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
字數:20719 加入書籤
卻說孫權在荊州,聽聞關羽被困麥城,糧草斷絕,外無援兵,已是“山窮水盡,插翅難飛”之境,便又向大都督呂蒙問計,當如何才能生擒此“威震華夏之虎將”。
呂蒙胸有成竹,對孫權說道:“主公勿憂。我料那關羽雖然勇猛,但其兵力已是微乎其微,絕不敢從大路突圍,以免遭遇我軍主力。麥城正北方向,有一條極為險峻難行的山間小路,乃是其逃往西川的唯一生路,他必然會從此路冒險而逃。主公可立刻派遣大將朱然,統領五千名最為精銳的‘山地伏兵’,預先埋伏於麥城以北二十裏之處的險要隘口。待關羽敗軍至此,朱然將軍隻需虛張聲聲,不可與其正麵力敵,隻可緊隨其後,一路掩殺。彼軍本就‘人心惶惶,無心戀戰’,被我軍一嚇,必然會更加慌不擇路,拚死奔向西麵的臨沮小道。”
“然後,再令大將潘璋,亦帶領五百名最為精悍的‘敢死刀斧手’,預先埋伏於那臨沮山中的僻靜小路兩旁,以逸待勞。待關羽殘兵敗將逃至此處,人困馬乏之際,潘璋將軍便可率伏兵四起,以‘長鉤套索’,先絆其戰馬,再擒其人。如此一來,那關雲長便是插翅也難逃出我軍的天羅地網了!”
“為確保此計萬無一失,今日我等可派遣將士,從東、南、西三麵,對麥城發動猛烈的佯攻,鼓噪呐喊,虛張聲勢,隻故意留下北門,不做圍困,以引誘其從北門出走,自投羅網!”
孫權聽了呂蒙這番“天羅地網,算無遺策”的計謀,更是大喜過望,當即又令軍師呂範,再為此計占卜一卦,看看吉凶如何。
呂範依言,揲蓍布卦,仔細推演。片刻之後,卦象生成,呂範麵露喜色,對孫權稟告道:“啟稟主公!此卦乃是‘亢龍有悔,困獸猶鬥’之象,但卦中亦顯示,敵人最終必將向西北方向奔逃,其被擒之時,應在今夜亥時左右!此乃大吉之兆也!”
孫權聽了,更是龍顏大悅,當即便依照呂蒙之計,派遣大將朱然、潘璋二人,各領一支精銳兵馬,火速出發,按照預先的軍令,前往指定地點設下埋伏,隻等關羽自投羅網。
且說關公被困麥城,處境日益艱難。他親自點算城中馬步軍兵,如今隻剩下不到三百餘人,且大多身上帶傷,疲憊不堪,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赫赫軍威”。城中糧草,亦已消耗殆盡,軍民皆是忍饑挨餓,苦苦支撐,其“絕望與無助之氣”彌漫全城。
是夜,城外圍困的東吳兵馬,更是加強了攻心之策,他們在城下高聲呼喚著城中那些荊州籍貫守軍將士的名字,許以高官厚祿,勸其早早歸降。那些本就“軍心動搖,思鄉情切”的守軍,聽得城外呼喚,又兼饑寒交迫,哪裏還肯為關羽死守?竟有許多人,在夜色的掩護之下,悄悄地攀越城牆,逃出城外,投降了吳軍。
上庸的救兵,更是遲遲不見蹤影。關公心中焦急萬分,卻也無計可施。他環顧左右,見部將王甫亦是麵帶愁容,便長歎一聲,道:“唉!王司馬,我關某今日落得如此田地,皆因當初不聽足下良言,以致鑄成大錯!如今之勢,危在旦夕,將複何如?莫非天要亡我關某不成?”
王甫聞言,亦是淚流滿麵,伏地哭告道:“君侯!今日之事,已非人力所能挽回!縱然是那輔佐武王伐紂的薑子牙尚父複生,麵對此等絕境,恐怕亦是無計可施,束手無策了啊!”
一旁的管糧都督趙累,亦是麵帶悲戚之色,進言道:“君侯,上庸劉封、孟達二人,按兵不動,見死不救,其罪不容誅!我等如今已是‘插翅難逃,坐以待斃’之局。為今之計,何不趁著城中尚有些許殘兵,棄了此麥城孤城,殺出重圍,奔入西川,再行整頓兵馬,以圖東山再起,為今日之敗,報仇雪恨?”
關公聽了,沉吟片刻,道:“趙都督所言,亦不失為一條出路。我亦欲如此。”當即便親自登上麥城城樓,仔細觀察城外吳軍的部署情況。他見東、南、西三麵,皆是吳軍營寨連綿,旌旗蔽日,唯獨北門之外,吳軍兵力相對薄弱,防守也較為鬆懈。他便喚過一名本地的居民,開口問道:“老鄉,從此麥城往北而去,地勢路徑如何?可能通往西川地麵?”
那居民慌忙躬身答道:“啟稟君侯,從此地往北,皆是些崎嶇難行的山僻小路,平日裏人跡罕至。但若能尋得熟悉路徑的向導,倒也確實可以繞道翻山,最終抵達西川地麵。”
關公聽了,心中一動,當即便下定決心:“好!今夜我等便從這北門突圍,殺出一條血路,奔赴西川!”
王甫聽了,急忙上前勸諫道:“君侯不可!那北門之外,吳軍兵力雖然看似薄弱,但焉知不是呂蒙的誘敵之計?依我之見,小路之上,必然會設有埋伏!我等還是應當從大路突圍,雖然吳軍兵力較多,但其地勢開闊,利於我等騎兵衝殺,或可尚有一線生機啊!”
關公卻是濃眉一豎,丹鳳眼圓睜,厲聲喝道:“我關某縱橫天下數十載,何曾懼怕過什麽埋伏!便是那千軍萬馬,亦視若等閑!區區幾個吳狗鼠輩,又能奈我何!”當即便下令,城中所有馬步官軍,皆嚴整衣甲兵器,飽餐僅存的幹糧,準備在三更時分,從北門突出重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甫見關公決心已下,知道再勸無益,隻得含淚拜別道:“君侯!此去路途艱險,萬望君侯於千軍萬馬之中,千萬小心保重!末將與帳下這百餘名不願投降的忠勇將士,便留在此處,與這麥城共存亡!城若不幸被破,我等亦絕不屈膝投降,誓死與城池同歸於盡!隻盼望君侯能早日殺回荊州,為我等報仇雪恨!”
