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字數:21325 加入書籤
卻說曹操興師西征,其“王師之氣”浩浩蕩蕩,旌旗蔽日。大軍分作三隊:夏侯淵、張合統領的先鋒部隊,如同“開山利斧”,銳不可當;曹操親率典韋、許褚等一眾“虎衛猛將”與諸多謀士居中調度,其“中軍之威”穩如泰山;後隊則由曹仁、夏侯惇督領,押運著關乎大軍“命脈之氣”的糧草輜重,緩緩而進。
漢中方麵,張魯早已通過潛伏的“太平道眼線”探知曹軍西來,那股“泰山壓頂之勢”令他寢食難安。他急忙與其弟張衛,以及帳下僅存的幾位“智謀之士”商議退敵之策。
張衛為人尚有幾分“勇武之氣”,他進言道:“兄長,漢中之地,最為險要之處,無過於陽平關。此關背靠天蕩山,前臨漢水,‘地脈險固之氣’充盈。我等可在關隘左右兩側,依托山勢林木,構建十餘個互為犄角的堅固寨柵,層層布防,以‘陣法之變’迎擊曹軍。兄長則坐鎮漢寧,廣積糧草,調撥‘民夫之氣’,源源不斷地為我等供應軍需,如此內外呼應,或可抵擋曹軍的‘鋒銳之氣’。”
張魯本就“心無主見”,聞聽此言,覺得尚有幾分道理,便依其計,派遣麾下大將楊昂、楊任二人,輔助張衛,即日起程,統兵前往陽平關布防。三將領命,點起兵馬,日夜兼程,趕到陽平關,依據地形,迅速搭建寨柵,布置“迷魂陣”、“落石陣”等防禦工事,城頭之上,“守禦道符”遍插,一股“陰森詭譎之守禦道氣”開始彌漫。
曹軍先鋒夏侯淵、張合部,行軍神速,很快便抵達陽平關附近。探馬回報,陽平關守備森嚴,漢中軍已在關前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體係,其“陣法之氣”與“地脈相連”,不易強攻。夏侯淵、張合不敢大意,下令大軍在距離陽平關一十五裏之處安營紮寨,先穩住陣腳,再圖進取。
是夜,曹軍將士因連日急行軍,早已“人困馬乏,精氣神衰”,便各自早早歇息,營寨之中,除了巡邏哨兵的“警惕之氣”外,一片寂靜。然而,就在三更時分,萬籟俱寂之際,曹軍大營之後,突然火光衝天,喊殺聲震天動地!原來是漢中大將楊昂、楊任二人,見曹軍遠來疲憊,又探知其營寨布防尚未完善,便各自率領一支“精銳道兵”,口中默念“隱匿符咒”,悄然繞到曹軍營後,發動了猛烈的夜襲!
這些“道兵”平日裏修煉“太平道術”,行動迅捷,悍不畏死,其攻擊之中,往往夾雜著一些“惑人心智的邪術”,令人防不勝防。夏侯淵、張合在睡夢中被驚醒,急忙披掛上馬,組織抵抗。然而,四周火光熊熊,濃煙滾滾,漢中兵馬如同潮水般從四麵八方湧入,其“突襲之氣”勢不可擋。曹軍倉促應戰,陣型大亂,又兼將士疲憊,“戰意不堅”,很快便抵擋不住,死傷慘重,大敗而逃,一直退到中軍曹操大營之前,才算穩住陣腳。
曹操見二將如此狼狽,損兵折將,心中大怒,厲聲斥道:“夏侯元讓應為夏侯淵字妙才),張儁乂!汝二人領兵征戰多年,皆是‘百戰宿將’,難道不知‘兵法有雲,遠來之師,人困馬乏,必防劫寨’的道理?為何不事先做好準備,加強戒備,竟被敵軍如此輕易得手!此乃‘軍中大忌’,罪無可恕!”當即便要下令將二人斬首,以正軍法,重振“軍威之氣”。
幸得帳下許褚、徐晃等一眾將領紛紛跪地求情,言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二將皆是“國家棟梁之才”,一時疏忽,罪不至死,懇請丞相念其往日“汗馬功勞”,從輕發落。曹操怒氣稍息,這才免了二人死罪,但亦是重責了軍棍,以儆效尤。
次日,曹操心有不甘,決定親自率領中軍精銳為前隊,前往陽平關一探究竟。及至近前,隻見山勢險惡,峰巒疊嶂,林木叢雜,遮天蔽日,根本不知路徑深淺。曹操擔心漢中軍在此處設有“埋伏陣法”,或是利用“山林瘴氣”傷人,不敢貿然深入,便下令大軍暫且後退,返回營寨。
他對心腹猛將許褚、徐晃二人歎道:“唉!我若早知此處地形如此險惡,‘地脈之氣’如此複雜,易守難攻,當初便不該輕易興兵前來。如今大軍已至,卻被這區區陽平關擋住去路,真是進退兩難,令人頭疼!”其“雄心壯誌”也因這“地利之險”而略受挫折。
許褚虎目圓睜,甕聲甕氣地說道:“主公休作此言!兵已至此,便沒有空手而回的道理!區區山險,豈能阻擋主公‘天威之師’?末將願為先鋒,為主公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定要踏平這陽平關!”其“虎癡之勇”不減分毫。
徐晃亦是沉聲道:“主公,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軍對陽平關守備情況尚不熟悉,不若明日由主公親自帶領少數精銳,前往關前仔細察看一番,摸清其‘虛實之氣’,再行定奪攻取之策。”
曹操聞言,覺得徐晃所言有理。次日一早,他便輕裝簡從,隻帶了許褚、徐晃二員猛將,以及數名“氣息內斂”的親衛,騎馬出營,悄悄前往陽平關,欲親自察看張衛所布下的寨柵虛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匹快馬,翻山越嶺,轉過一道山坡,前方豁然開朗,遠遠便望見了張衛軍連綿十餘裏的寨柵。隻見那些寨柵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旗幡招展,隱隱有“道家符文之光”閃爍,與周圍山林之“自然生氣”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防禦法陣”,其“堅固之意”顯而易見。
曹操揚鞭遙指,對許褚、徐晃二人說道:“你們看,這張衛小兒,倒也頗通‘陣法之道’!如此堅固的防禦體係,又有這‘地利之助’,想要強攻硬取,急切之間,恐怕是難以奏效啊!”
