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你們有這個能耐嗎

字數:5024   加入書籤

A+A-


    又是數道聖旨宣讀,囊括了此戰所有戰死之將領,盡皆得到追封,故去將士的撫恤也在聖旨得到天子的承諾。
    所有人的嘉獎都宣讀完畢後,滿朝文武仍舊不敢開口,因為他們都心裏清楚,此戰最大的功臣——天下兵馬大元帥張世康的嘉獎令還未宣讀。
    果然,王承恩又從身後取出來一道聖旨,這道聖旨沒有跟其他人的聖旨一樣堆放在一起,而是單獨列出。
    對孫維藩、黃得功等副手的嘉獎已然如此,對於此戰首功張世康的嘉獎,在場的人自然都有了心理準備。
    當然,他們隻是自己認為自己做好了心理準備。
    當王承恩將最後一道聖旨緩慢的展開時,幾乎是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就連百姓們也一樣。
    如今的京城,鎮國公、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名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越是曾經吃不飽飯的百姓,越是記得最清楚。
    他們也都知道,如此大勝仍舊是他們的恩人打出來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隻念出第一句,海中期、李邦華便不自覺的對視一眼。
    詔曰與製曰不同,又是要昭告天下了,不由得都看向了張世康。
    “朕惟‘疆圉不靖,國恥莫雪’。
    遼西故地,京師之左臂,屏蔽山海之要衝也。
    自萬曆三十年來,建虜屢犯我疆,陷廣寧、據義州、掠錦州,烽燧相望。
    邊民耕牧無依,商旅斷絕於途。
    朕念此恨於寢食,垂涕而思恢複,十又四年矣。
    今兵馬元帥張世康,領兵六萬,奔襲千裏,先敗敵於錦州,遂至官山,以其謀略惑敵,迫其決戰。
    官山一役,斃敵者十萬有餘,使偽清精銳盡失,再無力犯我疆土。
    卿乘勝而擊,攜萬夫不當之勇,橫刀立馬於遼河之畔,複我疆土,三十有奇也。
    昔漢有班超定西域,唐有薛仁貴複遼東,今卿之功,邁於前賢,朕心甚慰。
    敕令。
    晉卿為武英郡王、右柱國,賜丹書鐵券,賞蟒服玉帶五副。
    賜金一萬兩,錦緞兩百匹,字畫玉器十車。
    望卿毋改初心,慎終如始,以期大明之中興也。
    昭告天下,鹹使聞之。
    欽賜。”
    武勳到頂!異姓王!世襲罔替!
    饒是群臣都做好了心理準備,可他們仍舊吃到了涼皮。
    給孫維藩晉爵為世襲國公雖然罕見,但大明開國以及靖難時,畢竟封過。
    可異姓王這玩意兒,大明終其國祚兩百七十年,也就給過追封。
    譬如黔寧王沐英、岐陽王李文忠、開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達等,皆是死後追封不得世襲,而他們生前也都是公侯。
    活著的異姓王在大明不能說鳳毛麟角,壓根就沒出現過。
    就連張世康都愣了一下,而後悄摸抬頭看了一眼崇禎老哥,發現對方在對著他姨媽笑,不由得抖了一抖。
    李邦華終於忍不住了,待聖旨宣讀完畢,張世康還未來得及接旨之前,率先跪倒在地道:
    “陛下,我朝以漢製為鑒,有非皇族不王之祖製,況鎮國公年僅及冠,望陛下三思呀!”
    李邦華一打頭,其餘文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都跪倒在地,希望崇禎皇帝收回成命。
    倒不是李邦華嫉妒,之所以自漢之後,曆朝曆代皆有非皇族不王的製度,最重要原因無非就是王權過大,容易滋生叛逆。
    而李邦華反對也大抵如此,張世康的威望已經夠高了,位列三公、世襲罔替的國公,劍履上殿、入朝不屈、讚拜不名……
