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初入平安堂

字數:4595   加入書籤

A+A-


    周家溝聽村名就是一個山溝小村,頂多三四十戶人家。
    他隨著其他幾人從楊家莊一路向東,隻要是鄉道和村裏的主道,就有煤渣路,兩側栽種細柳,剛下過雨,格外清新。
    越往東,路上車馬越多。
    進入白窯村,已經是周記產業的核心地帶,所見極為震驚。
    路兩側的黃土丘陵間,大大小小的窯高低坐落,有磚窯、有瓷窯。
    靠著鄉道,有幾排整齊的紅磚房圍成的大院,院外有柵欄。
    磚房之間矗立著高塔和煙囪,聽周懷祺說,有的是倉房,有的是工具廠。這些紅磚房在灰白的土坯民房之間,格外醒目。
    過了白窯村的山坳和河堤,踏上白窯橋。
    寬約百步的泗河,自青龍山間下來,由南向北而去,河灘裏有不少工人在采沙。
    當下剛過雨季,水勢挺大。河中有貨船來往。
    從大峪溝過來的運煤船,運礦船,停泊在河對岸的周家溝碼頭,碼頭有工人推著板車卸貨。
    也有從周家溝起運的貨船,一路順流向北,發往縣城。
    遠眺過去,周家溝的山坳間,到處是靠山窯,遠處後山裏,有大大小小的煙囪隱約可見。
    緊挨著村子往北走,幾處荒坡山坳間,有許多工人正在修蓋房舍,就是一個大工地。
    各種廠坊的工人、板車、貨船、巡邏的社兵交往如織。
    這哪裏是一個小山溝,已經快是一個小鎮。
    相比之下,自己溫縣的陳家溝,才是靜謐雞鳴、男耕女織的山溝小村。
    進了村子,穿過民居,走到一棵大柳樹下,進入平安院。
    周懷祺與陳世俊介紹道:“我大伯生前修了這兩個大院,一個小院。本想給二子一女一人一個。現在平安堂、保安堂占了大院,迎福院有年叔和禹叔在住。你見過的。”
    陳世俊點了點頭,心道這周懷民是個講義氣的人。
    平安堂是一個二進大院,分前院、後院。前院和後院之間並沒有門和隔牆,而是一個院子。
    進門是照壁,前院是倒坐房,聽周懷祺介紹是一個食堂,在平安堂這裏辦公都可免費吃飯。
    院裏種著一棵柿子樹,下麵是一個石桌和幾個木凳。
    正房是靠山窯,挖的三間,左右還有耳房,也是窯房。
    西廂房、東廂房各有磚房三間。
    整個院子樸素、幹淨,也沒什麽特別的。
    要說真有特別的,就是這裏的窗戶,都是安裝的玻璃。
    他首次見琉璃如此奢侈感到震驚,但現在也明白了,這玻璃在周記產業裏並非是特別貴重之物。
    進入平安堂,和在嵩山玉女峰聚義堂,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
    屋內格局分左右,左邊是會議區、右邊是辦公區。
    正如李莽所說,會議區就是兩張普通的木桌拚成,眾人隨便找位置坐,正首位置啥都沒有,沒有條案,也沒有八仙桌,就是一麵牆。
    牆上掛著一塊黑漆木板,兩邊張貼確實有地圖。
    辦公區就是三排桌子,放有筆墨紙硯。最裏麵是一排木櫃。
    因為窗戶都安裝了玻璃,室內還是比較亮堂,屋裏裝了煤爐,挺暖和,這在玉女峰上是想都不敢想的。
    各自落座,周懷民一一為他介紹了一下。
    “這是咱文教堂的陳知事,陳世俊。”
    “世俊,給你介紹一下咱們保民社的各位要員,這是度支堂年叔,報社陳應魁,農會總務黃必昌,保民營總務張國棟、操練周懷慶、軍需周昌鶴,格物堂蘇紹喜,保戶堂付惟賢,農事堂黃必功,商務堂周懷祺,雜貨堂李升。”
    “保安堂禹允貞今日有事,來不了,這是大夫韓雲英代為議事。”
    陳世俊一一見禮,心中感歎萬分。
    這群人和玉女峰上那群武人,真是格外不同。