話音未落,隻聽背後山林之中,突然響起一聲驚天動地的呐喊,緊接著,箭如雨下,鋪天蓋地般射來!原來是楊昂、楊任二將,早已探知曹操出營,便預先在此處設下了埋伏,隻等曹操進入“伏擊圈”,便以“亂箭之陣”與“突襲之兵”將其圍困!
曹操大驚失色,暗道:“不好!中計矣!”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許褚大吼一聲,聲如霹靂,其“護主之忠勇”瞬間爆發:“主公休慌!有我許褚在此,定保主公安然無恙!徐公明,你速速護衛主公突圍,這些鼠輩,交給我來對付!”說罷,他也不顧自身安危,竟獨自一人,手提那口沉重的“虎頭寶刀”,不退反進,縱馬迎向從兩翼包抄過來的楊昂、楊任二將!
許褚之勇,冠絕三軍,其刀法大開大合,勢不可擋,每一刀劈出,都帶著一股“開山裂石之巨力”與“虎嘯山林之凶威”!楊昂、楊任二人,雖也是漢中勇將,但其“武道修為”與許褚相差甚遠,又如何能抵擋得住“虎癡”的含怒一擊?二人與許褚交手不過數合,便已感到氣血翻騰,兵器險些脫手,心中大驚,不敢戀戰,急忙撥馬敗退。其餘的漢中伏兵,見主將敗退,又被許褚那股“凶神惡煞之氣”所震懾,皆不敢上前送死,紛紛後退。
徐晃則趁此機會,緊緊護衛著曹操,奮力殺開一條血路,從山坡的另一側奔逃而去。剛奔出不遠,前麵又來了一支兵馬,旌旗招展,正是夏侯淵、張合二將。原來他們聽聞山林之中喊殺聲大作,又見箭矢亂飛,擔心主公安危,便立刻率領一支“精銳騎兵”前來接應。
兩路兵馬合在一處,夏侯淵、張合一馬當先,將追趕上來的楊昂、楊任殘部再次殺退,這才成功救得曹操返回大營。曹操驚魂稍定,回想方才凶險,亦是心有餘悸,當即下令,重賞許褚、徐晃、夏侯淵、張合四將,以表彰其“護駕有功,臨危不亂”之忠勇。
自此之後,曹操深知陽平關險峻,漢中軍又多用“奇襲詭計”,不敢再輕易冒進。雙方大軍便在陽平關內外相拒,每日隻是隔著關隘對峙,偶爾有小規模的“斥候之戰”,卻始終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正麵衝突。如此僵持了五十餘日,曹軍“糧草之氣”漸漸消耗,將士們也因“久戰無功”而“士氣低迷”。
曹操見狀,便突然下令,命大軍拔寨啟程,佯作退兵之勢。
軍師賈詡見狀,有些不解,問道:“丞相,如今敵軍虛實尚未探明,勝負未分,我軍‘氣勢’也未見明顯衰弱。丞相為何要在此刻突然下令退兵?莫非其中有詐?”
曹操撫須一笑,眼中閃過一絲“狡黠之光”,道:“文和有所不知。我觀那張衛小兒,雖然布防嚴密,但其人‘性情謹慎有餘,而應變不足’。我軍連日在此與其對峙,他每日裏必然提心吊膽,嚴加戒備,不敢有絲毫鬆懈。如此一來,其‘心神之氣’必然疲憊。我今日佯作退兵,便是要讓他以為我軍已被其‘堅守之策’所挫,知難而退。一旦他信以為真,防備之心鬆懈下來,我便可暗中分遣輕騎,精選‘驍勇之士’,攜帶‘破陣利器’,抄小路繞到陽平關之後,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前後夾擊,則陽平關必破,張衛必擒矣!”
賈詡聞言,恍然大悟,拱手讚道:“丞相神機妙算,用兵如神,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揣測也!”
於是,曹操當即密令夏侯淵、張合二人,各自分兵,挑選三千名最為精銳、且“馬快刀利”的輕騎兵,攜帶足夠三日食用的“精煉軍糧”,悄然離開大營,尋覓隱蔽的小路,繞道奇襲陽平關的後路。曹操自己則親率大軍主力,大張旗鼓地拔寨啟程,輜重車輛絡繹不絕,仿佛真的要全軍撤退一般,其“退兵之意”做得十足。
漢中將領楊昂,在關上看得分明,見曹軍營寨空虛,大隊人馬紛紛後撤,不由得大喜過望,立刻找到楊任商議,興衝衝地說道:“楊將軍,你看!曹操那老賊果然支撐不住,今日已全軍拔寨退兵了!此乃天賜良機,我等正好可以乘其‘軍心動搖,隊形不整’之際,盡起關中之兵,從後掩殺,定能大破曹軍,生擒曹操,立此不世之功!”其“貪功冒進之氣”溢於言表。
楊任為人比楊昂要持重一些,他深知曹操“詭計多端,用兵如神”,聞言眉頭緊鎖,勸道:“楊將軍不可輕舉妄動!曹操此人,向來以‘狡詐多變’著稱,此次退兵,虛實未知,焉知不是其‘誘敵之計’?我軍還是應當固守關隘,靜觀其變,待其真正退遠,再作打算不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楊昂哪裏肯聽,冷笑道:“將在謀而不在勇!如今曹軍已現‘敗退之象’,正是痛打落水狗的大好時機!楊將軍若是畏懼曹操,不敢出戰,便請在此安坐,待我楊昂自領本部兵馬前去追殺,這份‘潑天大功’,便由我一人獨享了!”
楊任苦苦勸諫,楊昂卻心意已決,根本聽不進去,當即將自己管轄的五個寨柵中的精銳兵馬盡數調集起來,隻留下少數老弱殘兵看守寨柵,便興衝衝地率領大軍,出關追擊曹操去了。
巧合的是,這一日,天公不作美,大霧彌漫,白茫茫一片,咫尺之間,對麵不相見,其“迷障之氣”籠罩天地。楊昂的追兵行至半路,因大霧阻隔,無法辨認方向,也看不清曹軍的蹤跡,隻得暫時停下腳步,就地紮營,等待大霧散去。
卻說夏侯淵率領的那支奇襲輕騎,在向導的帶領下,抄小路繞過了陽平關的正麵防禦,正欲向關後迂回。不想也遇上了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霧,一時間也迷失了方向。隻聽得周圍隱約有人語馬嘶之聲,夏侯淵擔心有漢中伏兵,急忙催促人馬加速前進,試圖盡快穿過這片“迷霧之地”。
不想,在大霧的指引誤導)之下,夏侯淵的軍隊竟鬼使神差地摸到了楊昂留下的其中一個空虛寨柵之前!
