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墟痕地穴豬人種族情況說明

字數:11652   加入書籤

A+A-


    一、發展曆史:迷霧與洞穴中的野蠻演化
    歸墟痕地穴豬人是這片被永恒迷霧籠罩的土地上最古老的原生種族之一,其演化軌跡深深烙印著歸墟痕獨特的生態印記。作為與歸墟痕共生的族群,他們的先祖本是適應地表生活的中型哺乳生物,卻在歸墟痕被厚重迷霧徹底吞噬的漫長過程中,為求生存被迫遷入幽暗的地底洞穴,開啟了與黑暗、潮濕、腐臭為伴的演化之路。
    在洞穴環境的嚴苛篩選下,豬人的生理結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體表演化出厚實如氈的粗硬黑毛每根毛發直徑約0.3毫米,根部密布皮脂腺,可分泌抗寒防潮的油脂),足以抵禦洞穴內常年10c左右的低溫與岩壁的摩擦;口鼻前凸,嘴角獠牙從最初的角質突起逐漸硬化、加長,最終形成1530厘米的鋒利武器外層覆蓋琺琅質,硬度接近鋼鐵),既能挖掘洞穴通道,也能撕裂獵物皮肉;鼻腔內褶皺增多,黏膜增厚,可過濾洞穴中彌漫的腐菌孢子與硫磺氣體,使其在常人難以忍受的惡臭環境中自由呼吸。
    與外界文明的接觸是豬人演化的另一重要轉折點。當外界商隊以攜帶香料、茶葉的遠方行商為主)首次踏入歸墟痕,這些外來者攜帶的“光亮之物”金屬器皿)、“芳香之物”茶葉、香料)與“堅韌之物”布料、繩索),徹底喚醒了豬人對“異質資源”的原始渴望。最初的接觸充滿血腥——商隊的鐵器與弩箭讓豬人付出慘痛代價,但他們也通過掠奪獲得了第一批“外界戰利品”。茶葉的苦澀與興奮感、鐵器的堅硬與鋒利,讓豬人逐漸形成“劫掠即生存”的族群共識,活動範圍從封閉洞穴擴展至商隊必經的迷霧小徑,從“穴居覓食者”徹底轉變為“商道掠食者”。
    如今的地穴豬人,仍保留著原始的生存本能:對光亮既好奇又警惕篝火會讓他們暫時退縮,卻會吸引他們在暗處窺視),對茶葉有近乎成癮的依賴茶堿能緩解洞穴生活導致的關節僵硬與精神萎靡),對鐵器則視若珍寶即使無法理解其原理,也會將其鑲嵌在木棍或自身皮毛上作為“力量象征”)。
    二、人口數量與勢力分布:洞穴網絡中的部落星群
    地穴豬人從未形成統一的族群政權,而是以血緣與領地為紐帶,散落在歸墟痕縱橫交錯的洞穴網絡中,形成數十個獨立部落。每個部落的規模嚴格受製於棲息地的資源承載力——洞穴空間、獵物密度、水源穩定性,以及與其他種族的衝突烈度,共同決定了種群數量的上限。
    總規模與結構:全歸墟痕地穴豬人總量約隻,其中成年雄性壯丁)約4000隻,成年雌性約4500隻,幼崽約2500隻。成年個體的性別比例略偏雌性,這與雄性在劫掠與領地衝突中的高死亡率直接相關雄性年均死亡率約20,雌性約8)。幼崽存活率約60,主要夭折原因包括洞穴疫病、食物短缺與部落內部的淘汰機製。
    核心部落與領地特征:
    1. 黑毛嶺部落:歸墟痕最具威懾力的豬人部落,棲息於黑毛嶺主峰下的“千骨洞”——一座縱深近千米的多層溶洞,底層連通地下暗河,中層為成年豬人棲息區,頂層最接近地表)是幼崽哺育與食物儲存地。部落規模約190隻,成年雄性平均肩高1.4米,皮毛呈深黑色含高濃度黑色素,可抵禦洞穴內微弱的輻射)。其領地西至迷霧淺灘,東至白骨隘口,控製著歸墟痕最繁忙的“茶香小徑”,每月平均發動57次劫掠,目標多為攜帶茶葉的商隊。部落標誌性景觀是洞口的“戰利品牆”——鑲嵌著數百片從商隊掠奪的金屬碎片、布料殘片與斷裂的武器,既是威懾外敵的象征,也是部落榮耀的記錄。
    2. 九龍潭部落:依托九龍潭峽穀的喀斯特溶洞群而居,由7個小型子洞穴組成彼此通過地下暗河連通),部落規模約130隻。因臨近水源,該部落豬人演化出略優於同類的水性:趾間有半透明蹼膜展開後可增加20劃水麵積),鼻腔可自主閉合潛水時防止嗆水),能在潭水中潛伏12分鍾。他們擅長利用溪流設伏,常將身體半浸在水中,隻露出鼻孔與眼睛,待商隊靠近時突然衝出,用獠牙拖拽目標入水。部落有獨特的“獠牙獻祭”習俗——每隻豬人成年時需在潭邊岩石上磨利獠牙,並用自己的鮮血塗抹岩石,形成暗紅色的“血紋石”,目前峽穀兩側已布滿近300塊這樣的岩石。
    3. 石縫部落:棲息於歸墟痕東部“一線天”的狹窄石縫中,部落規模僅85隻,是最小的豬人部落。因領地內洞穴空間逼仄最寬處僅容3隻豬人並行),該部落豬人體型略小成年雄性肩高約1.2米),但肌肉密度更高同體型下力量比黑毛嶺部落強15),且擅長在狹窄空間內輾轉騰挪。由於領地貧瘠,他們常冒險深入歸墟痕核心區,與影爪狼人爭奪獵物,甚至敢襲擊小型探險隊。部落的生存智慧體現在對“聲音”的極致利用——他們能通過石縫的回聲判斷遠處的動靜,甚至能分辨商隊與狼人的腳步聲差異。
    4. 散居孤豬:約600隻被部落驅逐的個體多為挑戰首領失敗的雄性、體弱的雌性或殘疾的幼崽),散布在各部落領地邊緣的廢棄洞穴與岩石縫隙中。他們極少參與大規模劫掠,多以撿拾商隊遺棄的物資如破損的茶箱、掉落的食物)、捕食小型生物洞穴蜥蜴、昆蟲)為生,甚至會跟隨大型部落的劫掠隊伍,撿拾戰鬥後的殘羹冷炙。部分孤豬會與盲眼穴鼠形成更緊密的共生關係用食物殘渣換取穴鼠的預警),在極端環境中展現出驚人的生存韌性。
    三、伴生種族:洞穴生態的共生網絡
    在地穴豬人漫長的洞穴生活中,演化出與多種生物的深度共生關係。這些“伴生種族”並非被豬人馴化,而是在自然選擇中形成了相互依賴的生存模式,共同構成歸墟痕洞穴生態的獨特圖景。
    1. 盲眼穴鼠體型如成年家鼠,通體雪白,無眼,聽覺係統極度發達):
    共生機製:穴鼠以豬人洞穴中的食物殘渣獵物骨渣、未消化的植物纖維、茶葉碎屑)為食,其種群數量與豬人部落規模成正比每隻豬人對應35隻穴鼠)。作為回報,穴鼠能通過聽覺捕捉50米內的細微震動如其他種族的腳步聲、岩石鬆動的摩擦聲),危險來臨時會發出高頻尖叫頻率約8000赫茲,人類難以察覺,但豬人能通過下頜骨感知)。例如,當影爪狼人靠近洞穴時,穴鼠會先於豬人察覺,發出“急促短鳴”每秒34次),豬人則會迅速堵死洞穴入口,用石塊與獠牙組成防線。
    生態位互動:穴鼠夜間會聚集在豬人臥眠區附近,借豬人身體的熱量抵禦洞穴低溫;而豬人會刻意保留部分食物殘渣如獵物的軟骨、嚼碎的茶葉),放在穴鼠常出沒的石縫旁,確保其種群穩定。在部落遷移時,豬人甚至會用嘴含住幾隻穴鼠,將其帶到新洞穴——這種看似粗暴的行為,實則是維持共生關係的本能。