關公聽了王甫這番“忠肝義膽,視死如歸”的言語,亦是虎目含淚,與他揮淚相別。然後,他便留下心腹猛將周倉,協助王甫一同鎮守麥城。自己則與兒子關平,以及都督趙累等人,帶領著麥城之中僅存的二百餘名殘兵敗將,在三更時分,悄然打開北門,趁著夜色的掩護,奮力突出重圍,向著那茫茫的北方山路,亡命奔逃而去!
關公橫提著青龍偃月刀,一馬當先,在前方開路。行至初更以後,約莫奔走了二十餘裏,前方路過一處險峻的山坳。忽然,隻聽得山坳兩側,金鼓之聲齊鳴,喊殺聲大震!一彪軍馬,如同從天而降一般,當頭攔住了去路!為首一員大將,正是東吳勇將朱然!朱然驟馬挺槍,厲聲大喝道:“關雲長休走!你已是甕中之鱉,插翅難飛!還不趁早下馬受降,免得一死!”
關公見狀大怒,拍馬舞刀,便要與朱然決一死戰!朱然卻不與他正麵交鋒,虛晃一槍,撥馬便往山林深處敗走。關公不知是計,又急於突圍,便催動赤兔馬,乘勝從後追殺!
不想,剛追出不遠,隻聽得一聲號炮炸響,山坳四周,早已埋伏好的吳軍伏兵,從四麵八方,潮水般掩殺過來!關公知道中了埋伏,不敢戀戰,急忙勒住馬韁,也不管那詐敗的朱然,認準來時看好的一條通往臨沮方向的山間小路,奪路便逃!朱然則率領吳軍,從後緊緊追殺,一路之上,箭如雨下,喊殺聲不絕於耳!
關公所帶領的二百餘名殘兵,本就“人困馬乏,軍心渙散”,此刻又遇伏兵,更是難以抵擋,漸漸地,便被吳軍衝散分割,身邊跟隨的士卒,也越來越稀少。
奔逃了約莫四五裏路程,前方山穀之中,忽然又是喊殺聲震天,火光衝天而起!另一彪吳軍伏兵,早已在此等候多時,為首大將,正是那急於為故主孫策報仇的東吳猛將潘璋!潘璋驟馬舞刀,厲聲大喝:“關羽匹夫!拿命來!”直取關公!
關公見狀,更是“怒發衝冠,目眥欲裂”,也顧不得疲憊,輪起手中青龍偃月寶刀,奮力迎戰潘璋!二人戰不三合,潘璋便已知不是關羽對手,亦是虛晃一招,撥馬便往山林深處敗走,試圖將關羽引入更為險惡的埋伏圈。
關羽此刻已知吳軍事先必有周密部署,不敢再輕易追趕戀戰,急忙勒住馬頭,便要循著山間小路,繼續向前奔逃。
就在此時,其子關平渾身浴血,拍馬從後方追趕上來,聲音悲愴地稟告道:“父親!大事不好了!管糧都督趙累將軍,為掩護我等突圍,已不幸死於亂軍之中了!”
關公聽聞趙累戰死,更是心如刀絞,不勝悲惶!但他知道,此刻絕非悲傷之時,隻得強忍傷痛,對關平厲聲道:“平兒!為父在前開路!你率領殘部,在後斷後!務必殺出此重圍,奔赴西川!”說罷,他一馬當先,奮力向前衝殺。此刻,他身邊跟隨的士卒,已隻剩下稀稀拉拉的十餘人了!
一行人慌不擇路,行至一處名為“決石”的險要之地。此處兩麵皆是高聳的懸崖峭壁,山路狹窄,僅容數人並行。山邊更是長滿了茂密的蘆葦敗草,以及各種叢雜的樹木藤蘿,地勢極為複雜隱蔽。此時,已是五更將盡,天色即將破曉,晨霧彌漫,能見度極低。
關公等人,正自心驚膽戰,埋頭趕路。忽然,隻聽得一聲梆子響亮,緊接著,兩旁蘆葦叢中,以及山林暗處,鼓聲大作,喊殺聲四起!無數的吳軍伏兵,如同從地底下鑽出來一般,從四麵八方,一擁而出!他們手中皆是高舉著早已準備好的長柄撓鉤、以及堅韌的套馬索,一齊向著關公等人並力舉來!
關公胯下的赤兔神駒,雖然神駿非凡,但連日奔波,又兼山路難行,早已是“精疲力盡,氣力不支”。此刻又突遇伏兵,驚慌之下,一個不慎,竟被數條撓鉤死死絆住了馬腿!赤兔馬悲鳴一聲,當場便翻身跌倒在地!
關公猝不及防,亦是從馬背之上,重重地翻身跌落下來!不等他從地上爬起,早已埋伏在一旁的吳將馬忠,便如餓虎撲食一般,帶領數名軍士,一擁而上,趁著關公落馬倒地,手足無措之際,竟用撓鉤套索,將其生擒活捉,捆了個結結實實!
在後方斷後的關平,遠遠望見父親被擒,更是目眥欲裂,心膽俱碎!他大喝一聲,也不顧自身安危,立刻拍馬便要上前救援!然而,為時已晚!吳將潘璋、朱然二人,早已各自率領大隊兵馬,從左右兩側,同時殺到,一下子便將關平及其手下僅存的十餘名殘兵,團團圍困在核心!
