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皇權不下鄉

字數:2672   加入書籤

A+A-


    自古以來皇權不下鄉,此時的大明依然如此。地方豪強,宗族勢力依然如此。不可能全部靠軍隊去鎮壓。
    以前一兩個省或許還可以,可如今江南整個地區都在蕭如薰的控製下,就算把幾十萬大軍全部撒出去,也是杯水車薪啊!
    很快,通過各方麵情報,蕭如薰立刻停下了北伐的腳步,決定處理好這個問題。
    ………………
    南京城的夏夜悶熱難當,帥府書房四角擺著冰盆,仍驅不散空氣中的燥意。蕭如薰隻穿著素白中衣,赤腳踩在青磚地上,手裏攥著徐直從江西送來的密信。信紙邊沿已被汗水浸透,墨跡洇開如蛛網。
    "把周師爺他們都叫來。"他突然開口,聲音像砂紙磨過粗糲的瓦片,"再讓廚房送些涼茶。"
    這些都是蕭如薰在各地挑選的讚同自己理念的人才,將來都要大用的。
    親兵領命而去。蕭如薰走到窗前,月光將他的影子拉得細長,斜斜切過牆上那幅《江南魚鱗圖》。圖上密密麻麻的紅點標記著已完成清丈的村落,可空白處仍如瘡痍般刺眼——徐直遇阻的豐城縣,恰在其中一片空白裏。
    腳步聲由遠及近。最先到的是周師爺,花白胡子上還沾著夜宵的湯漬。隨後是年輕幕僚張景明,腋下夾著厚厚的《洪武丈量實錄》。最後進來的是錢糧主簿趙德潤,邊走邊係著鬆開的腰帶。
    "大帥,可是江西..."周師爺話未說完,蕭如薰已將密信拍在案上。
    "諸位看看,咱們在前線浴血奮戰時,這些混蛋在幹什麽?"蕭如薰抓起茶碗一飲而盡,茶水順著下巴滴在衣襟上,"徐直在豐城縣查出,光是徐家村就隱田七百畝!按這個算法,整個江西..."
    張景明快速瀏覽信件,突然輕呼:"三本賬?"
    "正是。"蕭如薰冷笑,"一本糊弄官府,一本應付族人,真正的底賬藏著。"他突然抄起案頭硯台砸向牆壁,墨汁在《江南魚鱗圖》上濺開一片黑斑,"本帥能打跑十萬官軍,卻奈何不了一個鄉下族長!"
    冰盆裏的冰塊發出輕微的碎裂聲。周師爺撚著胡須沉吟:"大帥息怒。洪武爺當年推行黃冊,殺了多少人頭?結果如何?地方豪強把持田畝,就像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啊。"
    "那就放任不管?"蕭如薰猛地轉身,衣帶掃落案上幾份奏折,"軍中糧餉三分之二靠江南賦稅,若連田畝實數都摸不清..."
    張景明突然插話:"下官在鬆江府查訪時,見過一個楊舉人。他主動將族田三百畝劃為義田,還說服周邊七姓宗族重造田冊。"
    "讀書人?"蕭如薰眯起眼睛。
    "是新學舉人,讀過泰州學派。"張景明從袖中抽出一卷紙,"這是他擬的《均田便宜策》,主張"以紳治紳,以族約族"。"
    燭火劈啪作響。蕭如薰接過策論,手指在紙麵上輕輕敲打,忽然問道:"若讓這楊舉人牽頭,在各地組建"田畝公會"如何?"
    "萬萬不可!"周師爺急得胡須直顫,"鄉紳本就是土地兼並的禍首,這不是與虎謀皮嗎?"
    蕭如薰不答,走到牆邊指著墨跡斑斑的地圖:"諸位看,咱們現在實際控製的州縣有三百二十一,每個縣按十個丈量隊算,需要三千多熟手。可帥府能派的書吏不足五百。"他指尖重重按在江西位置,"但每個縣都有像楊舉人這樣的開明鄉紳。"
    趙德潤恍然大悟:"大帥是說...用他們補人手不足?"
    "不止。"蕭如薰眼中精光閃爍,"這些人在本地有威望,熟悉宗族底細。讓他們參與清丈,既能化解阻力,又能..."他忽然壓低聲音,"讓狗咬狗。"
    張景明會意:"比如讓徐氏族人查李家村的田?"
    窗外傳來三更梆子聲。蕭如薰抓起朱筆在地圖上畫了個紅圈:"明日就辦三件事:一、在應天府設"清丈學堂",培訓書吏和鄉紳;二、頒布《新田法》,主動申報者減免賦稅;三、"他筆鋒一頓,"讓鹽鐵司斷了豐城等地的私鹽渠道。"
    周師爺倒吸涼氣:"這是要逼徐永年就範啊!"
    "文火慢熬。"蕭如薰擱下筆,忽然想起什麽,"再告訴徐直,下次去徐家村時,帶上幾個楊舉人這樣的鄉紳,還有..."他嘴角浮起冷笑,"《江南日報》的訪事。"
    眾人告退時,東方已現魚肚白。蕭如薰獨自站在窗前,手指無意識摩挲著腰間玉佩——那是當年他攻破南京時,從明皇宮繳獲的戰利品。玉佩上刻著"江山永固"四字,此刻在晨光中泛著血色。
    親兵在門外輕聲稟報:"大帥,衡州急報,又有一個丈量隊被打了..."
    蕭如薰握緊玉佩,冰涼的觸感沁入掌心。遠處鍾山輪廓漸漸清晰,像一柄出鞘的劍指向蒼穹。他忽然想起少年時讀《孟子》:"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如今這土地之爭,才是真正的定鼎之戰。
    喜歡三大征開局和萬曆一起改革大明請大家收藏:()三大征開局和萬曆一起改革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