守寨的少數漢中軍士,本就因主將離去而“軍心渙散”,又聽得寨外馬蹄聲急促,隻道是自家主將楊昂追擊曹軍得勝歸來,哪裏還會仔細盤查?便急忙打開寨門,準備迎接。
夏侯淵的騎兵見寨門大開,也是一愣,但機不可失,當即一擁而入!進入寨中,才發現竟是一座空寨,隻有少數老弱士卒,根本不堪一擊。夏侯淵大喜,立刻下令在寨中四處放火,製造混亂,並迅速占領了這個寨柵。
駐守其餘幾個寨柵的漢中軍士,遠遠望見火光衝天,又聽得喊殺聲四起,皆以為曹軍主力殺到,哪裏還敢抵抗?紛紛棄了寨柵,四散奔逃,其“驚恐之氣”如同瘟疫般蔓延。
待到大霧漸漸散去,楊任在陽平關上望見各處寨柵火起,知道情況不妙,急忙點齊兵馬,出關前來救援。正遇上已占領數座寨柵的夏侯淵。二人話不投機,立刻交戰。楊任武藝雖也不弱,但其“心神已亂”,又兼兵力不足,與夏侯淵戰不數合,便感難以支撐。正在危急關頭,張合率領的另一支奇襲騎兵也已趕到,從側後方殺來,與夏侯淵形成前後夾擊之勢!
楊任見狀,知道大勢已去,不敢戀戰,奮力殺開一條血路,也顧不得那些失去的寨柵,徑直帶領殘兵敗將,狼狽不堪地逃回了漢中郡治南鄭。
而那興衝衝前去追擊曹軍的楊昂,此刻正因大霧迷途而一籌莫展。待到霧散,想要率兵返回陽平關時,卻發現自己留下的五個寨柵,早已被夏侯淵、張合二人盡數攻占,插滿了曹軍的旗幟!他正驚疑不定,背後喊殺聲又起,曹操親率的大軍主力,已如潮水般掩殺過來!
楊昂部眾頓時陷入了曹軍的前後夾擊之中,四麵楚歌,無路可逃!楊昂左衝右突,試圖殺出重圍,卻正撞上了猛將張合。二人棋逢對手,戰在一處。但楊昂早已“軍心大亂,銳氣盡失”,如何是張合的對手?戰不數合,便被張合一槍挑於馬下,當場斃命!
殘餘的漢中敗兵,見主將已死,更是“鬥誌全無”,紛紛跪地請降,或四散奔逃,試圖逃回陽平關,向張衛報信。
然而,張衛早已得知楊昂、楊任兵敗,諸營寨柵盡失的消息,他自知陽平關已是孤掌難鳴,根本守不住,哪裏還敢在此等死?早在半夜時分,便已悄悄打開關門,帶領心腹親兵,棄了陽平關,狼狽不堪地逃回南鄭去了。
於是,曹操不費吹灰之力,便順利占領了易守難攻的陽平關,以及周圍所有的寨柵要隘,漢中門戶,已然洞開。
張衛、楊任二人狼狽逃回南鄭,拜見張魯。張衛將楊昂、楊任如何不聽號令,失了隘口,導致陽平關不守的經過,添油加醋地說了一番,將責任盡數推給了二人。
張魯本就“昏聵無能”,聽信張衛之言,勃然大怒,當即便要下令將楊任斬首示眾,以泄心頭之恨。
楊任慌忙叩首辯解道:“主公明察!末將當日曾苦苦勸諫楊昂,不可輕易追擊曹操兵馬,以防中其詭計。怎奈他利欲熏心,不肯聽信忠言,一意孤行,方才有此大敗!末將之罪,實在輕微!懇請主公再給末將一次機會,末將願再乞一支軍馬,前往挑戰,必將曹操老賊斬於馬下,以雪前恥!若此番再不取勝,末將甘當軍令,死而無怨!”其“求生之念”與“複仇之意”交織。
張魯略作思忖,便同意了楊任的請求,當場令其立下軍令狀。楊任如蒙大赦,急忙點起兩萬軍馬,離開南鄭,在城外下寨,準備與曹軍決一死戰。
卻說曹操大軍已占領陽平關,兵鋒正盛,即日便要提兵向南鄭進發。他先派遣夏侯淵統領五千精騎,作為先頭部隊,前往南鄭方向的道路上哨探軍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夏侯淵軍馬行不多遠,便與楊任率領的漢中軍狹路相逢。兩軍各自擺開陣勢,準備廝殺。楊任派遣麾下部將昌奇出馬,前來挑戰夏侯淵。夏侯淵乃是曹軍宿將,其“刀法之快疾”世所罕見,哪裏會將這無名小將放在眼裏?二人交鋒,戰不三合,夏侯淵便覷得一個破綻,手起刀落,一道淩厲的“閃電刀光”劃過,昌奇已然身首異處,墜於馬下!
楊任見狀大怒,親自挺槍出馬,直取夏侯淵,要為部將報仇。二人槍來刀往,大戰三十餘合,不分勝敗。夏侯淵心中暗暗盤算,知道楊任武藝尚可,若要強攻,恐一時難以奏效,便心生一計,賣了個破綻,佯作“力怯不支”,撥馬便走。
楊任不知是計,一心要斬殺夏侯淵,立下頭功,便催馬從後緊緊追趕。追出數裏,夏侯淵見已將楊任引入埋伏圈,猛然勒住馬韁,施展出早已練熟的“拖刀計”,待楊任追近,他暴喝一聲,擰腰回身,手中大刀以一個詭異的角度反撩而上,刀鋒之上,“破甲罡氣”凝聚!楊任猝不及防,隻覺眼前寒光一閃,便已人事不知,被夏侯淵一刀斬於馬下!
主將陣亡,漢中軍士卒頓時“軍心大亂,士氣崩潰”,哪裏還敢再戰?紛紛丟盔棄甲,四散奔逃,大敗而回。
曹操得知夏侯淵陣斬楊任,大喜過望,當即下令大軍火速前進,勢如破竹,不日便兵臨南鄭城下,安營紮寨,將南鄭圍了個水泄不通。
張魯困守孤城,見曹軍“兵威之盛”,遠超想象,更是嚇得魂不附體,急忙召集帳下文武官員,商議對策。此時的張魯,帳下已無良將可用,隻剩下一些平日裏隻知阿諛奉承的“文弱之臣”,以及幾個尚有些“道法修為”卻不諳軍事的“祭酒先生”,哪裏還能想出什麽退敵良策?眾人皆是麵麵相覷,束手無策,城中一片“愁雲慘霧之氣”。
就在此時,謀士閻圃出班進言道:“主公,如今之計,唯有起用一人,或可抵擋曹操麾下諸將的‘凶悍攻勢’。”
張魯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忙問道:“閻祭酒所言何人?快快講來!”