關平雖然勇猛過人,武藝不凡,但畢竟是孤身獨戰,雙拳難敵四手。他奮力揮舞著手中大刀,左衝右突,左砍右殺,接連斬殺了十餘名吳軍士卒,但終究是寡不敵眾,力竭筋疲,最終亦是被吳軍亂槍搠倒,生擒活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直殺到天色大明,戰鬥方才漸漸平息。江東吳侯孫權,在後方大營之中,聽聞關公父子二人,皆已被潘璋、馬忠等人成功擒獲,不由得龍顏大悅,當即便下令,在中軍大帳之內,召集文武百官,聚眾議事,準備親自審問這“威震華夏”的關雲長。
少時,吳將馬忠等人,便簇擁著五花大綁的關公,來到孫權帳前。
孫權端坐帥案之後,望著階下雖然被縛,卻依舊昂首挺立,怒目而視的關羽,心中亦是感慨萬千。他緩緩開口說道:“關將軍,孤久已仰慕將軍的蓋世威名與赫赫盛德,先前亦曾多次派遣使者,欲與將軍永結秦晉之好,共同輔佐漢室,為何將軍卻始終不肯應允,屢次羞辱於我,今日反倒要與我兵戎相見耶?”
“想將軍平生征戰,自以為英雄蓋世,天下無敵,未曾將天下英雄放在眼內。卻不知今日為何,竟會被我江東無名小輩所擒獲?將軍啊將軍,事到如今,你可還服我孫權否?”其言語之中,既有對關羽的“敬重與惋惜”,亦有幾分“勝利者的炫耀與得意”。
關公聽了孫權這番話,卻是勃然大怒,須發皆張,對著孫權厲聲大罵道:“好你個碧眼小兒!紫髯鼠輩!休要在此饒舌!我關某與我家大哥劉皇叔,昔日在桃園之中,對天盟誓,結為異姓兄弟,誓要同心協力,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興複漢室,剿滅國賊!豈能與你這等背信棄義,助紂為虐,竊據江東,名為漢臣,實為漢賊的鼠輩為伍耶!”
“我今日不幸誤中爾等奸計,落入賊手,有死而已,又有何懼哉!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當光明磊落,視死如歸!何必再在此多費唇舌,作此女兒之態!”其“忠肝義膽,寧死不屈之氣概”,令在場所有江東文武,無不為之動容!
孫權聽了關羽這番痛罵,臉上亦是青一陣,白一陣,甚是難堪。他回頭看了看帳下的文武官員,強作鎮定地說道:“唉!關雲長真乃是世間罕有的英雄豪傑也!孤心中甚是愛惜其才,不忍將其加害。如今孤欲以禮相待,好言相勸,使其歸降於我,為我江東效力,諸位以為如何?”
話音剛落,帳下主簿左鹹出班奏道:“主公萬萬不可!昔日那曹操奸賊,擒獲此人之時,亦是敬愛有加,又是封侯賜爵,又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之時贈送成堆黃金,下馬之後又賞賜無數白銀,可謂是恩禮至極,無以複加!然而,即便如此厚待,畢竟還是留他不住,最終還是被他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千裏走單騎,飄然而去!致使今日,曹操反為其所逼迫,損兵折將,威名大損,甚至幾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如今,主公既然已將此人擒獲,若不立刻將其鏟除,以絕後患,倘若再效仿曹操,姑息養奸,則他日此人一旦尋得機會,必然會反噬我江東,到那時,悔之晚矣!懇請主公當機立斷,切勿因此而貽誤國家大事啊!”左鹹此言,可謂是“切中要害,殺伐果斷”。
孫權聽了左鹹這番話,沉吟了半晌,心中亦是反複權衡。他雖然也愛惜關羽的“英雄才略”,但更畏懼其“忠義不屈”與“絕世武勇”,知道此人絕非可以輕易駕馭之輩。最終,他長歎一聲,道:“唉!斯言是也!關雲長,非池中之物,留之,終為我江東禍患!”當即便下令左右刀斧手:“將此紅臉賊,與其子關平,一並推出轅門,立刻斬首示眾!”
於是,一代名將關羽,與其子關平,皆在東吳遇害。其時,正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十二月。關羽身死之日,亡年五十八歲。其“忠義勇武,蓋世無雙”的英雄形象,卻從此流傳千古,為後人所敬仰。
後人有詩歎曰: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又有詩曰:
人傑惟追古解良,士民爭拜漢雲長。
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氣挾風雷無匹敵,誌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關公既歿,他所乘坐的那匹赤兔神駒,亦被吳將馬忠所獲,獻與了孫權。孫權見此馬神駿非凡,心中甚喜,當即便將其賞賜給了生擒關羽的馬忠,以表彰其功勞。然而,那赤兔馬卻極有靈性,認主不疑,自關公死後,便數日不肯進食草料,最終竟也絕食而死,追隨舊主而去,其“忠義之馬”之名,亦是可歌可泣。
卻說麥城守將王甫,自從關公突圍之後,便與周倉一同,日夜堅守城池,盼望救兵早日到來。這一日,他正在城樓之上巡視,忽覺一陣心驚肉跳,骨顫筋酥,仿佛有什麽不祥之事即將發生。他對身旁的周倉說道:“周將軍,我昨夜夢見君侯渾身浴血,立於我的麵前,我急忙上前詢問,卻忽然被驚醒過來。不知此夢是何預兆,主公如今吉凶如何?”
二人正在驚疑不定,忽有小校慌慌張張地跑上城樓,稟報道:“啟稟二位將軍!城外的吳兵,正在用長杆挑著兩個人頭,在城下往來招降!看那麵貌,似乎…似乎正是關君侯與少將軍關平的首級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甫、周倉二人聞言,更是大驚失色,急忙搶到城頭垛口之處,凝神觀看。隻見城下吳軍陣中,果然有士卒用長矛高高挑著兩顆血淋淋的首級,雖然麵目有些模糊,但那丹鳳眼、臥蠶眉、以及那長長的美髯,分明便是關公!另一顆年輕英武的麵容,亦酷似關平!
王甫一見,隻覺得天旋地轉,肝膽俱裂!他大叫一聲“君侯啊!”,竟當場從高高的城樓之上,縱身一躍,墮城而死,以身殉主!
周倉見王甫亦死,又見君侯父子皆已遇害,更是萬念俱灰,悲痛欲絕!他仰天長嘯一聲,拔出腰間佩劍,亦是橫劍自刎而亡!追隨關公,共赴黃泉!