    2. 腐菌甲蟲甲殼類生物,體長35厘米,外殼呈青銅色,背部分泌含硫的腐蝕性粘液):
    共生價值:甲蟲以豬人排泄物、死亡同類的屍體為食,其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含硫氣體硫化氫與甲硫醇的混合物)能增強豬人對歸墟痕“墟霧”毒素的抗性豬人吸入後,血液中會生成微量硫化物,中和霧中的酸性成分)。此外,甲蟲分泌的粘液ph值約2.0,含強酸)可分解岩石表層,豬人會用樹枝驅趕甲蟲至特定區域,輔助挖掘新的洞穴通道或擴大棲息空間。
    風險與控製:甲蟲過度繁殖會導致洞穴岩壁被腐蝕,引發坍塌——因此每個部落都有專門的“甲蟲控製者”多為經驗豐富的老年雌性),她們會用石塊碾壓過量的甲蟲,或將其引入廢棄洞穴。甲蟲在受到擠壓時,外殼會發出綠色熒光持續約10分鍾),豬人常收集這種“熒光甲蟲”作為夜間劫掠的照明工具用藤蔓將其捆在木棍頂端)。
    3. 血根藤寄生在洞穴岩壁上的藤蔓植物,根係呈血紅色,葉片薄如蟬翼,能吸收“墟霧”中的能量):
    共生紐帶:血根藤的根係需深入豬人長期臥眠的岩石縫隙,吸收豬人皮膚分泌的特殊油脂含角鯊烯與蛋白質)才能存活;而藤蔓葉片在黑暗中釋放的揮發性物質類似苯乙醇),能鎮靜豬人的神經,減少其因洞穴幽閉產生的焦慮與躁動豬人吸入後,心率會下降1015,睡眠質量顯著提升)。
    文化象征:血根藤每數年開花一次花期僅12小時,花瓣呈半透明的白色),豬人視其為“部落生命力”的象征。首領加冕時,必須由雌性豬人用新鮮花瓣編織花環,戴在首領頭上——盡管花瓣很快會枯萎,但這一儀式被認為能“傳遞藤蔓的韌性”。部落中若有幼崽出生,雌性會將血根藤的嫩葉嚼碎,混合乳汁喂給幼崽,相信能增強其生命力。
    四、友好種群與敵對派係:歸墟痕的生存博弈
    地穴豬人的掠奪性習性使其樹敵眾多,但在歸墟痕殘酷的生態競爭中,仍與少數種族形成脆弱的利益同盟;更多種族則是其世代仇敵,衝突貫穿了雙方的生存史。
    一)友好種群利益交換型合作)
    1. 石鱗蜥人半人半蜥的原生種族,體長1.21.5米,身披灰色鱗片,前肢為爪,後肢為足,視力極差但嗅覺靈敏,擅長挖掘):
    合作基礎:蜥人缺乏直接戰鬥能力鱗片雖能防禦輕度攻擊,但無法抵擋豬人的獠牙),但挖掘速度是豬人的5倍,能在數小時內開辟通往商隊必經之路的隱蔽隧道;豬人則為蜥人提供“安全庇護”允許其在豬人洞穴附近棲息,抵禦狼人襲擊),並將劫掠所得的10茶葉分給蜥人蜥人用茶葉與其他種族交換鹽巴與發光礦石)。
    互動細節:雙方在“灰石坪”兩族領地交界處)進行定期交易,交易時保持10米距離——蜥人將繪製的“商隊路線圖”用唾液混合礦石粉末繪製在樹皮上)放在石台上,後退至安全距離;豬人則放下茶葉與獵物鮮肉,同樣後退,待確認對方無惡意後再取回物品。這種充滿警惕的交易模式已延續數代,極少出現背叛雙方都清楚,失去對方的支持將難以在歸墟痕生存)。
    2. 枯木精由洞穴中千年枯木演化的靈體,無固定形態,常態為扭曲的樹枝狀,可偽裝成枯木):
