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字數:17625   加入書籤

A+A-


    卻說漢中王劉備,在成都聽聞二弟關羽、義子關平皆在東吳遇害的噩耗,隻覺得五雷轟頂,心膽俱裂,“哇”的一聲噴出數口鮮血,當場便哭倒於地,不省人事。帳下的文武百官,皆是大驚失色,慌忙上前,七手八腳地進行施救,又是掐人中,又是灌薑湯,折騰了好半晌,劉備才悠悠醒轉過來,被眾人攙扶著,送入了內殿休息。
    諸葛孔明見劉備悲痛欲絕,唯恐其因此而傷了龍體,急忙上前勸慰道:“王上且請少憂,保重身體為要。自古便有雲:‘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關將軍平日裏雖然忠勇無雙,但其性情亦是剛而自矜,難免會有疏失。今日不幸遭此大禍,或許亦是命中注定。為今之計,王上還是應當以國事為重,好生保養尊體,待日後元氣恢複,再徐圖報仇雪恨,亦不為遲。”
    玄德卻是淚流滿麵,泣不成聲,哽咽道:“軍師此言差矣!孤與雲長、翼德二位賢弟,昔日在桃園之中,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如今雲長已不幸身亡,孤又豈能獨自一人,在此苟且偷生,獨享這富貴榮華乎!”其“手足情深,悲痛欲絕之情”感天動地!
    話音未落,隻見殿外一人,身披重孝,跌跌撞撞地跑了進來,口中號啕大哭,正是關羽之子關興!他一路從荊州逃回,聽聞父親遇害,更是“肝腸寸斷,悲不自勝”。玄德一見關興,想起慘死的二弟,更是悲從中來,大叫一聲“還我二弟性命來!”,竟又再次哭暈了過去!
    眾官員又是一陣手忙腳亂,好不容易才將玄德救醒。然而,自此之後,玄德便如同失了魂魄一般,一日之間,竟要哭暈過去三五次。一連三日,水漿不進,隻是不分晝夜地放聲痛哭,淚水早已浸濕了衣襟,斑斑點點,皆是血淚!其“哀慟之深,傷心之切”,令見者無不為之動容。
    諸葛孔明與帳下文武百官,見漢中王如此“悲傷過度,不思飲食”,皆是憂心忡忡,再三苦苦勸解。玄德這才勉強止住哭聲,但眼中依舊是“血絲密布,恨意滔天”,咬牙切齒地說道:“孤與那東吳孫權小兒,從此不共戴天,誓不兩立於這世間!”其“複仇之念”已是深入骨髓!
    孔明見狀,隻得又勸道:“王上息怒。臣聽聞,東吳孫權,已將關將軍的首級,遣人送與了北方的曹操。而曹操,卻並未因此而加害,反而以王侯之隆重禮節,將其好生祭奠安葬了。”
    玄德聽了,有些不解,問道:“哦?曹操老賊此舉,究竟是何用意?”
    孔明道:“此乃東吳孫權,欲將‘殺害關將軍之罪責’,移禍於曹操之奸計也。曹操老奸巨猾,自然也知曉其險惡用心。故而,他才故意以厚禮安葬關將軍,並且大肆宣揚,其目的,便是想讓王上您將這股‘滔天仇恨’,盡數歸咎於我東吳,而忽略了他曹操在背後所扮演的‘推波助瀾’之角色也。”
    玄德聽了孔明這番分析,更是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厲聲道:“好個奸詐的孫權小兒!竟敢如此戲弄於孤!孤今日便要親提川中百萬之兵,殺奔江東,將那孫權碎屍萬段,方能消我心頭之恨!”
    孔明急忙再次上前勸諫道:“王上萬萬不可!如今之勢,吳國欲借我等之力以伐魏,而魏國亦想借我等之力以伐吳,曹孫兩家,皆是各懷詭計,坐山觀虎鬥,隻等著我等與對方兩敗俱傷,他們好從中漁利。為今之計,王上隻宜按兵不動,一麵為關將軍隆重發喪,以安軍民之心;一麵則靜觀其變,厲兵秣馬,積蓄力量。待到日後吳、魏兩國之間,再生不和嫌隙,我等便可乘此良機,相機而動,或伐吳,或伐魏,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成就大業也。”
    帳下諸位文武官員,亦是紛紛上前,再三苦苦勸諫。玄德這才勉強壓下心中的“怒火與悲痛”,傳令宮人,略進了一些湯粥。又下令,川中大小將士,文武官員,盡皆為關公披麻戴孝,以示哀悼。漢中王自己,更是親自來到成都南門之外,設立祭壇,招魂祭奠關羽,焚燒紙錢,號啕大哭,終日不止,其“手足之情,感天動地”。
    卻說曹操在洛陽,自從隆重安葬了關公之後,心中雖然暫時除去了一個心腹大患,但卻不知為何,竟也因此而心神不寧起來。每到夜間,隻要一閉上眼睛,便仿佛能看見關公那麵如重棗,鳳眼蠶眉,手提青龍偃月寶刀,威風凜凜的模樣,在其麵前晃動,其“英魂不散之狀”,令曹操甚是驚懼。他急忙召集帳下眾官,詢問緣故。
    眾官員見魏王如此,皆是心中不安,便有人進言道:“大王,這洛陽行宮,乃是前朝古殿,年久失修,其中多有妖邪鬼魅作祟,陰氣甚重,不利於大王龍體安康。為今之計,不如另選一處風水寶地,建造一座嶄新的宮殿,大王遷居其中,或可驅邪避祟,龍體自安。”
    曹操聽了,覺得有理,便道:“也好。孤亦早有此意,欲在洛陽城中,另起一座更為雄偉壯麗的宮殿,便命名為‘建始殿’,以彰顯我大魏開創新朝,萬象更新之氣象。隻是…苦於手下沒有技藝高超的良工巧匠,能夠勝任此事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軍師賈詡出班奏道:“啟稟大王,洛陽城中,有一位技藝絕倫的良工,名叫蘇越,此人祖傳木工手藝,又兼心思巧妙,精通圖樣設計,堪稱當世魯班。大王何不將其召來,令其負責督造新殿之事?”