於是,麥城守軍見主將皆亡,亦盡皆開城投降。至此,荊州之地,徹底落入了東吳孫權之手。
卻說關公英雄一世,忠義無雙,死後其一縷忠魂,久久不散,蕩蕩悠悠,隨風飄蕩,竟來到了一處山清水秀之地。此山乃是荊門州當陽縣境內的一座名山,喚作玉泉山。
山上有一位得道高僧,法名普淨。這位普淨禪師,早年曾在洛陽汜水關外的鎮國寺之中修行,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後來因喜愛雲遊天下,參訪名山,機緣巧合之下來到這玉泉山,見此處山勢雄奇,泉水清澈,風景優美,又兼“靈氣充沛”,便在此處結下一座茅草為庵,每日裏隻是靜心打坐,參禪悟道。其身邊也隻跟隨著一個小小的行者沙彌,每日裏下山化些齋飯,勉強度日。
是夜,月白風清,夜色皎潔。三更時分,萬籟俱寂。普淨禪師正在自己的茅庵之中,閉目默坐,入定參禪。忽然,他隱隱約約聽見半空之中,有人在高聲大呼:“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其聲音悲愴淒厲,充滿了無盡的“冤屈與不甘”!
普淨禪師緩緩睜開雙眼,抬頭仰望夜空,凝神細細諦聽。隻見朦朧的月色之下,半空之中,隱隱約約顯現出一人一騎!那人麵如重棗,長髯飄飄,身披綠色戰袍,手提一口青龍偃月寶刀,胯下騎一匹神駿的赤兔胭脂馬!其左邊,跟隨著一位白麵長須的少年將軍;其右邊,則簇擁著一位麵如鍋底,虯髯環眼,手持降魔鋼鞭的黑臉大漢!正是關羽、關平、周倉三人之英魂!他們駕著陰風,一齊按落雲頭,降臨到了玉泉山的山頂之上!
普淨禪師修行多年,早已是“慧眼洞開,識得鬼神”。他一眼便認出,來者正是那剛剛遇害不久的漢將關羽關雲長!他當即便手持拂塵,走出茅庵,對著那山頂之上的關羽英魂,朗聲喚道:“雲長安在?雲長安在否?”其聲音平和,卻帶著一股穿透人心的“禪意與慈悲”。
關羽的英魂,正在因身首異處,怨氣難平而迷茫遊蕩,忽聞普淨禪師的呼喚,如同在黑暗之中見到了一盞指路明燈,頓時心神一震,恍然間若有所悟!他急忙翻身下馬,駕著陰風,飄落到普淨禪師的茅庵之前,對著禪師躬身行禮,叉手問道:“請問老師父是何方高人?弟子關羽,願求老師父賜下法號,指點迷津!”
普淨禪師微微一笑,稽首還禮道:“嗬嗬,貧僧法號普淨。昔日將軍‘過五關斬六將’,路過那汜水關外的鎮國寺之時,貧僧曾與君侯有過一麵之緣,還曾奉上香茗一杯。如今時隔多年,將軍莫非已將貧僧淡忘了不成?”
關公聽了,仔細打量普淨禪師,這才恍然想起,眼前這位老僧,果然便是當年在鎮國寺中,曾與自己有過一番深談的得道高僧!他急忙再次叩首道:“原來是普淨大師當麵!弟子先前蒙受大師點撥,一直銘感於心,未曾敢忘!如今,弟子不幸已遭奸人暗算,遇禍而死,魂魄無依。懇請大師慈悲,再為弟子開示,指點迷途,令弟子早日脫離苦海!”
普淨禪師歎了口氣,緩緩說道:“唉!將軍啊將軍!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恩怨情仇皆是夢’。昔日之是,未必是今日之是;今日之非,亦未必是昨日之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世間的因果循環,報應不爽,乃是天道至理,絲毫不會有差錯。”
“如今將軍隻因被那呂蒙小兒所害,便在此處大聲疾呼‘還我頭來!’其怨氣之深,可見一斑。然則,貧僧亦想請問將軍:昔日被將軍所斬殺的那些冤魂,如那河北名將顏良、文醜,以及那過五關之時,被將軍所斬的六員守將,等等眾人,他們的頭顱,他們的性命,又該向誰去索要呢?”
關公聽了普淨禪師這番“當頭棒喝”般的開示,如同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他默默沉思良久,心中的那股“滔天怨氣”與“無邊恨意”,竟也漸漸平息了下來。他對著普淨禪師,深深一拜,稽首皈依而去。
自此之後,關公的英魂,便常常在玉泉山顯聖護民,庇佑一方百姓平安。當地的鄉民,感念其“忠義與神威”,便在玉泉山的山頂之上,修建了一座“關帝廟”,四時香火不絕,虔誠致祭。後人更在廟門之上,題下了一副著名的楹聯,以彰其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赤麵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心報國”扶漢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白日”對蒼穹。
卻說東吳孫權,既已害了關公父子,便算是徹底占據了荊襄九郡之地。他龍顏大悅,當即便下令,大犒三軍,並在荊州城中,大排筵宴,與帳下文武諸將,一同慶賀此番大勝。席間,他特意將大都督呂蒙,請至首席上座,又親自為其斟滿美酒,環顧眾人,意氣風發地說道:“哈哈哈!孤久有吞並荊州之誌,奈何關羽匹夫,英雄蓋世,難以力敵。如今,荊州之地,唾手可得,皆乃子明都督一人之奇功也!此杯美酒,孤當敬你!”
呂蒙聽了,亦是受寵若驚,急忙起身,再三遜謝道:“主公謬讚!此皆乃主公洪福齊天,天命所歸,又兼將士用命,上下同心之功勞。蒙何敢貪天之功,據為己有?”