閻圃道:“此人乃南安郡人士,姓龐名德,字令明。先前曾跟隨馬超將軍一同投奔主公。後來馬超前往西川,投奔劉備,龐德將軍卻因身染重病,未能隨行,便一直留在我漢中養病。如今其病體早已痊愈,隻是因馬超之事,未能得到主公重用。此人武藝高強,‘勇猛之名’不在馬超之下,昔日在西涼之時,便有‘白馬將軍’之美譽。如今正是我漢中危急存亡之秋,主公何不摒棄前嫌,重用此人,令其出戰,或可扭轉戰局,挽回我漢中‘一線生機’!”
張魯聞言,這才想起帳下尚有如此一員猛將,頓時大喜,如同在絕望之中看到了一絲“曙光”,當即下令,火速召見龐德。龐德應召而來,張魯親自上前,對其厚加賞賜,言辭懇切地請求他出戰退敵,並許以高官厚祿。龐德本就是“重義輕利”之人,感念張魯的“知遇之恩”與“救命之德”先前生病,張魯曾派人醫治),又見漢中危急,當即慨然應允,點起一萬精兵,出城迎敵。
龐德率領一萬漢中軍,離開南鄭城十餘裏,與曹軍大營遙遙相對,擺開陣勢。龐德一馬當先,立馬陣前,手提一口“西涼精鋼大刀”,威風凜凜,高聲搦戰,其“挑戰之氣”直衝曹營。
曹操在中軍帳中,早已通過探馬得知龐德出戰的消息。他當年在渭橋與馬超大戰之時,便親眼見識過龐德的勇武,深知此人乃是西涼罕見的“虎將之才”,其“武道修為”與“沙場經驗”皆是頂尖,心中早有“愛才收攬之意”。
於是,他立刻召集帳下諸將,囑咐道:“諸位將軍,如今出陣者,乃是西涼勇將龐德龐令明。此人原屬馬超麾下,武藝精湛,忠勇過人。如今他雖暫時屈身於張魯帳下,但我料其必非久居人下之輩,其‘雄心壯誌’尚未能得到施展。我素愛此等‘英雄豪傑’,欲得此人,為我所用。今日你等與之交鋒,皆須手下留情,與其‘緩鬥’,莫要趕盡殺絕。隻需輪番上陣,不斷消耗其‘體力與銳氣’,使其漸漸力乏,待其‘疲憊之態’顯露,便可設法生擒之。切記,不可傷其性命!”
眾將領命。張合率先拍馬出陣,與龐德戰了數合,便依曹操之計,佯作不敵,撥馬退回本陣。龐德初戰得勝,“士氣”略振。
緊接著,夏侯淵又出馬挑戰,與龐德戰了十餘合,亦是虛晃一招,退回陣中。龐德連勝兩陣,更是“信心大增”。
隨後,徐晃又出陣,與龐德戰了三五十合,不分勝負,也詐敗而退。
最後,曹營之中,號稱“虎癡”的許褚,亦是拍馬而出,與龐德大戰五十餘合!二人皆是“力量型猛將”,兵器碰撞之聲,震耳欲聾,激蕩的“氣”勁四射!許褚雖勇,但謹記曹操“緩鬥”之令,並未出盡全力,鬥到酣處,亦是賣個破綻,退回本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龐德一日之內,力戰曹操麾下四員大將,張合、夏侯淵、徐晃、許褚,皆是世間聞名的“一流猛將”,他卻越戰越勇,毫無懼怯之色,其“強悍的武力”與“堅韌的意誌”展露無遺!曹營諸將返回中軍,皆在曹操麵前,交口稱讚龐德“武藝精熟,勇不可當”,實乃“將才”。
曹操聽了,心中更是大喜,對龐德的“愛才之心”愈發濃厚。他與帳下眾謀士商議道:“諸位先生,如此良將,若不能為我所用,實乃天大憾事!不知哪位先生有妙計,可以使這龐德心甘情願地歸順於我?”
軍師賈詡撚須一笑,獻策道:“丞相勿憂,詡有一計,或可奏效。我已知那張魯帳下,有一謀士,名叫楊鬆,此人‘貪財好利,見錢眼開’,乃是張魯身邊最為信任之人。丞相可暗中派遣心腹細作,攜帶重金珠玉,潛入南鄭城中,先以金銀財帛結好此人,買通關節。然後,再令此人如此如此,在張魯麵前,編造謠言,惡意中傷龐德,誣陷其與我軍勾結,有‘通敵賣主’之嫌。張魯本就‘昏庸無能,聽信讒言’,必然會猜忌龐德。屆時,龐德在漢中‘進退兩難,心灰意冷’,丞相再遣能言善辯之士,前往招降,曉以利害,陳說大義,龐德必能‘棄暗投明’,歸順丞相帳下。”
曹操聞言大喜,撫掌讚道:“文和此計,真乃‘攻心為上,釜底抽薪’之妙策也!隻是,如何才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將細作送入已被我軍重重包圍的南鄭城中呢?”