    曹操大喜,當即便下令,將蘇越召入宮中,命其繪製建始殿的建築圖樣。蘇越領命,不敢怠慢,耗費數日心血,精心繪製了一幅規模宏大,氣勢非凡的九間大殿,以及前後廊廡樓閣的詳細圖樣,呈獻與曹操觀看。
    曹操仔細審閱了圖樣,見其設計精巧,布局合理,甚合自己心意,不由得龍顏大悅,讚道:“好!好!好!蘇卿所畫圖樣,深得孤心!隻是…如此宏偉壯麗的宮殿,恐怕需要極多粗大堅固的棟梁之材,不知何處可以尋得?”
    蘇越躬身答道:“啟稟大王,此事不難。從此洛陽城出城,往東約三十裏之處,有一座深潭,名叫‘躍龍潭’;潭水之畔,又建有一座古老的祠廟,名叫‘躍龍祠’。在那躍龍祠的旁邊,生長著一株異常巨大的古梨樹,其樹幹高約十餘丈,粗壯挺拔,堪比數人合抱,而且枝幹筆直,並無多少曲節。依小臣之見,此樹之材,正可用來充當那建始殿的棟梁之主材也!”
    曹操聽了,更是大喜過望,當即便下令,派遣數百名最為精壯的工匠軍士,攜帶斧鋸繩索等工具,前往那躍龍祠,砍伐此樹。
    然而,次日一早,那些派去伐樹的工匠軍士,卻皆是空手而回,一個個麵帶驚恐之色,向曹操稟報道:“啟稟大王!那…那躍龍祠旁的古梨樹,實在太過詭異!我等昨日前去,用盡了各種方法,無論是用鋒利的鋸子去鋸,還是用沉重的斧頭去砍,皆是如同砍在金石之上一般,火星四濺,分毫不能傷其樹幹!更兼那樹木周圍,時常有怪風呼嘯,陰氣森森,令人不寒而栗!我等實在無法將其斬伐下來,還望大王恕罪!”
    曹操聽了,勃然大怒,厲聲喝道:“一派胡言!孤平生最不信此等鬼神之說!世間焉有砍伐不斷的樹木?定是爾等懶惰怠工,故作此等謊言,前來欺瞞於孤!”當即便下令,親率數百名精銳騎兵護衛,浩浩蕩蕩地趕往那躍龍祠,要親自去看個究竟!
    來到躍龍祠前,曹操翻身下馬,抬頭仰觀那株巨大的古梨樹。隻見此樹果然是高聳入雲,枝繁葉茂,亭亭如華蓋一般,遮天蔽日,氣勢非凡。其樹幹筆直粗壯,通體黝黑,宛如鐵鑄,竟真的並無多少彎曲的枝節。
    曹操冷笑一聲,當即便下令左右武士,上前砍伐此樹!
    就在此時,附近村莊的數位白發蒼蒼的老者,聽聞魏王要來砍伐此神樹,皆是慌忙趕來,跪倒在地,苦苦哀求道:“大王息怒!此梨樹乃是本地的鎮村神樹,已在此處生長了數百年之久,早已通了靈性,常有神仙之人在其上居住修行。此乃神木,萬萬砍伐不得啊!否則,恐會觸怒神靈,招來災禍!”
    曹操聽了,更是怒火中燒,指著那些老者,厲聲喝道:“孤曹孟德平生征戰,遊曆天下,已有四十餘年!上至九五之尊的天子,下及黎民百姓的庶人,何人不知我曹操之名,何人不懼我曹操之威?區區一個鄉野小神,土木精怪,也敢違抗孤的旨意,與孤作對麽!簡直是豈有此理!”
    說罷,他竟親自拔出腰間佩帶的“倚天寶劍”,走到那古梨樹之前,凝聚全身之力,狠狠地向著那粗壯的樹幹,猛劈過去!隻聽得“錚”的一聲巨響,火星四濺!那鋒利無比的倚天寶劍,竟隻是在樹幹之上,留下了一道淺淺的白印!更為詭異的是,從那白印之中,竟緩緩地滲出了一股殷紅如血的樹液,如同人的鮮血一般,濺了曹操滿頭滿臉!