    這若晉爵為王,還昭告天下,陛下呀,你當真是認真的嗎?
    張世康其實對李邦華並無惡感,即使現在李邦華反對他晉爵,張世康仍舊沒有生氣。
    在此之前,李邦華已經連著上了幾十道奏疏,希望天子免去他兵馬元帥的官職。
    張世康身為錦衣衛一把手,這些事都知道,可他一次都未反擊過。
    因為他擔心,隻要自己稍微一反擊,這廝就沒了。
    因為他更明白,直臣有直臣的作用,如果滿朝都是屈服於他淫威的人,他反倒會覺得反感了。
    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張世康覺得目前的朝堂,總算是能稱得上眾正盈朝,才真的萌生退意,至少把軍權卸掉一部分。
    以至於李邦華額頭杵地不住的磕頭,張世康都有些心疼了。
    心道那麽大歲數了真不容易,便拱手看向崇禎老哥,想著幹脆推辭掉算了,反正他對爵位也不是很在意。
    然而,他還沒開口,就聽崇禎皇帝不高興的道:
    “爾等若能收複遼西三十城,朕也封爾等為王!
    可你們有這個能耐嗎?”
    當著所有人的麵,崇禎皇帝的話擲地有聲。
    如今沒在朝堂,周圍還圍著大量的百姓,君臣如此互相不客氣的對話,其實影響還是很大的。
    可崇禎皇帝心裏著實有氣,群臣首先不顧場合反駁他,就不能怪他不講情麵。
    以前總是朝臣站在道德製高點上駁斥他,崇禎皇帝還是少有的也站上了高地,三兩句話,說的朝臣啞口無言。
    又跟他提祖製,現在崇禎皇帝聽到祖製就來氣,恨不得直接將剝皮實草的梗拿出來再噴一遍。
    “封爵乃皇家私事,爾等休要再言,傷了君臣和氣。
    無忌,還不領旨?”
    見群臣終究沒有再敢多說,崇禎皇帝這才調轉過身,白了一眼張世康道。
    他剛才都看見了,如果不是自己嘴快,崇禎皇帝覺著那小子似乎是想抗旨來著。
    張世康咧了咧嘴,該說不說,剛才的崇禎老哥實在是霸氣,側漏了都。
    見事已至此他也不扭捏,直接道:
    “臣張世康領旨謝恩!”
    當了倆月伯、仨月猴兒、兩年國公,咱現在是個王啦!
    張世康並未有多激動,可他身後的次子團、乃至跟過來的那三千近衛軍將士,可就激動多了。
    四處都在爆發歡呼聲,那些百姓得知他們的恩公晉爵為王,也都跟著歡呼。
    甚至還有不少家境好點的百姓放起了鞭炮,德勝門外從來沒有這麽熱鬧過,以至於掌管安保的五城兵馬司直呲牙。
    接過聖旨後,見崇禎老哥衝他招手,張世康便走了過去。
    “這兩個多月,累壞了吧?”
    崇禎皇帝言辭很是溫和,以至於張世康都不好意思喊累。
    “還成吧,就是官山之戰,差點玩脫,死了不少弟兄。”張世康唏噓道。
    能讓張世康這麽說,崇禎皇帝自然臉上露出擔憂,畢竟即使涇水之戰,張世康的奏報都很輕鬆。
    “以後還是不要犯險才是,如今朝廷財政充盈,待今秋有了收成,我大明便再也不會缺糧了,朕不允許你再犯險知道嗎?”
    崇禎皇帝言辭間幾乎都是關切。
    以前朝廷窮,沒糧沒錢,後來變成有錢沒糧,如今新作物遍地開花,北方的水渠已經有過半通了水。
    按照戶部、工部估算,大明的糧食危機,將在年底徹底解決。
    以前犯險是因為打不了富裕仗,包括此次出征,之所以打到遼河河畔就折返,也是因為存量不足。
    可是以後,估計再也不會發生了。
    張世康撓了撓頭,打仗這種事,可不是他想不犯險就不犯險的,茫茫大草原上,鬼知道敵人從哪兒冒出來。
    但他懶得與這老哥辯駁,畢竟對方連草原都沒見過,於是便岔開話題道:
    “陛下難道就不想其他人嗎?”
    崇禎皇帝疑惑,張世康無奈的伸手指了指不遠處的親衛。
    在那裏,朱慈烺身著親衛軍服,向著師父和父皇,悄摸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