賈詡胸有成竹地說道:“此事不難。丞相可於明日交鋒之時,佯作敗績,棄了營寨,故意讓龐德領兵占據。我軍營寨之中,必有糧草輜重遺留,龐德得之,定然大喜,放鬆警惕。我軍則可於夜深人靜之時,精選‘敢死之士’,發動劫寨。龐德倉促之下,難以抵擋,必然會退回南鄭城中。此時,丞相可預先挑選一名機警過人、且‘口齒伶俐’的軍士,命其換上漢中兵卒的服色,預先埋伏在龐德退兵的路上,趁亂混入其敗兵隊伍之中,便可不費吹灰之力,混入南鄭城內,與楊鬆接頭了。”
曹操聽完賈詡的計策,連連點頭稱善,當即挑選了一名最為精細機靈的校事官,賞賜他重金,又賜予他一副用金絲編織而成的“金絲軟甲”,命其貼肉穿在裏麵,以防不測,外麵則套上早已準備好的漢中軍士的號衣,命其按照賈詡之計,先行潛伏到半路等候,相機行事。
次日,曹操依計行事。先派遣夏侯淵、張合二將,各領一支“精銳伏兵”,遠遠地埋伏在道路兩旁的隱蔽之處。然後,又派遣徐晃出陣挑戰,與龐德交手數合,便佯作不敵,撥馬敗走。
龐德不知是計,見曹軍又敗,更是“士氣高漲”,當即下令全軍掩殺過去!曹軍前隊抵擋不住,紛紛後退,其狀甚是狼狽,仿佛真的吃了敗仗一般。龐德長驅直入,竟輕而易舉地奪下了曹操先前所設的營寨。
進入曹軍營寨,龐德見寨中丟棄了大量的糧草輜重,還有不少軍械兵器,不由得大喜過望,以為曹軍真是倉皇敗退,連這些重要的“軍需之物”都來不及帶走。他立刻派遣心腹之人,將此“大捷”申報給南鄭城中的張魯,以表自己“不負所托”;一麵則在奪來的曹軍營寨之中,大排筵宴,犒賞三軍,與眾將士飲酒慶賀,其“得意之情”溢於言表,營寨之內的“守備之氣”也因此而鬆懈下來。
當夜,二更時分,月黑風高,正是夜深人靜,眾人熟睡之際。忽然,龐德營寨之外,三路火光同時亮起,喊殺聲震天動地!正中一路,乃是曹軍猛將徐晃、許褚二人,率領“虎衛精銳”,直衝中軍大帳;左翼則是張合,右翼則是夏侯淵,各領一支“鐵甲騎兵”,從兩翼包抄而來!三路曹軍,皆是“氣勢如虹,殺氣騰騰”,如同從天而降一般,對龐德的營寨發動了猛烈的夜襲!
龐德在睡夢中被驚醒,聽聞曹軍劫寨,大驚失色,方知自己中了曹操的“驕兵之計”與“誘敵之策”。他急忙披掛上馬,試圖組織抵抗。然而,曹軍有備而來,攻勢迅猛,漢中軍士卒則倉促應戰,又兼酒醉飯飽之後,“戰意消沉”,哪裏還能抵擋得住?營寨之中,火光四起,哭喊聲,慘叫聲,兵器碰撞聲,亂作一團,早已不成陣型。
龐德見大勢已去,不敢戀戰,隻得奮力殺開一條血路,帶領少數親兵,棄了營寨,狼狽不堪地朝著南鄭城方向逃去。背後三路曹軍,緊追不舍,喊殺聲越來越近。
龐德一路狂奔,終於逃至南鄭城下,急忙高聲叫喊,命令城上守軍打開城門。守城軍士聽出是龐德的聲音,不敢怠慢,急忙放下吊橋,打開城門,放龐德及其殘部入城。
就在龐德領兵慌亂入城之際,那名預先埋伏的曹軍細作,早已趁著夜色與混亂,悄無聲息地混雜在龐德的敗兵隊伍之中,一同湧入了南鄭城。
這名細作入城之後,熟門熟路,徑直來到城中最為豪華的一座府邸之前,正是謀士楊鬆的府邸。他上前叩門,通報了姓名,自稱是故人來訪。楊鬆聽聞有客深夜到訪,雖然有些疑惑,但還是命人將其引入府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細作見到楊鬆,立刻從懷中取出一塊沉甸甸的金錠,並那副金光閃閃的“金絲軟甲”,奉與楊鬆,低聲道:“楊大人,魏公曹丞相久聞大人盛名,對大人之才華更是仰慕已久。特派遣小人前來,送上這點薄禮,不成敬意。另有丞相親筆密書一封,請大人過目。”
楊鬆一見那黃澄澄的金錠與那副一看便知價值不菲的金甲,雙眼之中,頓時放出“貪婪的光芒”,那點疑惑與警惕,早已拋到了九霄雲外。他接過密信,展開細看,隻見信中曹操極盡拉攏奉承之能事,許諾待平定漢中之後,必將保舉他為“列侯重臣”,並暗示若能協助曹軍破城,更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相贈。
楊鬆看得心花怒放,“見利忘義之本性”暴露無遺。他將金銀與密信小心收好,對那細作滿臉堆笑地說道:“請上覆魏公,就說楊鬆已知魏公厚愛之心,定不負所托。某自有良策,可助魏公早日攻破南鄭,活捉張魯。請魏公靜候佳音便可。”
打發細作悄然離去之後,楊鬆眼珠一轉,毒計已上心頭。他連夜便趕往張魯府中,哭哭啼啼地拜見張魯,聲淚俱下地說道:“主公啊!大事不好了!那龐德果然是反複無常之輩,他已受了曹操的重金賄賂,故意打了這一場敗仗,將我軍營寨與無數糧草輜重,盡數‘賣’與了曹操啊!若不早除此獠,我漢中危矣!”其“挑撥離間之言辭”,說得跟真的一樣。
張魯本就因龐德兵敗而“怒氣未消”,又素來信任楊鬆,聽他這番話,更是勃然大怒,不分青紅皂白,當即便要下令將龐德喚來斬首!
幸得一旁的閻圃,為人尚算正直,苦苦勸諫道:“主公息怒!龐德將軍乃當世猛將,亦是忠義之士,絕非貪生怕死、賣主求榮之輩。其中定有誤會,還望主公詳查,莫要冤枉了好人,自毀長城啊!”
張魯怒氣稍減,但對龐德的“猜忌之心”已深種。他沉吟片刻,道:“也罷!暫且饒他一死!命他明日再行出戰,若不能擊退曹軍,再將其斬首不遲!”
龐德得知此事,隻覺得胸中一股“冤屈之氣”鬱結難平,又見張魯如此“昏聵不明,不辨忠奸”,心中更是“萬念俱灰,寒心不已”,但他仍強忍怒火,抱恨而退,決定明日出戰,以死相拚,證明自己的清白。
次日,曹軍兵臨城下,四麵攻打。龐德無奈,隻得強打精神,帶領一支“哀兵之氣”彌漫的漢中軍,衝出城門,迎戰曹軍。
曹操早已在陣前等候,見龐德出戰,立刻下令許褚上前交鋒。許褚領命,與龐德戰在一處。二人鬥不數合,許褚便依曹操之計,佯作不敵,撥馬便走。
龐德一心要斬將立功,洗刷冤屈,見許褚敗退,也不多想,立刻催馬追趕。
曹操此刻正騎馬立於不遠處的一座小山坡之上,遠遠望見龐德追來,便高聲喊道:“龐令明將軍!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張魯昏聵,非明主也!將軍何不早早歸順於我,共建大業,封妻蔭子,名垂青史,豈不美哉?”其“招降之意”十分明顯。
龐德聽聞曹操喊話,又見他立於山坡之上,周圍並無多少護衛,心中猛然一動:“好機會!曹操老賊竟敢如此托大!我若能在此將他擒住,便勝過斬殺他千員上將!到那時,我看這張魯還如何冤枉於我!”
