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海疆定基
字數:3362 加入書籤
孫承宗的戰船消失在海平麵盡頭時,蕭如薰正站在巴達維亞城堡的了望塔上,手裏攥著張剛送來的南洋輿圖。輿圖上,馬六甲、巴達維亞、爪哇島的標注已用朱紅筆圈出,旁側還密密麻麻寫著各據點的兵力、糧儲與通商情況——這些都是他半年來在南洋的根基,也是他對抗京城暗流的底氣。
“大人,張會長求見,說暹羅的稻米商隊已經到了馬六甲,想請您去主持開市儀式。”親衛趙忠的聲音從塔下傳來,帶著幾分雀躍,“聽說這次暹羅人帶來了三十萬石稻米,還帶了些象牙、香料,說是要跟咱們換絲綢和瓷器。”
蕭如薰收起輿圖,快步走下了望塔。陽光穿過城堡的拱門,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沿途的士兵見了他,紛紛挺直腰板行禮,眼神裏滿是敬畏與信賴——那場擊敗荷蘭、葡萄牙聯軍的海戰,讓蕭如薰在南洋將士心中的威望,又深了幾分。
張萬邦早已在城堡大廳等候,身上的藍布長衫換了件新的,手裏捧著本厚厚的賬簿,臉上堆著笑:“大人,暹羅商隊的首領是暹羅國王的弟弟,名叫拉瑪,為人豪爽得很,一到馬六甲就說要拜見您,還說想跟咱們簽長期通商合約呢!”
“長期合約是好事。”蕭如薰在主位坐下,接過賬簿翻看,“稻米是南洋的剛需,咱們的士兵、百姓都要靠它過日子;而暹羅缺絲綢、瓷器,還有咱們造的鐵器,這生意能做。”他指著賬簿上的“鐵器”二字,“讓宋應星多造些犁、鋤,還有輕便的腰刀,這些在暹羅很受歡迎,能換不少稻米。”
張萬邦連連點頭,又從懷裏掏出張紙條:“大人,還有個好消息!蘇門答臘的幾個部落首領派人來,說願意歸附大明,每年繳納貢賦,隻求咱們能幫他們抵禦周邊的海盜。”
蕭如薰眼睛一亮。蘇門答臘位於馬六甲海峽西側,是南洋的交通要衝,若是能將其納入掌控,大明在南洋的防線就能向西推進數百裏。“告訴那些部落首領,歸附可以,但必須遵守大明的律法,不許相互攻伐,還要派青壯加入明軍的聯防隊,共同抵禦海盜。”他頓了頓,補充道,“咱們也不能虧待他們,每年給他們提供五十門鳥銃,再派工匠去教他們耕種和冶鐵,讓他們知道跟著大明有好處。”
張萬邦興衝衝地領命而去,大廳裏隻剩下蕭如薰一人。他走到窗邊,望著遠處的造船廠,宋應星正帶著工匠們調試新造的戰船——那是漢斯設計的改進型福船,船身更寬,炮位更多,船尾的螺旋槳已經安裝完畢,隻待下水試航。
“大人,宋主事派人來報,新戰船明日就能下水,想請您去主持試航儀式。”趙忠再次進來稟報,手裏還拿著個鐵皮盒子,“還有,漢斯先生讓小人把這個交給您,說是他改進的火箭筒,射程比以前遠了一丈,殺傷力也更大了。”
蕭如薰打開鐵皮盒子,裏麵躺著根黑漆漆的鐵管,管壁上刻著細密的紋路,管口加裝了個黃銅準星。他拿起鐵管掂了掂,比之前的火箭筒輕了些,卻更趁手。“告訴漢斯,做得好,等新戰船試航成功,我賞他十兩銀子,再給他配個專門的工匠班子,讓他能安心改進火器。”
次日清晨,巴達維亞的造船廠擠滿了人。新戰船“海晏號”靜靜地停在船塢裏,柚木船身泛著油亮的光澤,船舷兩側的二十門佛郎機炮排列整齊,桅杆頂端掛著麵嶄新的龍旗,在晨風中獵獵作響。
宋應星和漢斯站在船塢旁,臉上滿是期待。看到蕭如薰過來,兩人連忙上前:“大人,一切準備就緒,隻等您下令,就能放水讓戰船下水了!”