孫權卻是擺了擺手,笑道:“子明休得過謙!昔日周公瑾都督,雖然雄才大略,智勇過人,在赤壁大破曹操百萬水軍,立下不世之功,隻可惜天妒英才,不幸早早夭亡。其後魯子敬都督繼任,子敬初次拜見孤之時,便能縱論天下大勢,直陳帝王大略,此乃孤平生第一大快事也!後來曹操再次率大軍南下,朝中諸臣,皆力勸孤屈膝投降,唯有子敬力排眾議,獨具慧眼,勸孤召回公瑾,逆勢而擊,最終大破強敵,此乃孤平生第二大快事也!隻是…子敬在其位之時,曾力勸孤將荊州借與劉備,以聯劉抗曹,此事,卻是其一生之中,唯一的一處短板與失策。”
“如今,子明你運籌帷幄,巧施妙計,竟能不費吹灰之力,便一舉襲取了荊州,生擒了關羽,為我江東立下了如此蓋世奇功!依孤看來,子明你的功勞與才略,早已遠勝當年的魯子敬,甚至比那周公瑾,亦是不遑多讓啊!”說罷,便親自端起酒杯,送到呂蒙麵前,以示恩寵。
呂蒙見主公如此抬愛,更是感激涕零,急忙雙手接過酒杯,正待一飲而盡,以謝主公厚愛。
然而,就在此時,異變陡生!隻見呂蒙忽然將手中的酒杯,狠狠地擲於地上,摔得粉碎!緊接著,他竟猛地伸出一隻手,一把揪住了孫權的衣襟,雙目圓睜,麵目猙獰,厲聲大罵道:“好你個碧眼的黃口小兒!紫髯的無知鼠輩!你還認得我關某人否?!”其聲音洪亮粗獷,竟與先前判若兩人!
在場的江東文武諸將,皆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驚得是目瞪口呆,魂飛魄散!眾人急忙上前,想要將呂蒙拉開,解救孫權。不料,那“呂蒙”竟力大無窮,猛地一推,便將孫權推倒在地,然後大步流星地走到孫權的禦座之前,昂然坐下!隻見他雙眉倒豎,丹鳳眼圓睜,威風凜凜,殺氣騰騰,厲聲大喝道:“我自從涿郡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何曾將爾等江東鼠輩放在眼內!今日竟被你這奸詐小兒,以卑劣手段,暗箭傷人,設計陷害!我關某生不能親啖汝之血肉,死後亦當化作厲鬼,日夜追索你這呂賊的魂魄,令你永世不得安寧!我乃是大漢壽亭侯,關羽關雲長也!”
孫權被他這番話,嚇得是渾身癱軟,麵如土色,急忙率領帳下大小將士,皆對著那禦座之上的“關公”,跪倒在地,叩首不止,口稱:“關將軍息怒!關將軍息怒!”
話音未落,隻見那禦座之上的“呂蒙”,忽然身子一晃,竟當場從禦座之上,翻身栽倒於地,口中鮮血狂噴,七竅之中,皆有黑血流出,不多時,便已氣絕身亡!
帳下諸將,親眼目睹此等“關公顯聖,附體索命”的恐怖景象,皆是被嚇得是心膽俱裂,魂不附體,再也不敢對關公有半分不敬之心。
孫權驚魂稍定,令人將呂蒙的屍首,好生用棺槨收殮,以禮安葬,並追贈其為南郡太守、孱陵侯,又命其子呂霸襲其爵位。孫權自此之後,每每想起關公顯聖之事,依舊是心有餘悸,驚訝不已,更兼之先前又害了關羽,深恐劉備前來尋仇,心中更是“惶惶不可終日”。
就在孫權為此事煩憂不已之際,忽有小校飛報入內:“啟稟主公!老臣張昭,已自建業星夜趕來,有要事求見!”
孫權急忙傳令召入。張昭入見,行禮已畢,便麵帶憂色地對孫權說道:“主公啊!如今您雖然襲取了荊州,又不幸損傷了關公父子。依臣之見,我江東大禍,恐怕不遠矣!”
孫權大驚,急問其故。
張昭道:“主公有所不知。那關雲長與劉備,昔日在桃園之中,曾對天盟誓,結為異姓兄弟,誓同生死,禍福與共,其情誼之深厚,世人皆知。如今劉備已盡有兩川之地,兵精糧足,更兼有諸葛孔明那等‘蓋世奇才’為其運籌帷幄,帳下又有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等‘萬人敵’之勇將為其衝鋒陷陣。倘若劉備得知雲長父子皆已在江東遇害的消息,必然會‘悲憤欲絕,怒發衝冠’,盡起傾國之兵,前來為弟報仇雪恨!到那時,以我江東之力,恐怕難以與其抗衡,社稷危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孫權聽了張昭這番話,更是嚇得魂不附體,從座位上跌足長歎道:“哎呀呀!是孤一時糊塗,失於計較了!似此如之奈何?還請子布先生教我!”
張昭道:“主公不必過憂。某尚有一計,或可使那西蜀之兵,不來侵犯我東吳,則荊州之地,便可如磐石一般,穩固安定了。”
孫權急問何計。
張昭道:“主公請想,如今那北魏曹操,擁兵百萬號稱),虎踞中原,時刻不忘統一華夏,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劉備如今急欲為關羽報仇,其‘複仇之火’必然會燒向我東吳。但若我等能將此‘禍水’引向曹操,則我江東之危可解矣。為今之計,我等不如先派遣一位心腹使者,將那關公的首級,用上好的檀木匣子盛殮起來,星夜兼程,轉送與那北方的曹操。同時,再暗中散布消息,明教那劉備得知,是曹操在背後唆使我東吳襲取荊州,害了關羽。如此一來,劉備必然會深恨曹操入骨,其‘複仇之兵鋒’,便不會再指向我東吳,反而會轉向那北方的曹魏了。到那時,我等便可坐山觀虎鬥,看他兩家鷸蚌相爭,我等再於其中,相機行事,以圖漁翁之利。此乃‘移花接木,嫁禍於人’之上策也!”
孫權聽了張昭此計,覺得甚是有理,當即便依其言,立刻派遣心腹使者,用上好的沉香木匣,盛了關公的首級,又備下厚禮,星夜兼程,送往洛陽,呈獻與曹操。
其時,曹操已從摩陂班師返回洛陽。聽聞東吳遣使,送來關羽首級,心中大喜,撫須笑道:“哈哈哈!關雲長既死,孤從此便可高枕無憂,夜眠貼席矣!”
話音未落,階下一人朗聲而出,進言道:“大王且慢歡喜!依臣之見,此乃東吳孫權移禍江東,欲將禍水引向我大魏之毒計也!”