    曹操見狀,亦是不由得愕然大驚,心中也感到了一絲莫名的“寒意與不安”。他不敢再作停留,急忙將倚天寶劍扔還給侍衛,翻身上馬,帶領眾人,匆匆返回了洛陽宮內。
    是夜,二更時分,曹操在宮中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隻覺得頭痛欲裂,心神不寧。他便起身來到殿中,點起燈燭,伏在案幾之上,想要批閱一些奏章,以排遣心中的煩悶。不知不覺之間,竟伏案而寐。
    朦朧之中,他忽見一人,披頭散發,身穿一襲皂色的長袍,手持一柄寒光閃閃的寶劍,從殿外一步步走了進來,徑直來到他的麵前!那人麵目猙獰,目光如電,指著曹操,厲聲大喝道:“曹阿瞞!我乃是那躍龍潭梨樹之神也!你這奸賊,欲蓋什麽勞什子的建始殿,分明便是想行那篡逆之事,謀奪漢家天下!竟敢為此而前來砍伐我的神木,毀我修行!我早已知曉,你的陽數已盡,死期將至!今日特來取你狗命,以報此仇!”
    曹操大吃一驚,急忙高聲呼喊:“武士何在!武士何在!快來護駕!”
    那皂衣人卻毫不理會,舉起手中寶劍,便向著曹操的頭頂,狠狠地劈落下來!
    “啊!”曹操大叫一聲,猛然從噩夢之中驚醒過來!他隻覺得頭痛欲裂,仿佛要炸開一般,疼痛難當!他急忙傳下旨意,遍求天下名醫,前來為自己診治,希望能緩解這鑽心刺骨的頭痛之症。然而,禦醫們想盡了各種辦法,用了無數名貴藥材,卻始終不見絲毫起色,病情反而日漸加重。宮中上下,文武百官,皆是憂心忡忡,唯恐魏王龍體有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曹操病情危急,群醫束手無策之際。心腹大臣華歆入內,向曹操奏道:“啟稟大王,不知大王可曾聽聞過當世有一位醫術通神的神醫,名叫華佗華元化之人?”
    曹操精神稍振,問道:“莫非便是昔日在江東,曾為周泰將軍刮骨療毒的那位神醫麽?”
    華歆點頭道:“正是此人!華佗,字元化,乃是沛國譙郡人士。其醫術之精湛神妙,世所罕有,堪稱當世扁鵲、倉公再世!但凡有病人求到他的麵前,無論是內科雜症,還是外科創傷,他或用湯藥調理,或用金針針灸,或用艾火熏灼,往往皆能手到病除,藥到回春,其效如神!”
    “倘若患者所患的,乃是五髒六腑之間的沉屙痼疾,尋常的湯藥針石皆已無法奏效者,華神醫便會先用他秘製的‘麻沸湯’讓病人飲下,使病人如同沉醉昏死一般,失去知覺。然後,他再用一把鋒利無比的薄刃尖刀,剖開病人的胸腹,將其中的髒腑取出,用特製的藥湯仔細清洗幹淨,去除病灶。整個過程之中,病人竟絲毫感覺不到半分疼痛!待清洗縫合完畢之後,再敷上他秘製的金瘡神藥。短則二十餘日,長則不過一月,病人的傷口便能完全愈合,恢複如初!其醫術之神妙,簡直是匪夷所思!”
    “據說,一日,華神醫在路上行走,聽見路旁傳來一陣痛苦的呻吟之聲。他上前察看,見一年輕人麵黃肌瘦,氣息奄奄,便開口問道:‘你可是飲食吞咽不下麽?’那人點頭稱是。華神醫便立刻命人取來三升大蒜搗成的汁液,讓那人飲下。不一會兒,那人便嘔吐不止,竟從口中吐出一條長約二三尺的赤色怪蛇!自此之後,那人便飲食如常,霍然而愈了。”
    “還有一次,廣陵太守陳登,因憂思過度,心中煩躁鬱悶,又兼麵色赤紅,飲食不下,病情十分沉重,便請華神醫為其醫治。華神醫診斷之後,亦是讓其飲下一碗特製的湯藥。陳登飲下之後,亦是嘔吐不止,竟吐出了三升左右的紅色小蟲,那些小蟲的頭部皆是赤色,首尾尚在不停地蠕動,甚是駭人!陳登大驚,急問其故。華神醫道:‘此乃是因為大人平日裏過多地食用了魚類海鮮等生發之物,以致濕毒積聚於胸腹之中,化為此等惡蟲。今日雖然暫時將毒蟲盡數吐出,病情得以緩解,但此病根源未除,三年之後,必然會再次複發,到那時,便再也無藥可救了!’後來,那陳登果然是在三年之後,舊病複發而亡,與華神醫所言,絲毫不差。”
    “又曾有一人,眉心之間,生了一個小小的肉瘤,奇癢無比,難以忍受,便請華神醫為其診治。華神醫仔細察看之後,說道:‘你這肉瘤之內,藏有飛物。’在場眾皆不信,以為是戲言。華神醫也不多言,當即便取過一把小刀,在那人的眉心肉瘤之上,輕輕一劃,割開一個小口。說也奇怪,竟真的從那肉瘤之中,飛出了一隻小小的黃雀!那人眉間的肉瘤與癢痛之症,亦隨之霍然而愈!”
    “更曾有一人,不幸被惡犬咬傷了腳趾,傷口潰爛之後,竟在傷處長出了兩塊大小不一的肉塊,一塊摸上去疼痛難當,另一塊則奇癢無比,皆是令人無法忍受。華神醫為其診視之後,說道:‘你這疼痛的肉塊之內,藏有十枚細小的繡花針;而那發癢的肉塊之內,則藏有黑白棋子各一枚。’在場眾人皆是半信半疑。華神醫便當眾用刀將那兩塊肉塊割開,仔細察看,果然在其中一塊肉中,尋到了十枚已經鏽蝕的繡花針;而在另一塊肉中,則真的發現了黑白兩枚小小的圍棋子!眾人無不歎服其‘神眼識疾’之能!”