    共生邏輯:枯木精依賴豬人尿液中的氮元素維持形態穩定缺乏氮元素時會逐漸消散);作為回報,枯木精能操控周圍的枯枝落葉,為豬人設置“偽裝陷阱”——例如,在商隊必經的狹窄路段,用藤蔓將枯枝編織成與地麵平齊的“假地麵”,下方挖掘3米深的深坑,坑底鋪滿尖銳石塊。
    合作場景:豬人劫掠前會用特定的“敲擊暗號”連續敲擊岩石三次,間隔兩秒)通知枯木精,枯木精則會在1小時內完成陷阱布置。陷阱觸發後商隊墜入),豬人負責擊殺護衛,枯木精則收取“報酬”——豬人需將部分獵物的血液灑在枯木精的“本體”洞穴深處的千年枯木)上,滋養其靈體。
    二)敵對派係生存資源的直接爭奪)
    1. 影爪狼人歸墟痕另一種凶猛的原生種族,體長22.5米,形似巨狼,皮毛呈灰黑色,爪牙鋒利,群體捕獵,耐力極強):
    衝突根源:狼人與豬人是歸墟痕食物鏈的同級競爭者,兩者獵物高度重疊均以歸墟痕的“迷霧鹿”“岩羊”為主要食物),且對洞穴資源幹燥的棲息空間、靠近水源的領地)需求衝突。狼人速度快奔跑時速可達40公裏),擅長迂回包抄;豬人力量強單次衝擊可撞斷狼人肋骨),適合正麵硬拚,雙方的戰鬥往往是“速度與力量”的極致對抗。
    戰術差異:狼人會利用地形設置包圍圈,派出23隻成員佯攻,引誘豬人追擊,主力則從側翼突襲;豬人則會結成“豬牆”數隻豬人肩並肩,用身體與獠牙組成防線),緩慢推進擠壓狼人的活動空間。在黑毛嶺與狼人領地交界處的“血石灘”,常年散落著雙方的骸骨狼人的利爪與豬人的獠牙交錯鑲嵌在岩石中),成為歸墟痕最危險的區域之一。
    2. 商隊護衛外來人類群體,多為雇傭的武夫,裝備長刀、弩箭與盾牌,訓練有素,紀律嚴明):
    對抗本質:商隊是豬人最重要的“資源來源”茶葉、鐵器、食物),而護衛的職責是保護商隊安全,雙方的衝突是“掠奪與防禦”的直接碰撞。護衛熟悉豬人的習性——知道他們畏懼強光會攜帶多支火把與信號箭),行動笨拙會故意在開闊地帶列陣,避免被豬人利用狹窄地形),且缺乏協作會分散火力,優先射殺落單的豬人)。
    豬人的應對:豬人會避開護衛的正麵防線,選擇在清晨或黃昏霧氣最濃時)發動突襲;會破壞商隊的水源用屍體或糞便汙染溪流),迫使護衛離開防線尋找水源;甚至會驅趕洞穴中的盲眼穴鼠製造混亂),趁機搶奪落單的茶車。雙方的傷亡比約為31每死亡3隻豬人,護衛死亡1人),但豬人的高繁殖率使其能持續發動劫掠。
    3. 古墟石靈歸墟痕核心區的守護生物,由千年岩石與“墟霧”能量聚合而成,身高35米,通體覆蓋晶石,無自主意識,僅對“破壞洞穴平衡”的行為做出反應):
    絕對威懾:石靈是豬人唯一不敢反抗的存在——其拳頭的衝擊力可達5噸,能輕易擊碎豬人的頭骨與獠牙;體表覆蓋的晶石能反彈物理攻擊豬人的獠牙撞擊後會斷裂)。石靈對“劇烈震動”如豬人挖掘洞穴、掀翻茶車)與“化學汙染”如腐菌甲蟲的粘液泄漏)極為敏感,會從沉睡中蘇醒,用巨石砸擊或用晶石光束灼燒“入侵者”。
    豬人的敬畏:豬人在靠近石靈領地時會徹底噤聲連呼吸都刻意放緩),並在洞穴中劃出“靜音區”用石塊堆砌邊界,禁止任何大聲喧嘩)。若部落中有人不慎驚醒石靈,首領將當場將其擊殺用獠牙刺穿喉嚨),並將屍體拖至石靈附近“獻祭”,祈求其平息怒火。這種近乎本能的敬畏,是豬人部落中唯一“絕對服從”的規則。