蕭如薰點了點頭,走到船塢的閘門旁,親手轉動絞盤。隨著“嘎吱嘎吱”的聲響,閘門緩緩打開,海水“嘩啦啦”地湧入船塢,“海晏號”的船身漸漸浮起,像一頭蘇醒的巨獸,緩緩駛出船塢,進入大海。
“成功了!”工匠們歡呼起來,宋應星激動得手都在抖,“大人,您看!這船的速度比‘鎮遠號’快了三成,轉向也更靈活,以後對付荷蘭人的戰船,咱們更有把握了!”
蕭如薰登上“海晏號”的甲板,感受著海風拂過臉頰。他走到船尾,看著螺旋槳在水中轉動,激起層層浪花,心中忽然湧起一股豪情——有了這樣的戰船,有了精銳的士兵,有了穩固的通商根基,就算魏忠賢再想對付他,就算荷蘭人再敢來犯,他也有信心守住這片海疆。
試航結束後,蕭如薰剛回到城堡,就接到了馬六甲送來的急報——孫承宗在回京途中,被魏忠賢派來的人攔截,雖僥幸逃脫,但已被革去兵部尚書之職,貶為庶民,如今正被軟禁在老家高陽。
“魏忠賢!”蕭如薰猛地將急報拍在案幾上,案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來,“竟敢如此放肆!孫大人忠心耿耿,卻落得這般下場,真是豈有此理!”
趙忠站在一旁,臉色發白:“大人,魏忠賢連孫大人都敢動,接下來,他會不會……”
“他會來對付我。”蕭如薰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孫大人被貶,說明魏忠賢已經開始清除異己,接下來,他很可能會派親信來南洋,奪我的兵權,甚至給我安上‘擁兵自重’的罪名。”
他走到窗邊,望著遠處的海麵,眼神逐漸變得堅定:“但我不會讓他得逞。南洋的根基已穩,將士們信任我,百姓們支持我,通商路線也已打通,就算他派再多的人來,我也能守住這裏。”
蕭如薰轉身對趙忠說:“傳我命令,加強巴達維亞、馬六甲的防禦,增派探子去京城,密切關注魏忠賢的動向;讓陳麟加緊訓練士兵,尤其是水師,務必在三個月內,將新造的五艘戰船編入艦隊;還有,讓張萬邦加快與暹羅、蘇門答臘部落的通商談判,越多的人支持咱們,咱們的底氣就越足。”
趙忠領命而去,城堡大廳再次恢複了安靜。蕭如薰走到案幾旁,拿起那張南洋輿圖,指尖在巴達維亞的位置輕輕摩挲。他知道,一場新的風暴即將來臨,這場風暴,或許比對付荷蘭人、葡萄牙人更凶險,但他不會退縮——他守護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兵權,更是大明的南洋海疆,是無數百姓的希望。
幾日後,張萬邦從馬六甲回來,帶來了好消息——與暹羅的長期通商合約已簽訂,暹羅每年將向大明提供五十萬石稻米,換取二十萬匹絲綢、十萬件瓷器和五千件鐵器;蘇門答臘的五個部落也已正式歸附,派出了三千青壯加入明軍聯防隊,還獻上了當地的特產——胡椒和檀香木。
蕭如薰看著合約和貢品清單,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知道,這些都是他對抗京城暗流的資本,隻要南洋的局勢穩定,隻要百姓們能安居樂業,就算魏忠賢再怎麽折騰,也動搖不了他在南洋的根基。
這天傍晚,蕭如薰獨自一人來到巴達維亞的碼頭。夕陽將海麵染成金紅色,漁民們劃著小船歸來,船上裝滿了新鮮的海魚;華商們忙著清點貨物,準備將絲綢、瓷器裝上前往暹羅的商船;明軍士兵們在碼頭巡邏,眼神警惕卻充滿自信。
蕭如薰望著這繁榮祥和的景象,心中暗暗發誓:無論京城的暗流多麽洶湧,無論未來的挑戰多麽艱巨,他都會拚盡全力,守護好這片海疆,讓大明的旗幟,永遠飄揚在南洋的每一片海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