    “此等神醫,其醫術之高明,堪比上古神醫扁鵲、倉公再世!如今,華神醫正好雲遊至金城左近,離此洛陽亦不算太遠。大王何不立刻派遣使者,星夜兼程,將其請來,為大王診治這頭風之疾?”
    曹操聽了華歆這番繪聲繪色的講述,對華佗的“神妙醫術”亦是心生向往,當即便依照華歆之言,派遣心腹使者,攜帶重金厚禮,星夜趕往金城,務必將神醫華佗請來洛陽,為自己醫治頭痛頑疾。
    華佗應召而來,入宮拜見了曹操。曹操命其為自己診脈視疾。華佗仔細為曹操診斷了半晌,麵色凝重地說道:“啟稟大王,大王這頭痛之症,乃是因為操勞過度,又兼風邪入侵,直入腦髓所致。其病根深植於腦袋之中,因有風涎阻滯,氣血不通,故而才會時常發作,疼痛難當。似此等頑疾,若隻服用尋常湯藥,不過是治標不治本,難以根除。貧道倒有一個根治之法,隻是……”
    曹操急道:“先生有何妙法,但請直言!孤受此頭痛折磨,已是日久,苦不堪言!隻要能將此病根除,便是再大的凶險,孤亦願一試!”
    華佗這才緩緩說道:“為今之計,若要徹底根除大王頭風之疾,隻有一個法子:便是先讓大王飲下貧道秘製的‘麻沸湯’,待大王如同沉醉昏死,失去知覺之後。貧道再用一把特製的鋒利板斧,小心翼翼地將大王的腦袋劈將開來!然後,貧道便可將腦袋之中,那些致病的風涎毒素,盡數取出。待風涎除盡之後,再將腦袋重新縫合起來,敷上神藥。如此,則大王的頭風之症,方可徹底根除,永不再發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操一聽這話,更是勃然大怒!他猛地一拍龍案,指著華佗,厲聲喝道:“大膽妖醫!你…你竟敢口出狂言,要用利斧砍開孤的腦袋!莫非你是想趁機要了孤的性命不成?”
    華佗卻麵不改色,從容不迫地答道:“大王息怒。大王可曾聽聞,昔日蜀將關公,在樊城中毒箭,傷及其右臂,毒入骨髓,危在旦夕。亦是貧道為其刮骨療毒,去除病根。當時,貧道用利刃割開其皮肉,直至於骨,然後用鋼刀在其臂骨之上,悉悉刮除毒素。整個過程之中,關將軍尚能飲酒食肉,談笑弈棋,麵不改色,略無半分懼意。如今大王所患的,不過是區區頭風小疾而已,比起關將軍的刮骨之痛,又算得了什麽?大王何故要如此多疑,心生畏懼呢?”
    曹操聽了,卻是冷笑一聲,道:“哼!手臂疼痛,自然可以刮骨療毒。但這腦袋,乃是人之七竅百骸之主,性命攸關之所,又豈是那手臂可比?安能輕易便砍將開來?依孤看來,你這妖醫,必然是與那關羽匹夫素有交情,與劉備逆賊亦是同黨!此番前來,分明便是想借為孤醫病之名,行刺殺之實,為那關羽報仇雪恨罷了!”當即便怒喝左右:“來人!將這妖言惑眾,意圖謀反的妖醫華佗,與我拿下!押入天牢,嚴刑拷打,務必審問出其同黨!”
    一旁的軍師賈詡見了,急忙上前勸諫道:“大王息怒!華佗此人,醫術通神,名聞天下,似此等良醫,世間罕有,實乃國家之瑰寶也。今日之言,或許隻是一時失當,未必真有歹意。還望大王能念其才,暫且饒其性命,從輕發落,未可因此而輕易廢棄此等國手啊。”
    曹操此刻早已是“怒火中燒,疑心大起”,哪裏還聽得進賈詡的勸告?他厲聲叱道:“文和休要再言!此人包藏禍心,欲乘機加害於我,其罪行與那先前謀反的吉平匹夫,一般無二!絕不可輕饒!”當即便再次下令,將華佗嚴刑拷打,務必要追查出其“幕後主使”與“同謀反黨”。
    神醫華佗,無辜被捕,含冤入獄。獄中有一名獄卒,姓吳,平日裏為人還算正直,對華佗的“神妙醫術”與“高尚醫德”,亦是十分敬佩。他見華佗年事已高,又遭此不白之冤,心中不忍,便每日裏暗中將好酒好菜,送與華佗食用,也算是盡一些綿薄之力。
    華佗深感吳押獄的“雪中送炭之恩情”,自知此番恐難逃一死,便對吳押獄說道:“唉!我華佗一生行醫,救人無數,未曾想今日竟要落得如此下場,冤死於這牢獄之中!我今將不久於人世,心中別無他憾,隻可恨我那部嘔心瀝血,耗盡畢生所學而著成的《青囊經》即《青囊書》)醫書,尚未能流傳於世,使後人得益,實乃平生最大憾事!”
    “我深感押獄公高義厚恩,無以為報。我這就修書一封,煩請押獄公能派一位可靠之人,星夜兼程,送往我的家中,向我的妻兒,取來那部《青囊書》。然後,我便將此書盡數贈予押獄公,以繼我畢生之醫術,也算是了卻了我的一樁心願,如何?”