想到此處,龐德“複仇與立功之念”大熾,也不答話,猛催坐下戰馬,如離弦之箭一般,直撲曹操所在的山坡!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正是曹操與賈詡早已設下的“陷阱之計”!
就在龐德的戰馬剛奔上山坡一半之時,隻聽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山崩地裂一般!龐德腳下,早已被曹軍挖空,鋪設了偽裝的地麵,此刻機關發動,連人帶馬,一同慘然跌入早已準備好的巨大陷坑之內!
陷坑四周,早已埋伏了無數手持鉤索撓的曹軍精銳。見龐德落入陷阱,他們一擁而上,鉤索齊發,將龐德捆了個結結實實,動彈不得。隨後,眾人七手八腳,將龐德從陷坑之中拖拽了上來,押到曹操麵前。
曹操見生擒了龐德,大喜過望,急忙下馬,親自上前,叱退左右軍士,為龐德解去繩索,溫言撫慰道:“令明將軍受驚了!操素敬將軍虎威,欲與將軍共謀大事,故不得已出此下策,還望將軍恕罪。”隨即又問龐德是否願意歸降。
龐德環顧四周,見曹軍勢大,自己已是“甕中之鱉”,又想起張魯的“昏庸無道”與楊鬆的“奸佞陷害”,心中更是“憤懣不平”。再看眼前的曹操,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其“雄主之姿”與張魯形成了鮮明對比。他長歎一聲,心知大勢已去,漢中必亡,便不再猶豫,對著曹操納頭便拜,口稱:“罪將龐德,願降丞相!”
曹操大喜,親自將龐德扶起,又命人牽過自己的坐騎,讓與龐德乘坐,自己則與龐德並馬而行,一同返回大寨。曹操又特意命人在城頭之上,可以清楚望見他與龐德“言笑晏晏,並轡而行”的場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城中探子見此情景,急忙飛報張魯,言龐德已然投降曹操,並與曹操“親如兄弟”。張魯本就多疑,聽聞此報,更是深信楊鬆先前所言,認為龐德果然是“內奸”,不由得對楊鬆更加信任。
次日,曹操見招降龐德已成,便下令三軍,從東、西、南三麵,豎起雲梯,飛炮射石,對南鄭城發動了猛烈的總攻!一時間,喊殺聲,炮石轟鳴聲,金鐵交鳴聲,響徹雲霄,整個南鄭城都仿佛在“天崩地裂”的攻勢下瑟瑟發抖。
張魯在城中,見曹軍攻勢如此凶猛,城牆多處被毀,守軍死傷慘重,其“守城之氣”已然崩潰,知道南鄭城陷落隻在旦夕之間。他急忙與其弟張衛商議對策。
張衛心有不甘,咬牙道:“兄長,事已至此,南鄭難守!不如我等效仿昔日楚霸王,一把火將這城中的倉廩府庫盡數燒毀,不留一粒糧食、一件財物給曹賊!然後,我等帶領殘部,殺出重圍,奔赴南山險要之地,去據守巴中郡,憑借巴中‘山川之險’,或可再與曹賊周旋一二!”其“玉石俱焚之意”甚是決絕。
一旁的楊鬆聽了,卻連忙出來阻止,假惺惺地勸道:“主公萬萬不可如此!焚燒倉府,乃是‘自絕生路,與民為敵’之舉,必將失盡‘民心之氣’!依屬下之見,曹丞相乃當世英雄,亦是‘愛民如子’之人,主公若能開門投降,曹丞相必不會為難主公與合城百姓,說不定還會念及主公‘守土之功’,予以厚待。此乃上策也!”其“賣主求榮之嘴臉”暴露無遺。
張魯猶豫不定,難以決斷。張衛卻是個急性子,怒道:“兄長休聽那楊鬆胡言!此等時候,還談什麽民心!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依我之見,便是燒了城池,也決不便宜了曹賊!”
張魯長歎一聲,道:“唉!我本心也是想早日歸順國家,隻是機緣未到,心意未得傳達罷了。如今兵臨城下,迫不得已而出奔逃亡,亦是無奈之舉。隻是這城中的倉廩府庫,皆是國家之財物,百姓之脂膏,豈可因我一人之故,而將其盡數焚毀?此舉有傷‘天和’,亦非我‘太平道教主’所為。”
於是,張魯最終沒有聽從張衛焚城的建議,反而下令將所有官倉府庫,盡數嚴密封鎖起來,並派人看守。
是夜二更時分,張魯帶領全家老小,以及少數心腹親兵,悄悄打開南門,趁著夜色,殺出重圍,望南山巴中方向逃去。
曹操早已料到張魯會有此舉,提前便已下令,若張魯棄城而逃,不必全力追趕,以免其“困獸猶鬥,徒增傷亡”。待張魯走後,曹操親率大軍,浩浩蕩蕩地進入南鄭城。他入城之後,見各處倉廩府庫,皆被張魯下令嚴密封鎖,糧草財物,分毫未損,心中對張魯的這份“不毀民財,心存國家”之舉,倒也生出幾分憐憫與敬佩之意,暗道:“這張魯雖無雄才大略,卻也算是個‘仁厚長者’。”
於是,曹操一麵安撫城中百姓,穩定“民心之氣”,一麵派遣能言善辯的使者,攜帶他的親筆書信,前往巴中,勸說張魯歸降。
張魯逃至巴中,驚魂未定,正欲憑借巴中天險,苟延殘喘。接到曹操的書信,見信中言辭懇切,禮遇有加,又許諾保其富貴,心中已然活動,有了歸降之意。然而,其弟張衛卻依舊“頑固不化”,堅決不肯投降,揚言要與曹軍血戰到底,為漢中“道統之存亡”而戰。
就在此時,那反複無常的楊鬆,又暗中派人送來密信給曹操,信中言明,他願為內應,協助曹軍攻取巴中,隻求事成之後,能得到曹操的“重用與封賞”。
曹操得書,心中冷笑,暗道:“此等賣主求榮之輩,留之何用?”但他表麵上卻不動聲色,決定將計就計,親自率領一支精兵,星夜兼程,趕往巴中。
張魯聽聞曹操大軍將至,無奈之下,隻得派遣其弟張衛,率領巴中殘餘守軍出城迎敵。張衛匹馬而出,正遇上曹軍猛將許褚。二人陣前答話,言語不合,當即交戰。許褚何等神勇,又憋了一肚子“未能盡興酣戰”的火氣,哪裏會將這已是“強弩之末”的張衛放在眼裏?二人戰不數合,許褚便大喝一聲,手中“虎頭寶刀”帶著一股“裂山斷嶽之威”,將張衛一刀斬於馬下!
