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日之心,鬼子不懂
字數:2122 加入書籤
要說豐臣秀次與德川家康這般盤算,從常理來看確實沒什麽毛病。
畢竟以大明過往的行事邏輯與東亞格局的常態推演,任誰都會覺得,大明對日本這塊土地既無吞並之心,也犯不上投入過多精力,最多不過是想借製衡之術讓其安分守己,永絕後患。
可他們千算萬算,終究漏算了一個最關鍵的變數——蕭如薰。
他們怎麽也想不到,這位大明的掌權者,骨子裏對他們這群“倭人”的厭惡,早已深到了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地步。
這倒也怪不得他們無法理解。畢竟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中日之間的糾葛,無非是地緣利益的博弈、朝貢體係的爭執,或是戰場上的勝負輸贏。豐臣秀吉征朝也好,大明出兵援朝也罷,說到底都是政權與政權之間的較量,打歸打,停歸停,自有一套基於利益的規則可循。他們從未想過,在蕭如薰心中,還藏著另一重更深沉、更熾熱的情感——那是穿越千年的記憶,是刻在骨血裏的民族傷痕。
要知道,蕭如薰並非這個時代土生土長的大明人。他的靈魂裏,裝著另一個來自數百年後的中國人的記憶。
在那個記憶裏,“倭寇”二字從來不是簡單的曆史名詞。
那是東南沿海被劫掠的村莊,是被屠戮的百姓,是“嘉靖大倭寇”時期綿延數十年的血火;是甲午年間黃海的炮聲,是旅順城頭的殘陽,是南京城裏三十萬冤魂的悲鳴;是八年烽火裏的山河破碎,是“三光政策”下的焦土千裏,是教科書上一張張觸目驚心的照片,是代代相傳的屈辱與憤懣。
那些記憶,豐臣秀次不懂,德川家康不懂,整個戰國時代的日本人都不可能懂。他們活在十六世紀的當下,眼裏隻有戰國的烽煙、領地的得失、與大明的一時勝負。他們不會知道,在蕭如薰的記憶裏,自己的民族曾被他們的後代反複欺淩,那段長達數百年的傷痛,早已成了每個中國人心底無法磨滅的烙印。
所以對蕭如薰而言,這場與日本的糾葛,從來不止於“大明利益”的算計。
豐臣秀次以為大明隻想讓日本內亂?
德川家康以為守住隱忍就能換來喘息?他們都錯了。
在蕭如薰這裏,所謂的“製衡”不過是權宜之計,所謂的“觀望”隻是等待時機。他心裏真正的念頭,遠比他們想象的要決絕——他要趁著大明國力鼎盛,趁著日本尚未統一,徹底打掉這個潛在的威脅,讓這片列島再也沒有能力在未來的歲月裏,對自己的故國造成哪怕一絲一毫的傷害。
這種想法,在當時的人看來或許有些“不合常理”。
畢竟按照中原王朝的傳統,對周邊部族與國家,向來以“懷柔”“羈縻”為主,若非對方主動挑釁到忍無可忍,極少會趕盡殺絕。
可蕭如薰不同,他帶著未來的記憶,深知“養虎為患”四個字的沉重代價。他見過那隻“虎”未來會犯下何等滔天罪行,自然不可能再按部就班地走老路。
說白了,換作任何一個帶著完整曆史記憶的中國人,穿越到大明這個時代,麵對日本,恐怕都會生出類似的念頭。
你能想象嗎?當一個親眼見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裏的累累白骨、聽過731部隊暴行的人,回到了明朝,看到豐臣秀吉的狼子野心,看到那些日後可能演變為倭寇的武士,看到這片孕育了侵略基因的土地,他會怎麽做?
恐怕沒有誰能真正心平氣和地“製衡”下去。打鬼子,不是衝動,不是好戰,而是帶著對曆史的敬畏與對未來的負責,想要提前斬斷那根通往悲劇的鏈條。
豐臣秀次和德川家康還在為石見銀山的得失、為彼此的勝負盤算時,他們不會明白,自己麵對的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明君臣。蕭如薰的棋盤,比他們想象的更大;蕭如薰的決心,也比他們預料的更狠。
這場較量,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不一樣的結局。因為在那些冰冷的利益算計之外,還燃燒著一團來自未來的、永不熄滅的怒火。
喜歡三大征開局和萬曆一起改革大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大征開局和萬曆一起改革大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