    吳押獄聽了,更是大喜過望,連連叩首道:“哎呀!若能得先生此等神書,真乃三生有幸!我若能學得先生一二分醫術,便立刻辭去這牢獄差役,雲遊四海,廣施醫藥,救死扶傷,醫治天下病人,以廣傳先生的仁心仁術與蓋世醫德!”
    華佗當即便修下家書一封,交與吳押獄。吳押獄立刻派遣心腹之人,日夜兼程,趕往金城,找到了華佗的妻子,順利取回了那部凝聚了華佗一生心血的《青囊經》醫書。返回獄中之後,吳押獄先將醫書呈與華佗親自檢閱確認無誤。華佗看罷,便將此書鄭重地贈與了吳押獄。
    吳押獄如獲至寶,急忙將《青囊書》帶回家中,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準備待日後有暇,再來仔細研讀學習。
    然而,不出十日之後,一代神醫華佗,終究還是因不堪忍受獄卒的殘酷拷打,以及曹操的猜忌迫害,含恨死於獄中!
    吳押獄聽聞華佗死訊,心中亦是悲痛萬分。他自掏腰包,買了一口薄棺,將華佗的屍首好生殯殮安葬已畢。然後,便辭去了獄卒的差役,返回家中,想要取出那部《青囊書》,潛心研習,繼承華佗遺誌。
    不料,當他回到家中,卻見其妻子,竟正在廚房之中,將那部珍貴無比的《青囊書》,一頁一頁地撕下來,投入灶火之中焚燒!吳押獄見狀,更是大驚失色,肝膽俱裂!他急忙上前搶奪,卻為時已晚!那整部《青囊書》,已被其妻焚燒了十之八九,隻剩下薄薄的一兩頁殘篇,僥幸未被燒毀!
    吳押獄氣得渾身發抖,指著妻子,怒聲大罵。其妻卻振振有詞地說道:“哼!便是學得與那華佗一般神乎其技,醫術通神,又有何用?最終還不是落得個屈死於牢獄之中的悲慘下場!似這等會招來殺身之禍的‘不祥之書’,留它何用!不如早早燒了幹淨,免得日後連累我等家人!”
    吳押獄聽了,更是欲哭無淚,捶胸頓足,嗟歎不已,卻也無可奈何。因此,神醫華佗的曠世奇書《青囊經》,便大多因此而失傳於世。後世所流傳下來的,那些閹割雞、豬等獸醫小法,據說便是從那燒剩下的殘缺書頁之中,所記載的內容而已。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後人有詩歎曰:
    華佗仙術比長桑,神識如窺垣一方。惆悵人亡書亦絕,‘千古奇學’竟渺茫。後人無複見青囊,‘杏林遺憾’淚沾裳!
    卻說曹操自從下令殺害了神醫華佗之後,非但頭風之疾未曾有絲毫減輕,反而因心中“愧疚與恐懼”之情日增,病情愈發沉重起來。又兼之東吳、西蜀兩處邊境,戰事頻仍,軍情緊急,令他更是“憂心忡忡,寢食難安”。
    正當他為此事焦慮萬分之際,忽然有近侍慌忙入內,稟奏道:“啟稟魏王!東吳孫權,再次派遣使者,奉上國書,已至殿外,請求陛見!”
    曹操心中一動,急忙傳令召入。使者入見,呈上孫權的書信。曹操強打精神,拆開觀看,隻見信中孫權言辭更為“謙卑恭順”,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其書信大略說道:
    “臣孫權,久已知曉天命人心,皆已歸附於大王駕前。伏望大王能早日順天應人,榮登九五之尊,正位稱帝,以安天下萬民之心!然後,再派遣虎狼之師,剿滅那負隅頑抗的西蜀劉備,掃平兩川之地。到那時,臣孫權即當率領江東文武群臣,納土歸降,貢獻版圖,永為大魏忠貞不二之藩屬矣!”
    曹操看完孫權這封“勸進表”,不由得放聲哈哈大笑起來,將書信傳示與帳下群臣觀看,笑道:“哈哈哈!孫權這小兒,竟也學會了這般阿諛奉承的把戲!他此番上書,名為勸我稱帝,實則是想將孤推到那爐火之上,讓我去替他抵擋天下悠悠之口,吸引劉備的仇恨,他好坐收漁翁之利!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盤啊!”
    侍中陳群等一眾曹操心腹,見狀立刻出班奏道:“大王明鑒!如今漢室早已衰微,氣數已盡,名存實亡。大王您功蓋天地,德被蒼生,四海之內,萬民仰望,早已有‘取而代之’之實。今孫權亦能審時度勢,稱臣歸命,此乃天意所歸,人心所向,各種祥瑞之氣,皆已齊聲響應!懇請大王能順應天人之意,早日榮登大寶,正位稱帝,以安天下,以慰民望!”其“勸進之心”昭然若揭。
    曹操聽了,卻是微微一笑,擺了擺手,道:“嗬嗬,諸位愛卿美意,孤心領了。隻是,我曹操輔佐漢室多年,雖然也曾為國家百姓,立下些許微末功勞,但如今位已至王,名爵亦已達至人臣之極點,又豈敢再有其他非分之想?苟若天命真在孤之身上,孤亦當效仿昔日周文王,止步於王位,不敢行那篡逆之事也。”其言語雖謙,但其“代漢之心”卻也昭然若揭,不過是時機未到,尚需等待罷了。
    司馬懿亦是出班奏道:“大王聖明。既然如今孫權已稱臣歸附,大王便可名正言順地對其加官進爵,予以封賞,並下達王命,令其盡起江東之兵,全力攻打西蜀劉備,以為我軍北伐之前驅。如此,則我等可坐觀其變,待其兩敗俱傷,再行從中取事,豈不美哉?”