敗兵逃回巴中,將張衛戰死的消息報知張魯。張魯更是“心膽俱裂,六神無主”,本想堅守不出,但城小兵寡,又無險可守,自知絕非長久之計。
楊鬆又在一旁煽風點火,假意勸道:“主公,如今曹軍已兵臨城下,若再不出戰,便隻有坐以待斃了!不如由末將暫代主公守城,主公親率城中所有可用之兵,與曹軍決一死戰,或可尚有一線生機!”其“包藏禍心之意”已是昭然若揭。
張魯此時已是“方寸大亂”,竟也聽從了楊鬆的建議。唯有閻圃在一旁苦苦勸諫,認為此時出城,無異於“飛蛾撲火,自取滅亡”,但張魯哪裏還聽得進去?
於是,張魯盡起巴中城內殘兵,傾巢而出,準備與曹軍決一死戰。然而,兩軍尚未正式交鋒,張魯軍後隊便已在楊鬆的暗中指使下,不戰自亂,四散奔逃,其“軍心之潰散”已到極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魯見狀,知道大勢已去,再無回天之力,急忙調轉馬頭,便要退回巴中城。然而,背後曹軍早已如潮水般掩殺過來。待他狼狽不堪地逃到巴中城下,卻見城門緊閉,吊橋高懸!楊鬆早已在城頭之上露麵,對著城下的張魯冷笑道:“張府君,恕楊某無禮了!曹丞相‘天威’已至,‘王氣’所歸,識時務者為俊傑,你還是早早歸降,免受皮肉之苦罷!”
張魯氣得目眥欲裂,破口大罵楊鬆“忘恩負義,賣主求榮”,卻也無計可施。正在此時,曹操已率大軍從後追至,將張魯及其殘部團團圍住,厲聲大喝道:“張魯!你已窮途末路,還不早早下馬投降,更待何時!”
張魯長歎一聲,環顧四周,皆是曹軍“如狼似虎”的將士,知道今日已是在劫難逃,隻得翻身下馬,捧著自己的印信,向曹操叩拜投降。
曹操見張魯終於歸降,心中大喜。他念及張魯先前在南鄭,並未焚毀倉廩府庫,反而加以封存,心存“國家大體”,便也以德報怨,對其優禮有加,封張魯為鎮南將軍,食邑萬戶,其子弟亦各有封賞。對於如閻圃這般,始終對張魯“忠心耿耿”的文武官員,曹操亦是分別予以封賞,皆封為列侯,以示“獎掖忠臣之意”。於是,漢中之地,盡數平定。
曹操下令,在漢中各郡縣,分別設置太守、都尉等官員,進行有效管轄。又大賞三軍將士,以酬其“征戰之勞”。唯獨對於那反複無常、賣主求榮的楊鬆,曹操卻是深惡痛絕,認為此等“不忠不義之徒”,若留之,必將敗壞“世道人心”。當即下令,將楊鬆押赴市曹,當眾斬首,並將其“賣主求榮之罪行”昭告天下,以儆效尤。
後人有詩歎楊鬆曰:
妨賢賣主逞奇功,‘機關算盡’一場空。
積得金銀財寶滿,‘轉眼成空’似夢中。
家未榮華身受戮,‘惡名千載’留笑柄,
令人扼腕空嗟歎,笑殺當年楊阿鬆!
曹操既得漢中,聲威大震,益州劉備聞之,更是“坐立不安,日夜驚懼”。
此時,曹操帳下主簿司馬懿進言道:“丞相,如今我軍新得漢中,兵鋒正銳,‘士氣如虹’。而那劉備,乃是以‘詐力詭計’奪取西川,蜀中民心,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之‘歸附之意’,尚未真正穩固。丞相若能乘此‘天賜良機’,立刻揮師南下,進兵攻打益州,則蜀中必將為我軍‘神威’所震懾,其內部矛盾亦將因此而激化,勢必土崩瓦解,不戰自潰。正所謂‘智者貴於乘時,勇者在於決斷’,此等良機,稍縱即逝,萬萬不可錯過啊!”司馬懿此言,充滿了“審時度勢的戰略眼光”與“銳意進取的開拓精神”。
曹操聽了,撫須沉吟,卻長歎一聲,說道:“唉!仲達所言,亦有道理。隻是……人苦於不知足啊!我軍連年征戰,將士們也確實疲憊了。如今既已得到隴右泛指雍涼一帶,此處代指漢中),又何必急於再圖西蜀呢?”其言語之中,流露出幾分“小富即安”的“懈怠之氣”,與先前“席卷天下之雄心”已略有不同。
尚書劉曄亦是急忙進諫道:“丞相!司馬仲達之言,乃是金玉良言,萬望丞相采納!若稍有遲緩,錯失良機,那諸葛亮素以‘明於治國,長於理政’著稱,一旦被他將蜀中‘內政民心’徹底穩定下來,再加以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勇冠三軍之虎將’,憑借益州‘山川之險要’,據守各處關隘。到那時,蜀中便如‘銅牆鐵壁’一般,再想攻取,便難如登天了!”其“憂慮之情”溢於言表。
然而,曹操此時卻似乎真的有些“滿足於現狀”了,他擺了擺手,說道:“將士們遠道而來,征戰勞苦,‘精氣神’消耗甚巨,還是應當先讓他們好生休整一番,存恤士卒,安撫地方,鞏固漢中‘統治之基’。至於攻取西蜀之事,日後再作商議不遲。”於是,便下令大軍在漢中按兵不動,不再繼續南下。
卻說西川成都的劉備,聽聞曹操已輕取東川漢中),平定張魯,其“兵鋒之銳利”遠超想象,料想曹操下一步必然會揮師南下,直取西川,一時間,整個益州都陷入了極大的恐慌之中,一日之間,城內百姓數次驚亂,其“人心惶惶之狀”,可見一斑。
劉備寢食難安,急忙請來軍師諸葛亮商議對策。
孔明羽扇輕搖,麵帶微笑,似乎早已成竹在胸,對劉備說道:“主公勿憂。亮已有退曹之計。隻需如此如此,曹操必然自退,不敢再覬覦西川矣。”
玄德聞言,精神一振,急忙問道:“軍師有何妙計,快快講來!”