曹操抬頭看時,見說話之人,正是那位智謀深遠,目光如炬的主簿司馬懿司馬仲達。曹操急忙問道:“哦?仲達何出此言?其中有何緣故?”
司馬懿道:“大王明鑒。昔日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曾在桃園之中,對天盟誓,結為異姓兄弟,誓同生死,禍福與共。如今東吳襲取荊州,害了關公性命,必然會深懼劉備前來尋仇。故而,他們才故意將關公的首級,千裏迢迢地送來獻與大王,其目的,便是想讓那劉備遷怒於大王,以為是 大王在背後主使,從而使其‘複仇之兵’,不來攻打東吳,反而會轉向我大魏。到那時,孫權小兒便可坐收漁翁之利,於其中相機行事,以圖染指中原了!”
曹操聽了司馬懿這番分析,恍然大悟,拍案讚道:“仲達之言是也!孤險些又中了孫權小兒的奸計!隻是,依仲達之見,孤如今當以何策,來化解此局呢?”
司馬懿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答道:“此事甚是容易。大王可將那關公的首級,用上好的香木,雕刻一具與之相配的身體,然後以王侯之重禮,將其隆重安葬於洛陽城南。同時,再大肆宣揚此事,令天下皆知,大王是如何的‘敬重英雄,禮遇忠臣’。劉備得知之後,心中必然會深恨那孫權,認為是他害了自家兄弟,又將其首級送與仇人,加以羞辱。到那時,劉備的‘滿腔怒火’與‘複仇之念’,便會盡數發泄到孫權的身上,必然會盡起西川之兵,南征東吳,為關羽報此血海深仇!我等則可坐山觀虎鬥,看他吳、蜀兩家,鷸蚌相爭!若蜀國得勝,我等便可趁機攻取江東;若吳國僥幸,我等便可趁勢席卷西川!無論如何,隻要吳、蜀兩家之中,有一處被我等攻破,則另一處,亦不久也!此乃‘以退為進,坐收漁利’之萬全之策也!”
曹操聽完司馬懿的計策,更是龍顏大悅,撫掌大笑道:“哈哈哈!仲達真乃吾之子房也!此計大妙!大妙啊!”當即便依司馬懿之計,隆重召見了東吳的使者。
東吳使者入見,呈上盛放關公首級的木匣。曹操親自上前,緩緩打開匣蓋,隻見關公的麵容,雖然略顯蒼白,但依舊是栩栩如生,丹鳳眼微閉,臥蠶眉斜挑,一部美髯,飄然胸前,其“英雄氣概,凜然神威”,絲毫不減!曹操見了,亦是不由得心中一凜,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對那匣中首級說道:“嗬嗬,雲長公,自上次一別,別來無恙乎?”
曹操話音未落,更為詭異的事情發生了!隻見那木匣之中的關公首級,竟忽然間口眼微開,雙目圓睜,目光如電,直射曹操!那一部美髯,更是根根倒豎,仿佛要活過來一般!
曹操猝不及防,被這突如其來的景象,嚇得是魂飛魄散,怪叫一聲,竟當場從禦座之上,翻身跌倒於地,昏死過去!
帳下文武官員,皆是大驚失色,慌忙上前,七手八腳地將曹操救起,又是掐人中,又是灌薑湯,折騰了好半天,曹操才悠悠醒轉過來。他驚魂未定,麵如土色,回顧左右眾官,聲音顫抖地說道:“關…關將軍…真…真乃天神下凡也!真天神也!”
那東吳的使者,亦是將先前在荊州城中,關公英魂顯聖,附體呂蒙,大罵孫權,追魂索命的恐怖情景,一五一十地稟告了曹操。曹操聽了,更是嚇得是“毛骨悚然,冷汗直流”,對關羽的“神威與怨氣”,愈加恐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於是,曹操再也不敢有絲毫怠慢,當即便下令,設下豐盛的牲醴祭品,親自為關羽設壇祭奠。又命巧匠,用上等的沉香木,雕刻了一具與關羽身材相仿的木身,與那顆首級完美地配合在一起。然後,再以“王侯之隆重禮儀”,將關羽的“全屍”,安葬於洛陽城南門之外的一處風水寶地,並追贈其為“荊王”,又派遣專門的官員兵士,負責守護其陵墓,四時祭掃。做完這一切之後,才將那東吳使者,好生打發,送回江東去了。
卻說漢中王劉備,自從東川漢中)大勝,返回成都之後,百廢待興,政務繁忙。軍師祭酒法正,見漢中王宮中內事無人打理,便向劉備進言道:“王上,昔日先甘夫人不幸早逝;後來孫夫人又賭氣南歸江東,如今音訊斷絕,想必也是不會再回來了。然人倫大道,陰陽和諧,不可長久廢弛。王上如今已為一方之主,理應再納王妃,以充實後宮,襄助內政,綿延子嗣,亦可安定人心,彰顯王家氣象。”
漢中王聽了,覺得法正所言有理,便點頭應允。
法正又複奏道:“王上,已故益州牧劉焉的舊部,車騎將軍吳懿,其家中尚有一位待字閨中的胞妹,生得是美貌賢淑,德才兼備。臣曾聽聞,早年有精通相術的高人,曾為此女看過麵相,斷言此女日後必定大貴,有‘母儀天下之鳳命’。先前,此女曾許配與益州牧劉焉的兒子劉瑁為妻,可惜那劉瑁福薄命淺,尚未成婚,便已早早夭亡。因此,吳氏小姐至今仍是寡居在家。大王若能納此女為王妃,一則可得賢內助,二則亦可聯合吳氏這等益州大族,鞏固我等在西川的統治根基,實乃一舉兩得之美事也。”
漢中王聽了,卻有些猶豫,道:“這…劉瑁與我,皆是漢室宗親,論起輩分來,也算是同宗兄弟。如今我要納其未亡人為妃,於情於理,似乎有些說不過去啊。”
法正笑道:“王上此言差矣!若論親疏遠近,此事與當年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娶其侄媳懷嬴為妻,又有何等分別呢?古人尚能如此,王上又何必拘泥於此等小節?”
