皇帝也不止一次對內閣重臣表達過這個意思。
鎮國公乃是列祖列宗降下來的賢臣,他朱由檢絕不做鳥盡弓藏之事,你們這些內閣重臣最好也別逼朕。
這兩年來,海中期等內閣重臣,倒是與崇禎皇帝配合的不錯,雖然也有其他朝臣彈劾,但至少內閣的重臣很少摻和。
崇禎皇帝正想聽聽內閣成員的意見,首輔李邦華就站了出來躬身道:
“陛下,鎮國公的功勞,臣從未說三道四,這一點,想來所有同僚都心裏清楚。
臣以為,姚大人、李大人的奏疏,並非是擔心鎮國公。”
這話讓不少人心裏疑惑,崇禎皇帝蹙著眉頭,讓李邦華繼續說。
李邦華似乎也在斟酌,沉默了片刻後,他似乎下定了某種決心。
“陛下,諸位同仁,鎮國公或許一心為國。
可是,近衛軍的其他將領呢?虎賁軍呢?
豈不聞陳橋之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