孔明笑道:“主公可知,曹操平生最為忌憚之人,除了主公之外,便是江東孫權。如今曹操雖然占據漢中,但其主力尚在關中、中原一帶,其在東線合淝等地,亦分兵屯駐,以防備孫權的‘水師之襲’。此乃曹操‘戰略上的一大弱點’。我等隻需抓住此節,便可令曹操‘首尾難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具體之策便是:我等可將先前答應歸還東吳的長沙、江夏前文約定為零陵、桂陽,此處似有出入)、桂陽三郡,即刻派人送還與孫權,以示‘修好之誠意’。然後,再派遣一位能言善辯、深明‘縱橫捭闔之道’的使者,前往江東,麵見孫權,陳說其中利害:言明若曹操盡得西川,則下一步必然會集結‘兩川百萬之眾’,順江而下,直取江東,到那時,孫氏‘偏安之局’亦將不保。勸說孫權,趁曹操主力西顧漢中,合淝守備空虛之際,盡起江東之兵,大舉攻打合淝,以‘攻其必救之策’,牽動曹操的‘戰略重心’。曹操素來‘多疑謹慎’,一旦聽聞合淝危急,唯恐‘後院失火’,必然會從漢中抽調兵力,回師南向,救援合淝。如此一來,我西川之危,自然便可迎刃而解了。”
玄德聽完孔明的計策,撫掌大笑道:“軍師此計,真乃‘圍魏救趙,驅虎吞狼’之妙策也!隻是,不知派遣何人出使江東,方能不辱使命,說動那‘心高氣傲’的孫仲謀呢?”
帳下從事伊籍出班奏道:“主公,某雖不才,願往江東一行,憑我三寸不爛之舌,定能說服孫權,共擊曹操,以解我西川之圍!”
玄德大喜,當即修下國書,備好厚禮,命伊籍為使,先前往荊州,將此事知會二弟關羽,取得其“默認與配合”畢竟要歸還三郡),然後再渡江前往秣陵建業),拜見孫權。
伊籍領命,一路風塵仆仆,先到荊州,見過關羽,將孔明之意細細述說一遍。關羽雖然對歸還三郡之事,心中仍有“不甘之氣”,但聽聞乃是軍師妙計,為解西川之危,倒也沒有過多為難,隻是冷哼一聲,算是默許了。
伊籍這才辭別關羽,渡江來到東吳都城秣陵,先投遞名帖,通報了姓名。孫權聽聞是劉備使者到來,料想必與荊州之事有關,便在中軍大帳召見伊籍。
伊籍入內,見過孫權,行禮已畢。孫權端坐禦座之上,其“碧眼紫髯之威”不減當年,沉聲問道:“劉皇叔遣你前來,所為何事?莫非又是為了那荊州之事,前來與孤饒舌麽?”其語氣之中,帶著一絲“不滿與警惕”。
伊籍不慌不忙,朗聲道:“啟稟吳侯。籍此來,乃是奉我家主公之命,特為歸還荊州三郡之事而來。前番諸葛子瑜先生奉命前來索取長沙、零陵、桂陽三治。
伊籍不慌不忙,朗聲道:“啟稟吳侯。籍此來,乃是奉我家主公之命,特為歸還荊州三郡之事而來。前番諸葛子瑜先生奉命前來索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隻因我家軍師孔明先生當時恰好外出巡視,以致交割之事略有耽擱,實非有意拖延,還望吳侯海涵。如今,我家主公特遣下臣,帶著正式的交割文書前來,將此三郡完整奉還與東吳。至於荊州其餘各郡,如南郡、零陵此處與前文及曆史記載皆有出入,零陵已歸還,南郡為核心爭議之地),我家主公本亦有歸還之意。然不巧的是,那曹操老賊,近日突然襲取了東川漢中),兵鋒直指西川,形勢危急,致使我家關將軍駐守荊州之地,亦感‘唇亡齒寒之危’,若再輕易削弱荊州‘防衛之力’,恐為曹賊所乘,到那時,非但我西川不保,亦恐危及江東‘側翼之安’啊!”
“為今之計,解鈴還須係鈴人。曹操之所以敢如此猖獗,正是因為吳、蜀兩家未能同心協力,令其有可乘之機。如今曹操主力西向漢中,其東線合淝一帶,守備必然空虛。懇請吳侯能以‘大局為重’,捐棄前嫌,盡起江東‘虎狼之師’,大舉攻打合淝,以‘雷霆萬鈞之勢’,牽動曹操的‘戰略神經’,迫使其從漢中撤兵回援。如此,非但能解我西川之圍,亦可趁機奪取合淝重鎮,壯大吳侯‘王霸之基’。待我家主公徹底平定西川,根基穩固之後,荊州全境之地,定當完整奉還與吳侯,以踐昔日之約!”伊籍這番話說得是“滴水不漏,情理兼備”,既歸還了三郡,又將球踢回給了孫權。
孫權聽完伊籍的一番言辭,沉吟不語,隻是揮了揮手,道:“你且先退至館驛歇息,此事關乎國運,容我與帳下眾卿仔細商議之後,再作答複。”
伊籍躬身告退。孫權立刻召集張昭、顧雍、魯肅此時魯肅應已在陸口,或為諸葛瑾等其他留守謀士)等一眾江東謀士,商議對策。
張昭進言道:“主公,此明是劉備畏懼曹操攻取西川,故而來我東吳行此‘借刀殺人,禍水東引’之計。其心可誅!然話又說回來,曹操如今確實已得漢中,‘兵威正盛’,若真讓他再順利拿下西川,則其‘統一天下之勢’將不可阻擋。我等亦不可不防。趁著曹操主力尚在漢中,合淝空虛之際,我軍若能乘勢攻取合淝,一則可打擊曹軍‘囂張氣焰’,二則可拓展我江東‘北上之路’,亦不失為一上策。”
孫權點頭稱是,覺得張昭所言,頗合心意。於是,便一麵派人好生安頓伊籍,答應其出兵合淝之事,打發其返回西川複命。一麵則開始積極調兵遣將,準備攻打曹操:他令魯肅接收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此處與曆史及前文再次出入,應為之前約定的三郡),並繼續屯兵陸口,以防關羽。又從各處調回大將呂蒙、甘寧,並從餘杭召回猛將淩統,準備合兵一處,大舉進攻合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