    這幾日在楊家莊,和楊老爺、熟識的王老爺交談,他們言語中對李際遇、杜二等人甚為鄙夷,稱之山大王。
    而這保民社眾人,各自負責有產業,涵蓋兵、農、工、商、醫、文,管著本縣大大小小的廠坊、工人和雜貨店。
    怪不得周懷民能隨手拿出一千條棉被,養活起幾百名社兵,鋪路架橋,造武器,造炮。
    想想自己曾經在玉女峰上的日子,要麽吃飯烤肉,要麽切磋武藝,要麽下山打糧,為部眾分糧。也確實是山大王。
    而這群人組織嚴密,一環扣一環。
    自己雖無功名,但自小能寫會算,精通醫道,在商務堂裏卻聽的雲來霧去。
    要說自己一個新來之人,本該防備一些,但這幾日,周懷祺陪著自己一一講解,真沒把自己當外人啊。
    這幾日他在楊家莊辦公,最大的感受是,周懷民此人的聲望極高。
    自己之前確實對他有誤解,因為即使他作假,楊家莊那麽多和他接觸的人是做不了假的。
    無論是士紳、廠長、社兵、女工、男工,隻要提到周會長,都是發自內心的佩服和信任。
    也見到有一些工人到楊家莊鬧事,主要是針對做工期間的一些獎罰、克扣工錢有意見,來商務堂告廠長的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人人都毫無疑問的承認一點,沒有周會長,他們過不上現在的好日子。
    周懷民道:“現在我縣廠坊急缺賬房、識字工人,工錢漲了又漲,就是招不到人。所以文教堂要趕快轉起來,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教化村民。”
    年邦弼摸了摸胡須,疑道:“開封一帶春夏特旱,鬥米千錢,現在又鬧了澇災,最近半個月不是來了許多那邊的災民?也沒能寫會算的?”
    李升道:“年叔,貧苦百姓本就為了吃口飯掙紮,稍微受災,就要破產。平時哪裏有餘錢入私塾,上學堂?我也是正月到這裏跟著民哥學的。”
    “我也是,我們保安堂也讓不少人能寫會算了。”韓雲英插話道。
    張國棟點頭:“允貞這一點做的很好。咱們也不能等,我看當務之急,就是識字、算數,入門都挺簡單,隻教工人,選出善學之人,再擇優轉為先生,教授孩童。”
    周懷民笑道:“國棟此言,正合我意。人不學不知道自己有多厲害,咱們就是要擇優,會有算學天才的。”
    周懷祺疑惑道:“但廠坊工人平日還要做工,什麽時辰教,如何教呢?”
    陳世俊講道:“我這幾日在懷祺陪同下,對咱們整體有個了解,咱們廠坊基本分布在楊家莊、周家溝附近,可在這兩個村設工人學堂,午時有一個時辰休息,可至學堂。”
    “這個主意不錯。”眾人點頭稱讚。
    韓雲英道:“兩個學堂,租兩間民房,頂多也就夠八十人,是不是太少?”
    周懷民拍板道:“不少了!凡事不要追求盡善盡美,先做起來!選各廠優秀工人,克難英烈家屬,優先進入學堂!學堂之事就這麽定,世俊自己安排瑣事。”
    陳應魁見陳世俊的事已了,再道:“我說一說最近記實們搜集到村民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村民想蓋磚房,昨日一場雨,不少人家的土坯牆漏水。”
    韓雲英補充道:“沒錯,床被都濕了,這幾天一直陰天,不好晾曬,前來保安堂看病的村民多了許多,大多是傷寒。”
    周昌鶴突然叮囑韓雲英:“忘了和你們說,凡是克難家屬前來看病,掛賬即可,到時和我結算。”
    周懷民問周懷祺:“現在建築廠的工人招滿了沒有?”
    喜歡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請大家收藏:()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