漢中王聽了法正這番勸解,心中的顧慮也漸漸消散,便依其所言,派人前往吳懿府中提親,正式迎娶了吳氏為漢中王妃。吳王妃入宮之後,果然是賢良淑德,將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甚得劉備寵愛。後來,她又為劉備生下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劉永,字公壽;次子名叫劉理,字奉孝。
且說此時的西川、漢中之地,在劉備與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之下,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發展,國庫充實,府庫殷足,田地裏的莊稼,更是連年獲得大豐收。整個蜀漢,呈現出一派“民安國富,欣欣向榮”的“盛世氣象”。
忽有一日,有細作從荊州秘密潛回成都,帶來消息,言說東吳孫權,曾派遣使者前往荊州,欲為其世子孫登,向關公之女求婚,結果卻被關公嚴詞拒絕,並出言不遜,大大羞辱了東吳使者一番。
孔明聽聞此事,不由得眉頭緊鎖,對劉備憂心忡忡地說道:“主公,此事大為不妙啊!雲長將軍性情剛烈,為人素來驕傲,此番拒婚辱使,必然會激怒那江東孫權。孫權此人,亦是‘心高氣傲,誌在千裏’之輩,豈能甘受此等羞辱?我料其必然會懷恨在心,暗中圖謀報複。荊州…荊州恐怕危矣!為今之計,當立刻派遣一位得力幹練之人,星夜趕赴荊州,接替雲長將軍之職,將其調回成都,或可避免一場大禍。”
劉備與孔明正在商議此事,尚未作出最後決定。忽然,又有荊州方麵負責傳遞軍情的捷報使者,絡繹不絕地來到成都,皆是稟報關公如何在襄樊前線,水淹七軍,生擒於禁,陣斬龐德,威震華夏的赫赫戰功!不一日,關羽之子關興,亦奉父命,親自來到成都,向漢中王獻捷,並詳細述說了水淹七軍,大破曹軍的輝煌戰績!
緊接著,又有探馬飛報入川,說關公已在荊州沿江上下,遍設烽火墩台,命令軍士日夜巡邏,嚴密防備東吳,荊州防線,固若金湯,已是萬無一失!
劉備接連聽聞這些好消息,又見關興神采飛揚,不似作偽,心中更是“龍顏大悅,得意洋洋”,先前因孔明之言而產生的那些擔憂與疑慮,頓時便被這“接二連三的勝利喜悅”衝得是煙消雲散!他撫須大笑道:“哈哈哈!我二弟雲長,真乃是蓋世英雄,天下無雙也!有他在荊州坐鎮,何懼那江東鼠輩宵小!軍師多慮了!多慮了!”因此,便也將調回關羽之事,暫且擱置不提了。
忽有一日,夜深人靜,漢中王劉備在宮中處理完政務,自覺渾身上下,肌膚筋肉,莫名地微微顫抖,坐立不安,難以入眠。他起身來到內室之中,點起蠟燭,取過一本平日裏喜愛的兵書觀看,希望能借此平複心緒。然而,看了半晌,卻依舊是心神不寧,隻覺得眼皮沉重,神思也漸漸變得昏迷起來。他不知不覺之間,竟伏在案幾之上,沉沉睡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就在此時,內室之中,平地裏刮起一陣陰冷的寒風,吹得那案幾之上的燭火,猛地搖曳了幾下,險些熄滅!待那燭火重新明亮起來之後,劉備猛然抬頭,竟發現燈影之下,不知何時,已悄然站立著一人!
劉備大吃一驚,急忙開口問道:“汝…汝究竟是何人?竟敢夤夜深更,擅闖孤的內室重地?”
那人卻並不答話,隻是默默地站在那裏。
劉備心中更是驚疑不定,急忙親自起身,走近前去仔細觀看。這一看,更是嚇得他魂飛魄散!隻見那立於燈影之下的人,身披綠色戰袍,麵如重棗,長髯飄飄,手中似乎還提著一口寒光閃閃的青龍偃月寶刀!不是別人,正是他日夜思念的二弟,關羽關雲長!隻是此刻的關羽,卻顯得有些形跡詭異,在燈影之下,若隱若現,往來躲避,似乎不願與劉備正麵相對。
劉備又驚又喜,又有些疑惑,急忙上前,顫聲呼喚道:“二弟!賢弟!你…你此番北伐辛勞,別來無恙乎?夜已深沉,賢弟至此,莫非是有什麽天大的急事要與為兄商議?你我兄弟二人,情同骨肉,肝膽相照,有何話不能當麵對為兄明言,卻為何要在此燈影之下,躲躲閃閃,回避於我?”
隻見那“關公”緩緩轉過身來,臉上竟是淚流滿麵,聲音悲愴地哭告道:“大哥!大哥啊!懇請大哥速速起傾國之兵,為愚弟報此血海深仇也!”
其言未訖,內室之中,又猛然間刮起一陣更為強烈的陰冷寒風,吹得那燭火“噗”的一聲,徹底熄滅!待劉備慌忙重新點燃蠟燭,再看之時,那“關公”卻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從未出現過一般!
劉備猛然從夢中驚醒過來,渾身上下,冷汗淋漓,心有餘悸!他仔細回想方才夢中情景,以及關羽那“悲憤欲絕,泣血求告”的模樣,心中更是“驚疑不定,七上八下”。此時,窗外已是三更鼓響。劉備再也無法入眠,心中對關羽的安危,充滿了不祥的預感,急忙傳令,火速出前殿,派遣心腹侍衛,星夜趕往軍師府,請諸葛孔明即刻入宮議事!
孔明接到王命,不敢怠慢,急忙更衣入宮,拜見玄德。玄德便將方才夢中所見關羽顯聖,以及其悲愴求告的驚悚情景,一五一十地向孔明細述了一遍。
孔明聽完,心中亦是微微一沉,暗道:“莫非雲長在荊州,真的遭遇了什麽不測?”但他見玄德神色惶恐,唯恐其因此而憂思過度,傷了龍體,便故作輕鬆地安慰道:“主公不必過憂。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此必是因主公連日來,時刻掛念著雲長將軍在前方北伐的安危,故而才會做此等夢境。此乃尋常之事,何必因此而心生多疑,自尋煩惱呢?”