    五、種族等級分層:以力量為基石的森嚴秩序
    地穴豬人社會奉行“力量至上”的法則,等級完全由個體戰鬥力決定,無關血緣與年齡。每個等級都有明確的職責與權利,且存在嚴格的“上下之別”——低等級個體必須對高等級個體表現出絕對服從如主動讓出洞穴中最幹燥的位置,將最好的食物獻給上級),否則將麵臨嚴厲懲罰。
    1. 首領1隻\部落,僅限成年雄性):
    選拔機製:現任首領死亡或被挑戰時,部落中所有成年雄性需參與“角鬥儀式”——在洞穴中央的“鬥獸坑”直徑約10米的圓形石坑)中廝殺,直至僅剩1隻存活者。首領的戰鬥力需碾壓其他個體如黑毛嶺部落首領“斷牙”能在3分鍾內咬斷3隻壯丁的脖頸),且需具備基本的“戰略判斷”如選擇劫掠目標、避開石靈領地)。
    權利與職責:首領擁有絕對的資源分配權最好的食物、最完整的茶葉、最鋒利的鐵器歸其所有);決定部落的遷移與劫掠時間;調解部落衝突通常的方式是“讓雙方打一架,勝者有理”)。首領的日常活動包括:在“石殿”洞穴中最寬敞的區域,鋪有幹燥的苔蘚與獸皮)中休息;接受其他豬人的“貢品”幼崽獻上的獵物、雌性獻上的血根藤葉);巡視領地檢查洞穴是否穩固、邊界是否有外敵入侵痕跡)。
    2. 壯丁成年雄性的主體,約占80):
    等級細分:
    上等壯丁約20):體型健壯肩高1.3米以上),獠牙鋒利,是劫掠與戰鬥的主力。他們能優先分配食物獵物的鮮肉部分),可參與首領召開的“議事會”雖無決策權,但能發出聲音),甚至能擁有12隻雌性作為“配偶”通過戰鬥贏得)。
    下等壯丁約60):體型較弱或有舊傷,負責守衛洞穴、清理糞便、照顧幼崽等“次要工作”。分配的食物多為獵物的內髒、骨湯與少量茶葉,僅在大規模衝突時才參與戰鬥,且需衝在最前方作為“炮灰”)。
    晉升途徑:上等壯丁可通過挑戰首領成功率不足5)成為新首領;下等壯丁可通過在戰鬥中表現突出如獨自擊殺1名護衛或1隻狼人)被首領提拔為上等壯丁。失敗的挑戰者會被驅逐出部落成為孤豬),或被首領當場殺死作為“立威”的手段)。
    3. 雌性豬人成年雌性的全部,約占族群的45):
    社會角色:負責生育與哺育每胎12隻幼崽,哺乳期6個月)、加工食物用獠牙撕扯獵物皮毛,將茶葉與肉混合製成“儲能食團”)、照顧伴生生物收集穴鼠糞便、控製甲蟲數量)。雌性雖不參與劫掠,但在部落中扮演“生存基石”的角色——首領若過度消耗雌性如讓其參與戰鬥),會引發全體壯丁的不滿可能導致叛亂)。
    特殊權利:雌性有權拒絕與某隻壯丁交配通過用獠牙威脅對方,甚至發起攻擊),這是部落中唯一“不依賴力量”的權利。在食物短缺時,雌性與幼崽會優先獲得食物壯丁需節食),這一規則確保了族群的延續。
    4. 幼崽02歲,無性別差異):
    成長階段:
    06個月:完全依賴雌性的乳汁生存,棲息在“育兒洞”洞穴中最溫暖的區域,鋪有穴鼠皮毛與血根藤葉),由雌性輪流看守。
    612個月:開始食用半消化的肉糜雌性嚼碎後喂食),學習用乳牙挖掘鬆軟泥土模擬捕獵),並通過打鬧鍛煉力量兩隻幼崽會互相用頭撞擊,勝者可獲得更多食物)。