    曹操深以為然,當即便采納了司馬懿的建議,立刻上表漢獻帝,冊封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侯,並兼任荊州牧之職,以示恩寵與拉攏。隨即,便派遣使者,攜帶正式的誥命敕書,星夜趕往東吳,傳達魏王旨意。
    然而,曹操的病情,卻並未因此而有絲毫的好轉,反而日漸沉重起來,時常感到頭痛欲裂,目眩神迷。忽有一夜,他又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有三匹神駿非凡的駿馬,竟在同一個馬槽之中,共同飲食草料,彼此之間,倒也相安無事。待到天色微明,他從夢中醒來,隻覺得心中驚疑不定,便將心腹謀士賈詡召至榻前,將夢中所見情景,述說了一遍,問道:“文和啊,孤先前在赤壁之戰前,亦曾夢見過三馬同槽,當時曾疑心是那西涼馬騰父子,要為我大魏之禍患。如今馬騰早已被我所殺,馬超亦已遠遁西川,為何昨夜又會重做此夢?此兆究竟主何吉凶?還望文和為孤解惑。”
    賈詡聽了,心中亦是微微一凜,暗道:“三馬同槽,莫非應在我司馬氏父子三人身上不成?難道主公已對我司馬氏起了疑心?”但他表麵上卻是不動聲色,躬身答道:“啟稟大王,依臣之見,此乃大吉之兆也!所謂‘祿馬’、‘祿馬’,馬者,祿也,象征著官祿爵位,榮華富貴。如今三匹駿馬同食一槽,正應了‘三公九卿,同心同德,共輔大魏,祿馬歸曹’之祥瑞!大王龍體康泰,洪福齊天,何必為此等虛妄夢境而心生疑慮呢?”
    曹操聽了賈詡這番“牽強附會,阿諛奉承”的解釋,心中的疑慮也暫時消散了許多,便也不再將此事放在心上。
    後人有詩歎曰:三馬同槽事可疑,‘夢中預兆’泄天機。不知已植晉根基,‘司馬代魏’早伏筆。曹瞞空有奸雄略,‘權謀算盡’亦枉然。豈識朝中司馬師,‘狼顧鷹視’待時移?
    是夜,曹操臥於寢宮之內,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直至三更時分,才覺頭目昏沉眩暈,便掙紮著起身,伏在案幾之上,想要稍作歇息。
    忽然,隻聽得大殿之中,傳來一陣陣如同撕裂綢緞一般的怪異聲響!曹操心中一驚,急忙抬頭看時,不由得嚇得是魂飛魄散!隻見朦朧的燈影之下,伏皇後、董貴妃、以及兩位無辜慘死的皇子,並有國丈伏完、車騎將軍董承等二十餘人,皆是渾身浴血,披頭散發,麵目猙獰,立於一片愁雲慘霧之中!他們一個個都用那怨毒無比的目光,死死地盯著曹操,口中隱隱約約傳來“還我命來!還我命來!”的淒厲索命之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曹操哪裏見過這等恐怖的景象?隻嚇得是三魂掉了七魄,急忙拔出床頭懸掛的佩劍,胡亂地向著空中砍去,口中大叫:“鬼魅休得無禮!孤乃奉天征討,何懼爾等冤魂索命!”
    忽然,隻聽得“轟隆”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整個寢殿的西南一角,竟無緣無故地自行崩塌了下來!塵土飛揚,瓦礫四濺!曹操更是嚇得魂不附體,當場便驚倒於地,不省人事。
    左右侍衛聽得響動,急忙衝入殿內,見魏王昏倒,宮殿又塌了一角,皆是大驚失色,慌忙將曹操救出,遷往別宮好生調養。
    次日夜間,曹操又隱隱約約聽見殿外傳來無數男女老幼的悲慘哭泣之聲,其聲淒厲,不絕於耳,令他更是心神不寧,難以安枕。
    待到天明,曹操急忙將帳下文武群臣,盡數召至榻前,麵帶驚恐之色地說道:“諸位愛卿,孤縱橫戎馬之中,已有三十餘年,大小戰陣,不計其數,什麽大風大浪沒有見過?平生也從未相信過什麽鬼神怪異之事。然近日以來,孤卻屢屢遭遇此等怪異之事,究竟是何緣故?”