玄德卻依舊是憂心忡忡,再三表示自己對此夢兆,深感不安。孔明隻得又用許多“吉言善語”,好言相勸,方才暫時安撫住了玄德的情緒。
孔明辭別玄德,走出宮門,來到中門之外,恰好迎麵遇上了太傅許靖。許靖一見孔明,便急忙上前,麵帶焦急之色地說道:“軍師啊!某方才正要趕往軍師府下,向您稟報一件天大的機密要事!聽聞軍師已被主公召入宮中,故而特地在此等候!”
孔明見許靖神色有異,亦是心中一緊,急忙問道:“哦?不知許太傅有何等緊急機密要事,竟需夤夜前來相告?”
許靖壓低了聲音,神神秘秘地說道:“軍師!某適才從宮外親信處,聽得一個驚天動地的傳聞,言說…言說那東吳大都督呂蒙,已…已然趁我荊州空虛之際,興兵襲取了荊州!而…而關雲長將軍,亦…亦已不幸在麥城兵敗遇害了!此事關係重大,某不敢怠慢,故而特來與軍師密報!”
孔明聽了許靖這番話,雖然表麵上不動聲色,但心中卻是猛然一沉,暗道:“果然不出我所料!”他長歎一聲,對許靖道:“唉!不瞞太傅說,亮昨夜仰觀天象,便已發現,代表大將的將星,其光芒黯淡,隕落於荊楚之地。當時我便已知曉,雲長將軍此番北伐,必然會遭遇不測,凶多吉少。隻是…隻是唯恐王上驟聞此噩耗,會因此而憂慮傷身,故而才未敢立刻據實相告啊。”
二人正在宮門之外,低聲密議。忽然,隻聽得身後殿內,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人快步轉出,一把扯住孔明的衣袖,聲音顫抖地問道:“軍師!許太傅!方才…方才二位所言,皆是…皆是真情實話麽?如此驚天噩耗,公等為何要隱瞞於我!”
孔明、許靖二人回頭看時,見來者不是別人,正是先前已被孔明勸回內宮休息的漢中王劉備!原來他心中始終對關羽的安危放心不下,便又悄悄地跟了出來,恰好聽到了孔明與許靖的這番對話!
孔明、許靖二人見狀,皆是大驚失色,慌忙跪倒在地,叩首奏道:“啟稟王上!適才我二人所言,皆不過是市井之間的傳聞揣測之詞,尚未得到證實,當不得真!當不得真啊!還望王上能放寬聖懷,切莫因此而憂思傷身,保重龍體為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玄德卻是麵如死灰,渾身顫抖,淚如雨下,哽咽道:“軍師!太傅!孤與雲長、翼德,昔日在桃園之中,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彼若當真有何不測,孤又豈能獨自偷生於世耶!”其“悲痛欲絕之情”與“兄弟情深之義”,感天動地!
孔明、許靖二人,正在一旁苦苦勸解,試圖安撫玄德的情緒。忽然,又有近侍慌慌張張地跑來稟報:“啟稟王上!軍師!荊州方麵,馬良、伊籍二位先生,星夜趕回,有緊急軍情稟告!”
玄德聞言,心中更是“咯噔”一下,一種不祥的預感,愈發強烈!他急忙傳令,將二人召入殿內詢問。
馬良、伊籍二人入見,亦是麵帶悲戚之色,叩拜已畢,便將荊州如何失守,關公如何在麥城兵敗,如今被困核心,糧草斷絕,外無援兵,特遣二人前來成都求救的經過,以及關羽的親筆求救表章,一一呈上。
玄德尚未及拆看表章,又有侍臣匆匆入內,稟奏道:“啟稟王上!荊州方麵,部將廖化,亦星夜趕回,有緊急軍情求見!”
玄德更是心急如焚,急忙傳令召入。廖化入見,一見玄德,便“噗通”一聲跪倒在地,放聲大哭,將自己如何奉關公之命,前往上庸求救,結果劉封、孟達二人,如何“見死不救,按兵不動”的經過,一五一十,添油加醋地哭訴了一遍!
玄德聽聞劉封、孟達二人,竟敢如此“忘恩負義,臨陣退縮”,更是氣得渾身發抖,拍案大罵道:“好你個劉封、孟達!豎子無禮!安敢如此!若我二弟雲長因此而有何不測,孤誓要將你二人碎屍萬段,方解心頭之恨!”當即便對孔明說道:“軍師!事不宜遲!還請軍師立刻親提一旅精兵,火速前往荊襄,救援雲長之急!務必將其平安救回!”
孔明亦是麵色凝重,點頭道:“王上放心。劉封、孟達二人,如此無君無父,見死不救,其罪不容誅!待臣救回雲長將軍之後,再來處置此二人不遲!亮這便去點齊兵馬,即刻啟程!”
玄德卻是淚流滿麵,泣不成聲地說道:“軍師!雲長若是有失,孤斷不肯獨自偷生於世!孤明日便要親自點起川中大軍,與軍師一同,殺奔荊州,救援我二弟!”當即便下令,一麵派遣心腹之人,星夜趕往閬中,將此間情景,報知三弟張飛;一麵則下令成都守軍,以及附近各處兵馬,立刻集結,準備東征!
然而,還未等到天色大明,成都城中,便已是“噩耗連連,凶信不斷”!一連數次,皆有從荊州方向逃回的敗兵殘卒,帶來更為確切的消息:關公因麥城糧盡援絕,被迫於深夜突圍,不幸在臨沮小路,中了東吳的埋伏,與義子關平一同,皆為吳將潘璋、馬忠等人所擒獲!父子二人,皆因不願屈膝投降,大罵孫權不止,最終皆在東吳英勇就義,壯烈歸神!
玄德接連聽聞此等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的噩耗,隻覺得眼前一黑,天旋地轉,再也支撐不住,“哇”的一聲,噴出一口鮮血,當場便昏絕於地,不省人事!
正是:為念當年同誓死,‘桃園結義’情難忘。忍教今日獨捐生,‘手足分離’斷肝腸!
未知玄德此次驚厥,性命究竟如何?他日後又將如何為二弟關羽報此血海深仇?而三國的曆史走向,又將因此而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且看下文分解。
喜歡三國野史!請大家收藏:()三國野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