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浮城孤舟
字數:3635 加入書籤
劉宇的指尖在全息控製台上懸停0.3秒,這個時間足夠超級計算機完成7000萬次流體力學演算,卻不足以讓他按下啟動鍵。他設計製造的“水上社區”漂浮平台“滄溟”號正在船塢中震顫,複合陶瓷外殼與錨鏈摩擦出靛藍色火花,這是海水中電離出的鈉元素在燃燒。
“載入第91版應急預案。”他對著量子通訊器低語,市政廳雲端卻傳回404錯誤代碼。三個月前被否決的《超大型洪泛區應對方案》,此刻正隨著暴漲的水位從數字墳場浮出水麵。
“啟動自主運行模式。”劉宇果斷地切斷政府服務器鏈接的瞬間,16組仿生鰾同時充氣,重達300噸的平台如深海鮟鱇魚般輕盈上浮。應急探照燈刺破雨幕時,他看見第一波幸存者正沿著防波堤湧來,人群在熱成像儀裏呈現病態的橙紅色,像極了他們實驗室培養皿中失控擴散的鏈球菌群落。
“承載人數已達設計上限!”ai管家的警告聲與金屬骨架的呻吟同時響起。劉宇注視著壓力傳感器傳回的數據流,突然理解為何古希臘人將“希望”封在潘多拉魔盒最底層。這個他親自設計的救命載具,此刻正在物理法則與道德律令的夾縫中瀕臨解體。
當搶救災難中受災民眾的李墨飛抓著磁力索躍上甲板時,平台甲板正在發生微米級的形變。防水麵罩也擋不住他嘶啞的質問:“為什麽沒啟動分布式救援網絡?”
“市政廳沒收了中繼衛星的密鑰。”劉宇將神經接口插入控製台,讓自己的前庭神經與平台平衡係統直連。在意識沉入數字海洋的瞬間,他看見加密頻段裏穿梭著無數求救信號,每個脈衝都標注著身份編號。那些被應急預案劃分為“低優先級”的貧民區坐標,此刻正在數據洪流中沉默地熄滅。
“水上社區”漂浮平台“滄溟”號突然劇烈傾斜,某個失控的救生筏正撞向平台側翼。劉宇的視網膜投影炸開蛛網裂紋,這是神經係統在抗議過載的空間感知。當他強行校準陀螺儀時,某個裹著塑料布的繈褓從眼前掠過,母親用身體鑄成的三角空間裏,嬰兒瞳孔倒映著漫天雨箭,宛如宇宙誕生之初的原始湯池。
“東南區發現管湧!”李墨飛的吼聲穿透雨幕。
劉陳宇調出激光雷達掃描圖,市政廳引以為傲的智能堤防係統正在上演末日滑稽劇:壓力傳感器被藻類堵塞,無人機巢穴成了白鷺的產房,造價20億的液壓閘門此刻像斷頭台上的鍘刀懸在半空。
兩個穿橙色救生衣的工程師突然擠到控製台前:“劉總工,市首要求優先轉移金融數據中心!”他們手中的防水箱裏,比特幣礦機還在貪婪地吞食著應急電源。劉宇想起3小時前收到的最後通牘:每搶救1tb經濟數據,明年科研預算就能增加0.7。
“讓服務器見鬼去吧!”林然突然搶過神經接口,“第七區養老院的坐標發過來了!”全息地圖應聲展開,700個銀色光點正在某棟傾斜建築裏閃爍,每個都代表著佩戴了智能手環的生命體。劉宇注意到這些光點的移動速度不足常人14,顯然大部分是失能老人。
導航係統突然發出刺耳警報,市政廳的防洪牆正在自主閉合。劉宇調出工程藍圖,發現這道鈦合金屏障竟將老城區劃在了防護圈外。根據去年通過的《城市更新法案》,那片區域本應在雨季前完成拆遷。
“用激光切割機破牆!”李墨飛已經衝向武器庫。陳宇卻盯著法律數據庫裏閃爍的條文:“任何對市政設施的破壞行為……”他忽然笑起來,這笑聲驚飛了棲息在信號塔上的夜鷺。當法律條文變成屠殺工具時,遵守規則才是最大的犯罪。
在等離子束洞穿防洪牆的瞬間,劉宇想起大學時參觀過的古羅馬引水渠。那些為公民平等供水而建的奇跡,終究毀於貴族的私接管道。此刻六千公裏外的同步軌道上,"滄溟"號的姊妹平台正在待命,但它們服務對象是每小時支付美金的vip用戶。這個事實被他永遠鎖在了實驗室的保密櫃裏。