    群臣聽了,亦是麵麵相覷,不知如何作答。便有人進言道:“啟稟大王,依臣之見,此必是宮中妖邪作祟,怨氣不散。大王當立刻命令宮中,延請高僧道士,大設醮壇,修設羅天大醮,誦經禮懺,超度亡魂,驅邪禳災,方可保大王龍體安泰,國祚綿長。”
    曹操聽了,卻是長歎一聲,麵如死灰,擺了擺手,道:“唉!聖人有雲:‘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孤自知平生殺戮過重,罪孽深重,如今恐怕是天命已盡,大數難逃,又豈是區區設醮祈禳所能挽救的?”竟不允設醮禳災之請,其“英雄末路之悲涼”與“自知時日無多之絕望”,溢於言表。
    又過數日,曹操自覺胸中一股“鬱結之氣”直衝上焦,雙目亦漸漸變得模糊不清,幾近失明,心中更是驚恐萬狀,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急忙又將心腹大將夏侯惇召至榻前,商議後事。
    夏侯惇接到王命,急忙趕來。剛至殿門之前,尚未入內,忽然也隱隱約約看見伏皇後、董貴妃、兩位皇子,以及伏完、董承等人的鬼魂,皆是披頭散發,渾身浴血,立於一片陰風慘霧之中,用那怨毒無比的目光,死死地盯著自己!夏侯惇何曾見過這等陣仗?隻嚇得是怪叫一聲,當場便昏倒於地!左右侍衛慌忙將其扶出宮外,送回府中調治。自此之後,夏侯惇亦是身染重病,臥床不起。
    曹操見狀,更是心如死灰。他自知不起,便又將心腹重臣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等人,一同召至自己的臥榻之前,準備交代後事。
    曹洪等人見魏王病勢沉重,皆是伏地叩首,淚流滿麵,泣聲道:“大王善保玉體,安心調養,不日定當霍然痊愈,再展雄圖!”
    曹操卻是慘然一笑,搖了搖頭,喘息著說道:“唉!孤自知天命難違,大數已到,恐怕是難以再好了。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掃平群雄,削平禍亂,如今天下諸侯,皆已次第覆滅,唯獨隻剩下那江東的孫權,以及西蜀的劉備,尚未能徹底剿除,此乃孤平生最大憾事也!孤如今病已入膏肓,恐怕不能再與諸位愛卿共敘國事,特以家國大事,鄭重相托!”
    “孤之長子曹昂,乃劉氏所生,英勇孝順,本是孤最為看重的繼承之人。隻可惜,不幸早年歿於宛城張繡之亂,此乃孤心中永遠的痛!如今,王後卞氏,共為孤生下了四個兒子:長子曹丕,為人篤厚恭謹,沉穩有度;次子曹彰,勇猛善戰,卻失於謀略;三子曹植,才華橫溢,文采風流,卻為人虛華浮誇,缺少誠實穩重,又兼嗜酒放縱,不堪重任,因此孤最終沒有立他為嗣;四子曹熊,則自幼體弱多病,恐難長壽。”
    “如今看來,唯有長子曹丕,品性敦厚,處事穩重,可以繼承孤之大業,統領我大魏基業。諸位愛卿,皆是國家棟梁,社稷重臣,還望日後能同心同德,竭力輔佐於他,使其能早日掃平吳、蜀,統一天下,完成孤未了之夙願!”
    曹洪等人聽了曹操這番“臨終托孤”之言,皆是涕泣不已,叩首領命而出。
    曹操又令近侍,將自己平日裏所珍藏的各種名貴香料,盡數取來,一一分賜給宮中諸位侍妾,並且一一囑咐道:“孤死之後,汝等皆須勤習女紅針指,多做一些精美的絲履香囊等物,拿到市集之上販賣,如此,便可以得到些許錢財,用以自給自足,也不至於衣食無著了。”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之態,倒也令人唏噓。
    他又下令,自己死後,諸位侍妾,皆可居住於鄴郡新建的銅雀台之上。每日裏,務必按時設下祭品,供奉自己的牌位,並且必須令府中的女伎樂隊,在祭祀之時,演奏歡快的樂曲,獻上豐盛的食物,不可使其冷清。
    最後,他又留下遺命,命人在彰德府的講武城外,秘密設立七十二座疑塚,使其真假難辨,切勿令後人知曉自己真正的葬身之處,以免日後為人所發掘盜竊,驚擾了自己長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一囑咐完畢之後,曹操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眼中亦是淚如雨下。須臾之間,便氣息斷絕,溘然長逝。終年六十六歲。其時,乃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一代奸雄,就此結束了他波瀾壯闊,毀譽參半的一生。
    後人有《鄴中歌》一篇,以歎曹操雲:
    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橫流築台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嗚呼!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塚中人,塚中笑爾書生氣!
    卻說魏王曹操身亡之後,留守鄴郡的文武百官,盡皆舉哀致敬,悲聲動地。一麵則立刻派遣心腹之人,星夜兼程,分別趕往世子曹丕、鄢陵侯曹彰、臨淄侯曹植、蕭懷侯曹熊等諸位王子處報喪。
    眾官員用早已備好的金棺銀槨,將曹操的遺體好生入殮。然後,便星夜兼程,護送著魏王的靈櫬,返回了都城鄴郡。
    世子曹丕在府中,聽聞父親曹操薨逝的噩耗,亦是放聲痛哭,悲不自勝。他立刻率領鄴郡大小官員,身披重孝,出城十裏,伏道跪迎父親的靈櫬入城。靈櫬停放於魏王宮的偏殿之內,文武百官,皆依禮製,身著孝服,聚集於殿上,放聲痛哭,以寄哀思。
    忽然,人群之中,一人挺身而出,對曹丕朗聲說道:“請世子節哀順變!如今魏王新薨,國不可一日無主,天下震動,人心不安。當務之急,是應早立嗣王,以安定內外,穩固社稷。何必在此空作兒女之態,但知哭泣耶?”