    12歲:參與“實戰訓練”——由壯丁帶領,在洞穴附近捕捉小型蜥蜴,學習用獠牙攻擊;通過“石縫試煉”獨自穿過狹窄的石縫,考驗靈活性)後,被視為“成年預備役”。
    淘汰機製:若幼崽在1歲時仍無法獨立行走,或2歲時未通過“石縫試煉”,會被首領用獠牙挑出洞穴任其自生自滅)。這種殘酷的淘汰確保了部落的整體戰鬥力,也讓存活的幼崽從小就明白“力量即生存”的法則。
    六、種族天賦與技能:黑暗中的生存利器
    地穴豬人在漫長的洞穴生活中,演化出一係列適應極端環境的生理與行為特征,這些“天賦”使其能在歸墟痕的幽暗角落占據一席之地,也成為其掠奪的資本。
    1. 核心生理天賦:
    蠻力衝擊:肌肉纖維密度是人類的3倍肌纖維橫截麵積更大),單次肩撞的衝擊力可達1.2噸——足以撞斷直徑30厘米的樹幹、掀翻載重500公斤的茶車,或讓穿著皮甲的人類護衛胸骨骨折。在“狂怒狀態”見下文技能)下,肌肉爆發力可提升50,衝擊力增至1.8噸。
    夜視能力:視網膜中視杆細胞的密度是人類的8倍,且含有特殊的“視紫質”對微弱光線的敏感度是人類的10倍),能在照度僅0.1勒克斯的環境中視物相當於月光下的能見度)。在完全黑暗的洞穴中,豬人可通過獵物的體溫輻射紅外感知)定位目標,準確率達80。
    抗毒與耐腐:長期接觸洞穴中的腐菌與“墟霧”,使其血液中產生特殊抗體,對神經毒素如部分洞穴昆蟲的毒液)有30的抗性;皮膚表麵的油脂能抵禦強酸腐蝕如腐菌甲蟲的粘液),接觸後僅會輕微紅腫,24小時內可自愈。
    2. 標誌性行為技能:
    群體狂怒:當看到同類受傷或死亡時,豬人的腎上腺素會急劇分泌,進入持續3分鍾的狂怒狀態——瞳孔放大,呼吸急促,攻擊頻率提升30從每秒1次撞擊增至1.3次),但防禦意識下降不再主動躲避攻擊)。這種狀態下的豬人會無視傷痛,即使被長刀刺穿腹部,仍會用獠牙發動最後一擊。
    獠牙鎖喉:成年壯丁的必殺技——通過快速低頭頸部肌肉瞬間發力),用鋒利的獠牙刺穿目標頸部的動脈或氣管。這一技能對無甲目標的成功率達60,但對穿著金屬鎧甲的護衛效果較差僅能造成皮肉傷)。首領級豬人甚至能精準控製獠牙深度,將獵物“拖行”而不立即殺死用於折磨或炫耀)。
    洞穴記憶:豬人對棲息的洞穴結構有驚人的記憶力,能記住每一條石縫、每一處轉彎、每一個陷阱的位置,即使在完全黑暗中也不會迷路。他們能通過岩壁的濕度、氣味差異判斷方向,甚至能預測某些區域的岩石是否鬆動避免在戰鬥中踩塌地麵)。
    3. 明顯短板與弱點:
    行動笨拙:髖關節結構限製了轉身速度轉身90度需1.5秒,人類僅需0.5秒),且不擅長跳躍最大跳高遠低於人類),易被敏捷的對手如商隊中的輕裝斥候)繞後攻擊。
    智力低下:無法理解複雜戰術如“聲東擊西”“圍點打援”),戰鬥時僅憑本能衝鋒,常被商隊利用地形誘殺如引誘至陷阱坑或懸崖邊)。
    光線敏感:突然暴露在強光下如火把、信號箭的光芒),視網膜會暫時充血,導致510秒的失明——這是護衛對抗豬人的核心戰術用強光照射後,立即用長刀砍擊)。
    七、種族產出與資源:掠奪與共生的混合產物
    地穴豬人無主動生產能力,其“資源”要麽來自對商隊的劫掠,要麽來自與伴生種族的共生關係。這些資源既是其生存的基礎,也是外界探險者覬覦的對象盡管獲取過程極度危險)。