衝進養老院大廳時,劉宇的聲呐儀捕捉到某種規律震動。順著頻率尋去,發現是個失明老人正在敲擊暖氣管,摩爾斯電碼翻譯出來是:“先救206房。”他們撞開房門,看見護理員用束腹帶將自己和7位癡呆患者綁在一起,人體串聯成的生命鏈條,此時正隨著建築傾斜角度緩緩滑動。
“帶孩子們走……”最前方的白發老者呢喃著,把劉宇認成了50年前犧牲的戰友。此時的李墨飛正在破解電子輪椅的加密係統,這些由政府采購的智能設備,竟因未續費雲端服務而集體罷工。
當最後一位老人被托上衝鋒舟時,陳宇的耳蝸植入器突然收到市政廳頻段廣播:“……已成功保衛核心經濟區……”他扯下植入器扔進洪水,這個動作意外複現了二十世紀某個抗議者的經典影像。在李墨飛驚詫的目光中,他第一次說出違反科學精神的話:“去他媽的應急預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返航途中,“滄溟”號與市政廳的豪華遊輪擦肩而過。透過防彈玻璃,劉宇看見官員們正在甲板上品嚐雨前龍井,無人機群為他們撐起直徑百米的靜電防護罩。某個戴金絲眼鏡的男人舉起茶杯致意,正是當初否決氣象幹預方案的決策者。
“水上社區”平台“滄溟”號突然陷入詭異的平靜區,這裏的水流靜止如鏡麵。劉宇俯身察看,水麵下竟沉著整片商業街——櫥窗裏的模特還在保持微笑,自動販售機閃著招攬生意的彩光,未拆封的奢侈品包正在靜水壓力下緩緩變形。
“這是我們的諾亞方舟。”李墨飛指著遠處某棟玻璃大廈,富豪們正用磁懸浮轎車搭建空中走廊。劉宇卻注意到某個清潔工在洪水中打撈相框,泛黃的照片裏,年輕時的她正站在如今已沉入水下的老城門前。
午夜時分,劉宇在檢修艙發現偷渡者,13個翻越市政封鎖線的貧民,正用體溫烘幹《防洪手冊》。為首的少年遞上皺巴巴的圖紙:“我們按科普講座教的做了木筏,但沒算準浮力……”劉宇認出這是自己半年前在社區學院丟棄的草稿,邊緣還留著咖啡漬構成的拋物線。
“幫我計算載重係數。”少年眼裏的光,讓劉宇想起第一次接觸流體力學方程的那個下午。當平台因超載再次報警時,他默默關閉了警報係統,轉而教少年如何用星象修正航向。雖然市政廳屏蔽了所有導航信號,但北鬥七星的方位永遠不會被資本壟斷。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劉宇在船艏發現異常水紋。聲呐顯示水下有巨型物體接近,所有人都屏息等待海怪現身的瞬間。然而,浮出水麵的卻是市立博物館的青銅鼎。這個象征國家禮器的重寶纏滿漁網,鼎腹內蜷縮著3隻濕透的流浪貓,它們碧綠的眼瞳倒映著人類文明的黃昏。
第一縷陽光終於刺破雲層,李墨飛指著天際線的輪廓驚呼。劉宇抬頭望去,發現那些曾被宣稱為"抗千年洪水"的摩天大樓,正在地基侵蝕中緩緩傾斜,玻璃幕牆反射出萬花筒般的破碎晨曦。在這超現實的光影中,某個母親正用口紅在救生筏上塗畫。她筆下漸漸成型的,竟是洪水退去後的家園圖景。
“警告,結構應力達到臨界值。”ai的聲音不再刺耳。劉宇看著平台上或坐或臥的864人,突然明白真正的方舟從來不在圖紙上。當那個護理員開始哼唱19世紀革命時期的勞動號子時,他親手拆除了神經接口。
人類的黃金時代或許早已逝去,但生命自會找到出路,就像遠古海洋裏第一條爬上陸地的魚。
老鐵們,從明天起,我爭取一日三更!敬請期待!)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