    眾人循聲望去,見說話之人,乃是世子曹丕的師傅,中庶子司馬孚司馬懿之弟)。
    司馬孚又繼續說道:“魏王既已仙逝,世子理當立刻宣布繼承王位,方能鎮撫人心,號令三軍。若遷延日久,隻恐內外生變,悔之晚矣!”
    群臣聽了,皆紛紛附和道:“司馬大人所言極是!世子殿下宜速速宣布嗣位,以安天下!”
    然而,亦有部分老臣,顧慮到禮製程序,出班奏道:“世子殿下宣詔嗣位,乃是理所當然之事。隻是,此事體大,須得上奏天子,得到天子正式的冊封詔命之後,方可名正言順,依禮而行。如今尚未得到天子詔命,若是倉促之間,便自行宣布嗣位,豈非是於理不合,有違君臣之義?”
    兵部尚書陳矯,為人素來“果敢決斷,不拘小節”,聽了這話,卻是勃然大怒!他猛地拔出腰間佩劍,“嗆啷”一聲,竟當場將自己的袍袖割下一截,擲於地上!然後,他厲聲對眾人喝道:“如今魏王薨逝於外,國內震動,人心浮動!倘若因為等待什麽狗屁天子詔命,而遷延日久,萬一因此而導致諸子爭位,內外生變,則我大魏社稷危矣!到那時,誰能負此責任?”
    “我陳季弼今日便將話撂在這裏!即刻便請世子殿下登位!在場眾位官員,若有再敢對此事存有異議,阻撓世子登基者,便如此袍為例,休怪我陳某劍下無情!”其“鐵腕手段”與“擁立之心”顯露無遺!
    百官見陳矯如此“強硬決絕”,又兼其手握兵權,皆是心中悚懼,再也不敢有半分異議。
    就在此時,忽有殿外侍衛飛馬入報:“啟稟世子殿下!尚書令華歆大人,已自許都星夜兼程,飛馬趕到!如今已至殿外,請求陛見!”
    眾人聽聞華歆突然從許都趕來,皆是大吃一驚,不知其葫蘆裏究竟賣的什麽藥。須臾之間,華歆已快步走入殿內。眾人急忙上前,詢問其來意。
    華歆麵帶得色,朗聲說道:“諸位大人勿憂!如今魏王薨逝,國中震動,正當早立新君,以安社稷。何不立刻便請世子殿下,榮登大寶,繼承王位?”
    眾官員道:“我等亦正有此意。隻是,因此事尚未得到天子詔命,方才在此躊躇議論,欲先請王後卞氏降下慈旨,暫且讓世子代掌國事,待日後天子詔書到來,再行正式登基。”
    華歆聽了,卻是哈哈大笑起來,從懷中取出一卷黃綾詔書,高高舉起,得意洋洋地說道:“諸位不必再為此事煩憂了!吾已從漢獻帝處,請得了正式的冊封詔命在此!”
    眾人見了,更是大喜過望,皆是踴躍上前,山呼“天佑大魏!天佑大魏!”,紛紛向曹丕稱賀。
    華歆清了清嗓子,當眾展開那卷黃綾詔書,高聲宣讀起來。原來,華歆素來諂媚曹氏,見曹操已死,便立刻星夜趕回許都,私下裏早已草擬好了這封冊立曹丕為魏王的詔書,然後便手持此詔,闖入宮中,威逼漢獻帝蓋上玉璽,頒布天下。漢獻帝名為天子,實為傀儡,哪裏還敢有半分違抗?隻得忍氣吞聲,依照華歆之意,蓋上玉璽,正式下詔,冊封曹丕為魏王、丞相,兼任冀州牧之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曹丕聽完詔書,心中大喜,當即便在眾位文武官員的擁戴之下,即日登上了魏王的寶座,接受了大小官僚的叩拜朝賀,大赦天下,改元黃初此為稱帝後年號,此處演義提前)。
    正當曹丕在宮中大排筵宴,與群臣一同慶賀自己榮登王位,誌得意滿之際。忽然,有殿前侍衛,慌慌張張地跑來稟報:“啟稟大王!大事不好!鄢陵侯曹彰,已自長安,親率十萬精銳大軍,星夜兼程,正向我鄴都殺來!如今,其先頭部隊,已離城不足百裏矣!”
    曹丕聽聞此言,不由得大驚失色,手中的酒杯,險些失手落地!他心中暗道:“不好!我這黃須小弟曹彰,平日裏便性情剛烈,又深通武藝,在軍中素有威望。如今他統領十萬大軍,從長安遠道而來,其來意不善,莫非是想與孤爭奪這魏王之位不成?這…這如之奈何?”一時間,竟也有些“手足無措,心慌意亂”起來。
    就在這緊急關頭,忽然階下一人,昂然出班,對曹丕朗聲說道:“大王休慌!臣願親自前往,拜見鄢陵侯,憑我三寸不爛之舌,定能將其說退,化解此場危機!”
    眾人循聲望去,皆暗自點頭,齊聲道:“若要化解此禍,恐怕非此位大夫不可也!”
    正是:試看曹氏丕彰事,“兄弟鬩牆”幾釀禍。幾作袁家譚尚爭,“前車之鑒”猶在目。
    未知這位自告奮勇,前去說退曹彰之人,究竟是誰?他又將如何化解這場可能發生的“兄弟相爭,禍起蕭牆”的危機?且看下文分解。
    喜歡三國野史!請大家收藏:()三國野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