    1. 劫掠物資的利用:
    茶葉:豬人最珍視的資源,被認為是“力量的源泉”。他們會將茶葉與獵物的肉、血液混合,煮成粘稠的“能量湯”味道腥臭,但能快速補充熱量);優質的阿薩姆紅茶會被首領獨占,僅在“角鬥儀式”或大規模劫掠前飲用認為能提升戰鬥力)。茶葉的儲存方式極為粗糙——用破損的布料包裹,藏在洞穴頂部的石縫中避免被穴鼠偷吃),保質期約3個月超過後會發黴,但豬人仍會食用)。
    鐵器:豬人無法鍛造鐵器,但會將劫掠的長刀、箭頭改造成“武器”——將刀柄拆下,用藤蔓將刀片捆在木棍上製成“長矛”;將箭頭鑲嵌在獠牙縫隙中,增加撕咬的殺傷力。部分豬人會將鐵板綁在胸前用藤蔓固定)作為簡易鎧甲,盡管會嚴重影響行動速度降低約20),但能抵禦輕度砍擊。
    布料與繩索:布料多被撕成碎片,鋪在洞穴地麵作為“軟床”尤其是幼崽與雌性的棲息區);色彩鮮豔的布料如商隊的絲綢)會被雌性係在幼崽脖子上,用於區分不同母親的後代避免哺育時混淆)。繩索則被用於捆綁獵物、固定茶車劫掠後拖拽時使用)。
    2. 伴生種族的產物:
    盲眼穴鼠的皮毛:質地柔軟,保溫性強導熱係數僅為獸皮的1\2),外界探險者若能收集到完整的穴鼠皮毛需趁其熟睡時捕捉),可製作“防霧手套”抵禦墟霧的輕微腐蝕)。豬人會用穴鼠皮毛鋪在幼崽的臥眠區,但從不主動獵殺穴鼠維持共生關係)。
    腐菌甲蟲的粘液:經稀釋與洞穴水按15混合)後,可作為“臨時粘合劑”——用於修補斷裂的武器柄、粘合岩石縫隙防止洞穴漏水),但有效期僅3天之後會硬化脫落)。石鱗蜥人常向豬人換取這種粘液,用於加固他們的挖掘工具。
    血根藤的根係:曬幹後研磨成粉,與溫水混合飲用可緩解肌肉酸痛豬人劫掠後常飲用)。外界的草藥師認為其有“活血通絡”的功效,願意用高價收購10克粉末可換1把長刀)。豬人僅在血根藤過度繁殖時才會采集根係避免其堵塞洞穴通道)。
    3. 自身附屬物的價值:
    獠牙:成年豬人獠牙的硬度達5.5莫氏硬度),僅次於鋼鐵,且富含鈣元素,不易生鏽。外界的鐵匠可將其鍛造成匕首刀刃鋒利,適合切割皮革與肉類),一隻完整的首領獠牙長度超30厘米)在黑市可售價100金幣相當於10名護衛的月薪)。
    皮毛:厚實的黑毛可製作“防霧披風”抵禦歸墟痕的潮濕與腐蝕),但因氣味濃烈含硫化合物),僅少數探險者願意使用。雌性豬人的皮毛更柔軟,常被用於製作墊子鋪在馬鞍或睡袋上)。
    八、總結:歸墟痕的“野蠻共生體”
    歸墟痕地穴豬人是這片神秘土地上最鮮活的“野蠻符號”——他們沒有文字,卻通過洞穴壁畫記錄著劫掠的榮耀;沒有法律,卻以力量維係著部落的秩序;沒有工具製造能力,卻通過掠奪與共生獲取生存資源。他們是商隊的噩夢,是狼人的死敵,卻也是歸墟痕生態平衡的重要一環控製著穴鼠與甲蟲的過度繁殖)。
    這個種族的生存邏輯簡單而殘酷:力量即正義,掠奪即生存,共生即智慧。他們的存在,既是歸墟痕幽暗環境的產物,也是生命在極端條件下頑強延續的證明——在永恒的迷霧與洞穴中,用獠牙與皮毛書寫著屬於自己的野蠻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